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关于黄元御的圆运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请问各位医友,罗大伦老师在《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一文中的“脾胃是我们的宝贝”这一章节里谈到的身体内脏的圆运动,是在黄元御写的书籍中,哪本书里的啊?以及书中哪个章节里的啊?我想系统地看看关于黄元御论圆运动的理论。
   谢谢。
附文如下;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五)(2009-06-13 07:49:44)

  

脾胃是我们的宝贝

  现在有个问题,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一说不要紧,有分教,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嗦,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9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这个轮子就不转动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这个药服用了一个月,这个病就痊愈了(月余病愈)。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分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气温暖,不至于淤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根本的原因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才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关系。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舌苔白腻厚的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病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安之春:

  读黄元御被庸医误治一段,令人扼腕叹息。正如罗博士所说,如果采用挑刺疗法,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给大家讲个我的亲身经历吧,要不是我自己的经历,真的,再大的专家说了我恐怕也不信。

  高三那年上了点火,一只眼睛上眼皮长了我们俗话说的“挑针”,肿得跟儿似的,上医院,大夫让化验血,看有没有炎症,然后消炎,结果根本没用。我就跟老师请假回家,去找邻村的一个赤脚医生,他看了看说:“没事,上了点火,放放血就好了。”当时给我吓的,按我爸说的我脸都吓白了。他就拿了个针头,在我耳朵上扎了两下,又在后背扎了两下,分别挤了点血出来,说没事了。原来以为是要拿刀放血呢。这样“放完血”我就回学校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消肿了,过了两三天就好了。一分钱没用花。

  杏虎问:

  麦粒肿的那个例子,确实挺有意思。希望安之春朋友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比方放血以后,脓肿是破溃了呢,还是红肿痛逐渐消退,自己萎缩掉了呢?

  安之春答:

  我得努力回忆一下九年前的情况。

  左眼还是右眼,我记不清了,肿得相当大,也非常红。放血的时候扎的是右耳,扎了几下不清楚了,好像不超过三下,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当时已经吓傻了,隐约记得耳郭被扎了,耳垂有没有扎记不清。后背的具体位置也记不清了,好像也不是肩胛骨。扎完了以后的情况记得清楚。脓肿没有破溃,红肿第二天就消了很多,非常明显,过了两三天就完全好了。比起打消炎点滴又抹烦人的眼药膏,真不知道好多少倍。

  杏虎:

  不在肩胛骨附近,那么就在肝俞穴(肝主目)附近,一侧一个,刚好两个点,术者一般临症选点。耳针时应该是扎,操作后背时应该是挑。这种手法需要足够的经验与火候,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罗大伦:

  中医里这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我在没学医时(中学)曾经亲眼见过满脸粉刺的同学,怎么也治不好,结果找了一个医生,大腿内侧用针挑破,结果脸上就好了,中学时就觉得这是奇迹。

  这部分知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我个人有重方药、轻针术的趋势,很不好,以后多向各位讨教。

  tjyingfu:

  呵呵,首先感谢LZ好文!

  大家对这个放血和挑刺疗法讨论得够热烈的,但都把放血和挑刺疗法放在只有民间草医才用的位置。我于此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请大家打开《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我得过沙眼,第一次氧氟沙星眼药水滴好了;第二年复发,氧氟沙星眼药水等都没效了,折磨了5个月。当时翻看了《民间刺血疗法》。请同学帮我在攒竹(足太阳经)、太阳(经外奇穴)放血,再针太冲、三里。在放血的同时,眼睛的涩、痒、痛等等感觉好像就随着毒血排出体外了,眼睛马上就舒服了。这就是《内经》所谓血污拔刺的效果。过了好些年了,到现在我的眼睛一直正常运行着。

  如果“实解太阳之郁”这句话能举一反三,那您对痘痘的疗效也会提高几分。

  另外,这种方法在《大成》的名医治法里有记载。

  弈趣斋主人:

  支持一下楼主,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医用耳尖放血的疗法使一位高烧不退病人的体温在5分钟内降到正常,在场的家人无不称奇。

  为什么这一针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此刻在耳尖放血,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立即换进新鲜空气,从而将体内湿热毒气释放了出去。可见,这不起眼的耳朵与身体内脏的关系可不一般。

  两只耳朵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斜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郭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暴露无遗。

