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果吾
|
汉语拼音 | HUWUJIU
|
拉丁名 | Gypaetus barbatus(Linnaeus).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为鹰科动物胡兀鹫的肉、喉管、脑、胃、翎毛、粪、骨等。
|
动植物形态 | 体型大。嘴形高大而侧扁。额及头顶被淡黄白色绒状羽。眼先与蜡膜上具有长而呈黑色并曲向嘴端的刚毛,眼先上方亦有同样的刚毛,似眉毛状;颏与下嘴接近处也长同样的刚毛,且成45°角向前下方;后头及耳羽呈淡乳黄色,杂有黑色羽。颏大部分、颈侧、后颈、喉、胸、腹、胫和跗蹠的羽毛及尾下覆羽均为淡乳黄白色。额和上胸略带黄褐色,具黑色纵纹,并在上胸形成宽而不完全的胸带。肩、背、胸及尾上覆羽呈银灰色,羽基部白色,羽缘黑色,轴斑白色而杂以银灰色。羽轴似象牙白色。翅覆羽与背同色,白色轴斑在羽端较宽,呈三角形。尾羽银灰色而带黑色,羽轴近似象牙白色。尾呈较深的凸尾状。爪呈黑色。胡兀鹫体色随年龄变异。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偶见于东北、华北等地。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全年均可捕猎,取肉,鲜用或晾干,研细;喉管,晾干,研细;脑,鲜用或晒干,研细;胃,洗净,灌以牛奶,煮服,或晾干、研细,翎,烤焦、研细;粪,烧炭、研细;骨,晒干、研细。
|
药用部位 | 以肉、喉管、脑、胃、翎毛、粪、骨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粪呈颗粒状,质轻,略细腻;浅灰色或深灰色。气腥,味淡、微辛。
|
中药化学成分 | 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等。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肉:味甘,性温。
喉管:味甘,性温。
胃:味甘,性温。
粪:辛、咸,温。
骨、脑、翎不详。
|
归经 | |
功效 | 肉:有提升胃温,助消化的功能。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胡兀鹫喉、白硇砂、马尿泡、寒水石、红糖块。共研细末,麦酒送服。治因风而致胎盘不下。 方二:胡兀鹫骨、豆蔻、干姜、荜茇、胡椒、蒺藜各等分。共研细。每服1~2g,一日2~3次,煎服,服时加蜂蜜少许。治水肿、尿道炎、化脓性尿道炎。 方三:治痞块三方:第一方,胡兀鹫喉、秃鹫喉、鸬鹚喉、诃子、铁棒锤根、青海大戟、干姜、荜茇、胡椒、箭头唐松草、绢毛毛茛、钝裂银莲花、硫黄各等量。第二方,石灰石50g,寒水石30g,藏鮡骨、狼骨、海螺、贝壳或贝齿各20g。以上两方分别共为细末,加酥油调和成团,入铁锅密闭煅炭。第三方,胡兀鹫粪炭、荜茇、胡椒、干姜、丁香、肉豆蔻、硇砂、光明盐、毛诃子、山楂、齐当嘎、桂皮、草果、白矾、沙棘果膏、硼砂(炒)、藏木通、左摸兴各等分。混匀,研细。将以上三方分别用蜜炼丸至豌豆大,早晨空腹服第一方;中午饭后服第二方;晚饭后服第三方。每服3~5粒,每日3次。治食管、胃、肠肿瘤(癌)。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