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脑膜瘤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eningoma
拚音 NAOMOLIU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神经系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脑膜瘤系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的肿瘤,约占脑瘤的15%一20%,是仅次于胶质瘤的第二常见脑瘤。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瘤,恶性的仅占3.7%—8%。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病人多为中年人,儿童发病率低,仅占脑膜瘤的3%—4%。女性的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2:3。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脑膜瘤好发于蛛网膜粒较集中处,不同部位脑膜瘤的发生频数是:幕上区87.21%,其中大脑凸面最多,占全部脑膜瘤的31.67%,其次为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占23.31%。颅底占26.97%,包括蝶骨嵴、鞍区、嗅沟和颅中窝等。侧脑室占4.12%,其他少见部位有第三脑室、丘脑基底节等约占1.14%。幕下区占9.55%,其中脑桥小脑角占5.98%,其他少见部位有小脑、枕骨大孔和第四脑室等约占3.57%。小脑幕本身占3.24%。少数脑膜瘤不附着于脑膜而位于脑实质内,多起源于脉络膜组织。脑膜瘤的形状有球形和毡状两种,前者常见,呈球形,有完整包膜,与脑膜紧密粘连,并嵌入相邻的脑组织中,手术易全切除,少数肿瘤可浸润生长进入邻近的脑组织中,这是引起手术作肉眼全切除后复发的原因。毡状脑膜瘤呈薄片状,厚度不超过1cm,表面呈绒毛或颗粒状,不光滑,与脑组织有分界,但由于与硬脑膜广泛粘着,难以全切除。邻近脑膜瘤的颅骨常有骨质改变,包括局部受压变薄或增厚、内板呈锥形增生、骨质密度增高如象牙样,颅骨增厚区内的骨环管内有肿瘤填充,瘤组织侵入颅骨破坏骨结构或穿过颅骨侵入颅外软组织中。约0.35%—0.5%脑膜瘤为多发性,常见于神经纤维瘤患者中。多发脑膜瘤常局限在一个母瘤附近,也可散布于颅内不同区域。脑膜瘤的组织学分型尚未统一,WHO(1977)提出分为:脑膜内皮型(即内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样瘤型、血管瘤型、血管母细胞型、血管外皮细胞型、乳头状和间变性(恶性)脑膜瘤以及脑膜肉瘤。恶性脑膜瘤可浸润邻近组织,发生脑脊液内播散或颅外转移。脑膜肉瘤多见于10岁下儿童,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差。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脑膜瘤的诊断除根据上述不同部位的临床表现做出定位诊断外,定性诊断需结合病程和辅助检查。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良性脑膜瘤是生长缓慢的肿瘤,病程较长,神经组织有充分时间来适应肿瘤的发展,所以往往肿瘤已经长得相当大,视乳头水肿已很严重,甚或出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其临床症状还不明显。直至肿瘤长得很大,神经组织无法再行代偿时,病人才出现各种临床表现,这时病情迅速恶化,可在短期内进入昏迷或发生脑疝症状。由于肿瘤不浸润脑组织,在引起麻痹症状之前,常先有刺激症状:大脑脑膜瘤引起癫痫、颅底脑膜瘤产生脑神经激惹症状。不同部位的脑膜瘤的表现如下。
大脑凸面脑膜瘤:症状因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而异。额极脑膜瘤早期症状常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出现高颅压症状和癫痫,可伴有精神症状。额顶叶尤其中央区的脑膜瘤可致局限性癫痫,渐出现病变村侧肢体运动或(和)感觉障碍,上肢较下肢为重,伴中枢性面瘫。颞叶和外侧裂区脑膜瘤有面部和上肢为主的中枢性瘫痪,主侧半球受累还伴有感觉性或命名性失语。顶枕叶脑膜瘤症状较少,可有同向偏
矢状窦旁或(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侵犯窦壁导致窦腔部分或全部闭塞,大脑镰旁脑膜瘤则与大脑镰粘连,可是在肿瘤长得巨大时,两者常难以严格区分。两者均可跨越中线呈哑铃状生长。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分为矢状窦前1/3、中1/3和后1/3,以中1/3者多见。临床表现:①前1/3者可长期无症状,当肿瘤增大后可出现高颅压症状,少数有癫痫和精神症状,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淡漠、智能下降、行为幼稚、欣快和随地大小便等。肿瘤向后发展可出现肢体运动或(和)感觉障碍。②中1/3者早期出现肢体运动或(和)感觉障碍,过半数有局限性癫痫,均先自足开始,逐渐向上累及整个下肢、上肢,最后为面部。也可出局限性癫痫演变为癫痫大发作。后期偏瘫加重和出现高颅压症状。③后l/3者早期可无症状,以后出现高颅压症状、视野变化和以视觉错乱为先兆的癫痫大发作。两侧生长的脑膜瘤可引起两下肢瘫痪伴有括约肌障碍,需与脊髓病变相鉴别。