  耳郭是一个独特的能反映整体全息的微观世界。人体的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因此从耳的颜色、位置高低、厚薄、扁圆、硬软可知其人先天的体质,从形态和长相可知后世的病理。

  怎么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态、厚薄来判断内脏的虚实呢?《灵枢·本脏》篇中指出:“(耳)黑色小者则肾小,粗者则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肾小既安难伤。坚则肾不受病。肾大,大则虚,虚则肾虚,耳聋或鸣。”

  罗大伦: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时,郝万山老师讲过一件事,说去德国,老外找了个高血压患者,让郝老师当场表演中医医术,想看看郝老师的本事,郝老师就在患者的耳部高血压的反应点刺了一下血,结果血压立刻降了。老外医生不相信,找了好多设备检测,结果都是降了,最后态度很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维肝有癌:

  我本人是个西医,在临床上的确发现有不少中医验方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我却坚决地要求打倒中医。要打倒的不是中医的方剂,而是中医的神秘主义观念。

  鄙人不如郝万山前辈那么有本事,可鄙人保证拿针在那德国老外的臀部刺一下,能叫老外的血压升高。那么鄙人是不是能说人的两片屁股上包含了全身的信息呢?鄙人曾经给老外“表演”过“点穴”,一“点”就把一头奶牛给“点”倒了,老外看得目瞪口呆。其实,这种“点”牛的手法是在江西星子县的乡下学来的,简单的东西包装一下就变得神秘了。

  网民abc:

  我退休快10年了,退休后才开始学点中医养生保健。年轻人不要乱说,到老了你才知道中医是多么重要了,很多老年病西医是治不了的。

  解三酲:

  罗老大,从5月份开始,我就一直追着这个帖子,基本每一期都认真阅读了,感觉很有意思。上个月看到你开讲的黄元御大师的脾胃升降理论,深为折服,于是特地从网上下载了《黄元御医学全书》,这半个多月一直在研究《四圣心源》,感慨颇多,很有种豁然之感。

  本人从小体质较差,五六岁时即罹患哮喘之疾,幼年开始辗转求医,受尽折磨,父母家人也极为痛苦,中医西医,内服外灸,不管正规医院还是小道偏方,遍试无效,后经一本地老中医调理,稍有好转,及至成年后,慢慢有所减轻。哮喘之苦,未曾经历之人难以想象,发作时如绳勒脖颈,须臾嘴唇便呈紫黑,喘息之间极为痛苦。

  所谓久病成医,我也一直在思考哮喘的根源,大学是理科,也学过人体生理学,但总觉得从西医的角度看哮喘的根源不是非常清楚,中医平常也关注过,但限于资质,也是茫然无绪。

  《四圣心源》专门有齁喘一章,自觉其理论颇有道理,因此就按方抓药,即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由于条件所限,就把药放在暖壶里,拿开水冲泡塞住,大概三四个小时之后开始服用,这样一共吃了三帖,里面貌似没什么常规止喘的药,连炙麻黄都没有。原本那几日夜间憋闷,有较轻微的哮喘,吃完药后居然好多了,真神奇。

  我今年26岁,男,大学时候在海边,气候比较温和,可能有利于身体,哮喘一直没有怎么发作。去年底开始在山区工作,气候潮湿阴冷,感觉颇不适应。这边多以烈酒御寒祛湿,觥筹交错,不胜其苦。我从小皮肤就不好,时有什么湿疹、皮炎之类的,奇怪的是往往皮肤不好的时候哮喘就会减轻,皮肤涂了药膏好些之时哮喘又会发作,至今未愈。现在偶尔会有憋闷之感,一般夜间加重。今年夏天开始到原来那个有些效果的老中医处就诊,吃了3个多月的中药,感觉没啥效果,后来他很怀疑我得了银屑病,吓得我不轻。他跟我解释,哮喘当用温药,银屑病当用凉药,无法统一,只能尽力为之,我当时感觉颇为无奈,后来也懒得去看了,因为实在没什么效果。目前的情况是夜间胸部偶有憋闷哮喘,皮肤干燥,浑身发痒,皮屑较多,颈项处有多处蚕豆大疮,红色微凸,粗糙,左多右少,搔之有皮屑。畏寒肢冷,下肢尤甚,脚心多汗,体倦乏力。睡眠与大便正常。数月前偶发早搏,后被该老中医调理痊愈,但偶尔觉得心口闷。舌胖,胎微黄,舌尖可见针头大红点。医生把脉后一般都写濡弦,不知何意。

