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医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小儿内科专业模拟习题—细菌性疾病(一)
第三十三章 细菌性疾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伤 寒
【 诊断要点 】
流行病学:接触伤寒患者或伤寒慢性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饮食或物品,或进入伤寒流行疫区后,在几日至三周可发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2周(3~60日)。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四周左右,可分为四期。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日内达到39~40℃,常伴全身不适。本期末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极期:病程的第2~3周,有典型表现,且易出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
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常持续2周左右,39~40℃。
消化道症状:医学.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明显。
相对缓脉。
脾脏肿大,也可发现肝大。
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玫瑰疹:约于第3病日出现,躯干上部为多,为色淡红、稍高出皮肤的小形斑丘疹,约1周消退。
缓解期:医,,学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病程第3~4周,体温逐步下降,病情缓解,仍应注意肠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临床类型:本病可有下列各型
轻型。
暴发型(重型)。
迁延型。
逍遥型。
顿挫型。
小儿伤寒。
老年伤寒。
妊娠伤寒。
复发与再燃:本病复发率一般为10%左右。在病程的2~3周左右,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殖,再次引起菌血症而引起复发或再燃。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严重病人病程较长,或并发肠出血时,可出现贫血表现。
尿:高热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
粪:在肠出血情况下,可有粪便潜血或血便。
细菌培养:进行伤寒杆菌的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的确诊依据。检材可取自血液、骨髓、粪、尿、玫瑰疹刮出液等。
血培养: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以含胆汁的培养基为好。抽血量需10ml。第1~2周阳性率可达70~90%。
骨髓培养:医学.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适用于血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的患者。阳性率可达90%。
(3)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本试验在病程第1周常呈阴性反应,第2周开始阳性率上升,第4周阳性率可达70~90%。约10~30%的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本反应的效价很低或阴性。
有条件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
[NextPage]
【 鉴别诊断 】
本病早期(第1周以内)应与病毒感染、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及病毒性肝炎鉴别。极期(第2周)以后,须与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结核性脑膜炎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尤以护理及饮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病人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注意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变化。应给予热量高、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流质或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2周左右才恢复正常饮食。对过高热及症状重且已确诊者可酌情给予强的松5~10mg,每日1次,至症状改善即停。医,学,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可选用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诺氟沙星(氟哌酸);
氯霉素:注意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耐氯霉素的伤寒,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
头孢菌素类: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
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及肠穿孔:与外科共同治疗。
其它并发症如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甚至DIC等,应按相应疾病的方法处理。医,学,全,在,线,提,供www.med126.com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慢性带菌者的治疗常较困难。一般认为合并胆石症或胆囊疾患的慢性带菌者,须同时进行胆囊切除术,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药物可选用氨苄西林3~6g/日,丙磺舒1~1.5g/日分次口服,联合用药,疗程4~6周以上。
【 预 防 】医学,全 在线.提 供www.med126.com
一般措施: 对急性期伤寒患者隔离,排泄物作无害化处理。对恢复期患者,在病后1、3、6及12个月做大便伤寒培养,发现带菌及时处理。对恢复期及慢性带菌者作抗菌等治疗,并应追查随访一年。搞好三管(管粪、管水、管饮食),一灭(灭苍蝇)。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个人做到不饮生水,饭前洗手。
预防接种:易感人群皮下注射三联疫苗,成人第1次注射0.5ml,第2、3次各注射1ml,每次间隔1周。保护期可达2~3年,保护率可达70%。
( 杨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