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医学微生物学 > 南华大学 > 正文
医学微生物学-授课讲稿: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来源:南华大学资源网 更新:2013/9/10 字体:

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概述

化脓性细菌(purulentbacterium)是细菌中的一个大类,其中只有少数对人有致病作用,其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包括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前者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后者有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假单胞菌属等。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葡萄球菌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也是引起化脓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性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球形或略呈椭圆形,典型的葡萄球菌排列成葡萄串状(图10-1),革兰染色为阳性

(二)培养特性 

1.营养要求不高

2.菌落因菌种不同而呈现金黄色、白色或柠檬

3.色素为脂溶性,故培养基不着色。

4.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菌落周围有透明(b)溶血环。

 

 

 

 

 

 

 

 

 

 

 

(三)生化反应  致病株能分解甘露醇

(四)抗原结构  已发现抗原30余种,化学组成和生物学活性了解较多的主要有: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存在于细胞壁表面,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所有人源菌株及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此抗原。

SPA可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豚鼠、小鼠等)的IgG1IgG2和IgG4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可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结合特异性IgG类抗体,用以检测相应抗原,称为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该法简便、快速,已广泛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2.荚膜:利于细菌粘附到细胞或生物性瓣膜、导管、人工关节等生物合成材料表面。

3.多糖抗原:存在于细胞壁,具有群特异性。

(五)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表型的不同,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和腐生葡萄球菌(S.sarophyticus)。

10-1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比较

性 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色 素   金黄色  白色&nbswww.med126.comp;  白色或柠檬色

凝固酶    +--

分解甘露醇 +--

耐热核酸酶 +--

a溶血素+--

SPA +-    -

致病性 强  弱  无

(六)抵抗力 

1.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耐干燥、耐热,加热80℃30min才被杀死。

2.耐盐性强,能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可用于筛选菌种。3.对碱性染料敏感,例如1:100000~200000的龙胆紫溶液可抑制其生长。4.耐药菌株逐年增多,临床上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高达90%以上,尤其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 MRSA)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和外毒素,故其毒力最强。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可成为条件致病菌。

1.侵袭性物质  包括多种侵袭性酶和菌体表面物质。

(1)凝固酶(coagulase):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称为游离凝固酶,采用试管法检测;另一种结合于菌体表面不释放,称为结合凝固酶,采用玻片法检测。

凝固酶能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浆凝固

凝固酶和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关系密切。

菌体周围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和病灶四周,可阻止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杀灭,也可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还可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2)其它侵袭性酶类:

①纤维蛋白溶酶:

②耐热核酸酶:经100℃15min或60℃2h不被破坏,有较强的降解DNA和RNA的活性。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该酶。

③透明质酸酶:

④脂酶:

2.毒素  包括多种外毒素。

(1)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

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素,对细胞膜有损伤作用。

按抗原性不同,可分为a、b、g、d等,对人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a溶素,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外,还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2)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仅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膜。

(3)肠毒素(enterotoxin):能耐受100℃30min,并能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能引起急性胃肠炎,以A、D型多见,B、C型次之。

(4)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exfoliatin):又称表皮溶解毒素,主要由噬菌体II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该毒素引起的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主要发生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也可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者皮肤呈弥漫性红斑和水疱形成,继而表皮上层大片脱落,故又称剥脱性皮炎。

(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 TSST-1):由噬菌体I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可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所致疾病  有侵袭性和毒素性两种类型。

1.侵袭性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是葡萄球菌引起的最常见感染

(1)局部感染:如毛囊炎、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等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病灶特点是脓汁黄而粘稠,化脓灶多局限,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

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脓胸、中耳炎等内脏器官感染。

(2)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2.毒素性疾病  由葡萄球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

(1)食物中毒:食入含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后1~6h,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多数病人于1~2d内恢复,预后良好。

(2)假膜性肠炎: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

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致菌群失调,肠道内脆弱类杆菌、大肠埃希菌等优势菌被抑制或杀灭,而少数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常人肠道内有少量寄居)趁机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被一层由炎性渗出物、坏死肠黏膜块和细菌组成的炎性假膜所覆盖,故称假膜性肠炎,又名二重感染。

(3)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

(4)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由TSST-1引起。

(三)免疫性  人类对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黏膜受损或宿主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葡萄球菌感染。病愈后免疫力不牢固。

