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费维光: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摘自费维光《中医经方临床入门》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由于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只有三条,又加后世医家对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皆视为峻剂, 畏之而不敢用。因而大青龙汤的应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卓效性, 鲜为人们所了解。近几年来(1985年以后),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不管是《中医方剂学》,还是《中医内科学》,都没有把大青龙汤当作一大主方, 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最多不过是像《方剂学》那样,作为麻黄汤的加味方,附于麻黄汤条后。关于仲景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现在仅有的三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 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靑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厥逆。筋惕肉瞷,此为逆也。”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在这里我们略去传统性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 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 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与大青龙汤的主证。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项作为主证, 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四项, 一项未备。对此不少医家作了许多揣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氏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 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 山田氏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四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五证,而多口渴一证。读了大村光明氏的《大青龙汤管见》,此文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六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从其所举六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于省文。只有一项须辨别清楚,即“无少阴证者”,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少阴病,像第39条那种情况是可以投用大青龙的。医家认为病轻药重,不得应用大青龙汤险峻之剂,此为不懂大青龙汤临床应用而发的议论,是不足取的。通观《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诸书,各家学说, 无不望文生训,而缺乏临床经验,令人难以卒读。按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方所治病症甚广,但终不能为医家所接受,而通行于世。唐代药王孙思邈氏在暮年所编《千金翼方|卷九丨伤寒上》叹云:“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 多所防御。至于仲景, 特有神功, 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 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上有多少伤寒和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 所以孙氏有不学不用之叹!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矣! ”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 但温病学家时用贵重药品, 耗民资财,则不少见。清代吴鞠通氏所著《温病条辨》,吴氏自诩与仲景《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在其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下注云:“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 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 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我们大家知道,服仲景方药在症状中如带有喘息,服药后未有不能祛者。但如上述服吴氏药,“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意即反而增加喘息,而转为必须用贵重药物犀角3g之证。仲景书中万万没有匆此教人者,怎么会有一纵一横之妙,令人失望。在《温病条辨》中除此一方用犀角,不计其他贵重药物,尚有化斑汤、清宫汤清营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之类,皆含有犀角。在大村光明氏发表《大青龙汤管见》之前,我恪守投用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以致在临床上应用不多。遇到不恶寒或反恶热的患者具此一项,则不敢迳用大青龙汤,按《伤寒论》中的第6条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按吴鞠通氏的《温病条辨》中所论温病治法,则用桑菊饮和银翘散之类,多是两方的合方,而且多加药味,有时亦能一剂而愈,但不把握。另外厌其药味庞杂,和仲景方不能相伍,我深以为憾。
由于大村光明氏治验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进行研究应用的兴趣,所以首先以笔者自身的感冒进行实验。笔者以往每年患一两次温病,西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虽用大剂辛凉解表药,如桑菊饮合银翘散再加味等,服几剂后,自感已愈。可是别人感觉说话仍属未愈,得再迁延十几日前后共二十几日方能痊愈。笔者每次发病,先自咽干开始,大多由饮水不足引起。咽干厉害,则以后发病亦厉害; 咽干轻,则以后发病亦轻。咽干的时间很短一日多即愈。接着而来的便是鼻流清涕,四肢倦怠,日渐严重,以至于鼻涕、眼泪大量流出,令人难以忍受。只有用绵纸塞住,稍觉好些,但不久即湿透,须再更换。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不口渴、亦不烦躁,食欲正常,二便正常。一次又发此病,咽干甚为剧烈,自服大青龙汤以观其效。谁能料到竟一剂而愈,未见再发。此事发生在1988年冬, 当时所用大青龙汤的剂量为:麻黄8g 桂枝10g 杏仁10g石膏20g甘草6g大枣3枚生6片。以后每年发病,皆服此方,无不效如浮鼓。近二年来,不知为何,亦不再发此病。笔者认识到《伤寒论》是能治温病的,那种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温病部分已经丢失的见解,是何等的荒谬。自此以后, 遇上不恶寒、或反恶热、自汗与不自汗的外感病,皆与大青龙以治之,效速者一剂而愈,迟者需要六、七剂而愈, 但人数甚少。  大青龙汤自1989年至1993年医案记录于下:
1、患者丛XX,女,三十岁,在自来水站工作,与笔者曾住过同楼隔壁。1989年阴历除夕,忽敲笔者之门,自言发热39C,而且明日初一加班(工作人员愿意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加班,可得到优厚补助)。诊之,舌红苔白,脉大而数,不恶寒,不自汗,无食欲,四肢无力,与大青龙汤,以后听说一剂而愈。次日正月初一,病未再发。
2、患者张XX之妻王XX,50岁,患感冒,1989年11月25日经吕姓友人介绍求治。患者发热38.5C,平素身体健康,舌红笞微黄, 脉浮数,不恶寒,不自汗,恶心,无食欲。与大青龙汤三剂。后知一剂热退,二剂食欲出,三剂痊愈。
3、单X,男,四岁,患感冒。1993年12月21日由其母亲带来为其诊治,其父母皆为我校教师。其母亲言: 今日下午发热38. 2C。诊之,舌红苔薄白,脉浮数,不恶寒, 反恶热,口不渴,身上无汗。与大青龙汤3剂,令其每日1剂。晚8时, 开始服药, 服后睡下,出汗, 热稍退。无汗后, 热又上升。晚10时, 又命其服药,服后如前,汗出热稍退,无汗热又上升。夜12时,发热时达39.4C。又命其服药,次日晨8时, 体温为38. 7C,第1剂服完。第二日晚间开始服第2剂(按应在次日早晨服第2剂,这是误会中药必在晚间服用。其实应从早服到晚)。夜间体温在38.5C之间,一直无食欲,喜冷,恶热。第三日晨为38. 5C,饮米汤少许,食半个鸡蛋,直至下午体温降至37. 5C。精神恢复,食欲出,晚间转至平热而愈。
4、笔者之女儿,24岁,患感冒,1992年初诊。不恶寒,不自汗,食欲稍差,舌红苔薄白,脉数。发热38.3C,笔者令其服大青龙汤,家中已备有此药, 令其两剂合煎,一日可分3次, 服之而愈。
5、张XX,男,33岁,我校教师。1993年3月31日初诊。自诉从昨日半夜发热39.6C,吃了家中现有的退热药和SMZ,体温稍有下降。今日上午9时,又发热到39.4C,到学校医院曾肌肉注射安痛定、静脉点滴青霉素庆大霉素之后,亦不退热。晚9点方来求治。诊之,舌薄淡红苔少,脉数, 不恶寒,不自汗, 亦不口渴。与大青龙汤, 每日早晚各服1剂。后知,服1剂后,体温降至37.3C,两日后痊愈。
6、任XX,女,46岁,在本校总务处工作,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7.5C,咽喉痛。诊之, 脉微数,舌红苔少,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3剂,令其每日1剂。后知1剂后热退,咽喉痛减轻,2剂痊愈。
7、秦XX, 男,49岁,学校汽车司机。1993年4月6日求治。自诉彝塞不通,流清涕, 咽干,时感头痛,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好像是感冒,不舒服,但也不耽误工作,照常上班。如此情况,已有好长时间,医生给打针、吃药均不见效。诊之,脉和缓,舌红苔白。与大青龙汤三剂,令其一日一剂。
1993年4月9日复诊,自言服药三剂后,鼻塞已通,清涕巳无,咽干减轻,但仍未痊愈。笔者令其再服大青龙汤5剂以观其效。以后自言取药6剂(公费),服完4剂,巳恢复正常。
8、朱XX,男,19岁,高中学生,1993年4月14日求治。自言,患感冒,发热38.5C,不恶寒,不自汗。诊之,脉微数,舌淡红苔少。与大青龙汤三剂, 令其一日一剂。后知服一剂后,体温下降到37C,服二剂痊愈, 未耽误上学。
9、朱XX,女,61岁,为学校某工作人员之亲戚,1993年4月15日求治,自诉患感冒后,咽喉疼得厉害。疼时好像要咳嗽,但又不咳。诊之, 脉和缓,舌红而大,苔白而少,不发热,不恶寒,不自汗。与大青龙汤三剂。当时我校人员告知,患者要回南京。后知服一剂后咽喉作疼巳愈大半,服二剂而愈,极言中药之妙。
以上所述九例中,有六例是1993年又大多在三、四月感染,由此可见,此为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无疑。
又,关于大青龙汤, 同意大村光明氏的意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日本书中, 麻黄为桂枝的二倍, 《伤寒论》中,麻黄为桂枝的三倍,笔者前述剂量,为麻黄略少于桂枝。
原载于日本《汉方临床》(1993)第40卷第7期

