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由旋毛虫感染所致,它可先引起胃肠道症状,然后出现眶周浮肿,肌痛,发热和嗜酸性细胞增多。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旋毛虫病可见于全世界,该虫的生活史靠饲养的动物(如猪)或猎食动物(如熊,野猪)猎食那些横纹肌中含有成囊的感染性幼虫的其他动物(如啮齿动物)得以维持。人因吃被感染动物的未煮熟的肉或肉制品而感染。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后钻入粘膜,在6~8日发育为成虫。成熟的雌性成虫排出活幼虫,排虫期长达4~6周,然后死亡或被排至体外。新生幼虫移行但仅在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能存活。1~3个月后完全成囊并作为细胞内寄生虫还可存活多年。只有当成囊的幼虫被别的食肉动物摄入,生活才能继续。
症状和体征
多数被感染的人无胃肠道症状或症状轻微,第1周可发生恶心,腹部痉挛痛和腹泻。感染后1~2周出现5项特征性的体征和症状:面部或眶周浮肿或唇干裂,肌痛,持续发热,头痛,结膜下出血或瘀斑。眼痛和畏光常先于肌痛。
因幼虫侵犯肌细胞所致的症状与多肌炎相似,疼痛可影响呼吸,讲话,咀嚼和吞咽的肌肉,重度感染时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
发热一般为弛张热,可高达39℃或更高,持续数日然后逐渐回落。当新生幼虫侵犯组织时嗜酸性白细胞开始增多,感染后2~4周达高峰,当幼虫成囊后逐渐回落。
重度感染时,炎症可引起心脏(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不齐),神经系统(脑炎,脑膜炎,视听障碍,癫痫发作)或肺部(肺炎,胸膜炎)并发症,死亡通常由心肌炎所致。www.med126.com
当幼虫被肌细胞充分包围成囊或被其他器官组织消灭时,体征和症状逐渐改善,约在第3月大多数体征和症状消失。模糊的肌痛和乏力可持续数月。
诊断
对肠期旋毛虫病尚无特异性诊断试验,感染后第2周肌肉活检可发现幼虫和包囊,肌组织弥漫性炎症表明系新近感染,而死亡的幼虫最终被吸收或钙化。
血清学试验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皂土絮状试验,这两种试验均有假阴性结果,若试验在感染后2~3周内进行则假阴性更多。因抗体可持续数年,故若血清学试验由初期的阴性然后转为阳性,则有很大价值。血清学试验和肌肉活检是互为补充的试验,对某一特定的病人,可能其中之一项试验是阴性的。而用幼虫抗原作皮肤试验是不可靠的。
50%的病人有肌肉酶(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并与异常的肌电图相关。
旋毛虫病必须与急性风湿热,急性关节炎,血管性水肿及肌炎区别;发热状态应与结核病,伤寒,败血症及波浪热鉴别;肺部症状需与肺炎区别;神经系统症状需与脑膜炎,脑炎及脊髓灰质炎区别;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应与霍奇金病,嗜酸性细胞白血病,结节性多动脉炎以及其他移行性线虫所致的疾病区别。
预防和治疗
肉经充分烧煮(55℃烧透)可预防旋毛虫病。将肉在-15℃冷冻3周或-18℃冷冻1日可杀死其中的幼虫。但烟熏或腌制不能杀灭肉中的幼虫。
旋毛虫感染是自限性的,常常只需要与疾病严重程度相称的对症支持疗法。肌痛可能需用止痛剂(如阿司匹林或麻醉药)。对有严重变态反应症状的病人或心肌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人,可给泼尼松(prednisone)20~60mg/d分剂口服,连服3~4日,然后逐渐减量,10~14日后停药。
驱蠕虫药的适应证很少。甲苯达唑(200~400mg1日3次连服3日,然后改为400~500mg1日3次连服10日),噻苯达唑(25mg/kg1日2次连服5~10日)或噻嘧啶(11mg/kg口服,连服5日),可从消化道驱除成虫,但对囊包内的幼虫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