三、实验室诊断

(一)标本  不同病型采取不同标本。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汁、渗出液;疑为败血症采取血液;脑膜炎采取脑脊液;食物中毒采集病人呕吐物、可疑食物和粪便等。

(二)直接涂片镜检  标本经革兰染色后镜检,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性可作出初步诊断。

(三)分离培养和鉴定

 脓汁和渗出液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

呕吐物等污染标本可接种于含7.5%NaCl的选择培养基以抑制杂菌生长;

血液标本需先用肉汤培养基增菌,再接种血琼脂平板。经37℃孵育18~24h,挑选可疑菌落进一步作形态、生化等方面的鉴定。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要点

菌落一般呈金黄色,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产生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发酵甘露醇。

(四)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四、防治原则

加强医院管理,严格进行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皮肤创伤应及时消毒处理,防止病菌繁殖。

皮肤有化脓性感染者,尤其是手部,未治愈前不宜从事食品制作或饮食服务行业的工作。

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反复发作的疖病患者,可试用自身菌苗疗法。

第二节  链球菌属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是另一大类常见的化脓性球菌。链球菌引起人类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球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图10-2)。在液体培养基中多呈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短链;

 (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血液、血清、葡萄糖的培养基上才生长良好。

血清肉汤中易形成长链,呈沉淀生长

在血琼脂平板上,不同菌株溶血情况不一。

(三)生化反应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个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四)抗原构造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3种:

1.蛋白质抗原 

2.多糖抗原

3.核蛋白抗原

(五)分类  链球菌通常用下列两种方法分类:

1.根据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a-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菌落周围有狭窄的草绿色溶血环(因溶血环中的红细胞未完全溶解所致),称甲型溶血或a溶血。

多为条件致病菌,可致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b-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菌落周围有宽大透明的无色溶血环(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所致),称乙型溶血或b溶血。

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g-streptococcus):

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2.根据抗原结构分类: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20个血清群(A~H,K~V),对人致病的链球菌约90%属于A群,且多呈乙型溶血;

(六)抵抗力 

不强,一般链球菌55℃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抗菌药物均很敏感。

青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极少发现耐青霉素的菌株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A群链球菌致病力最强,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并有较强的侵袭力。

1. 侵袭性物质  表现为粘附作用、抗吞噬作用和促进扩散作用。

(1)粘附素:主要包括下列三种。

① 脂磷壁酸(LTA) 能自主粘附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表面,如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等。

② 纤维粘连蛋白结合蛋白(FBP) 能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纤维粘连蛋白结合,使链球菌粘附到上皮细胞表面,以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植和繁殖。 LTA和FBP是使该菌能定植在皮肤和呼吸道黏膜表面的主要侵袭性因素。

M蛋白  主要作用为抗吞噬

(2)侵袭性酶:具有促进细菌扩散的作用。

透明质酸酶  又名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亦称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后者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

链道酶(streptodornase,SD)  亦称链球菌DNA酶,主要由A、C、G群链球菌产生。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临床应用:

由于SK和SD能使T细胞致敏,将其制成试剂进行皮肤试验(称为SK-SD皮试),用以测定受试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将SK、SD制成酶制剂,用于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脓胸等疾患的治疗,使脓液变稀,以利于抗菌药物发挥杀菌作用。国内研究的重组链激酶(r-sk),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十分有效。

2.毒素

(1)链球菌溶素(streptolysin):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根据对O2的稳定性,分为链球菌溶素O(streptolysinO, SLO)和链球菌溶素S(streptolysin S, SLS)两种。

① SLO

 是一种含有-SH蛋白质,对O2敏感,遇O2时失去溶血活性;当加入还原剂后,又可恢复溶血能力。

对所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均有毒性作用,对哺乳动物的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等也有毒性作用。

SLO抗原性强,链球菌感染后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1年内可检出SLO抗体。风湿热病人的血清中SLO抗体显著增高,活动期尤为显著,效价一般在1:400以上。因此,测定SLO抗体效价,可作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SLS 

