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原生物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正文
病原生物学出版教材-文字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指导(主编)第29章 肝炎病毒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 更新:2013/9/13 字体:

第29章  肝炎病毒

复习提要

一、甲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特性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正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耐酸,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

2、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为患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AV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食物和海产品等,造成散发流行或大流行,潜伏期15~50天。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再进入肝内,引起甲型肝炎。其致病机制除病毒直接作用外,肝脏免疫病理损伤也起作用。病后产生抗HAV的IgG抗体,且可维持多年,对病毒再感染有免疫力。甲型肝炎的预后较好。

3、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检测抗-HAV IgM有助于诊断;检测抗IgG抗体,可了解人群免疫力。加强饮食业卫生管理,管好粪便,保护水源,是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环节。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有被动免疫预防作用。我国使用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效果很好。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具有感染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称为Dane颗粒,呈球形,为双层衣壳。外衣壳(包膜)是双层脂质,由蛋白质和表面抗原(HBsAg)等组成;内衣壳(核衣壳)含有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等。核心内部为双链未闭合环状DNA和DNA多聚酶,该酶起有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双重作用。

2、基因结构 HBV基因组大小约为3200bp,负链DNA含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即S、C、P和X区。S区由S基因、 前S1和前S2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sAg、PreS1和PreS2抗原;C区由C基因和前C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cAg和HBeAg;P基因编码DNA多聚酶;X基因编码HBxAg, 可反式激活细胞癌基因,可能与肝癌发生和发展有关。

   3、抗原组成  ①HBsAg:为外衣壳成分,存在于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和Dane颗粒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和制备疫苗最主要成分,可诱发机体产生抗-HBs。抗-HBs是乙肝恢复(痊愈)或接种疫苗成功的标志,对HBV具有免疫力;②HBcAg:为内衣壳成分,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为HBsAg所覆盖,故不易在血循环中检测。抗-HBc IgM表明HBV在体内复制(急性期);③HBeAg:仅见于HBsAg阳性的血清中,是HBV在体内复制和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指标。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HBV的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传播途径是经血液或血制品、性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在HBV流行国家母婴传播最为重要。

病毒在肝细胞中增殖,导致肝炎。有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等多样临床表现,并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HBV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以及由免疫复合物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也可由病毒发生变异造成重症肝炎。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及转归关系密切。病后体内出现的抗-HBs具有中和作用。细胞免疫形成过程中产生的CTL细胞,有清除HBV的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

乙肝“两对半”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①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病毒携带者;②抗-HBs的出现表明患者已恢复或痊愈;③HBeAg阳性提示体内HBV在复制,如转为阴性国家医学考试网,表示病毒复制停止;④抗-HBs和抗-HBe阳性,表示机体有了免疫力;⑤抗HBcIgM阳性,表示HBV复制。

(四)防治原则

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目前常用的是基因工程HBsAg疫苗。用含高效价的抗-HBs制备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可用于紧急预防。治疗尚无特效药。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核苷类似物是新发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中草药有待进一步开发,治疗性疫苗已问世。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最有前途。

三、丙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肝硬化的重要病因。在体内的存在形式有完整的HCV颗粒、不完整的HCV颗粒(如核心颗粒)、与免疫球蛋白或脂蛋白结合的颗粒和由感染细胞释放的含HCV成分的小泡等。基因组由9个基因区组成,其中E1、E2/NS1基因区极易发生变异,这是HCV易引起慢性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

2.致病性与免疫性  HCV感染以吸毒、输血或血制品、密切接触、垂直传播等为主。潜伏期约7周,少部分发展为急性丙型肝炎,其临床表现与其它病毒性肝炎相似,但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黄疸、肝大、肝痛等。HCV的高度变异性、泛嗜性、免疫耐受、免疫损伤等因素是导致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HC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与HC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宿主免疫病理损伤有关。病愈后仅有低度的免疫力。抗-HCV阳性者表示已被感染,不能做供血者。

四、丁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为一单负链环状RNA病毒。HDV颗粒由HBsAg构成其外壳,内含HDV RNA和HDAg。小HDV抗原(HDAg)可反式激活HDVRNA的复制,大HDAg则通过显性失活的反式调节作用,抑制HDV RNA的复制。HDV为一种缺陷病毒,不能独立复制,必须随嗜肝DNA病毒共同感染才能增殖。HDV-RNA的消长与肝损害的程度相关。

2.致病性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慢性丁型肝炎患者,HDV与HBV有相同传播途径,包括输血或血制品、密切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等,因此如能抑制HBV,则HDV亦不能复制。HDV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HDAg的直接损伤和免疫因素等有关。

五、戊型肝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杯状病毒科,为单正链RNA病毒。

2.致病性  传染源是潜伏期和早期戊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播。主要因HEV污染水源、食物而导致戊肝暴发流行。血清中抗-HEVIgM阳性,即可确诊。

试  题

【A型题】

1.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经血道传播B.经消化道传播

 C.母婴传播  D.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播

 E.性接触传播

2.有关“甲型肝炎病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毒从粪便中排出  B.病后免疫力持久

C.儿童和青少年易感D.病后带有甲肝病毒携带状态

E.感染肠道后可产生局部SIgA

3.乙肝患者血液中通常检测不出乙型肝炎病毒的:

 A.HBsAg  B.HBcAg

 C.HBeAg  D.Dane颗粒

 E.DNA

4.下述哪一种人作为供血者最好:

A.HBsAg(+),HBeAg(+),抗HBc(+)   B.HBsAg(+),HBeAg(-),抗HBc(+)

C.HBsAg(-),HBeAg(-),抗HBc(-)   D.HBsAg(-),HBeAg(-),抗HBc(+)

 E.HBsAg(+),HBeAg(-),抗HBc(-)

