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经络之痰瘀阻络
患者以“左半身及颜面麻木,活动尚可。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涩。”为特征,当属中医“中风 中经络”、
病因:年老体弱,气虚血弱,加之平素脾胃虚弱。病机:脾湿运化,痰浊内生,痰阻气机,气滞血瘀。痰淤互结,壅滞经脉,肌肤失养发为左半身及颜面麻木;络脉空虚,气血虚弱,故而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涩。病性:本虚表实。病位在心肝脾。
综上所述,本病属“中风、中经络”的痰淤阻络型。
中药给予化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用药如下:
半夏10g 白术20g 天麻10g 茯苓15g
橘红12g 川芎10g 赤芍12g 地龙10g
血竭6g 山楂15g 甘草6g
3付 水煎服 (9-11/7)
患者以“言语蹇涩伴头昏”为特征入院,当属中医“中风”范畴,因患者神志清楚,故为中风之中经络。
综上所述,本病诊断为中风之中经络,证属肝阳暴亢、风阳上扰型。
病因为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轻窍。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属肝阳暴亢、风阳上扰之象。病性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位在心、脑、肝、与脾有关。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原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方药如下:
当归尾 10克 地龙 6克 川芎 10克 桃仁 10克
赤芍 10克 红花 6克 生黄芪 20克 钩藤 10克
厥症
厥症之(脾胃气虚、痰热瘀阻)型
患者以“意识模糊,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特征,故诊断为厥症。
病因:老年男性,病久耗伤。病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致痰热内生,上扰清窍、内阻经络,故出现意识模糊,肢体不遂,舌脉为湿热瘀阻之象。病性属虚实夹杂(脾胃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病位:在心、脾。
综上所述,本病为厥症之(脾胃气虚、痰热瘀阻)型。
哮证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哮证之痰湿壅滞, 脾肺肾虚型
患者以“反复气短而喘,喉间哮鸣音,伴心慌,舌淡胖,苔白腻,脉数。”为特征,当属于中医“哮证”之范畴。
本病病因:老年女性,调理失宜。兼久病耗伤,肺脾肾三脏气虚。外邪趁虚而入。病机:肺脾肾气虚,水湿不得正化,聚而成饮,停于肺与胁间。复感外邪,引动宿疾,肺失宣降,故见气短而喘、不能平卧、咯痰,邪扰心神,故见心慌、眠差,舌淡胖,苔白腻,脉数均为痰湿壅阻之象。病性:本虚(肺脾肾气虚),标实(痰湿壅滞)。病位:在心,与肺脾肾有关。本病病情复杂,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本病当辨为哮证之痰湿壅滞, 脾肺肾虚型
水肿
气虚血瘀,水饮凌心
中医:患者以“反复心慌、胸闷、气短10年余加重伴全身水肿15天”为主诉入院,当属中医“水肿”范畴。
患者久病气虚,又感风邪,肺气失宣,痰浊壅肺,则咳嗽,咯痰;痰阻经络,心血瘀阻,胸阳不展,故胸闷、气短、口唇发青;久病气虚,故动则加重;肺脾心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健,水湿泛溢肌肤,则颜面及下肢肿胀;水饮凌心,则心慌;气虚则纳差乏力。舌脉为气虚、痰浊、水饮、心血瘀阻之象。病性:本虚(气虚),标实(水饮、痰浊、血瘀)。病位:在心、肾、肺、脾。
综上所述:本病当辨为水肿:气虚血瘀,水饮凌心
腰痛(湿热腰痛)
中医:患者以“间段性腰痛1周,加重2日”为主诉入院,当属中医1、腰痛2、癃闭范畴。
患者年近七旬,素体较虚,加之外感,饮食不节,酿生湿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且湿热素盛,肾热下移膀胱。膀胱湿热阻滞,气化不利而为癃闭。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属于膀胱湿热内阻之象。病位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肾、脾密切相。病性多虚,预后欠佳。
血证喘症患者以“胸闷、气短、气喘反复发作6年, 呕吐咖啡样物3天”入院。当属中医之血证。患者年老脾胃虚衰,失其健运统摄之职,血液妄行,故吐血,便血。脾胃虚衰而出现身困乏力,气短心慌。气喘、气短,为年老体弱,肾不纳气,故辨为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