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emotion)是心理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心理学术语。从内涵上看,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状态,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在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之中,情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发动机,如果没有情绪体验,就无法产生动机及出现复杂的行为。因此,认识大学生情绪的性质、特点,掌握大学生情绪困扰的原因、表现,指导大学生理解和调控情绪反应是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辅导的重要内容。
情绪是人体心理功能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变化发展成熟的特殊时期,在情绪功能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渗透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之中,扮演着人类行为发动机的角色。所有个体的每个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行为的方向、强弱都受活动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和调节。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使人感到精神振奋、工作效率高,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个体发展;相反,沮丧、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使人觉得精神萎靡,效率低下,不利于身心健康和个体发展。
(一) 情绪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对个体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是否符合自身的期望与需要作出评价,产生内心态度体验,出现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反应。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情绪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刺激所引发的。引起情绪的刺激,可以是外在环境因素,也可以是内在因素;可以是具体可见的,也可以是隐而不显的。
外部环境中的人、事、物及其运动变化都能引发个体的情绪反应,如扑鼻的花香、和煦的阳光会使人觉得心旷神怡;而喧哗,拥挤的场所则令人烦躁不安。不过,相同的外部刺激,未必引发不同个体相同的情绪状态,如股票指数的涨跌牵动着每个股民的神经,而未涉足股市者则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分数则令学生牵挂激动不已。一般说来,刺激符合人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反之则引起消极情绪,与己无关则不引发情绪,呈中性状态。
个体内在因素及其变化也可以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生理因素如激素分泌及其改变、疾病等,都可以成为内在刺激而影响情绪。如经前期紧张症就是由雌激素分泌变化引发的情绪失常。心理因素包括记忆、回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会令活动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想到值得高兴的事会使人兴奋不已,而相起伤心事,甚至可以令人泪流满面,“境由心造”即指不同的心理活动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2.情绪内容是主观意识经验。由刺激诱发的情绪状态,个人可以在内心深处感觉体验,所感觉体验的内容是个人的、内在的、主观的。前面已指出,相同的刺激未必引起相同的情绪反应,其原因在于,在诱发情绪的刺激与当事者的情绪反应中间,还存在着当事者认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小孩在家玩火,感觉刺激、好玩,表现出愉悦的情绪反应,但家长则表现出紧张、害怕,采取制止、惩罚行动。这是因为小孩还不能认识到火灾的危险,而大人则深知其可怕的后果。可见,主观的情绪反应不仅与刺激相关,还与个体的经验、知识等心理因素相关。
由于情绪的内容是主观的,所以心理学家至今还无法将其直接客观研究。在研究情绪时,只能从个体的外在反应和表现去察颜观色,间接了解,而不能直接从刺激推测其内在情绪体验内容。要了解个体的情绪,最好的方式是让其填写内省式的自陈量表,要当事人陈述其主观感受。
有必要指出,情绪除心理上的主观体验之外,还伴有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而后者是间接认识、研究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愤怒时心跳与呼吸加快、瞳孔散大、两手握拳,即所谓怒目相向。一般说来,当事人可以控制而不表露内在情绪体验及其性质,但其生理和行为反应则不易被当事人所控制,会不经意暴露出当事人的真实态度。
(二) 情绪的分类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情绪分类的结果不同。目前心理学上多采取以下几种分类法:
1.基本的情绪。就人类的情绪表现而言,古代人将情绪分为七种,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类似的分类法至今仍沿用。达尔文在观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之后,认为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各种族间具有一致性。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情绪表现是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
快乐是指需要或期望得到满足,期待的紧张感同时解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根据追求目标的意义,追求行动过程的努力程度,以及实现目的的方式与状态,快乐又可分为满意、欣慰、愉快、欢乐、狂喜等几个等级。
悲哀是指由于喜爱的对象被损坏或失去,或者是期望破灭所诱发的情绪体验。根据对象与期望的重要性和价值大小不同,悲哀可分为失望、遗憾、难过、悲伤、悲痛等几个等级。
愤怒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个人愿望受阻或受到威胁、攻击、羞辱等使个体的活动受到挫折,尊严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根据其程度,愤怒也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怒、激愤、狂怒等几个等级。
恐惧是指在主观感受到的危险情境下,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根据主观感受和危险情境的程度差异,恐惧可分为惊奇、害怕、恐慌、恐怖等几个等级。
