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外科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
讲稿-骨科讲稿:第六十四章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来源:南华大学资源网 更新:2013/9/9 字体:

第六十四章章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第一节 手外伤

  、皮应用解剖

(一)皮肤

手的掌面皮肤有较厚的角化层,皮下有较厚的脂肪垫,有许多垂直的纤维小梁,将皮肤与掌腱 膜,腱 鞘及指骨骨膜相连,使牚侧皮肤不易滑动,有利于捏、握动作。但在皮肤缺损时,则不易直接缝合,常需植皮或皮瓣转移覆盖创面。手指末节皮肤的乳头层内,有十分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感受器,感觉十分灵敏。两点区别试验可达3-5mm距离(图3-80),有良好的实体感觉,仅用手触膜,可以认别物体的形状,软硬度及光滑与否。手部皮肤纹理明显,在掌部及指间关节相对处,有恒定的皮纹,它们是手部切口的重要标记,切口要与皮纹平行,以防止疤痕挛缩。

  手的背部皮肤较薄,皮下脂肪少,公有一层疏松的蜂窝组织,有较大的移动性。伸指时,手背皮肤可以捏住提起,但握拳时,皮肤拉紧,在掌指关节背面因张力增加而局部变白。因此,手背的皮肤缺损时也应象手掌一样植皮或皮瓣覆盖,而不应勉强缝合,影响手指屈曲。

  手指和手掌的静脉及淋巴管经手背回流,因此,手掌炎症时手背肿胀明显。

  (二)肌腱

  1、屈肌腱 指深、浅屈肌   分别附着于远节及中节指骨基底部,分别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在接近肌腱丽处,有三角形的膜状组织,连结于肌腱与骨膜,为短腱纽。在近节指肌处有带形膜状组织与肌腱相连,为长腱纽。它们是腱鞘滑膜脏层、壁层交接部分。腱纽内有营养肌腱的血管。手指屈曲时,深腱与浅腱 收缩幅度不一致,它们之间有0.5-0.75厘米的相对滑动,深、浅肌腱有粘连时,相对滑动丧失,影响手指屈伸功能。从掌骨头到中节指骨,屈肌腱被包围在纤维骨管内,该管叫腱鞘。起滑车作用,其中掌骨头、近节指骨中部、中节指肌中部的腱鞘明显增厚,称腱鞘的滑车。这些滑车损伤后,屈指时肌腱会离开指骨,形成“弓弦形”而不能充分屈指。掌部指深屈肌腱的桡侧是手蚓状肌的起点,所以,手指肌腱断裂时,深腱 因蚓状肌的牵拉而仍在手掌内。拇长屈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基部,拇指内亦有腱 鞘,因为它与指浅屈肌都没有蚓状肌牵拉,断裂后,近端常回缩到腕部甚至前臂内。

  2、伸肌腱   手背的伸肌腱 仅被皮肤及一层疏松网状组织覆盖,肌腱外有腱旁膜,有较好的循环。示指及小指各有一条固有伸肌腱,均位于指总伸肌腱的尺侧。在牚指关节背面,肌腱扩展成膜状,称为腱帽。两侧接受来自骨间肌(桡侧还有蚓状肌)的纤维,腱帽有保持伸肌腱不向两侧脱位的作用。紧靠掌指关节的远侧,从腱帽的深面分出一些纤维止于近节指骨的基部。在近节指骨,伸腱分成三股继续向前,即中央和两侧束。中央束止于中节指骨基部及关节囊,骨间肌、蚓状肌参与构成中央束及两侧束,所以手内肌能伸指间关节。侧束有纤维与中央束联系,使手指屈曲时两条侧束不会向牚侧滑脱,在中节指骨中远侧,两条侧束逐渐汇世一条,止于远节指骨基部及关节囊,两束间有横向纤维相连。手指部的伸腱很薄,与指骨骨膜仅隔一层疏松网状组织,长期固定、炎症、水肿等都容易造成粘连,妨碍手指活动。