-------------------
好资料,很受启发!谢谢楼主!

-------------------
谢谢。学习了大青龙汤的用法。

-------------------
我临床,遇外感热病,恒喜用大青龙汤。疗效神奇,

-------------------
此非严格意义上的大青龙汤,是大青龙的变通方,,但先生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学习。

-------------------
大青龙汤证,表实和内热共存,上文中9例有7例身热、无汗,可以认定表实,例7和9无发热但有无汗表实证较轻;但都有舌红,或脉大、脉数,或咽干、嗓子疼,或喜冷,恶热等症状,可以认定为内热证。内热重者可加大石膏用量,表实重汗难出者可加大麻黄用量。

-------------------
薄荷一味,功同大青龙!

-------------------
感觉薄荷力太薄,不爱用

-------------------
这是大青龙汤吗,伤寒论大青龙汤麻黄的量是桂枝的3倍,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大的一个方子,而此青龙麻黄量是小于桂枝。在伤寒论中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仅仅方中的某一味增加就改了方子的名称。可以说,作者的说法这是大青龙汤的医案有漏洞,他用的是大青龙汤的变化方。虽然这么说,作者的经验还是非常宝贵的。甚至可以说,变通的大青龙汤是伤寒、温病初起的通用方。

-------------------
若脉微若,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仲景的告诫,以避免滥用大青龙汤。谢谢分享!

-------------------
大青龙谢谢
相关文章
 丸剂
 温胃
 有没有长眉毛的方法?
 五倍子散(《御药院方》卷九)
 血沉(ESR)
 请教无意子老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