2.情绪状态。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类。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缓和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体验,而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体验,是能够影响个体整体心理活动的背景性情绪状态。“我最近心情不好”的“心情”一词就是指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其它事物。心境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是数周、数月。心境的体验平和,不具爆发性,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往往不明显,不易为外人发现,有时甚至当事人也不甚明了。
引起心境的原因并无特殊之处,凡是诱发情绪的刺激,皆可诱发心境。类似的刺激可诱发类似的心境,所谓睹物思人,即是谓此。由于心境具有背景性特征,影响时间长,因此发现调控消极、颓废、沮丧的心境,营造良好、积极、上进的心境是心理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惊慌失措等都属于激情表现。激情的情境性十分明显,往往由强烈的刺激所诱发,突然暴发,持续的时间往往不长。
激情的暴发往往由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所诱发,或者内心出现强烈对立的冲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等亦可引发激情暴发。现实生活中,亲人突然亡故、信仰的突然幻灭、极度的喜悦都屡屡导演一幕幕激情剧。激情暴发时,其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十分明显,且不为当事人的理智所控制,如咬牙切齿、拍案掷物、捶胸顿足等,有时还会出现肌肉痉挛、意识狭窄,甚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或威胁性情境出现时,个体急速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情绪体验产生的同时,身体会自动出现一种类似于“国家战争总动员”的反应现象,以使个体进入应急状态以应对面临的困境。因此应激状态有其积极一面,使个体调动潜力、激化器官功能、增强反应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自我防护机制,如所谓的“急中生智”。但应激也有消极一面,使个体意识范围缩小、认知能力下降、行为慌乱。室内火灾时,人们拼命拥向房门逃生,结果该拉开的门由于拥挤而拉不开,酿成惨剧,就是典型的应激反应。
应激往往由突发的、出乎意料的或者需要通过较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目的情境所诱发。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突发的自然灾害、大学入学考试、结婚、离婚、生育后代等都可引发应激反应;一系列小的刺激积累也可诱发应激反应。应激反应能力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改善提高。如严格的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军人在真实战斗中的应激能力。突发灾害的应激训练是国民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
3.情绪和情感。在描述人类的感情活动时,情绪和情感两词经常被使用,有时还互相替换。情绪和情感同属于不同于认知和意志活动的感情性心理活动,是对同一过程、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描述。情绪是指感性活动的过程和感受体验本身,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一般来看,情感经常被用来描述社会性高级感情,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反应叫做情感。个体对刺激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的体验往往用情感一词描述,属于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而出现的内心体验。情感的具体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社会感情。
(三) 情绪的表达
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实现与环境交流沟通的目的。每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不管是否面对面,个体之间都在不断地表达着情绪,也同时注意并理解着对方的表情、姿势等背后的情绪状态。所以情绪经验具有双向性质,即情绪表达具有沟通对象,情绪表达的主体及其对象,必须对情绪表达的方式、内容、意义形成共识,才能达到沟通、理解、交流的目的。学习理解人类情绪表达方式,对疏泄调控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情绪表达的方式可大致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两类。文学语言艺术是人类最常见的表达人类情绪的手段,语言往往间接表达情绪,深受文化教育的影响,个体差异明显,不易通过研究发现情绪心理原则,因此心理学界不太关注语言情绪表达研究。
人类非语言情绪表达的方式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语言、语音语调等方面。面部表情即情绪活动所伴随的面部肌肉活动,是人类情绪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面部表情一方面表露出当事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他人了解当事人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出生后四个月的婴儿,其面部肌肉活动可表现出快乐、厌恶、愤怒、痛苦、惊奇等不同情绪。三岁左右的幼儿能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了解当事人所表达的愉快、愤怒与悲哀三种情绪。在面部表情中,面部不同部位的动作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悲哀情绪显现在眼睛,快乐与厌恶表现于嘴部,惊愕的表情由前额显示,而愤怒的情绪则表现在整个面部。在面部表情中,眼、眉、嘴等的变化最能够表示一个人的情绪。高兴时嘴角后伸、上唇提升、双眉展开、两眼闪光,所谓笑容满面;悲哀时头部低垂、嘴角下歪、双眉紧锁、目中含泪,所谓哭丧着脸;轻蔑时耸耸鼻子、双目斜视,所谓嗤之以鼻。面部动作表达的情绪具有双向沟通作用。一个人表现出眉飞色舞或愁眉紧锁都明显地暴露其内在情绪状态,他人可以通过察言观色而了解他的情绪。
姿势语言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表达情绪,由于身体的姿势及动作有类似于语言的作用,故称为姿势语言。广义的姿势语言包括面部表情,狭义的姿势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实现的情绪表达。与面部表情一样,姿势语言既表达当事人的情绪,也是他人识别当事人内心状态的有效途径。为人鼓掌代表赞赏、兴奋,被礼赞者则据此引为同道。
由姿势语言可引出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人际距离与个人空间问题。由于交往双方有情感亲疏之别,在交往中表现为二人身体距离的差异,与亲疏程度不相符的过分的靠近则被视为一种心理安全的威胁,会导致自觉拉开距离的动作。
个体对经由姿势语言表达的情绪往往并不自知,不为当事人的意识所控制。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面谈是最佳的方式,就是因为这一方式的情绪沟通交流最全面。
