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证,方一十五首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医发其汗,阳气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其脉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汤,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与白虎汤。(方见杂疗中。)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令加芍药、生姜、人参。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汤主之。(方见少阴门。)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过多www.med126.com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主之。方∶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愈。
发汗,脉浮而数,复烦者,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门中。)发汗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浓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方见承气汤门,一云调胃承气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可与承气汤。重发汗,复加烧针者,www.med126.com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汤主之;若少气,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栀子汤方见阳明门。)栀子甘草汤方∶于栀子汤中加甘草二两即是。
栀子生姜汤方∶于栀子汤中加生姜五两即是。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栀子浓朴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两,炙) 枳实(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快吐,止后服。
下以后,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汤证。
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附子干姜汤。方∶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安。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者,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发汗以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石膏(半斤,碎)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汤主之。(方见杂疗中。)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犹如见鬼神之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掇,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与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
大下后,口燥者,里虚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