5.现有一份患者血液标本的“二对半”检验结果为:HBsAg(-),HBeAg(www.med126.com/job/-),抗-HBs (+),抗-HBe(+),抗-HBc(+),这表明:

A.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

 B.乙肝病毒感染急性期

 C.乙肝病毒感染恢复期

 D.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完全康复

  E.接种过乙肝疫苗

6.HBsAg(+),抗HBc(+),说明此病人:

A.正患急性乙型肝炎 B.对HBV具有免疫性

C.乙型肝炎恢复期D.具有传染性

E.HBV表面抗原携带者

7.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应在血清中检出:

 A.抗-HBc IgM  B.抗-HBc IgG

 C.抗-HBe   D.抗-HBs

 E.抗-Pre-S

8.丙型肝炎病毒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B.性接触

 C.母婴传播 D.节肢动物叮咬

E.输血和共用注射器

9.HBV病毒与哪种病毒同时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因重症急性肝炎而死亡:

 A.HAVB.HGV

  C.HCVD.HDV

  E.HEV

10.核酸为DNA的肝炎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1.HBV能引起慢性感染最可能的原因是:

  A.感染不能诱发有效的抗体保护作用

  B.肝脏是HBV的免疫庇护场所

  C.HBV 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

  D.多数人对HBsAg具免疫耐受性

  E.侵入人体的HBV数量少

12.除了HBV感染,下列哪种病毒感染可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

A.HAV  B.HCV

  C.HDV  D.EBV

E.HHV-8

13.临床上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方法是:

  A.PCR检测血液中HAV RNA

  B.RIA或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HAV IgM

  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

  D.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

  E.ELISA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抗原

【X型题】

14.应用丙种球蛋白作紧急预防效果最为肯定的疾病有:

  A.流行性感冒  B.甲型肝炎

  C.乙型肝炎 D.麻疹

  E.脊髓灰质炎

15.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特点包括:

  A.完全闭合的环状双链DNAB.基因重叠

  C.易发生基因突变   D.能与肝细胞DNA整合

  E.能编码具有反式激活功能的蛋白

16.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叙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传播方式是水平传播 B.HBsAg(+),表示患者

C.具有致癌作用 D.RNA病毒

E.HBsAg(+), HBeAg(+),表示具有传染性

17.乙型肝炎抗原与抗体检测的实际应用有:

A.乙型肝炎的特异诊断  B.检查供血者

C.判断乙型肝炎预后转归D.流行病学调查

E.鉴别HBsAg亚型

18.乙型肝炎的预防要点是:

A.注意筛选供血者

B.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

C.对高危人群注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D.注射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

E.对具有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19.乙型肝炎疫苗可用于预防: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20.不能通过输血传播的肝炎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21.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是传染性高的指标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产生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在肝细胞核内复制

[思考题]

22.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包括哪些?其检出的实际意义?

23.简述HAV、HBV、HCV、HDV、HEV的主要异同点?

24.试述HBV基因变异在临床上的意义。

25.试述HBV和HCV感染慢性化的可能机制。

参考答案

【A型题】

 1.B  2.D  3.B*  4.C*5.C*

 6.D  7.D*  8.E  9.D*10.B

11.A 12.B 13.B

【X型题】

14.B D E15.B* C* D* E*  16.C E

17.A B C D 18.A B C D E  19.B D

20.A E  21.A C E

疑难解析

【题3】 HBcAg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部位的表面,在肝细胞核内合成,在肝细胞浆内与HBVDNA装配成核衣壳,以出芽方式从肝细胞释放出来时表面包以HBsAg,因而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游离的HBcAg,故很少作为常规检测。若HBcAg阳性,提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并具有强传染性。

【题4】 在HBV血清学指标检测的方法中,“两对半试验”中 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变化可反映HBV在体内感染情况。HBsAg 阳性说明有HBV感染,处于急性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不能作为供血者。HBcAg刺激机体首先产生抗-HBcIgM,随后产生抗-HBc IgG。抗-HBc IgM高滴度说明HBV在体内复制,未检出抗-HBc IgM可以排除急性乙肝。抗-HBc IgG在血清中可持续多年。抗-HBcIgM消失表示乙肝康复或转为慢性。

【题5】 抗-HBs 阴性说明病人处于HBV感染的恢复期。HBeAg的检出是HBV在体内复制的一个标志,HBeAg、HBVDNA及HBsAg往往同时阳性,提示患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抗-HBs阳性,说明机体对HBV的感染已具有免疫保护力,患者传染性小,病毒复制不活跃。抗-HBe出现于HBV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抗-HBc在血清中可持续多年。

【题7】 HBsAg 有较好的免疫原性。采用“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后,一般血清中会出现抗-HBs单项阳性。接种后有效的免疫保护力可维持多年。血清中出现该抗体一般提示机体对HBV的感染已具有免疫保护力。

【题9】 HDV为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因此,HDV可与HBV联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从而导致患者肝炎症状加重与恶化,病死率可高达20%。

【题15】 HBV DNA是一未完全闭合环状双链DNA。负链含有S、C、X、P 4个开放读码框架,开放读码框架之间相互重叠。X基因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癌基因,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HBV复制要经过一个逆转录过程,与逆转录病毒相似,能与肝细胞DNA整合。在逆转录过程中所需的HBV D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故HBV突变率较一般DNA病毒要高。HBV变异可发生在S、C、P、X四个读框的任何一个区域内,其突变类型有点突变、缺失、插入、重排等多种类型。

相关文章
 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指导:实习六 食物及负荷
 药理学授课教案:第四十九章  基因治疗(自学
 妇产科作业习题
 药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骨科学电子教材:第七章 关节镜检查
 内科学图片库: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2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