美国心理学家G.S.Hall在其《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狂风骤雨”时期,虽然对这一观点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认同青春期是一个动荡紧张的时期。大学生时期心理活动的特点当然地包括青年情绪活动的特点。
(一) 影响大学生情绪活动的因素
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受制于快速发育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本身。身体的发育、成长成熟自然地促进心理成熟,包括情绪的发展与成熟,另一方面也带给心理活动以新的课题和问题。这种生理对心理的影响、促进及制约必然在情绪方面体现出来。在心理方面,大学生时期面临着角色转换、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确立等心理压力,是心理成熟、社会成熟的关键时期,问题多、挑战多,也影响并在情绪方面表现出有别于少年儿童和成人的情绪特点。
(二) 大学生情绪活动的特点
1.大学生情绪活动趋向丰富,高级社会情感逐渐成熟。大学生时期的重要心理变化是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的高层次需要不断出现且强度逐渐加强,这一发展在情绪上表现为情绪活动的对象、内容增多,大学生出现较多地自我体验,自我尊重需要强烈,自卑、自负情绪活动明显。
大学生新出现的感情活动之一是爱情活动,恋爱活动及其伴随的深刻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必经的课程。大学时期的恋爱一方面是性生理心理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个体寻求和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大学生较早或频繁的恋情可能对其社交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比未卷入恋情的人列举出的朋友人数要少些,而那些恋爱成功或已婚的大学生列举的最少。一对大学生的恋情愈深,他们就愈少尊重朋友的意见,对私人事务也越少暴露,对亲人也是如此。
道德感及其对立面罪过感、集体感、爱国感、利他主义、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活动在大学时期开始对其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左右其情绪反应。如大学生部分确立了道德、正义观念,当出现与之不符的行为、甚至是观念时,他们通常会感到自己犯有过错,感到痛苦,可以出现严历的自我谴责,情绪体验极端痛苦。
大学时期社会情感的发展决定大学时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都应关注情绪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意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高级社会情感。
2.大学生情绪活动具有冲动性、爆发性特点。“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畏虎”等形容青年人活动特点的成语,所描述的正是大学生冲动性情绪活动的特点。大学生对某种具体的体验特别强烈,富于激情,“喜怒形于色”。由于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加上精力旺盛,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但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其冲动爆发的情绪活动一旦失控,往往造成可怕的结果。例如集体斗殴、离家出走、因感情挫折而自杀等都与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相关。
情绪冲动特点表明大学生人情绪活动程度强烈,但另一方面,强烈情绪活动在大学生身上容易事过境迁,激情不能始终一贯地保持下去,而且其是非好恶标准也不稳定,情绪活动随标准的改变而改变。今天可能对某个人物崇拜的五体投地,明日又可能恨之入骨,情感活动具有双极性,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大学生情绪活动易于心境化。少年儿童的情绪受制于外部刺激,情绪活动随外部刺激消失或转移而变化。大学生情绪活动一旦被刺激激发,即使刺激消失,虽然情绪状态会有所缓和,其持续影响时间延长,会转化为心境,对大学生其后的其它活动产生持续的影响。大学生人的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都具有这种心境化的特点。
情绪心境化,使大学生情绪活动的隐蔽性提高,不易为外人所察觉。情绪心境化是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使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出复杂性一面,明明对某件事很在意,却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明明对某个异性很爱慕,却偏偏表现出庄重、回避的姿态;明明讨厌某人,却可以强装笑脸等。不过大学生情绪的隐蔽性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
大学生情绪心境化还与大学生想象丰富的思维特点相关。大学生富于理想,遇事爱幻想,由刺激引发的情绪反应易受当事人想象的影响,想象对情绪反应的程度、持续时间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大学生常会陷入某种想象性的情绪状态,而难以被另外一种情绪所取代。
大学生情绪活动的特点由大学生所处的特定时期的心理生理活动特点所决定,这些特点是理解大学生情绪活动的钥匙,并影响到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表现。
在讨论情绪障碍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情绪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只要活着就会有情绪及其产生的困扰。情绪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是人类生活的发动机,又会因发动机故障而影响人类生活。判断情绪好坏、正常异常标准的关键是“度”。适度的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取的、有利于种族生存发展的适应机制,即使是人们通常视为消极的情绪,如悲伤、忧虑等若能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那些人们通常视为积极的情绪,如高兴过头,也会导致灾难,如范进中举一般。判断情绪反应是否适度,要看其情绪体验和行为是否与诱发刺激的强度成比例,考试前感到紧张是正常的,而紧张到晕倒则不正常。
情绪障碍一词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在此,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所描述的是那些常见且困扰大学生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不良情绪体验。本节着重讨论大学生常见的过度情绪活动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 遗传因素
情绪与遗传的关系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关系,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或障碍找不到特定的遗传基础,但是研究结果的确支持遗传影响情绪的观点。双生子研究证明,遗传背景在精神和心理疾病发病中起作用,严重精神疾病的产生发展是遗传基因所预先决定的预定程序,具有某类遗传基因的个体对环境中相关的刺激敏感,容易告成紧张、压抑,并诱发精神症状。
