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而凉,性善升散,功在脾胃。既长于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而解肌发表退热,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又善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及透发疹毒之功。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病证】
①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②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③热病烦渴,消渴证。
④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配伍】生葛根配黄芩、黄连:生葛根甘辛性凉,解肌退热,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合用,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用量用法】10~20g。煎服或入丸散。止泻宜煨用,退热生津宜生用。
【药理】本品有解热、扩张皮肤血管、镇静、抗过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循环、抗缺氧及降血压等作用。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升散,主入肝胆经。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既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病证】
①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
②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配伍】柴胡配黄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热;黄芩苦寒,善清热泻火。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用量用法】3~10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之证忌用。
【药理】本品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溃疡等作用。
【来源】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等的干燥根茎。
【性味】辛、甘,微寒。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主治病证】
①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
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用于升阳,3~6g,蜜炙。用于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可用15g,宜生用;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具升浮之性,凡阴虚阳浮、气逆不降及麻疹已透者,均当忌用。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等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辛、苦,微寒。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主治病证】
①风热头痛头昏,牙痛。
②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
③风湿痹痛,肢体挛急医学全.在.线.提供. www.med126.com。
【用量用法】6~12g。煎服或浸酒,或入丸散用。
【来源】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加工发酵而成。
【性味】辛、甘、微苦,凉。
【功效】解表,除烦。
【用量】10~15g。
【来源】浮萍科紫萍的干燥全草。
【性味】辛、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用量】3~10g,鲜品15~30g。
【使用注意】发汗力强,故体虚多汗者慎服。
【来源】木贼科木贼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用量】3~10g。
【使用注意】疏散清泄,故气虚血亏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