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病变以多灶损害、病灶不定、临床表现多样、病程中常有自然缓解与复发等为特征。发时多有视力减退,下肢痿软无力,肌肤感觉异常,或肢体疼痛,或突发眩晕,听力下降,或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动作笨拙,行走不稳,或情绪激动,抑郁不定,智能减退,甚至瘫痪与痴呆等临床征象。
一、MS发病率随纬度而增加,距离赤道越远发病率越高,南北半球皆是这样。MS高危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南新西兰,患病率平均为40/10万或更高。赤道国家发病率小于1/10万,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为5/10万。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MS流行病学资料,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
二、移民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5岁以前从北欧移居南非的移民MS发病率低,15岁之后的移民仍保持出生地的高发病率,提示15岁前与某种外界环境因素接触可能是MS发病中的重要原因。
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对MS的易感性起作用,某些民族如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和非洲的班图人、以及吉普赛人不罹患MS.四、MS与6号染色体组织相溶性抗原HLA-DR位点相关,表达最强的是HLA-DR2.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自身免疫与病毒感染支持免疫机能障碍的根据是周围血中T抑制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T辅助淋巴细胞/T抑制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加,自身抗体阳性率和伴发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百分率均较非免疫性疾病赤高,硬化斑中可见浆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的T淋巴细胞。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理由是多发性硬化的病理改变与羊的慢病毒感染疾病—Visna相似,但至今尚未找到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发病机理未确定,一般认为可能的机理是患者早期患过某种病毒感染而致自身抗原改变,另外有的病毒具有与中枢神经髓鞘十分近似的抗原,这两者都可导致免疫识别错误而诱发自身免疫机制。
二、遗传因素MS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两同胞可同时患病。月15%患者有一个患病的亲属。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高12-15倍。MS遗传易感性可能由多数弱作用基因相互作用决定MS发病风险。
三、环境因素MS发病率随纬度增高而增加。英国调查显示,MS在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中较地位低的群体常见,提示与贫穷无联系。
病理改变
主要病理改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多个散在的硬化斑块。硬化斑多见于脑室、大脑导水管、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白质,视神经、视交叉。
一、大体标本脑和脊髓冠状切面可见较多粉灰色分散的形态各异的脱髓鞘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20mm,在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最多见。早期脱髓鞘缺乏炎性细胞反应,病灶色淡,边界不清,称为影斑。我国急性病灶多见软化坏死灶,呈海绵状空洞,与欧美的典型硬化斑不同。
二、镜下显示急性期髓鞘崩解和脱失,轴突相对完好,少突胶质细胞轻度变性和增生,可见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和浆细胞浸润。病变晚期轴突崩解,神经细胞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形成的硬化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