个体气质特征的早期表现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抗拒,也证明情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仅两三个月的婴儿,其气质和行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在一项对141名从出生到5岁左右的儿童的纵向研究中,三分之二的研究对象表现出三种一般的情绪活动模式:约40%表现出适应性、积极的心境和正常的身体功能;约10%通常在新环境中显得退缩,一般处于消极的心境中,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慢,表现出紧张反应,伴随身体功能紊乱;约15%对新环境适应慢,心境相当消极,活动水平极低。
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特定模式,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受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将塑造出独特的情绪唤起方式。所以每个人在情绪的基本活动水平、反应的紧张程度、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家庭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生活经历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情绪的发展。在家庭生活中,一个家庭成员自始至终与其它成员相互影响。大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易养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家族成员关系紧张,过于苛求或放纵的养育模式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唤起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虽然问题家庭的大学生并非都会出现情绪障碍,但有情绪障碍的大学生,在追溯家庭对其影响时,大多可将问题归结于家庭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生活环境
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生活事件是诱发个体情绪反应的刺激物,因此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和情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环境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是由于客观存在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但这种关系的性质非常复杂。环境中存在多种刺激物,部分刺激及其威胁不为主体所知觉,构不成生活压力;部分刺激及其威胁被主体所察觉,但其能力和经验足以处理,威胁随之消失,也构不成生活压力;部分刺激对个体具有威胁性,这种威胁性为个体明确认识到,但是个体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以克服困境,这时生活环境对个体形成生活压力,威胁情绪稳定与健康。由于威胁性刺激一直不能消除,由此引发的情绪状态就一直不能恢复平静,刺激与情绪状态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事件,此类事件使个体在心理上处于长期的压力之中。可见生活环境对情绪健康影响,其关键是个体对不能有效处理的生活事件有一种长期的威胁与压力感觉。
导致大学生情绪问题的生活事件较多,而且其具体事件因人而异,总体来看,包括以下两方面:
1.生活改变。生活改变是指大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秩序发生较重要的变化。如考上大学、离家、参加工作、恋爱与失恋、结婚与离婚、违法犯罪行为等事件,都会带给大学生人以紧张甚至痛苦的消极情绪体验,而且当事人必须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金钱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在生活改变中,带给大学生消极情绪体验的事件,其影响比积极者更严重;但有时好事也会构成压力,如中大奖之后,带来奖金的合理使用问题,这是大学生缺乏经验并未必能妥善处理的事件。
2.生活琐事。在生活中,大学生必须经历承受许多小的事件而无从逃避。这些小的琐碎事件,虽然每件事在性质上均不足于构成严重威胁,但日积月累,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本人曾接待过一个求询大学生,该生在夏天会出现严重失眠,起因就是宿舍公用的电风扇总是有吱吱的噪声。影响大学生情绪健康的生活琐事有独立生活的费用(包括学习费用)来源、学习成绩、所学专业与兴趣爱好是否一致、个人与家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方面。
由于情绪活动是个体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影响大学生情绪健康、诱发情绪障碍的因素还有很多。社会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音乐、时尚等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性别也使男女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各具特色;不同民族传统对各民族大学生情绪健康也有不同的影响。
(一) 紧张状态
紧张状态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某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去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无论是在动机冲突、挫折情境,还是其他因素下的紧张状态,都要伴随某种情绪反应。因此,人们对于紧张状态体验所进行的描述往往把它同某种情绪状态,特别是消极情绪状态密切联系起来。这样,紧张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情绪状态。
紧张状态又称为应激。应激是人或动物对其环境刺激的一种中国卫生人才网反应。为了适应环境刺激因素,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而能引起紧张状态的刺激都伴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变化。生理上的紧张反应并不依赖于刺激源的性质,而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人或动物有机体,维护其功能的完整。故紧张状态反应具有非特异性。人体对紧张刺激因素的生理反应,通过心理过程的中介作用,情绪是心理中介的核心环节。
