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初起,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象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辛温解表法为先。倘若舌苔化燥,或黄或焦,是温热之邪已抵于胃,即用凉解里热法为治。如舌绛齿燥,谵语神昏(谵语:即说胡话。神昏:指神识昏朦或昏迷不醒。),是温热之邪深入阳明营分,急宜清热解毒以保其津液。如手足瘈疭(瘈疭:读如气从。瘈:指筋脉拘急。疭:指筋脉弛张。瘈疭:即四肢频繁抽搐,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脉来弦数,是为热极生风,急以却热熄风法以清热熄风。如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尸厥:指四肢冰冷,僵如死尸,这是温邪窜入心包之象。),此温邪窜入心包,急以清热宣窍法治之。总之,春温变幻不一而足,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春温寒热头身疼,举余滑数或弦紧,
无汗咳渴苔浮白,辛温解表法可行。
苔燥黄焦温抵胃,凉解里热谨当遵。
舌绛昏谵胃营分,清热解毒保其律。
瘈疭弦数热生风,却热熄风莫因循。
昏愦尸厥入包络,祛热宣窍法甚明。
春温变幻不一足,务在临机细评论。
风温为病之原,与春温相仿佛,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劳动之人,其气伏藏于肌腠;肾虚之体,其气伏藏于少阴。待来春感受新邪触动伏气而发。其症: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倘若舌绛苔黄,神昏谵语,手足瘈疭等变症,皆可仿照春温变症之法治之。
『歌括』
风温病原仿春温,冬令受寒伏来春。
劳汗之人藏肌腠,肾虚之体伏少阴。
头疼恶风自汗热,咳渴苔白浮数频。
当用辛凉解表法,绛谵瘈疭仿春温。
温病之原,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待来年春分之后,天气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外,则表里皆热也。其症: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风邪,故初起时,寒邪可用辛温,风邪可用辛凉。而温病表无寒风,最忌辛散。若误表之,则变症蜂起,切当注意。如初起无汗,只宜用清凉透邪之法。有汗则用清热保津法。如脉象洪大而数,壮热谵妄,此为热在三焦,宜以清凉荡热法。若脉象沉实,口渴谵语,舌苔干燥,此为热在胃腑,宜用润下救津法。总之,凡属温病均忌辛温发汗,若误汗之则狂言脉躁,不可治也。然大热无汗则为死象;得汗反热,脉躁而盛者亦为死象;大热而脉反细小,手足厥冷者亦为死象;痉搐昏乱,脉见促结沉代者亦为死象。皆当注意。
『歌括』
温病之原冬受寒,伏至春分化热然。
阳自内动达于外,表里皆热渴饮干,
脉形愈按而愈盛,身但恶热不恶寒,
不比风温春温症,风温有风春温寒。
勿用辛温解表法,若误表之生变端。
清凉透邪施无汗,有汗清热保津安。
壮热谵妄洪大数,清凉荡热三焦宣。
沉实苔燥谵语渴,腑热润下救津堪。
若用辛温必狂躁,大热无汗凶象占。
得汗反热躁甚死。大热细厥死必干。
促结沉代昏痉搐,俱死之症医详参。
温毒:是由于冬令过暖,感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所致(又有风温,温病,冬温等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为是病者)。其症:脉象浮沉俱盛,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治宜清热解毒法加甘草,桔梗。亦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颐:读如宜。即面颊,腮部。发颐指腮部发肿(类似腮腺炎)。),喉肿等证,是温热之毒抵于阳明,发于肌肉而成斑。其色红者为胃热轻也;色紫者为热甚重也;色黑者为热极危也;色鲜红者为邪透之象主吉。治法:当其欲发未发之际,宜用清凉透斑法。如斑出,神气昏朦,则加犀角、玄参,或用清凉解表法加生地,绿豆衣治之,甚者加青黛、连翘。又有温热之毒,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肿硬而痛,此为发颐之病。颐虽属于阳明,然耳前耳后,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处,速当消散,缓则成脓为害。宜内用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马勃、青黛、荷叶治之。若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肿硬不消,加穿甲、皂刺;外用水仙花根捣烂敷于患处,干则易之,俟皮肤出现黍米黄疮为度。又有温热之毒发越于上,盘结于喉而成肿痹,急用玉钥匙散以开其喉,继用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射干、牛蒡治之。温毒之病,变症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有所发,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冬受乖戾温毒病,伏毒内出春夏应。