  拇指有拇长伸肌及拇短伸肌,分别附丽于远节指骨及近节指骨的基部,分别伸拇指指间关节及牚指关节。

  3、手内肌   包括骨间肌、蚓状肌及大、小鱼际肌。掌侧骨间肌使手指内收,背侧骨间肌使手指外展。骨间肌与蚓状肌协同能屈曲牚指关节,伸展指间关节。大鱼际包括(由浅入深)拇指短展肌、拇指屈肌、拇指对牚肌及拇内收肌。小鱼际肌包括掌短肌、小指外展肌、小指短屈肌及小指对牚肌。

  4、腕管与腕横韧带   腕骨在牚部形成一条深沟,腕横韧带横跨其上。韧带的尺侧附丽于豆状骨及钩状骨的钩部,桡侧附丽于大多角峭和舟骨结节,形成一个骨性纤维管道,叫腕管。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正常时屈肌腱有薄的滑膜包绕,正中神经在管的浅层偏桡侧,紧贴韧带,有纤维脂肪样组织与肌腱相隔,若腕管内因滑膜水肿、增生等而压力增高,正中神经易受韧带压迫而产生症状,称为腕管综合症。

  (三)血管

  手部供血主要来自桡动脉、尺动脉及牚骨间动脉。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浅支构成牚浅弓,位于掌腱膜下、屈肌腱浅面。相继发出指总动脉及指固有动脉,是手指的主要供血来源。桡动脉终支从手背动脉穿过1、2牚骨间隙,进入手牚与尺动脉牚深支形成牚深弓,位于屈肌腱 下,骨间肌浅面,发出细小牚收动脉与指总动脉吻合,参与手指供血。深、浅弓之间通过终末分支及牚心动脉等而相互交通。桡动脉穿过掌骨间隙后,发出拇主要动脉,供应拇指,示指的桡侧指动脉常由拇主要动脉发出。桡动脉在进入掌骨间隙前,发出第一掌骨背动脉共同供应虎口及示指背面皮肤,是示指背侧以瓣的轴心动脉。桡动脉在腕背部发出腕北支,与尺动脉腕背支及掌侧骨间动脉背侧支组成腕背侧动脉网,发出掌背动脉,供手指背侧循环。手部的静脉分深浅两层。手掌的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回流至尺、桡静脉或手背静脉网。手的浅静脉在背侧,远较深静脉重要,最后回流至头静脉及贵要静脉,是断指再植或拇(手)指再造的主要血液回流通道。

  (四)神经

  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支配,桡神经仅支配部分手背感觉。

  正中神经在腕上发出一掌皮支,支配手掌桡侧及大鱼际部感觉,主干在掌长肌深面进入腕管,刚出腕横韧带就分出大鱼际肌支,支配在鱼际诸肌(拇内收肌除外,拇短屈肌深头偶尔由尺神经支配)。正中神经出腕管后,相继发出感觉支配桡侧三个半手指。

  尺神经在腕上分出一感觉支到手背,支配背面尺侧两个半手指。主干在豆状骨的桡侧进入尺神经管。在管内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靠桡侧,主要是感觉支,支配掌短肌、手掌尺侧及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深支是运动支,与尺动脉伴行,穿过小鱼际进入 手掌,在屈指肌腱的深面,骨间肌的浅面与掌深弓伴行,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及3、4蚓状肌,最后支配拇内收肌,偶尔支配拇短屈肌的深头。在腕部尺神经干内,深浅支有5-6厘米的自然分束,在腕部吻合神经时,可按自然分束,www.med126.com分别吻合感觉、运动支。

