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外科诊疗 > 神经外科疾病 > 正文
脑膜瘤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概述:

脑膜瘤(神经外科)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常见,占颅内肿瘤16%,仅次于胶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好发,女稍多于男。好发部位为:幕上89%,幕下11%;大脑凸面、矢状窦及镰旁多见,其次为颅底,脑室内较少。多属良性,恶性或恶性变占1-2%。多为实质性,有包膜,血运丰富;肿瘤常较大、较深,与一些重要血管、神经相邻,使处理困难。临床表现以慢性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症为主,可出现局源症状。由于麻醉、手术设备与技巧的显著进步,脑膜瘤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然而,由于肿瘤性质与解剖特征,某些脑膜瘤处理仍属难题。有待早诊早治。晚期死于脑疝。

症状表现:

1.具有颅内占位病变的共同表现:如进行性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2.多先有刺激症状(如癫痫等),继之出现麻痹症状(如瘫痪等)。3.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肿瘤虽大,但症状轻。4.不同部位肿瘤有不同表现:大脑凸面、矢状窦及镰旁脑膜瘤可有癫痫、精神异常、肢体力弱、失语等症。颅底脑膜瘤(蝶骨嵴、鞍结节、桥小脑角、斜坡等),具有相应的定位症状。而脑室系统脑膜瘤则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

诊断依据:

1.病程长,发病慢,慢性进行性头痛,精神异常,局限性癫痫;逐步可出现定位症状。2.后期可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各部位脑膜瘤的典型定位体征。3.头部CT:病变呈均匀高或较高密度,边界清,基底宽,增强扫描肿瘤像更明显,脑室系统受压。头部MRI:大多数脑膜瘤为低信号(T1加权)和高、等信号(T2加权),注射Gd-DTPA造影剂后信号均匀提高;肿瘤与脑组织间有一低信号环或带;伴瘤周水肿,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静脉窦的关系。4.血管造影:除正常血管移位外,一般可见肿瘤“染色”影像,不仅能定位,而且能定性。

治疗: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适用于中线区、颅底的小肿瘤,手术风险大,颅内压不高者。3.血管内介入治疗:选择性插管置入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各种栓子或性激素拮抗剂,以减少肿瘤供血,促进肿瘤坏死,抑制肿瘤增大。

用药原则 1.药物对肿瘤无直接作用。2.纠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为主药,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3.注意电解质与体液平衡,术中补充失血。4.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和抗癫痫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脑细胞康复。5.对症治疗。

预防常识:

脑膜瘤是良性肿瘤,由于生长缓慢,早期很难发现,首发症状依然是头痛。故慢性头痛者要警惕脑膜瘤的发生,头部CT或MRI可确诊,早诊早治效果好。患病者治疗要积极,药物对肿瘤无效,手术切除肿瘤是最好方法,必须找专科医生诊治,切勿轻信流言。极少病例:如中线或颅底小肿瘤,手术风险大,可采用γ-刀治疗,但其费用高,疗效不肯定。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和淋球菌(N.
260-48 新生儿脑膜炎
耳源性脑膜炎
176-4 亚急性与慢性脑膜炎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