  根据《四圣心源》与麻瑞亭先生治哮喘与荨麻疹的药方,俺给自己撰了个方子,请罗先生、杏虎先生、王思柳先生、肝癌先生等诸位方家批判一下:

  黄元御先师:

  齁喘: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

  (另赵彦威,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癞风:紫苏丹皮地黄汤 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地黄三钱。

  麻瑞亭先生: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紫癜:桂枝9克、生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9克、赤丹参15克、青浮萍12克、煨生姜9克、大枣4枚,气虚加黄芪

  心悸咳喘:茯苓12克、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砂仁6克。

  自撰方子:

  生甘草9克、茯苓9克、法半夏9克、苦杏仁9克、橘红9克、北沙参15克、干姜9克、何首乌12克、桂枝3克、苏叶9克、青浮萍9克、生白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生姜9克、砂仁6克、生荆芥6克、防风6克。

  顿首。

  罗大伦:

  我见过许多人自己服用黄元御的方子然后把自己的病治好的,也是一奇。朋友,你自己的这个方子味数太多,一个方剂,如果药味太多了,药性会互相牵制,黄元御的方子原本的思路就是调理升降的,味数都不多,如果有了羁绊,就不对了。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很多皮肤病的病因都要从肺经来找,你的身体,邪气进入肺经了,就病喘,邪气出来了,就病皮肤,但肺经的压力减轻,哮喘就轻了,我觉得你还是以调肺为主,黄元御的原方就可以,最多加上一味浮萍,就可以了,浮萍可以把邪气向外托,肺经调好了,皮肤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另外,药要先泡一会儿,然后开锅几分钟就可以了,你的方法是对的,用开水泡,但是最好开锅二三分钟,效果更好。
-----------直接看四圣心源就好了。。。
-----------圆运动是阴阳(中气)往来变化
-----------
-----------

-----------我觉得好神奇呀
传统医学的这一套真是厉害
我也要响应号召,学习黄老师的理论

人体内脏一体的概念
可能与两套系统有关
其一是内分泌系统
各个脏器的分泌物,例如肽类激素
通过循环系统流至靶器官,起到调节的作用

其二,与经络运行有关,经络的出现很可能如
台湾的一位老师所研究的,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共振有关

如上的两项都是心血系统有关,故古人说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应该是这个意义上的
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什么心理机能
-----------我觉得黄元御的最大贡献是伤寒论,规律性的阐述了伤寒六经本质。温病六经的仿作值得商榷,但见不到这类探讨。四圣心源是建立在深刻领会伤寒论基础上的应用,园运动也是。黄元御学问精深,读书理会深刻,文笔的精彩几乎更是无人可及,但如果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我不认为能的得其真谛,就吐血而论更应读唐容川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
自学中医治鼻炎日记_天涯杂谈_天涯社区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417540.shtml
[size=-1]作者:加减五味子 回复日期:2008-9-2 9:10:17 
  作者:93621452 回复日期:2008-9-2 8:54:38 
  
    
    
    。。。
    《四圣心源》,orz。。。楼主看来是在民间中医论坛上入门的。。。
  
  -------------------------------
  
  被一头老牛骗进去的
  不过我刚开始读的是中基,之后读刘力红推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能入门,再读郑钦安的《医理阐释》,我基础不扎实,这本书还是不合适。后来看到民间中医网上推荐的这本书,读下来感觉确实不错
  不过说句老实话,我对民间中医网没有好感,据说里边的医生乱开药害过人 ,然后现在的网站就对注册很严格,必须注册15天之后才能回帖,网站里一派歌舞升平把几个斑竹捧上天,一点不合谐的声音都被和谐掉,总而言之,不是个讨论中医的好地方。
  仅是个人看法

====================
《四圣心源》易懂,我也觉得,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些关于本网站的个人看法
-----------不知有没有研习黄元御医学的QQ群?
-----------问题同上,很想很想加入这么一个群~~~~
相关文章
 学推拿按摩的速成方法
 雄黄膏(《圣惠》卷九十一。)
 阴盛格阳证
 [原创]治疗肝病腹水---特效药(师传)
 胞宫
 针道奥义(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