  手部感觉的神经支配有较多变异。拇指掌关节背侧及大鱼际一部分偶可由肌皮神经终支支配。

  (五)骨关节及韧带

  桡腕关节由桡骨、舟状骨、月状肌及三角软骨盘构成,尺骨不直接参加,桡腕关节是个球窝关节,能作多轴运动。

  腕掌关节中以拇指的最重要,由大多角骨与第一掌骨基部构成,是鞍形关节,关节囊较松弛,可作拇指屈、伸、内收和外展,是拇指对掌一外展运动的主要关节。

  掌指关节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基部构成。拇指的掌骨头较扁,动度不及其它掌指关节大。每个掌指关节由侧副韧带及掌侧韧带加强。两侧的侧副韧带由近背侧斜向远掌www.med126.com/hushi/侧走行。关节屈指曲时韧带绷紧,关节较稳定,伸直时韧带松弛。伸指位固定可引起韧带挛缩致屈曲受限,故手部外伤时应屈曲位固定。指间关节只作屈伸运动,两侧也有副韧带加强。结构与掌指关节相同。掌指关节是手指运动的主要关节,伸直位或过伸位强直时,虽指间关节屈伸正常,也难以与拇指捏握,功能严重受限。若能屈曲到35°-45°则可发挥指间关节作用,手功能大改善。

二、开放性手部损伤的处理

   (一)初期外科处理

  初期外科处理是处理手外伤的主要环节,也是今后再次处理的基础。其处理原则是:早期彻清创,防止伤口感染;尽量修复损伤的组织,最大限度地保留手的功能。具体步骤是①清创②修复组织③闭合伤口④包扎固定。伤口要及时止痛,注射伤风抗毒素和抗感染药物。

  1、麻醉 手术应在完善的麻醉下进行。单指外伤,可用指神经阻滞麻醉;伤口累及手掌、手背或多指损伤,可作腕部神经阻滞;较大的伤口,最好在臂丛麻醉下进行。

  2、清创 清创的目的是清除伤口内的污物,去除失去活力的组织,使 污染伤口变成清洁伤口(不是无菌伤口)以预防感染,具体方法同总论创伤章。但强度:

  ⑴要认真做好伤口清洗,虽方法简单,却实为预防伤口感染的重要步骤,应十分认真进行。

  ⑵应遵循清创术的原理,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按层次有计划清创。手的结构复杂、精细、循环丰富,清创时要尽可能保留有血供的组织,少切除皮缘。

  ⑶在有计划清创的同时,全面、系统检查损伤组织,估计损伤程度及范围,必要时松止血带观察组织(如肌肉、皮肤等)的循环,以便制定全面的手术计划。

  3、处理损伤的组织 平时手外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一期修复损伤的组织。因为这时解剖关系清楚,继发变性轻微,不仅手术操作容易,而且效果好,功能恢复快。处理顺序是:

  ⑴骨、关节的处理。与一般的清创原则一样,尽量保留骨碎片,仅去除完全游离的小骨片。复位后克氏针交叉固定(。长斜形骨折也可用加压螺丝钉。不作通过邻近关节的髓内固定。缝合开放的关节囊。

  ⑵修复肌腱、神经。

  ⑶一侧指动脉或指总动脉损伤,对手指循环影响不大,可不修复。两侧指动脉全断,常造成手指供血不足,则需修复。

  4、闭合伤口 闭合伤口是预防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只有彻底清创基础上闭合了伤口,才能保护外露的深部组织,阻止细菌入侵,防止感染。手的循环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手部闭合伤口时限一般可处长至受伤后12小时,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受伤性质、污染程度及气温高低等而增减,闭合伤口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直接缝合 皮肤没有缺损或缺损很少,可刊接缝合,但切忌勉强缝合。对跨越关节、与掌纹垂直、与指蹼平行的直线伤口,要作局部“Z”形皮瓣转移,避免疤痕挛 缩。

  ⑵游离植皮 皮肤缺损创面的基底仍保留血运良好的组织床,骨质、肌腱没有裸露,可进行游离植皮,骨质、肌腱小片外露可用附近软组织(肌肉、筋膜)或软组织瓣覆盖,再行植皮,一般以中厚皮片为好,指腹、手掌也可用全厚皮片。

  ⑶皮瓣覆盖 骨质、肌腱有较大裸露,常需皮瓣覆盖。

  ①局部皮瓣 指端小面积缺损可用指端各种皮瓣(、鱼际皮瓣等手背用局部任意皮瓣,拇指、虎口可用示指背侧皮瓣或示指背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覆盖。

