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勒嘎都
|
汉语拼音 | LEGADU
|
拉丁名 | 1.Bergenia purpurascens(Hook.f.et Thoms.)Eng1.;2.Polygonum sinomontanum Sam.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1.岩白菜:多年生草本,高20~35cm。根茎粗而长,其下长有多数须根,根细长,黄白色至棕色,上部有宿存的叶柄残迹。叶基生,叶片稍肉质,倒卵形,长圆形或椭圆形,长6.5~16.5cm,宽3.5~10cm,顶端圆或钝,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或有小齿,无毛,上面红绿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叶脉明显,背面稍突起。花葶高20~35cm,顶生聚伞花序,有花6~7朵,顶部常下垂;小花梗及花葶均有褐色短绵毛;花萼宽钟状,在中部以上5裂,裂片长约10mm,顶端近圆形;花瓣5,紫红色或暗紫色,宽倒卵形,长15~18mm;雄蕊10;花柱2,通常比花瓣短,偶有较长者。蒴果。 2.翅柄蓼: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粗壮,横走,紫褐色,有分枝,密被棕褐色鳞片状物,上面有残茎及叶柄的残基;断面淡红色至深红色,须根黄褐色,坚韧。茎直立,单一,淡绿色至绿色,向阳面淡紫红色,下部紫红色,有细棱,无毛,具节。基生叶近革质,叶片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3~25cm,宽1.3~2.6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翅状,边缘有不明显的波状齿,常反卷,中脉有时呈淡红色,网脉较明显,尤以边脉显著,两面无毛;叶柄长3~10cm;茎生叶互生,下部叶具柄,上部叶无柄,叶片较基生叶小;托叶鞘膜质,长达5cm,黄棕色,被疏短柔毛,有多条纵脉。穗状花序生于枝端,近直立,圆柱形,长2~6cm;苞片膜质,淡黄棕色,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渐尖;小花深粉红色,具梗;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雄蕊8,伸出花被外;花丝线形,花药紫红色,底着,瓣裂;子房上位,三棱形,柱头3裂。坚果三棱形,淡紫红色,有光泽,包干宿存花被内。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岩白菜:产于西藏、四川、云南。
2.翅柄蓼:产于西藏东部和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云南。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岩白菜:生于海拔3000~4300m的杂木林内阴湿处或有岩石的草坡上。
2.翅柄蓼:生于海拔3000~3800m的高山草坡、林缘、灌丛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翅柄蓼:花期6~8月,果期7~8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秋末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须根,杂质和泥土,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根茎或全草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根茎呈类圆柱形或扁圆柱形,多弯曲或呈结节状。长5~20cm,直径6~20mm,表面棕灰色、黑褐色至红棕色,或具密集或微疏而稍隆起的环节(岩白菜),节间长1~6~11mm,节上有棕黑色叶基残存,并有皱缩条纹及凹点状或突起的根痕。或须根断落处呈纤维状或圆形根痕(翅柄蓼)。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粉质,类白色或棕黄色(岩白菜)或粉红色至棕红色(翅柄蓼),近边缘有一环纵管束小点,排成断续的环(翅柄蓼),或一侧点稍大,另一侧较小(岩白菜),气微,味苦涩。以粗壮、质坚,断面色白者为佳;色深者质次,黑色枯朽者不可用。叶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叶片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3~10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微波状或有小齿,叶柄长,基部扩大呈鞘状。花茎圆柱形,花暗紫色。 显微鉴别:1.岩白菜根茎(直径1cm)横切面:木栓层较厚。根茎一侧的皮层较宽,维管束较大,外韧型,外侧有的有维管束帽,细胞壁增厚的薄壁细胞,有束间形成层,木质部导管木化;根茎另一侧皮层较窄,维管束较小而稀,外侧无维管束帽,无束间形成层,偶见韧皮束间于维管束环内。髓部宽广。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草酸钙簇晶及棕色内含物。 2.翅柄蓼根茎(直径约9mm)横切面:木栓细胞扁平,3~9层,外被红棕色物质。皮层细胞10~14层,类圆形、卵圆形及不规则形。维管束外韧型,排成断续的环,韧皮部中筛管群明显,韧皮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浅黄绿色,排列在韧皮部外方;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有的可见1~4层细胞。木质部中细胞均木化,木纤维多,导管较少,部分呈切向排列。射线宽3~21列细胞,向外几延伸到皮层。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多为类圆形,部分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薄壁细胞中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散在,淀粉粒细小。粉末鉴别:岩白菜粉末:类白色或淡棕色,淀粉粒众多,为单粒,矩圆形,类圆形及类三角形,长3~36μm,少数达52μm,脐点呈裂缝状、点状、条状。草酸钙簇晶直径20~85μm ,少数达107μm。导管微木化,多网纹,宽9~20μm,尚可见少数梯纹及环纹导管。木栓细胞呈棕红色多边形。翅柄蓼粉末:呈粉红色,淀粉粒直径3.6~17.2μm,卵圆形、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类三角形,淀粉粒的一端或两端略呈乳头状膨大,脐点裂缝状、点状、星状。