人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认识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的认知是形成紧张状态的根源所在。如果在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时,就意味着紧张状态的产生。例如,假若某一情境对某人要求过度,但他并不知觉到自己能力不够,这时,他行动如常。一旦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对情境的过度要求无法应付,即认识到了要求和自己满足要求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就会体验到紧张状态,并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这种变化是短暂的,不平衡状态可以很快得到调整,紧张状态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会很快被消除。如果这种不平衡状态十分强烈或持续时间很长,机体对过度的要求难以应付,或预料到由于要求难以应付而可能出现不好的后果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紧张状态,以致造成心理或生理机能的崩溃。
伴随紧张状态出现的情绪多属于消极情绪,如愤怒、憎恨、忧愁、悲伤、焦虑、痛苦等,这些情绪一方面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的反应,可以动员机体的潜能,重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另一方面,这种消极情绪对人的心身健康又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导致心理平衡或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如果非常强烈或持续出现则会引起人的心理或生理的病变。例如在狂怒或恐怖等强烈的激情状态下,就会出现意识范围狭窄、判断力减弱、失去理智和自制力。同时出现一系列生理和行为改变,如表现出哭笑、战傈、惊叫、逃跑、姿势反常或动作软弱无力及脸色苍白、心率改变、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频率改变、消化腺活动受抑制等。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常常会使人的神经系统机能严重失调,导致各种神经官能症;或者影响各种生理功能,导致身心疾病。如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胃肠溃疡、支气管哮喘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二) 抑郁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性情绪。在令人忧伤或悲痛的情境中,每个人都有过抑郁的体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常人常以温和方式体验抑郁情绪。与一般的悲伤不同,抑郁的体验和反应比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持久,带给人的痛苦更大。抑郁除包括悲伤外,还合并产生痛苦、愤怒、自罪感、羞愧等情绪,这种复合性是导致更强烈负性体验及长期持续的原因。大学生抑郁情绪比较常见,并且具有多种形式,有时属于一般的情绪反应,有时属于神经症类,有时则属于严重精神疾病类。抑郁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情绪体验表现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忧虑,情绪低落,心境悲观冷漠;在自我认识评价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用处,生活毫无意义,未来没有希望,常自我责备甚至谴责,可有自罪感;在生活方面,表现出对生活缺乏兴趣,没有喜欢或者主动想去做的事情,不愿与他人接近,回避社会生活,性与爱的欲求低下。抑郁还伴有躯体方面的不适感觉,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失眠或者早醒。从外表上看,抑郁者面容忧虑,心事重重,常叹息或哭泣,言语动作迟缓。某些抑郁情绪患者可以仅仅表现为躯体不适,由于当事人不愿与人沟通,如果不加以关注,其消极的抑郁情绪体验可以不为外人所察觉。
大学生抑郁情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情绪困扰。大学生抑郁的可能诱发因素是追求某个重要目标的失败、理想不能实现、不能解决某个持续的问题、不受人喜爱欢迎、不得不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生活等。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找不到工作或失业、上不了想上的大学、失恋、家庭不和等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有获得自尊、自我同一性、社会名誉和地位、亲情、友情的意义,对大学生来说,失去它们意味着失去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其情绪体验极为深刻而复杂。
抑郁情绪的最坏结果是自杀。当事人长期受严重抑郁情绪困扰,人生态度低沉悲观,极度自卑,部分人会表露自杀意念。研究表明,抑郁症候群与自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相当多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较多的严重抑郁症患者采取过自杀行为。因此,抑郁情绪是评定自杀危险国家医学考试网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长期表现出的悲观、绝望情绪,尤其是曾经表露过自杀念头或有过自杀行为者,应该予以即时的关注,并积极向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抑郁诱发的自杀念头出现时间较长,自杀行为经过反复的考虑和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故称为理智型自杀。理智型自杀持续的时间长,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复杂而深刻,往往有一定的迹象可循,如果关系密切者加以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不幸事件的发生。对于那些有过自杀行为的人,在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之前突然的情绪稳定或好转,应该加以特别留意。有一位二十岁女性求助者,自觉生活没有意义,认为“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而求助于心理医生。交谈发现该求助者抑郁症状的起因是为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象两个姐姐一样考上名牌大学,在家里觉得低人一等,因为这个原因而有自我毁灭的念头。该求助者在对待上大学这件事情上,将所上大学的档次与个人尊严、价值联系起来,认为未能上名牌大学,就不能被家人和社会尊重,就不会有什么事业前途。显然,该案例表明大学生人在面临高级情感需要丧失时,易陷入抑郁情绪之中。
对于大学生人的抑郁情绪应予以充分的关注。评价时应考虑抑郁与情境的关系,如果某次考试失败,随之而来悲伤、苦闷是正常的,但如果数月后还未能走出抑郁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
(三) 焦虑
焦虑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负性情绪体验,指一种对未来某种可能发生的可怕情境即时的不愉快情绪体验。因为预期到某种可怕的情境将会发生,又感到自己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感到害怕、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紧张不安、烦躁、易激惹,伴手足心出汗、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生理症状。和恐惧不同,焦虑没有值得害怕的明确对象和内容,但总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和压力,心理上出现紧张的期待情绪反应,但当事人又说不出究竟害怕、担心什么,不能明确表述最终会发生什么灾难和不幸。