  ②邻指皮瓣是用相邻手背侧的皮肤形成皮瓣,常用于覆盖指端或指腹的缺损。

  ③远位皮瓣 大面积裸露则需大面积的远位皮瓣,常用的有臂交叉皮瓣,腹部皮瓣和髂腰皮瓣等。由于显微外科的迅速发展,近十年来不断设计出各种游离皮瓣,为手部创面提供更多的选择。比较适用于手部的有前臂皮瓣,隐动脉皮瓣,上臂内外侧皮瓣及腹股沟皮瓣及足背皮瓣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5、包扎固定:手部损伤包扎固定很重要。骨关节损伤,术后应包扎固定在功能位。肌腱神经损伤复后应包扎固定于无张力位。

第二节 断肢(指)再植

 一、历史与现状

断肢再植的基础研究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1963年1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成功地完成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术,在当时被称为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60年代后期,技术操作更为精细的断拽再植又获得成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断肢、断指再植术在国内处外得以广泛开展,成活率不断提高,一般可达85%以上。因内一些医院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在继续提高再植成活率的同时,如何争取良好的功能恢复。因为断肢及断指再植的目的,是在挽救伤员生命的前提下,不仅仅是要让肢体成活,还要使被挽救的肢体尽可能地恢复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并非容易,因为断肢、断指再植是一项复杂精细的技术操作,术者应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术和显策外科技术。临床上常见因某些技术原因造成再植失败,或虽再植肢体成活但功能不佳,甚至成为累赘。

在开展断肢、断指再植的基础上,显微外科技术得到不断发展,新手术、新技术不断涌现。1965年国外采用拇趾游离移植术重建缺损拇指获得成功。次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创第二足趾游离移植重建拇指术。各种类型的带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骨与骨皮瓣移植、关节移植、神经移植、显微淋巴吻俣等手术方法也逐渐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在开展单组织移植的基础上,对一些复杂病例还开展了在同一供区部位取多种组织的复合组织移植,和在不同供区部位取多种组织的组合组织移植,以达到修复受区缺失的组织,重建功能与外形的目的。目前,显微外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的各个领域。

二、断肢再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伤员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手术。断肢常由较大暴力所致,往往并发创伤性休克及其它重要脏器损伤。在诊断、处理时,既要注意局部情况,更要有全局观点,以挽救生命为前提,首先处理休克或重要脏器损伤,断肢可暂行冷藏保存,待伤员全身情况许可后再行再植手术。对一些创伤重,全身情况一时难以纠正的病例,应放弃肢体的再植,切不可冒然行事,否则可能导致全身情况恶化,甚至死亡,根本谈不上肢体的成活及恢复功能。

(二)局部条件。再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肢体的功能,绝非单纯为了存活。因此要求断离肢体必须有一定的完整性。如果组成肢体功能的重要组织如神经、血管、骨骼、肌肉等已经毁损,则不能再植。有的上肢撕脱全断,神经自椎间孔内离断无法修复,即使血管接通肢体成活,也不能恢复功能,反成累赘,丧失再植的实际意义,因此不能再植。对大腿离断的病例,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均认为属断肢再植的禁忌症。因大腿有丰富的肌肉组织,缺血可使大量肌组织变性、坏死,分解出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由于离断平面高,伤情很重,多数伤员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再植手术,且神经修复效果较差,成活后的功能不理想。

(三)再植的时限与环境温度。肢体离断时间过长,因缺氧等原因,细胞变性、分解,最后形成不可逆性改变。即使再植后血流恢复,肢体仍不免坏死。特别是肌肉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组织在缺氧和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毒素,吸收入血后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因此,时间因素是重要的。在考虑时间因素的同时,应把环境温度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当肢体离断后,组织细胞并非立即死亡,仍能依靠组织内残存的营养物质进行微弱的新陈代谢。环境温度愈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就愈旺盛,断肢缺血耐受时间就愈短。相反,环境温度低,新陈代谢减慢,断肢缺血耐受时间就相应延长。另外,还应考虑到肢体断平面的影响。离断平面高,肌肉丰富的肢体,耐受缺血时间较短;离断平面低,肌肉较少的肢体,耐受缺血的时间较长。总之,目前还没有一个绝对的再植时间限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过去有人提出“超过6小时以上就不能再植”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有许多再植成功的病例,都超过了6小时。对经过低温保存,离断平面较低的断肢,再植的时间指征可以适当放宽,但也不能没有限度。缺血时间过长,组织已发生较明显的变性坏死的肢体,强行再植可以危及生命,应视为禁忌。