O2稳定,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的b溶血环即由其所致。

SLS为小分子糖肽,无免疫原性

SLS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2)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in):曾称红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或猩红热毒素(scarletfever toxin),由A群链球菌溶原菌株产生,是引起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二)所致疾病  A群链球菌引起的疾病约占人类链球菌感染的90%,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飞沫、皮肤伤口和污染食品等途径传播。可引起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疾病

1.化脓性炎症 

经皮肤伤口感染,引起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炎症,如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

病灶特点为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有明显扩散倾向

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扁体炎、咽炎、咽峡炎、鼻窦炎,并可扩散引起中耳炎、脑膜炎等。也可经产道感染引起产褥热。细菌易经淋巴管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2.猩红热 由产生致热外毒素的A群链球菌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经飞沫传播,细菌从咽喉黏膜侵入机体,产生SPE,引起发热、咽炎、皮肤弥漫性鲜红皮疹等全身中毒症状。

3.链球菌性超敏反应性疾病  主要有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风湿热:

(三)免疫性 

三、其它链球菌感染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或称草绿色链球菌。因无多糖抗原,故不属于血清学分类的任何群。常寄居于鼻咽、口腔、龈隙、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有变异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米勒链球菌、轻型链球菌和血链球菌五个型。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下列两种疾病。

(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当拔牙或摘除扁桃体时,寄居在口腔、龈隙中的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乘机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若心瓣膜有病损、先天性缺陷或人工瓣膜者,细菌就可停留繁殖,引起心内膜炎。由此菌引起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约占全部病例的50%,是该病最常见的致病菌。

(2)龋齿:常由变异链球菌引起

2.B群链球菌(groupB streptococcus,GBS) 又名无乳链球菌。

四、实验室诊断

(一)标本  创伤感染取脓汁,咽喉、鼻腔等病灶采取棉拭,败血症取血液;风湿热患者取血作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测定。

(二)直接涂片镜检  脓汁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有典型的链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时,可初步诊断。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www.med126.comnbsp;

脓汁或棉拭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孵育24h后,如出现b溶血菌落,应与葡萄球菌区别;出现a溶血菌落,需与肺炎链球菌鉴别。

血液标本应先增菌后再接种血平板。疑为心内膜炎病例,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缓慢,至少应将孵育时间延长至3周才能判定结果。

(四)血清学试验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O test, ASO test),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单位左右;活动性风湿热患者一般超过400单位。但应注意,饮食后取血、血清被细菌污染或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标本,抗O抗体可升高。因此,进行抗O试验的血标本,应在清晨空腹无菌采取,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五、防治原则

链球菌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故应加强空气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

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菌者,以减少传染源。

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须彻底治疗,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以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长效青霉素可预防链球菌感染,减少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俗称肺炎球菌(pneumococcus)。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约占细菌性肺炎的80%。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双球菌,菌体呈矛头状,以宽端相对,尖端向外地成双排列(图10-3)。

(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相似。

能产生自溶酶,若培养时间超过48h,菌体逐渐溶解,菌落中央凹陷呈脐状;在血清肉汤中孵育,初期呈混浊生长,稍久亦会因细菌自溶而使培养液变为澄清。

自溶酶可被胆汁或胆盐等物质激活,加速菌体溶解,故可采用胆汁溶菌试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相区别。

(三)生化反应:

菊糖发酵试验可作为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参考依据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胆汁溶菌试验

(四)抗原构造与分型

1.荚膜多糖抗原

2.菌体抗原

(1)C多糖:

存在于肺炎链球菌胞壁中,为各型菌株所共有。在Ca2+存在时,肺炎链球菌C多糖可被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所沉淀。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只含微量,急性炎症时含量剧增,故可用C多糖来测定血清中CRP含量(不是抗原抗体反应),对活动性风湿热及急性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2)M蛋白:型特异性抗原,与细菌毒力无关。

(五)抵抗力 

抵抗力较弱。

荚膜菌株抗干燥能力较强,在干痰中可存活1~2月。

对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但有耐药菌株的报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荚膜  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抗吞噬作用。有荚膜的菌株才能引起人和实验动物致病,当有荚膜的光滑(S)型菌株失去荚膜成为粗糙(R)型时,其毒力也随之减低或消失。