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与人格特点、年龄阶段、生活事件、内心动机冲突和挫折等因素相关。
因适应困难产生焦虑是大学生人常常遇到的困扰。大学生人面临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带来的重新适应压力,适应不良则引起焦虑情绪反应。学校中的大学生学习考试的压力是大学生焦虑的又一常见诱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考试之前未作好准备都引发焦虑反应。考试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而又具有特殊性的焦虑情绪表现。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者渴望十分理想的分数,临考前一段时间出现紧张不安、担心失败的心理状态,且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逐渐加重。由于焦虑情绪会影响复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分散注意力,几乎肯定会对即将到来考试成绩产生不利影响,结果会形成所谓的恶性循环,加重下次考试焦虑的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
大学生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成熟阶段,但他们对该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责任的并不十分明确,这也会导致大学生的焦虑。由于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对于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解决人生的重大问题等都没有把握,大学生因此容易陷入对未来的莫名焦虑之中。
青春期性的冲动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冲突也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如性冲动、手yin、早恋等欲望冲动,往往与家长、教师和社会的道德行为要求相冲突,被压抑的强烈冲动会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自卑
自卑感是因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压抑、羞愧情绪体验,是自我意识中自我情绪体验形式之一。自卑感的出现可能有真正的生理心理缺陷基础,也可能仅仅是出于想象。自卑的人自我评价过低,评价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因而会轻视自己,或者看不起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胆怯、退缩,担心不被他人尊重,对他人的评价异常敏感,为了避免受到进一步的心理伤害,尽量不与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
大学生在某方面的实际状态与个人自我期望不相符合时,自卑感最易出现。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一次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自认为漂亮的姑娘可能因为别人议论自己的缺陷而饮泣。一个十八岁的大学生,因自觉与人对视时表情不自然,怕被人发现而瞧不起自己,从此不敢与人对视,最严重时不得不休学,回绝一切与熟人,尤其是同龄异性的接触机会,求助于心理医生后才解决问题。
大学生自卑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大学生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自卑感,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文化更强调男性角色的独立、进取特征,而强调女性角色的依赖、温柔特征,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低于同龄男性大学生。
大学生自卑感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背景。从心理发展过程看,儿童主要依靠他人如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念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成人则主要靠自我价值观念指导约束自我行为,大学生期则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时期,大学生人对自己外貌、能力、个性品质非常关注,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对自我的评价容易被具体情境牵着走。顺则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逆则易陷入一无是处的自卑消极评价体验之中。
(五)激情状态
激情状态又称情感爆发、情感风暴,是指在外在或者内在精神因素刺激下突然发作的、爆发性的情感异常,当事人完全失去控制而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如出现叫喊吵骂、打人毁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者是兴高采烈,狂笑不已;或者满地打滚,横蛮粗暴。这类情绪状态的特点是来得快,来得猛,而持续时间较短暂。
突然的、强烈而短暂的激情状态,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当事人不能意识到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冲动性行为的后果,因而不能自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这类行为是不会出现的。激情状态可伴有冲动性行为,甚至可能残暴行凶。如一大学生在家休暑假,一天正在看书学习,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在他家窗外吵闹,多次交涉不果,该大学生一时出动,把小女孩抓进屋内活活勒死。冲动行为也可以指向自己,导致激情性自杀,即因为某种暴发性负性情绪体验而采取自杀行为。如失恋、失学等事件都可诱发当事人暴发性负性情绪体验,由于情绪冲动十分强烈,失去理智控制而出现自杀行为。冲动型自杀往往事发突然,毫无迹象可循,很难预防。冲动型自杀也有另一种情境,即当事人想以死亡来报复、惩罚某个关系密切的人。激情型自杀属于冲动性情绪体验的继发表现,大学生情绪冲动性的特性增加了大学生激情型自杀的可能性。因此,疏泄调控大学生激情状态对预防激情型自杀意义重大。当大学生面临重大的心理丧失时,家长、老师和朋友都应积极引导激情状态缓和,预防不幸事件发生。
那些脾气急躁,性格冲动的人容易出现激情状态,对于一般或很轻微的刺激容易产生剧烈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可出现群体性的激情行为,导致灾难性后果。
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目标之一是保持情绪的稳定与适度。稳定与适度的情绪状态不仅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追求事业发展、享受愉快生活。
(一)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效率