(四)技术条件 应有经过专门训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的人才以及必需的设备条件,方能实施再植手术。否则应迅速后送到有条件的医院,避免或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再植失败或再植成活后肢体无功能恢复等问题。

三、断肢再植技术

(一)术前准备和麻醉

1、纠正休克 除一般准备外,首先纠正休克。断肢伤员往往因大量失血而有休克,应立即纠正,同时积极准备手术,待血压正常时方可进行手术。如不完全纠正休克就进行再植,可威胁伤员的生命。血压低也使吻合的血管易栓塞。

2、麻醉 在上臂宜用连续臂丛麻醉,一般用0.3%的卡因10毫升加2%利多卡因10毫升,可有3小时麻醉作用,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如用布比卡因可获得更长的麻醉时间。在下肢宜用硬膜外麻醉。

(二)清创术

做好完善和彻底的清创术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清创要求较一般外伤更为严格。如损伤污染不严重,伤后6小时内彻底清创,预防感染是可靠的。彻底清创与保留肢体长度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为了保留肢体,就必须彻底清创。否则一旦发生感染,将危及肢体,甚至危及生命;但也不应过多的去除可成活的组织,造成肢体过短,影响功能。

清创时对各种组织的处理:

1、皮肤 按一般原则洗净皮肤及伤口。环形切除皮缘,去除多少应根据伤情,撕脱或挫伤的皮肤应完全切除。

2、肌肉、肌腱 严重损伤的肌肉应予切除。肌腱较坚韧,多数为表面污染,切除要慎重,一般只切除断端末端。对不需缝合的肌腱如指浅屈肌腱,应多切除一些,以预防术后粘连。

3、神经 修复神经是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环节。不可轻易切除神经组织,以免影响对端吻合。神经一般也是表面污染,洗净后暂不切除伤部,待缝合时再决定去除多少。对挫伤未断的神经,慎勿切断,观察恢复或二期处理。

4、血管 在断肢的平面,根据解剖,找出拟吻合的动、静脉,只剪除污染较重部分,待吻合血管时再作进一步清创,用小动脉夹夹住断裂端或细线结扎、止血并作为标志。

(三)断肢灌注

清创后再对断离肢体进行灌注。先用肝素生理盐水,再用新鲜肝素血液。在断手用血约50毫升,在小腿及前臂可用血200毫升。其效用有:

1、冲出代谢产物及小血管中的凝血块,有利于提高血管吻合效果和减少中毒现象。

2、扩大痉挛关闭和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恢复毛细血管的虹吸作用。

3、用肝素血灌注,可提供断肢营养,延长离体组织生存时间。

4、可以判断断肢血管网的流通情况。断肢血管正常时,灌注后凹陷的指(趾)腹很快饱满,静脉断端有回流液体。如断肢血管网受损,则灌注液体很快自断肢断面流出或不能注入。注意灌注压力要适当。

(四)骨关节的处理

1、缩短骨端 主要目的是为了清创和便于神经、肌腱和血管的修复。去除多少应根据组织伤情决定。但至少要达到神经及肌腱能对端吻合,以及缝合皮肤时没有张力。

2、骨折固定 固定骨折时尽量少剥离,尽量不用钢板等较大异物,以免骨折不连接和感染后不易控制。一般宜用髓内钉或克氏针、螺丝钉固定,骨膜剥离少,愈合较快。

(1)前臂尺桡骨骨折宜用诱钢针(钉)作髓内固定。

(2)断腕 腕关节多已破坏,可锯去部分尺、桡骨,尺骨宜短1厘米,以利恢复前臂旋转功能。如作腕关节融合术,可将舟骨去除软骨面后成桡骨融合于腕功能位,缝合关节囊,可保留部分腕部活动功能。