心烦热渴喉疼咳,舌绛苔黄浮沉盛。
清热解毒加甘桔,诸温切勿进辛温。
若发斑疹颐喉肿,温热之毒入阳明。
红轻紫重黑多危,清凉透斑昏犀参。
或用辛凉解表法,加地绿豆甚翘青。
少阳相火耳肿硬,速令消散缓脓成。
清热解毒去参麦,加勃青黛荷叶匀。
连面皆肿芷漏芦,肿硬不消穿甲丁。
外以水仙捣烂敷,干易黄疮黍米形。
毒越盘结成喉肿,清热解毒去麦参。
加蚕蒡桔射干治,玉钥匙散喉痹灵。
晚发者,亦由冬受严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诸温晚发一个节令,故名晚发病也。其症: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或无汗,或烦燥,或口渴,脉来洪数是也。亦当先辨其因素,因风而触发者,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辨症治之。但其曩受之伏寒(曩:读如朗,昔日也。曩受之伏寒:指去冬所受伏藏于人体之寒邪。),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峻烈之剂,不宜浪用。如无风寒所触,则仍以温病论治,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蝉衣,栀子,枳壳治之。但须注意者,这里所说的晚发,系春时晚发,较秋时晚发相去云泥。前者是冬时之伏寒而发于春,后者是夏时之伏暑而发于秋。当细辨之。慎勿以晚发同名而误同一治耳。
『歌括』
冬寒未发晚发由,来年发于清明后。
恶风恶寒热有汗,头疼烦渴脉洪数。
因寒因风明病因,辛温辛凉细研究。
曩受伏寒较温轻,峻烈之剂莫浪投。
如非风寒所触发,论治仍属温病畴。
清凉透邪蝉栀枳,两种晚发细推求。
温病学说,争议较多。就一般讲:有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之别,王士雄辨之甚明。此篇所论,主要是伏气温病,即《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伏气温病的特点是由里出表,初起舌润无苔,脉软或弦或微数,口不渴而心烦恶热,治宜清营阴,冀其由血转气。如舌苔渐多,则清其气分。又如初起舌绛咽干,甚或肢冷脉伏,此温邪伤阴之候(肢冷脉伏是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随症施治,雷氏已详言之。外感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多见发热咳嗽,口渴,不恶寒(亦有初微恶寒,口不渴,至二、三日后才口渴不恶寒者)。两寸脉大,右寸更盛,治宜辛凉轻剂为先,若有所夹,又需通变。若清解不已,邪从气分及于中下焦,是为顺传。如胃腑便结,可用白虎承气之属。亦有从皮毛而入者,初起发热头晕,口燥肢软,脉滑数,舌淡苔薄,治宜辛凉透表法为先。若内陷心包,则为逆传。症见神昏谵语等候,治宜犀角地黄之属。至www.med126.com/hushi/于入营入血,变症繁多,有前贤之书在,临机应变可也。
另有一说,谓新伏之邪,不在于感邪后发病迟早,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以区分www.med126.com温病初起的不同类型。并认为新感温病,初病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脉浮数、苔薄白等为主要表现。如传变入里,则以灼热烦躁、口渴、溺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其病程较新感为重,病程较长。其传变趋向,既可达表,又可陷里(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温病学》)。其意是否认伏邪的存在。特附此以供参考。
此外,对晚发一症,雷氏谆谆告诫,春时晚发与秋时晚发,要截然分清,前者是冬令受寒未即发病,至来年清明后、夏至前触动伏气而发,属温病范畴。后者是夏令受暑未即发病,至秋为秋凉之气所触而发,似疟非疟,已任篇名之为秋时晚发,属暑病范畴。叶香岩氏言之甚详。宜明辨之,慎勿以同名而误同一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