人类心理活动包括情感过程、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过程的核心是情绪活动。从三者的关系看,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和意志过程不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干,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情感体验所构成的恒常心理背景或一时心理状态,是认识过程和意志活动的心理背景,对信息的接收、选择、加工、储存、回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对态度、动机、行为等意志过程,都有发动和协调作用。在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思维活动的效率高,思路开阔,解决问题准确迅速,不易被困难和挫折阻止。相反,在不适度的情绪状态下,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会影响到认识过程的效率和意志活动水平。如情绪低落,则心理活动水平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思维行动迟缓,稍遇困难就停止行动;如激动、兴奋过度,则意识范围狭窄,考虑问题不全面,易盲目作出冲动的决策和行为,造成不良的后果。
人类情绪活动也受认识过程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态度体验和反应,即不可能出现情绪。因此,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或调节情绪活动,减少过度情绪体验对心理活动效率的不利影响。对大学生人而言,最为典型的情绪影响心理活动效率的例子是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平时情绪稳定,不易过份焦虑的人比那些容易激动焦虑的人学习成绩好;情绪稳定的情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高度焦虑情境下学习效率低下;简单的任务可因情境压力增加提高效率,复杂的任务则可因情境压力增加而降低效率;适中的焦虑程度对大多数人可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心身健康水平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总会有令人激动不已的情境,所以快乐忧愁、大喜大悲是人生常态。有的人能够较平稳地度过坎坷与危机带来的情绪波动,有的人则会因此而出现种种心灵痛苦,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严重者表现出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甚者诱发严重精神疾病。对大学生而言,其心理相对不成熟,承受能力较差,心身健康更易受到长期剧烈情绪体验的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表现本身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身健康。长期或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自卑、强烈的挫折感等消极情绪,首先是不健康、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其次,类似的心理状态将会影响到生理功能,导致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心理和生理双重障碍,表现为心身疾病。
情绪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一般而言,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加速病体康复,减轻病人的痛苦感受,提高生活质量。情绪治病的主要方面是帮助病人建立营造轻松、愉悦、乐观、上进或者宁静的情绪体验,最常用的方式是诱发病人的笑容,如看幽默文学艺术作品或表演,或者进行放松训练。可见,大学生情绪控制与调节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双重意义。
(一)疏导性原则
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不能等同于对情绪的抑制或压抑。正常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如果受到过多的压抑,将会有害于心身健康,例如被激怒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如果愤怒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就会积怒于心,紧张情绪体验不能随愤怒的暴发而平息,其血压升高的生理反应将长期保持下去,长此以往将转变为病理状态。前面已指出,情绪的外部表现可以人为控制,但是其内在的情绪体验及伴随的生理变化则不为主观意志所控制,对情绪的压抑并不能真正消除情绪体验和相关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过度压抑情绪表现,可以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如经常压抑不良情绪、生闷气、抑郁的人容易患癌症,因为不良情绪可以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力,免疫系统识别、监视、杀灭体内变异细胞的能力下降,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情绪控制与调节的原则之一是合理的疏泄情绪,防止压抑情绪所致的种种不良反应。情绪的合理疏泄不仅是必要,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建设性原则
建设性原则是他人在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困境时适用的原则。所谓建设性原则是指旁人以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辅导大学生人克服情绪障碍,但是人们常常使用的许多方法与建设性态度相去甚远,比如消极地劝告、严厉地惩罚、错误地指责、过度地保护,这类方法的危害甚至超过了不闻不问。对于失恋者而言,简单地告诉他(她)说“不要想了”,或者“你根本就不应该陷入这次感情”,“你这是自作自受”,这类话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再次刺伤痛苦的心。
建设性态度的必要源于大学生特有的情绪活动敏感性。大学生人对自己的心灵之痛大多秘而不宣,因为痛楚往往与个人的尊严相关联,被他人发现,向外人暴露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旁人取非建设性的态度,直接触发大学生人的心理自卫机制,心窗将会关死。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体验具有私人性质,其它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当事人可能视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旁人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强度、时间无法仅从事件和当事人的外在反应推测出来,因此,要引导大学生人合理的情绪疏泄,以建设性的态度关心理解其困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有必要指出,凡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法,都对调控人类情绪有利,因此,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种类非常多。下面所列的方法主要用于情绪障碍调控,也适用于其它心理问题。