(3)远侧断掌 一般有掌骨头骨折,应尽可能保留关节面,修整骨端后,用克氏针暂时固定示指及小指近节指骨于相对掌骨,以恢复手的支架。2-3周后拔去克氏针以恢复掌指关节的活动,切不可融合掌指关节。

(4)小腿中下部断肢 如胫骨为斜形或修整后形成斜形骨折面,用二枚螺丝钉固定,或用较细的髓内钉分别从内外踝处打入胫腓骨,固定骨折。

(五)缝合肌腱。根据远近侧肌腱的长度,适当修整残端,并有意识地使其长短有参差不齐,使缝合处不在一平面,以减少缝合处粘连,有利于功能恢复。

在前臂、腕部和掌部断离,准确地和较完善地缝合相对应的肌肉肌腱很重要。在掌、腕部不缝指浅屈肌,以防与指深屈肌粘连。

肌腱缝合方法 由于时间紧迫,有许多肌腱需要缝合,宜用简单,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缝合。一般用4或7号丝线,做“双十字”缝合法,多数取得良好效果。

(六)修复神经 神经的恢复极为重要,是关系到再植肢体有无良好功能的问题,因此要强调在初期手术中妥善地修复。如神经长度不够,可适当游离、屈曲关节或神经移位,以求达到对端吻合。吻合前要求将神经用利刀每次切除少许,直到正常组织切面。如神经缺损较大,则以能做到对端吻合为主,即使断面不够健康也可接受。

(七)动脉和静脉的修复 作好血管修复是肢体能否成活的关键。

1、首先应作好血管本身的清创 挫伤部分表现为栓塞,内外膜下有血斑和内膜分离等,都应切除。血管修复固然以对端吻合最好,但如保留损伤部分,将造成该处血管栓塞而失败,应完全去除病变部分,不应姑息。如血管清创后缺损过大,可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效果良好。

2、移植静脉的管径问题 宜根据肢体损伤部位,选择健肢小腿或股部的大隐静脉移植,如损伤血管较粗,应取用上部大隐静脉,用生理盐水扩张至需要的管径。

由于静脉瓣向心开放,注意移植于动脉时要倒置,移植于静脉时要顺置,不要弄错。

3、缝合方法 如修复的血管管径较大(2mm以上),可采用二或三褥式定点连续缝合法。褥式定点只缝少许血管的全层,不致造成管径的缩小,可使内膜对合较好。对管径小的血管,如掌浅、深弓、指总动脉、静脉,则用8~11-0尼龙线间断缝合6~8针。

4、缝合材料 可用7~9-0尼龙线或人发作缝合材料。通过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用头发缝合2mm以上管径的四肢血管,创伤和反应很小,操作方便。

5、修复动、静脉的比例 在正常情况下,肢体在不同平面多由1~2条动脉供血,由数条较大静脉和许多小静脉及淋巴管完成回流。断肢再植后,往往有静脉回流不足,出现供血与回流的不平衡。尽管术后静脉侧枝循环系统建立较快,能逐渐解决供血与回流的矛盾,但早期若流不足,将引起断肢肿胀,甚至造成失败。因此应尽可能修复较多的静脉。有时断肢可修复的静脉较少,为了保持相对的平衡,防止断肢严重肿胀,在保证远侧有足够动脉血液供给条件下,可只缝合一条动脉。

修复血管时,血管腔内不时用少量肝素溶液冲洗。

6、松放动脉夹时间 修复动脉和静脉的顺序不拘,但最好先吻合静脉,力戒缝合动脉后,不等修复静脉就立即松放动脉夹,虽然暂时断肢变为红润,得到循环,但因没有静脉血回流,致使残端出血很多;由于凝血作用,残端渐渐不出血,而动脉阻力渐大,以致完全栓塞。

在前臂,宜在修复一条动脉二条静脉后松放小动脉夹,观察血流情况。酌情可继续修复其它静脉和另一条动脉。腕部以上,尺、桡动脉有一条动脉和两条静脉通畅,足可供给断肢循环。但在断掌远侧,血管径小,应尽量吻合指总动脉及手背静脉后同时松放动脉夹。循环恢复后,及时缝合好的小血管容易因骚动和暴露而痉挛、栓塞。