蝶骨嵴脑膜瘤:按肿瘤与脑膜的粘连部位分为:①内侧型。又称床突型,肿瘤附着于前床究可影响同侧视神经、眶上裂和海绵窦内的脑神经、颞叶内侧的嗅脑、大脑脚等,表现患侧视神经原发性萎缩;若这时有高颅压,则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构成Foster-Kennedy综合征,患眼鼻侧偏盲、嗅觉丧失,Ⅲ-Ⅳ脑神经麻痹、眼球突出等。②外侧型,肿瘤粘连在蝶骨大小翼,引起的局灶症状较少,肿瘤大时可有高颅压症状、癫痫,患侧颞骨隆起和突眼等。
鞍结节脑膜瘤:表现鞍区占位病变症状,由于肿瘤在蝶鞍前上方长出,视觉通路先受压,所以视觉症状先于垂体功能不足。又由于肿瘤常偏一侧生长,视觉症状不像垂体瘤典型,可为单眼盲或偏盲。
嗅沟和颅前窝底脑膜瘤:可为单侧或双侧性。早期症状有单侧性嗅觉缺失、头痛,瘤大时可引起癫痫、精神症状、高颅压症状、视力和视野障碍。表现一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萎缩,构成Foster-Kennedy综合征。
颅中窝脑膜瘤:发生于蝶骨嵴大冀内侧颅中窝底的脑膜上,可压迫三叉神经节、颈内动脉、海绵窦、垂体和颞叶等结构,可经小脑幕裂孔长入后颅窝。引起①三叉神经刺激或损害症状,早期为三叉神经痛,继而出现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②眼球活动障碍、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视力下降和同向偏盲等。③晚期出现高颅压症状、突眼、幻嗅或钩回发作。肿瘤生长到小脑幕下可引起、Ⅷ脑神经功能障碍。
脑室内脑膜瘤:以侧脑室脑膜瘤较第三、四脑室脑膜瘤为多见。由于脑室的空腔可供肿瘤生长,故早期症状少,待肿瘤长大、阻碍脑脊液循环或压迫邻近组织时方可引起症状。高颅压症状是它们的共同表现。侧脑室者压迫大脑结构可产生偏瘫、视力和视野障碍、癫痫。第三脑室者则引起性格改变、发作性嗜睡、多饮多尿等。第四脑室者可有眩晕、眼球震颐和强迫头位等。
小脑慕脑膜瘤:可分:①幕上型,肿瘤主要向幕上生长。②幕下型,肿瘤向幕下发展。③幕上下型,肿瘤穿过小脑幕,同时向幕上、下生长。主要表现高颅压症状。幕上型者压迫枕叶引起同向偏盲或幻视,压迫中脑引起锥体束征和意识障碍。幕下型者压迫小脑、脑桥小脑角脑神经引起小脑征和脑桥小脑角征。幕上下型者兼有上述两方面症状。
脑桥小脑角脑膜瘤:起源于岩骨后表面和内听道内侧的脑膜上,与小脑、脑干和脑神经的关系与听神经瘤相似但可较不典型。以脑神经症状为主,表现患侧听力障碍、三叉神经麻痹、面瘫和后组脑神经麻痹。高颅压症状和共济失调较少见,出现也迟。锥体束征很轻微。
枕大孔区脑膜瘤:早期常无症状,待肿瘤长大可引起枕颈部神经根痛,伴强迫头位,压迫锥体束产生肢体瘫痪和病理反射,以下肢为重,压迫脊髓后柱引起深感觉障碍,双上肢位置觉消失,压迫小脑和脑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后期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斜坡脑膜瘤:位于脑干腹侧,早期引起一侧或双侧多脑神经障碍和双侧锥体束征,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①CT扫描见边界清楚、圆形或有分叶的肿块,呈等或高密度,增强后其密度均匀增高,伴周围脑水肿,少数脑膜瘤因瘤内坏死、囊性变而密度不均匀或呈低密度。②MRI上脑膜瘤的信号强度与正常大脑灰白色的信号强度相近,但由于MRI分辨力强,尤其是逆转恢复序列(IR)能清晰显示脑灰质、白质和脑的细微结构以及呈灰白色的脑膜瘤,泾渭分明。自族回波序列(SE)和IR序列分别可显示脑膜瘤周围的瘤周带为极高信号和低信号,提示肿瘤位于脑外,这是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另外SE序列能良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的关系,特别与上矢状窦的关系。这些都较CT优越。③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的血供、病理血管和大静脉窦受阻的情况。对血供丰富者,还可经导管做供应动脉栓塞,以减少切除肿瘤时的出血量。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脑膜瘤应手术治疗,全切除可获得痊愈,不全切除,能使症状较长期缓解,不能切除而有高颅压者可做脑脊液分流术。对血供丰富的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术前放射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论药阴阳
 桂林古本伤寒论中一个问题
 请问淋症和淋病有什么区别?非淋菌性尿道炎
 血翳包睛四十四
 第十七·灰苔黑晕舌
 梨菁饮(《济众新编》卷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