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医学免疫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免疫学-电子教材:第十九章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Anaphylaxis)

 

超敏反应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由特异性IgE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主要特征:

1)再次接触变应原后迅速发生,但消退也快。

2)机体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而只是出现功能性紊乱。

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及遗传背景。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www.med126.com

1、变应原(Allergens):

1)概念: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产生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2)常见的变应原: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吸入性变应原 *食物变应原 *酶类物质

 

2IgE

1)IgE是引发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正常人体内IgE含量很低,但超敏个体的IgE水平很高。

2)IgE由黏膜下固有层B淋巴细胞产生,其作用对象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3)IgE的产生依赖于IL-4的作用。

 

3、与I型超敏反应发生相关的细胞

1)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来源与分布:髓样干细胞前体、肥大细胞:结缔组织、黏膜、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

发挥作用方式:细胞表面有高亲和力的IgE Fc段受体(FcεR I)

胞浆中有嗜碱性颗粒:肝素、白三烯、组胺等

2)嗜酸性粒细胞:分布于黏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在某些因子(IL-5、MCP-3)的作用下,表达高亲和力的IgE受体(FcεR I) 。

IgE与其受体的结合致嗜酸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具有毒性的颗粒蛋白与酶;生物活性介质。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及机制

1、致敏阶段   变应原 特异性B细胞活化  IgE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肥大细胞、致敏嗜碱性粒细胞

 

2、激发阶段:

抗原再次进入,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使致敏肥大细胞、致敏嗜碱性粒细胞内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生物介质包括两类:

1)颗粒内预先储备的介质及作用:

   组胺:数秒内引起反应的介质,致血管扩张、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激肽原酶:使血浆中的激肽原活化为激肽,如缓激肽的生成。缓激肽的作用包括----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痉孪、趋化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包括LTs、PGD2、PAF等

A、LTs(白三烯):是多种亚型的总称,是引起晚期反应的主要介质,作用有致平滑肌强烈持久的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增加。

B、 PGD2(前列腺D2):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C、PAF(血小板活化因子):凝聚、活化血小板,促使组胺、5-羟色胺释放,主要作用于血管。

 

3、效应阶段

早期反应:数秒内发生,持续数小时,由组胺、前列腺素介导。

晚期反应:发生于6-12小时后,持续数天,由LTs、PAF介导。

 

三、临床常见疾病

1、全身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休克----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与体内共价蛋白结合。

  血清过敏性休克――动物免疫血清用于预防或治疗时。

2、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病原微生物等

3、消化道过敏反应:鱼、虾、蛋、奶等

4、皮肤过敏反应:药物、食品、肠道寄生虫及冷热刺激等

 

四、防治原则

1、变应原检测: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2、脱敏反应: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特异性变异原脱敏疗法

3、药物防治: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4、免疫新疗法:细胞因子、DNA疫苗、IgE单抗、可溶性IL-4等

 

 

第二节  II 型超敏反应

  IgG、IgM  靶细胞表面抗原

 


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

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一、发生机理

1、靶细胞及表面抗原

1)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2)外源抗原与自身组织间存在共同抗原。

3)被感染或理化因素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4)以组织细胞为载体,结合在其表面的药物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2、抗体、补体及效应细胞的作用

抗体:IgG、IgM;补体;

效应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见图

 

 

二、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中等大小的Ag-Ab复合物

沉积局部组织或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和效应细胞 

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充血、水肿、坏死等)

 

一、发生机制医学全.在线

1、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沉积的发生

易于使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

1)血管通透性增加: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C3a、C5a,使某些细胞及血小板释放 组胺及血管活性物质。

2)血管内高压及涡流形成,血流缓慢。

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机制

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3)血小板的作用

III型超敏反应的机理:见图

 

二、临床常见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1903年,实验性发现反复注射马血清的家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坏死等。  

2)类Arthus反应:为临床现象。 见于IDDM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的局部。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后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和一过性血尿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发生于A族链球菌感染后2~3周。

3)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导致体内IgG发生变性,诱发机体产生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沉积于小关节。

第四节 IV 应(迟发型)

抗原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效应T细胞  抗原

炎症反应(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

 

 

一、发生机制

1、抗原及参与的细胞: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APC、CD4+、CD8+

2、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

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CD8+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激活细胞凋亡酶系统,介导细胞凋亡。2)通过细胞表面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达于膜上的Fas分子结合,激活靶细胞内Caspase转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二、临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杆菌感染、乙肝病毒感染

2、接触性迟发性超敏反应:

油漆、染料、化妆品、药物等半

   抗原物质导致的接触性皮炎

相关文章
 内科学教学大纲: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妇产科学习题集:正常产褥
 药理学实验指导:实验教学7
 病理生理学电子教材(中文):第三节 细胞凋亡
 内科学作业习题:血液练习题1
 内科学授课教案: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