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温病正宗:第三章 辨脉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辨脉提纲

脉浮紧恶寒,谓之伤寒;脉数寒少热多,谓之温病;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医者不可不辨。

二、温病辨脉

凡温病脉,不浮不沉,中按洪长滑数,右手反盛于左手,总由怫热郁滞,脉结于中故也。若左手脉盛,或浮而紧,自是感冒风寒之病,非温病也。

凡温病脉,怫热在中,多见于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热郁少阴,则脉沉伏欲绝,非阴脉也,阳邪闭脉也。

凡伤寒自外之内,从气分入,始病发热恶寒,一二日不作烦渴,脉多浮紧,不传三阴,脉不见沉;温病由内达外,从血分出,始病不恶寒,而发热,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杨如候曰∶此论伏气。若外感温病,亦有微恶寒者。)脉多洪滑,甚则沉伏,此发表清里之所以异也。

凡浮诊中诊,浮大有力,浮长有力,伤寒得此脉,自当发汗,此麻黄桂枝证也;温病始发,虽有此脉,切不可发汗,乃白虎、泻心证也。死生关头,全于此分。

凡温病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数,但指下沉伏而小急,断不可误为虚寒。若以辛温之药治之,反益其热也。

所以伤寒多从脉,温病多从证,盖伤寒风寒外入,循经传也,温病怫热内炽,溢于经也。

凡伤寒始本太阳,发热头痛,而脉反沉者,虽曰太阳,实见少阴之脉,故用四逆汤温之。若温病始发,未尝不发热头痛,而见脉沉涩而小急,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四肢不热者,此名厥,正杂气怫郁,火邪闭脉而伏也。急以咸寒大苦之味,大清大泻之。断不可误为伤寒太阳始病、反见少阴脉沉而用四逆汤温之。温之则坏事矣。又不可误为伤寒阳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则病甚也。盖热郁亢闭,阳气不能交接于四肢,故脉沉而涩,甚至六脉俱绝,此脉厥也;手足厥冷,甚至通身冰凉,此体厥也。即仲景所谓阳厥,厥浅热亦浅、厥深热亦深是也。

下之断不可迟。非见真守定、通权达变者,不足以语此。(吴锡璜曰∶王士雄说∶谓沉细之脉,亦有因热邪闭塞使然,形症实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阴脉见而断其必死。凡热邪壅遏,脉多细实迟涩,按证清解,自形滑数,不比内伤病服凉药而脉加数为虚也。又马元仪谓∶三阳症亦有脉微弱不起者,以邪热抑遏,不得外达,待清其热,则脉自起,勿谓www.med126.com阳衰脉微也。二公论脉,与栗山前说均合,乃经验日久,确切不易之理解,为医者当切记之。)

凡温病脉,中诊洪长滑数者轻,重则脉沉,甚则闭绝。此辨温病与伤寒脉浮脉沉异治之要诀也。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兼缓者易治,兼弦者难治。

凡温病脉,沉涩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危。

凡温病脉,两手闭绝,或一手闭绝者危。

凡温病脉,沉涩而微,状如屋漏者死。

凡温病脉,浮大而散,状若釜沸者死。

按伤寒、温病,必须诊脉施治。有脉与证相应者,则易于识别;若脉与证不相应,却宜审察缓急,或该从脉,或该从证,务要脉证两得。即如表证脉不浮者,可汗而解;里证脉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气微,不能牵引抑郁正气,故脉不应。下利脉实,有病愈者,但得证减,复有实脉,乃天年脉也。又脉法之辨,以洪滑者,为阳为实,以微弱者,为阴为虚,不待问也。然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内经》曰∶脉大四倍以上,为关格。皆为真虚;陶氏曰∶不论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脉。此洪滑之未必尽为阳也实也。景岳曰∶其脉如有如无,附骨乃见,沉微细脱,乃阴阳潜伏闭塞之候;陶氏曰∶凡内外有热,其脉沉伏,不洪不滑,指下沉涩而小急,是为伏热。此微弱之未必尽为阴也虚也。

三、热病辨脉

热病之脉,亦随其经而取之。发于太阳脉浮紧,发于阳明脉浮长,发于少阳脉弦数。大率发于三阳者多,发于三阴者少,亦有所因也。(治根据温病条下。若表邪传进三阴者,治法与伤寒条内下证同。若脉沉小足冷者,亦发于阴,则难治也。)

大抵热病比温病尤加热也,脉得洪大有力,或滑数有力,乃为病脉相应,谓之可治;若细小无力,谓之难医。(人虚脉弱者,主扶元气,兼解邪热,不可峻攻。)治表证在者,治例与温病同。若夹暑、夹内伤生冷、饮食停滞,随证施治之。中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者www.med126.com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甲乙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此辨暑、热,有暴感、伏气,而脉之盛虚异焉。)暑、 皆脉虚,面垢自汗烦渴。静而热伤心脾为中暑,与夏热病相似,但热病脉洪紧,中暑脉细数而沉。动而热伤太阳为中 ,脉浮似夏伤风,但汗出恶风,身热而不渴者,伤风也。身热而渴者,中 也。(后人所谓中暑,多指夏月阴证而言。)夏月有四证∶伤寒伤风,脉证互见;中暑热病,疑似难明。若脉紧恶寒,谓之伤寒;脉缓恶风,谓之伤风;脉盛壮热,谓之热病;脉虚身热,谓之伤暑。以此别之也。

热病一二日,泻利腹满热甚者死。

三四日,目昏谵语,热甚脉小者死。

五六日,舌本焦黑,燥渴者死。

七八日,衄血吐血下血,燥热脉大者死。

八九日,发痉兼昏沉者死。

凡热病脉,促、结、伏、沉、小,皆难治。热不得汗,脉躁急,亦难治。已得汗,而热反盛,脉躁急者死也。

四、暑病辨脉

仲景曰∶伤暑脉虚。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诀》曰∶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三因》曰∶中暑之脉,阳弱阴虚,微迟似芤。《本事》曰∶暑脉弦细芤迟。何也?盖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皆虚脉也。《正传》曰∶暑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而不见。夫微弱隐伏,皆虚类也。《活人书》曰∶中暑与热病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以此辨之。张凤逵曰∶(《脉理论》)刘复真云∶暑脉虚而微弱,按之无力,又脉来隐伏,弦细芤迟,皆暑脉也。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中 脉虚而微者是也。寒病传经,故脉日变;温热不传经,故不变。寒病浮洪有力易治,芤细无力难治,无脉不治;温热不然。温有一二部无脉者,暑热有三四部无脉者,被火所逼而伏,非绝无也,于病无妨,攻之亦易,照经用辛寒,火散脉起病愈矣。盖温热病发,在一二经,始终在此,更不传递别经者,其一二经或洪数,则别经弱且伏,根据经络调之,伏者起,洪者平,乃愈征也。(鳌按∶此篇言热病,即指暑病而言,非谓伏寒夏发之热病也。)

五、湿病辨脉

脉沉而缓,沉而细,微缓者,皆中湿。脉浮风湿;脉浮虚而涩者,寒湿;脉来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

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

六、燥病辨脉

脉紧而涩,(燥金主于收敛,其脉紧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又脉弦风燥也。脉洪热燥也。脉缓土燥也。脉涩血燥也。脉迟寒燥也。

相关文章
 药用气味所宜
 浮萍草
 还睛丸(《圣惠》卷三十。)
 葶苈子丸(《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金刚杵
 至圣宁心丹(《诚书》卷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