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经方读书社:《三部六病翼 试习伤寒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关键词: 中医经方伤寒论康守义
700)this.width=700;" >

图片:CIMG2274.JPG

700)this.width=700;" >

图片:CIMG2277.JPG



-------------------
《三部六病翼 试习伤寒论》是康守义老中医一生研究运用伤寒论及三部六病的临床结晶,是对临床非常实用的一本书,临床价值很高,值得细读。

-------------------
现在书店有没有卖的

-------------------
三部六病南阳会议,想听康守义老师的讲课,可惜的是,康老师没去。

-------------------
我找了半年连个影子也见到   今天终于见到封面了谢谢

-------------------
学习了。

-------------------
《中国人口出版社》不是什么专业出版社。学习《伤寒论》不要太靠别人,总得自己对原著下功夫。如果总寻求细枝末叶的书,永远都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
我这里有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等合著的《伤寒论解说》、《汉方诊疗医典》---(这一本书与《汉方诊疗要览》应该是同一本书,但其内容却较为详实,与唐正有先生译的版本是不完全相同的。)复印本数套,有需要的同道可以和我联系。我的电话15391504566

-------------------
《三部六病翼》为刘绍武先生的入门弟子康守义所著。康守义师兄根据《伤寒论》理论提出了桂枝协调方即以桂枝汤代替小柴胡汤来协调整体的三部气血的平衡,将桂枝调神汤,桂枝调心汤,桂枝调胃汤分别作为慢性表阳病、慢性枢阴病、慢性里阴病的代表方。并以三部六病理论逐条解释《伤寒论》,临床实用性很强。如有兴趣购买者可与本人联系,联系电话榆次区中医院脾胃科:0354-3999360

-------------------
本书解肌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效果非常好。

-------------------
王晓军:我这里有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等合著的《伤寒论解说》、《汉方诊疗医典》---(这一本书与《汉方诊疗要览》应该是同一本书,但其内容却较为详实,与唐正有先生译的版本是不完全相同的。)复 ..?(2013-11-01 12:38)?700)this.width=700;" >