(一)情绪疏泄法
激烈紧张的情绪活动一般有五条出路:一是忍气吞声,强压怒火。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心声疾病,如胃溃疡、高血压、癌症,都与情绪压抑有关。二是投向自我,情绪激动又不便发作时,打自己耳光、摔自己的东西,甚至去上吊、自杀。三是转化为无意识冲突,成为神经症的根源。四是报复性发泄,伤害他人或财物,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五是正常的发泄,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或气愤情绪,直接表达出来。
情绪疏泄方法是指在大学生人处于较激烈的情绪状态时,允许大学生人直接或者间接表达其情绪体验与反应。简单而言,即高兴就笑,伤心就哭,“男儿有泪不轻弹”不符合情绪调控的疏泄方法,不值得提倡。坦率地表达内心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苦闷、抑郁情绪,心情会舒畅些,压力会小些,与情绪体验同步产生的生理改变将较快地恢复正常。所以为了心理健康,该哭就哭吧。
情绪疏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疏泄法与间接疏泄法。直接疏泄法是在刺激引发情绪反应之后,即时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遭遇到不公平对待,可以马上提出来,被人伤害后,直接告诉对方自己很生气,要求赔礼道歉。间接疏泄法是在脱离引发强烈情绪的情境之后,向与情境无关的人表达当时的内心感受,发泄自己的愤怒、悲痛等体验。例如,在受到欺侮后,向家人或能够主持公道的人倾诉,以平息激烈的情绪活动。
情绪疏泄方法也有“度”的问题,不能把合理的情绪疏泄理解为激烈的情绪发泄。情绪发泄是指在激情状态下,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暴力或其它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其后果往往很严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如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可能会出手打架伤人,即时的痛快招来即时的痛悔。所以情绪疏泄原则和方法都强调其合理性,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大学生应该学会克制、宽容、忍让,情绪的发泄不得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二)活动转移法
活动转移方法是指在处于情绪困境时,暂时将问题放下,从事所喜爱的活动以转变情绪体验的性质,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事实证明,音乐是调控情绪的最佳方式之一。欢快有力的节奏使情绪消沉者振奋,轻松优美的旋律让紧张不安者松弛,大学生可以学习乐器和音乐创作,把内心的体验转化成心灵的曲调,并从中体验成功。
体育活动也是转移调控情绪的良好方法。当情绪状态不佳时,游山玩水、打球下棋都是极好的情绪调控手段,体育活动既可以松弛紧张情绪,又可以消耗体力,使消沉者活跃,激愤者平静,实现平衡情绪的目的。
活动转移方法按其转移的方向可分为两类:一是消极地转移,一是积极地转移。消极地转移是指情绪不佳时,转而去吸烟、酗酒,自暴自弃。这是大学生人应该努力避免的转移方向。积极转移方法是指把时间、精力从消极情绪体验中转向有利于个人和人类幸福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如勤奋学习、从事研究。积极转移方法是大学生人调控情绪努力的方向。
活动转移方法只所以有效,其原因有三:一是新的活动是大学生人所喜爱的,从事该类活动,大学生人马上可以感受愉悦;二是新的活动成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寻找自我价值所在,获得自尊;三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一个限度,用于一件事多些,用于第二件事自然就少些,无暇再深刻体验负性情绪。
(三)认知调控法
前面已指出,情绪反应产生于主体认识到刺激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对相同的刺激,不同的评价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可以用调整、改变认知的方法调控情绪反应和行为。例如,之所以出现考试紧张,是因为我们认为考试很重要,考不好会被人看不起,担心不及格、补考等可怕的后果。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言语暗示放松紧张情绪,如果认为考差一点关系不大,紧张情绪就会缓解。
可见,认知调控方法是指当个人出现不适度、不恰当的情绪反应时,理智地分析和评价所处的情境,分析形势,理清思路,冷静地作出应对。认知调控的关键是控制与即时情绪反应同时出现的认知和想象。例如当人非常愤怒时,常会作出过激行为,如果此时能够告诫自己冷静分析一下动怒的原因、可能的解决办法,可使过份的反应平静,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认知调控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分为以下两步:首先分析刺激的性质与程度。人类情绪反应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种族的生存与发展,是驱动我们应付环境、即刻反应的本能冲动,虽然伴有认知过程和结果,但即刻的认知往往笼统、模糊,其诱发的反应往往强烈。冷静分析问题所在,可以即时调控过度的情绪反应。二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比较选择后择优而行。情绪引发的即刻反应往往是冲动性本能反应,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脱离险境,如室内失火时脱门而出以避险;有时则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如高层建筑失火时从窗户往下跳。很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寻找最佳方法至关重要,而冷静思考是前提。
认知调控方法的原理在于认知对情绪有整合作用。认知和情绪分属于大脑不同部位控制,控制情绪的大脑是较原始的部分,控制认知的大脑是在情绪中枢之上发展起来的新皮质部分。情绪大脑控制的情绪反应反应速度快,但内容较原始;皮质控制的认知反应稍迟于情绪反应,但其内容更显理智,能够整合情绪反应。
(四)寻求帮助法
当大学生陷入较严重的情绪障碍时,有必要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每个大学生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有能够在心理方面给予自己支持、帮助的社会网络,如亲人、朋友,或者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倾诉的对象,苦恼的人将苦恼向他人倾诉之后,会有轻松解脱的感觉,大学生人应该经常利用这种情绪调控手段;二是提供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帮助当事人走出个人习惯的思维模式,重新评价困境,寻找新的出路;三是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可以提供专业意见、建议,运用心理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大学生人更有效地解除情绪障碍。
(严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