2.肺炎链球菌溶素O(pneumolysinO) 对O2敏感,类似于A群链球菌的SLO。

3.脂磷壁酸 存在于细胞壁表面,粘附作用。

4.神经氨酸酶 能分解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N-乙酰神经氨酸,与该菌在鼻咽部和支气管黏膜的定植、繁殖和扩散有关。

(二)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以1、2、3型多见。儿童大叶性肺炎以1、6、14和19型多见,其中以14型最常见。

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三)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主要产生针对荚膜多糖的型特异抗体。

三、实验室诊断

(一)标本  痰液、脓汁、血液或脑脊液等。

(二)直接涂片镜检  取痰、脓汁或脑脊液沉淀物直接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阳性、具有荚膜的双球菌,可作初步诊断。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痰或脓液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作分离培养,挑取有a溶血的可疑菌落作进一步鉴定。血液或脑脊液须先经血清肉汤增菌后再作分离培养。

(四)肺炎链球菌的鉴定 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常用的鉴别试验为胆汁溶菌、菊糖发酵和奥普托辛(optochin)试验。必要时可作小鼠毒力试验加以鉴别。肺炎链球菌上述试验均为阳性,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均为阴性。

Optochin敏感试验:方法类似药敏试验。将直径6mm的无菌滤纸片放入1:2000 optochin溶液中浸湿,取出滤纸片贴于血琼脂平板表面涂菌处。37℃48h后观察抑菌圈大小,肺炎链球菌的抑制圈直径通常大于20mm,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则通常小于12mm。

小鼠毒力试验:小鼠对肺炎链球菌高度易感。将少量待检菌注入小鼠腹腔内,若为肺炎链球菌毒力株,一般于24h内发病死亡;若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小鼠并不死亡。

四、防治原则

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包括肺炎链球菌的23个型别。

菌型在不断变迁,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因此需加强肺炎链球菌的菌型监测,治疗前作常规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治疗常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

第四节  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Neisseria)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有菌毛。

本属细菌包括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干燥奈瑟菌、浅黄奈瑟菌、金黄奈瑟菌和黏膜奈瑟菌等。

人类是奈瑟菌属细菌的自然宿主,除淋病奈瑟菌寄居于尿道黏膜外,其它奈瑟菌均存在于鼻咽腔黏膜。

对人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一、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俗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菌体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图10-4)。

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血液经80左右加热变成巧克力色)进行分离培养。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须供给5%~10% CO2

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低于30℃不生长。

能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如不及时转种,超过48h常死亡。

3.生化反应  多数菌株分解葡萄糖和麦芽,产酸不产气。

4.抗原构造与分类  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抗原组分有四种。

(1)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脑膜炎奈瑟菌分成13个血清群,其中H、I、K三个血清群为我国新建。

对人类致病的90%以上为A、B、C、X、Y、W135群,其中以C群致病力最强。我国以A群流行为主。

(2)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 各血清群(A群除外)可分为若干血清型。

(3)脂多糖抗原 与大肠埃希菌之间有共同抗原,可引起交叉反应。

(4)核蛋白抗原 无特异性,与肺炎链球菌相同。

5.抵抗力  很弱。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包括内毒素、菌毛和荚膜。

荚膜有抗吞噬作用。

菌毛使该菌粘附至咽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菌入侵。

内毒素是脑膜炎奈瑟菌的最主要致病物质,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严重者可致内毒素休克和DIC。

2.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目前我国流行的血清群,95%以上是A群。B群为散发病例,但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少数病例为C群。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病菌主要经飞沫侵入人体的鼻咽部,但多数表现为带菌状态,只有少数人发展为脑膜炎。

流脑一般表现为3种临床类型。

① 普通型:占90%左右。先有上呼吸道炎症,继而病菌从鼻咽部黏膜入血,突破血脑屏障引起蛛网膜化脓性炎症。

② 暴发型:仅见于少数病人。病菌在血流中大量繁殖,菌体溶解时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微循环衰竭、内毒素休克和DIC。该型起病急骤凶险,病死率高。普通型和暴发型以儿童罹患为主。