汉方诊疗医典是第三版的《汉方诊疗要览》,比之前确实增加不少内容。

-------------------
是的,我对比了一下,有不少新的内容增加。

-------------------
刘绍武协调方的临床运用与发展
-在刘绍武老师所创的“三部六病学说”中有三大疗法,其一为纠偏疗法,用于急性六病的治疗,其二为协调疗法,用于三部慢性六病的治疗,其三为复健疗法用于各种疾病愈后恢复阶段的辅助治疗。在临床上三大疗法以协调疗法的运用范围最广,协调疗法是当机体处于慢性的整体的气血不协调,疾病的寒热虚实同时存在又不很明显,或此处寒彼处热,或此处虚彼处实的病理状态时所采用的寒热补泻,升降散收同时应用,以使整体气血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的治疗方法。刘老协调疗法中的协调方以“调心汤”(百合30g乌药15g丹参30g郁金15g瓜蒌30g牡蛎30g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调神汤”(生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调胃汤(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调肠汤”(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川楝子30g茴香15g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为核心,应用指证分别为“涩脉”“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四脉。此外还有专脏专病专用的协调方。这些协调方的特点均以小柴胡汤做为协调整体的基础,后来师兄康守义根据《伤寒论》的理论提出了桂枝协调方即以桂枝汤代替小柴胡汤来协调整体即三部气血的平衡,近几年,我在临床中做了大量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验证了桂枝协调方的临床实用性以及疗效的可靠性。桂枝协调方的运用,仍以刘老的四脉即“涩脉”“上鱼际脉”“聚关脉”“长弦脉”为应用指征,分别组成“桂枝调心汤(百合30g乌药15g丹参30g郁金15g瓜蒌30g牡蛎30g桂枝15g白芍15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桂枝调神汤(花粉30g牡蛎30g云苓30g大黄10g 桂枝15g白芍15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桂枝调胃汤(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桂枝15g白芍15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桂枝调肠汤(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川楝子30g小茴香15g桂枝15g白芍15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3枚)”以此类推还可以“桂枝调肾汤”及“桂枝调肝汤”等专脏专病专用的方剂。如何运用桂枝协调方,首先就要从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来入手,把协调方分为两类:《伤寒论》原文101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一证指的就是“胸胁苦满”,也就是说,以“胸胁苦满”一证即可定为柴胡证,配合四脉而用柴胡协调方,只是临床上“胸胁苦满”程度不同。在《伤寒论》原文中37条的“胸满胁痛”,96条的“胸胁苦满”,97条的“结于胁下”,99条的“胁下满”103条的“心下急”,104条的“胸胁满而呕”,107条的“胸满”,143条的“胸胁下满”,146条的“心下支结”,147条的“胸胁满微结”,148条的“心下满”,229条的“胸胁满不去”,230条的“胁下硬满”,231条的“胁下及心痛”,266条的“胁下硬满”。等等均属于胸胁苦满的范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胸胁苦满一证,既可以是病人的自觉症状,病人自觉胸胁部胀满或胀痛,而更多的时候要通过我们的腹诊来诊得。有的病人自己根本没有感觉,必须通过腹诊来决定,所以临床上每个初诊病人我都要进行腹诊,即使是复诊病人,用药一定时间后仍要进行腹诊,因证会随着用药而发生变化,“胸胁苦满是枢部的实热形成的,其病理都是“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在胁下都有腹肌和内脏组织的痉挛,腹诊时,心下部厚而紧张,不易凹陷,腹肌痉挛而有抵抗,手指欲从肋骨弓下向胸廓内触压而腹肌几乎不凹陷而有力,临床上只要腹诊有“胸胁苦满”一证,无论何病,结合四脉,就可用柴胡协调方,均可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桂枝汤证则属里部虚寒证,临床以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为特征证,是由于里部寒,腹腔内的脏器组织及腹主动脉痉挛,使腹主动脉内血流前进的阻力增大,而使的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在《伤寒论》原文中:15条的“其气上冲”,64条的“心下悸”,65条的“脐下悸”,67条的“气上冲胸”,82条的“心下悸”,102条的“心中悸而烦”,117条的“气从少腹上冲心”,127条的“以饮水多,必心下悸”,328条方剂加减的“悸者加桂枝五分”,356条的“厥而心下悸”,386条方剂加减的“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枝四两”等等,均属此类。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临床上桂枝协调方的运用以“四脉为核心”以腹主动脉甚则左右髂总动脉的搏动亢进且压痛为特征证,临床上此类患者大部分腹部平坦,甚则凹陷,由于饮食物长期吸收不良,大部分患者体型消瘦,同时由于里部虚寒,甚则三部均处于虚寒状态,病人多食欲不振,恶寒喜暖,严重者手足厥冷。临床上在一些慢性病甚至急性病的治疗中,只要诊得腹主动脉搏动亢进,结合体型等特征,即使是舌红少苔,只要舌上津液丰富无论何病均可配合四脉使用桂枝协调方,有上鱼际脉用桂枝调神汤,有涩脉用桂枝调心汤,有聚关脉或长弦脉用桂枝调胃汤,而临床上桂枝调心汤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率失常、脑供血不足、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癌症、妇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等等。现举一些临床病例以资说明。
病案一:
王某,女,70岁,主因失眠就诊,伴见头晕、脑鸣,饮食、二便如常,体型消瘦,腹主动脉搏动亢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上鱼际,与桂枝调神汤:桂枝15g, 白芍15g,川椒 10g,炙甘草10g,党参30g龙齿30g牡蛎30g花粉20g茯神20g大黄5g大枣2枚,服药四剂,睡眠明显改善,继服十余剂而愈。
病案二:
杜某,女,68岁,08年9月就诊,胃脘隐痛两月,加重一周,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服用“胃复春”十余天未见明显效果,现证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偶感心悸,头晕,饮食一般,二便如常,脉涩,腹主动脉亢进,压痛明显,舌质淡紫,苔薄白,用桂枝调心汤原方加灵脂30g,治疗三个月左右,疼痛未复发,并经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至今仍未复发。
病案三:
陈某,男,20岁,腹痛反复发作十余天,大便不畅,经西医抗生素治疗无效,腹诊时,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左右髂动脉搏动亢进,脐周压痛明显,脉弦大,与桂枝调胃汤,陈皮30g白芍30g大黄10g桂枝15g川椒10g党参30g炙甘草10g大枣2枚水煎两次加蜂蜜一勺,;分三次服,服药3剂腹痛基本缓解,继服三剂而愈。
以上文章为刘老弟子武德卿书写

-------------------
请问武老师桂枝汤协调方换成葛根汤加减协调方更合适
相关文章
 圆运动 关于咳嗽的一段
 秘传牛黄丸(《证治宝鉴》卷二。)
 请教:中医用的豆豉有特别的讲究吗?
 大便奇怪的颜色
 陕西“治未病”尚无时间表 医院多为眼前利
 汤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