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诊断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中医诊断学-电子教材:六经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提出的。

  概念: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借用六条经络的名称,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其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因此,六经辨证的运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但注意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一、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肤表浅层,形成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发生太阳腑证。

 ㈠太阳经证

  【概念】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机理】本证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上述表现为太阳病的主症主脉,不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⒈太阳中风证

  【概念】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机理】卫为阳,营为阴。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上与邪争则发热——卫强;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营弱。汗出腠理疏松则恶风。

 本证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⒉太阳伤寒证

  【概念】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迫,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恶寒而喘,脉浮紧。

  【机理】风寒之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寒伤卫阳,卫阳被遏,体失温煦则恶寒——卫阳被迫;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闭塞则无汗——营阴郁滞。

 本证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㈡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传其膀胱之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

  ⒈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渴欲饮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www.med126.com

  【机理】邪热内传膀胱,气化功能失职。

 本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要点。

  ⒉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机理】邪热与血相结,瘀热结于下焦少腹,上扰心神,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

 本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为辨证要点。

 二、阳明病证

  【概念】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属里实热证。

  【证候】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机理】“胃家实”:胃家——胃与大肠;实——邪气亢盛。即胃肠燥热。

  阳明病证又分为阳明经证、阳明腑证。

 ㈠阳明经证

  【概念】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的证候。

  【证候】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机理】阳明里热炽盛,弥漫全身,未与肠中燥屎内结,属无形之热。

 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㈡阳明腑证

  【概念】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手足戢然汗出(连续不断的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机理】邪热与肠中糟粕互结,腑气不通。

 本证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躁,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证

  【概念】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机理】邪郁半表半里之少阳,经气不利。

 本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

 四、太阴病证

   【概念】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属里虚寒证。 

   【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机理】本证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

 五、少阴病证

 属于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为全身性阴阳衰惫的证候。病为主要在心肾,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㈠少阴寒化证

【概念】少阴阳气虚衰,邪从寒化,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证候】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青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机理】少阴肾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  

本证以无热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㈡少阴热化证

【概念】少阴阴虚阳亢,邪从热化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证候】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机理】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水不济火,心火独亢。

本证以心烦不得眠及阴虚证候为辨证要点。

六、厥阴病证

【概念】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为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以上热下寒为提纲。

【证候】消渴(口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机理】上热——心包之火炎上;下寒——下焦有寒,脾失健运。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㈠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⒈循经传:按六经的顺序相传。

⒉越经传: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

⒊表里传:相为表里的两经相传。

㈡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表现为三阴经证候。

㈢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

㈣并病: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www.med126.com/zhuyuan/经病证。

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案:肛门直肠疾病
 病理生理学电子教材(中文):第四节 几种常见
 外科学外科学习题:外科总论习题
 眼科学作业习题:简述题
 电子教材:第四节 角膜接触镜
 药学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生物化学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