修复血管完毕松动动脉夹后,用湿纱布轻压血管吻合处,止血后应认真检查血管吻合处情况及断肢远侧血液循环的恢复情况。如有漏血,可继续用纱布经压即可;如漏血较多,应补缝1~2针。如有血栓,应及时处理,必要时重新吻合或作静脉移植。

7、血管痉挛的处理 如血管痉挛而无栓塞或断裂,可用小动脉夹夹住痉挛的两端,用针头穿入管腔,加压注入生理盐水,使其扩张,即可克服。在动脉断端痉挛时,可用小动脉夹夹住痉挛段以外的部分,将平头针从断端放于管腔内,用手捏住断端,向痉挛段推入生理盐水,使其扩张。在血管壁或断端滴入1~2滴罂粟碱,解痉效果明显。

(八)缝合皮肤 血管修复成功后,应尽快用良好的皮瓣覆盖。如有皮肤缺损,应用游离植皮。如缝合张力大,不可勉强缝合,以免影响肢体循环。

(九)引流及外固定 由于伤情严重,伤口污染,渗出物多,应在不同处放2~3根橡皮引流条,用较多松软敷料包扎,石膏托固定。48~72小时更换敷料,拔除引流条。

(十)术后处理

1、密切观察全身情况。注意有无中毒、感染及肾功能衰竭等现象,及时发现与处理情况。

2、肢体位置应稍高于心脏平面。观察肢体肿胀、颜色、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温度及脉搏情况。如断肢不甚肿胀而温度骤降3~4度以上,常表明有部分动脉梗阻,应立即手术探查处理。术后要注意保持室温在22-25℃。如室温过低,寒冷刺激可引起血管痉挛。

3、切开肿胀皮肤减张问题 应尽量避免切开,注意预防措施,即多接一些静脉。如肿胀严重,有些紫绀而循环尚好时,可考虑切开减张。

4、功能活动 术后2-3周拔出临时固定钢针,练习手指、掌指关节被动活动,6周后在远侧断掌应去除外固定,不断练习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活动。并适当练习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小腿或足断肢,应注意固定足部于功能位,注意防止足跖屈、内翻等畸形。

5、抗凝剂的应用 修复血管时局部应用肝素,要认真过细地完善地修复血管,防止血栓形成。不用全身抗凝剂。如果血管清创不足或血管缝合不完善,虽然使用全身抗凝剂,并不能防止血管栓塞。

6、再次手术和功能锻炼 再植成功后,由于组织创伤反应,局部制动,肌腱、神经周围都有疤痕粘连。如功能恢复较差,应考虑二次手术松解粘连,并加强活动,往往能改进肢体功能。

在掌指关节僵硬,影响手的握拳功能时,应早期活动防止僵硬;如已发生,可切除部分关节中分离粘连,及时活动。

如神经未修复,在关节活动恢复后,应探查缝合。如缺损过大,对粗大神经移植效果不佳,但指神经移植效果较好。如两条神经缺损均很大,不能修复时可考虑利用一条移植修复另一条,如以尺神经残段修复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残段修复胫神经。

断肢再植后,手内肌往往恢复不佳,如大鱼际有未恢复不能对掌,可作拇指对掌成形术。

骨折延迟连接与不连接,应及时处理,进行手术植骨及内固定,以利肢体功能恢复。应该认真做好随访工作,指导伤员长期坚持锻炼,不断改进肢体功能。

总之,对断肢再植工作,应在保证伤员完全的前提下,接活有功能的肢体。掌握好手术的顺序和方法,必需过细地做好清创术。处理好骨与关节损伤,修复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对端吻合神经,修复好动脉和足够的静脉,以及缝合皮肤,必要时植皮消除创面。做好术后治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伤员恢复健康,肢体恢复功能。

相关文章
 内科学图片库: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胃平滑肌瘤
 人体解剖学授课教案:理论授课教案脑神经
 急诊医学多媒体课件:创伤急救
 外科手术学教学资源:实验课第八章 微创外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121
 儿科护理学授课教案: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