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医学三字经:痰饮第二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www.med126.com脾肾为主。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可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四饮名 宜斟酌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www.med126.com/wszg/;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可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可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温和之意。至于攻下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可离温药之旨也。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汁之类取效。

滋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附和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真武汤 水归壑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白散方 窥秘钥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相关文章
 槟榔散(《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请教舌苔白厚带黄,喉咙痒,是风热还是风寒?
 《苍生大医 世纪苦旅》开拍
 一例发烧患者的经方治疗给我的思考
 发热
 金牛汤(《医醇剩义》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