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之心气虚、心脉痹阻
患者以“胸前区压榨性痛,伴气短,大汗出,头晕,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为特征,故诊断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男性,调理失宜。病机:老年体虚,调理失当,心气不足。心气虚运血无力,气滞血瘀,心胸痹阻,故见胸闷、气短,劳而加重。舌脉也为气虚血瘀之象。病性本虚(心气虚)标实(心脉瘀阻)。病位:在心。
综上所述,本病为。
胸痹”气阴两虚,血瘀脉阻型
患者以“发作性胸闷、气短,乏力,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为特征,当属于中医“胸痹”之范畴。
本病病因:感染外邪。病机为:感受外邪,邪传入里,致气阴两伤,心脉失养,则胸闷、气短,气阴不足,脏腑失于濡润,故乏力。“久病必瘀”,舌脉均为气阴不足,气滞血瘀之象。病性本虚(气阴两虚)标实(气滞血瘀)。病位在心。
综上所述,本病当辨为“胸痹”气阴两虚,血瘀脉阻型。
中医治则益气活血,豁痰化瘀 。如下:
清半夏10g 陈皮10g 枳壳10g 黄连8g
云苓15g 砂仁 3g 生龙骨20g 生牡蛎20g
生甘草6g 柏子仁20g 夜交藤30g
胸痹”之气虚血瘀 痰热互结型
患者以“心前区憋闷,头晕,中等体力活动受限。舌质暗淡,苔薄黄腻,脉沉涩。”为特征,当属于中医“胸痹”范畴。
本病病因:久病体虚,调理失宜;病机为久病心脾受损,脾胃健运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而内停,日久化热,灼津成痰,痰热壅塞,阻滞脉络,气机不畅,气虚血瘀,痰瘀交结,胸脉痹阻,故见胸闷,气短。痰湿上扰,故伴头晕。舌脉均示气虚血瘀 痰热互结之象。病性为虚实兼见,病位在心、脾。病情复杂,预后一般。
综上所述,本病当属“胸痹”之气虚血瘀 痰热互结型。
胸痹之脾气虚 痰热瘀阻型
患者以“头晕,伴胸闷、气短,中等体力活动不受限,乏力,纳差,眠差,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为特征,故属眩晕。
病因:老年体虚,调理失当。病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循经上扰,清窍不利,故头晕。痰浊痹阻心络,则胸闷、气短,气虚失养,则见气短,乏力;心神受扰故见眠差;“病久必瘀”,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也为气虚,痰瘀痹阻之象。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脾气虚为本,以痰瘀痹阻为标,病位在心、脾。
综上所述:本病属胸痹脾气虚 痰热瘀阻型。
中医治则,补气健脾,活血化痰,方用半下白术天麻汤加减,用药如下:
清半夏10g 云苓20g 陈皮10g 黄连6g
白蒺藜15g 白术15g 厚朴10g 砂仁5g 甘草5g
胸痹之气滞心胸
患者以“胸闷、心慌、乏力,舌淡红,苔白腻,脉结代”为特征,故诊断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女性,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病机: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得疏布,聚而为痰,痰瘀交结,气血不畅,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兼心气虚,共致胸闷、舌脉也为气虚兼痰瘀之象。病性本虚(心脾气虚)标实(气滞、痰浊)。病位:在心、肝、脾。综上所述,本病为胸痹之气滞心胸。
中医以为疏肝理气,和血通脉法,中汤药具体如下: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陈皮10克
炙甘草10克 郁金10克 枳壳6克 芍药10克
清半夏10克
眩晕
眩晕之心脾气虚、痰瘀中阻型
患者以“头晕,伴胸闷、气短,乏力,舌质淡暗,苔根白腻,脉滑。”为特征,故属眩晕。
病因:先天不足,又调理失当。病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循经上扰,清窍不利,故头晕。痰浊痹阻心络,则胸闷、气短,气虚失养,则见气短,乏力;心神受扰故见眠差;“病久必瘀”,舌质淡暗,苔根白腻,脉滑也为气虚,痰瘀痹阻之象。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脾气虚为本,以痰瘀痹阻为标,病位在心、脾。
综上所述:本病属眩晕之心脾气虚、痰瘀中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