③ 慢性败血症型:不多见,成人患者较多,病程可迁延数日。

3.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

6个月内婴儿从母体获得特异性IgG类抗体,因此极少患流脑。

3岁以下儿童因血脑屏障发育尚不成熟,故流脑发病率比成年人要高。

(三)实验室诊断

1.标本 采取病人的脑脊液、血液或出血瘀斑渗出液。带菌者检查可取鼻咽拭子。

本菌对低温和干燥极其敏感,故标本采取后应注意保暖保湿并立即送检,最好是床边接种

2.直接涂片镜检 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或美蓝染色后镜检,如在中性粒细胞内、外发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出血瘀斑处常规消毒,用无菌针头挑破出血瘀斑,挤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制成印片,干燥后革兰染色镜检,阳性率约80%。

3.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液或脑脊液先接种至血清肉汤培养基增菌,再转种于巧克力色血平板,培养后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并作生化反应和玻片凝集试验进一步鉴定。

4.快速诊断 常用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和ELISA。

(四)防治原则

对儿童注射流脑荚膜多糖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常用A、C二价或A、C、Y和W135四价混合多糖菌苗。

我国研制的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菌苗,对学龄儿童和成人的保护率达90%。流行期间儿童可口服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和磺胺。

二、淋病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俗称淋球菌(gonococcus),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居性病之首。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革兰阴性,常成双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似一对咖啡豆。急性淋病的脓汁标本中该菌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图8-5),而慢性淋病时则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外。

2.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时须供给5%~10% CO2

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3.生化反应 仅分解葡萄糖产酸。

4.抗原构造与分类 该菌的表面抗原主要有三类。

(1)菌毛蛋白抗原 

(2)脂多糖(LPS)抗原 

(3)外膜蛋白抗原 

5.抵抗力 极弱。

在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裤、被褥及厕所上,能存活24h。

易产生耐药性,其耐药性可由质粒和染色体介导。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包括菌毛、荚膜、外膜蛋白、内毒素和IgA1蛋白酶。

(1)菌毛  通过菌毛粘附到尿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抵抗尿液的冲洗,在局部定植形成小菌落后,再侵入细胞增殖。此外,菌毛还具有抗吞噬作用。

(2)荚膜  抗吞噬作用。

(3)外膜蛋白  P I可直接插入中性粒细胞膜导致细胞膜损伤;P II参与病菌之间以及病菌与某些宿主细胞间的粘附作用;P III可阻抑杀菌抗体的活性。

(4)内毒素  与补体、IgM等共同作用,在局部形成炎症反应,导致黏膜损伤。

(5)IgA1蛋白酶 能破坏黏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分泌型IgA,使淋球菌仍能粘附于黏膜表面。

2.所致疾病

 人类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男性主要引起尿道炎,在接触淋球菌2~5天后,患者出现尿痛、尿频、尿道口流脓等急性期症状;女性主要引起子宫颈炎及尿道炎,表现为尿痛、尿频,宫颈口可见脓性分泌物等。若未及时治疗,可上行蔓延至生殖系统,男性发展为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附睾炎;女性发展为前庭大腺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是导致不育的原因之一。

胎儿经产道娩出时可被感染,常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因眼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俗称脓漏眼

本菌也可通过毛巾、浴盆、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裤等间接感染。

女性感染淋病奈瑟菌后,无症状者可高达75%,是淋病的重要传染源。

3.免疫性 

无天然免疫力。

病后免疫力不持久,再感染和慢性患者十分常见。

(三)实验室诊断

1.标本 无菌棉拭采取泌尿生殖道、子宫颈口或眼结膜脓性分泌物。

2.直接涂片镜检 取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如在中性粒细胞内发现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男性患者可初步诊断;女性患者一般需作分离培养,进一步鉴定。

3.分离培养与鉴定 该菌抵抗力弱,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暖保湿,立即接种于预温的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或Thayer-Martin(T-M)培养基, 在35~36℃、5%~10%CO2条件下孵育36~48h,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若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即可诊断。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淋病奈瑟菌的DNA,快速灵敏,尤其适合于慢性淋病的检测。

(四)防治原则 

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故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治疗带菌者特别是女性带菌者,对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给淋病的防治带来困难。因此,治疗前应作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淋病患者及其性伴侣应及时彻底治疗。

婴儿出生时,以1%硝酸银滴眼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

相关文章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支原体4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118
 医用化学电子教材:第二十章 脂类化合物
 中药学电子教材:行气药
 外科手术学教学资源:理论课第四节 其他组
 口腔正畸教学案例:病例8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