木栓组织碎片黄棕色至红棕色,细胞长方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纤维成束或单个,壁较厚,可见纹孔,直径10.5~16.9μm。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8~61.2μm。螺纹导管多见,直径10~18μm;网纹导管直径28~35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岩白菜根茎含岩白菜素(bergenin)约3%,并含缩合鞣质。全草亦含岩白菜素及熊果甙(arbutin)。 翅柄蓼根茎含有机酸、鞣质、糖及多糖、蛋白质、蒽醌、甾醇等。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岩白菜:(1)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10ml置水浴上加热浸渍1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溶液呈蓝绿色至蓝黑色。
(2)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醚20ml,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0ml,挥去乙醚,加甲醇0.5ml,溶解残渣,点样20μl。进行薄层层析,对照品可取岩白菜素甲醇溶液(5mg/ml)5μl点样。吸附剂用硅胶G10g,制板,105℃活化30min。展开剂为氯仿-醋酸乙酯-甲酸(5∶4∶2)。展距17cm。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两个斑点,下面的一个斑点应与对照品有相同的Rf值。
(3)取本品粉末0.3g,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20ml,加热回流半小时,放冷,滤入100ml量瓶中,残留的继续用无水乙醇20ml回流半小时后,经同一滤器滤入量瓶中,用无水乙醇20ml洗滤器,加无水乙醇至刻度,精密量取10ml,加无水乙醇20ml,以少量活性炭脱色,滤过,滤入100ml量瓶中,用30ml无水乙醇洗溶器及滤器,再滤入容量瓶中,加无水乙醇至刻度,在波长275±1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岩白菜素的含量,即得(岩白菜素在波长275nm的E1%1cm值为255)。本品含岩白莱素(C(10)H(16)O(9))不得少于2%。
2.翅柄蓼:称取样品粉末约2g,加水20ml,在60℃水浴上加热浸渍2小时,时加振摇,滤过,滤液供下述试验:
(1)取滤液适量,点于滤纸片上,喷酒0.1%溴酚蓝试液,立即在蓝色背景上显黄色的斑点。(检查有机酸)
(2)取滤液2ml,加入氯化钠明胶液5滴,有乳白色沉淀生成。(检查鞣质)
(3)称取样品粉末约2g,加75%乙醇10ml,加热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取滤液2ml,加入20%氢氧化钠液,产生红色;加入少量30%过氧化氢液,加热,红色不褪;加盐酸使呈酸性,则红色消褪。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抗菌作用:岩白菜含熊果酚甙(arbutin)故有抗菌消炎作用;含鞣质14.4%,故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消化道非感染性炎症,亦有用于子宫颈糜烂者。岩白菜的根茎水煎剂和乙酸提出物对四种痢疾杆菌(福氏、志贺氏、宋内氏、鲍氏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本品浸剂在试管中1∶320~480浓度亦能抑制痢疾杆菌(1∶2)。 2.镇咳作用:岩白菜对小鼠有一定镇咳作用,本品根茎300mg/kg所出现的作用与磷酸可待因60mg/kg相近。岩白菜中所含的岩白菜素也有镇咳作用。临床上用岩白菜或岩白菜素治疗慢性气管炎。 3.其他作用:岩白菜中还含有维生素P样物质。水提取物给大鼠长期口服,可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长期服用未见毒性反应。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毒性:岩白菜水煎剂及乙醇提出物(缩合鞣质)给小白鼠灌服相当于人用量(按3钱计算)的65倍,于72小时出现死亡,故认为本品对小鼠有一定毒性作用,但毒性不大。岩白菜素按10g/kg剂量给小鼠灌服,未出现毒性反应。给大鼠长期灌服很大剂量后,未出现毒性反应,既不影响大鼠的全身状态,也不引起消化道或实质性器官的病理改变。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小鼠,大鼠。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微甘、涩,凉、锐。
|
归经 | |
功效 | 清肺热,疏肝,解毒,止痛。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瘟病时疫、脉热、肝热、肺热、痢疾。
|
用法用量 | 常配伍用。每次6~9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渣训膏23g,勒嘎都14g,诃子、草乌各50g,榜嘎20g,木香10g,豆蔻、藏菖蒲、甘青青兰各9g,红花、黑冰片各6g。共研为细粉,加入另研的熊胆5g、麝香3g细粉,混匀。治六腑血病和赤巴病、痢疾;一次1.5g~2g,一日2次。 方二:勒嘎都150g,檀香、降香各125g,石灰华、无茎荠各200g,白葡萄干70g,丁香50g,红花120g。共研为细粉,水泛丸重约1g。治肺炎、肺痈;一次2~3丸,一日3次。 方三:勒嘎都90g,渣训膏90g,甘青青兰80g,草红花80g,榜嘎70g,砂仁70g,群虎草50g,藏木通60g,香附60g,诃子50g,木鳖子50g。共研为细粉,再加入另研的熊胆粉30g,麝香粉20g,兑研,治热性病、胆热引起的腹泻、痢疾;一次2g,一日2~3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月王药诊》记载:“本品与秦艽花等配伍,可用于培根病之咽喉痛,声音嘶哑,食物中毒之腹泻,大便干燥或秘结,皮肤瘙痒及疱疹等。”《四部医典》记载:“本品可用于感冒,肺热咳嗽,静脉凸起,自觉灼痛之黑脉病。”《四部医典蓝琉璃》记载:“本品茎粗大,叶厚,花状如鸟喙,内表淡红色,外表鸦腿色,朵小,多数,根茎有两种,一种粗大,另一种细小。分为雌雄两种。根茎尤如鹰爪,有分枝,断面粉红色,味微甘,辣、涩,这种质佳。长在藏地者为下品,叶状如唐古特乌头叶,花粉红色,叶椭圆形,可用于肺热,感冒,脉热者。”《晶珠本草》也说本品分上、下两品,上品产自藏地,外皮黑色有皱纹,里面红色,气香,味辛,涩。《图谱》记载:“本品根似乌鸦的膝。”粗状者为雄,细者为雌。产西藏门隅和达贡,味涩。《味气铁鬘》记载:本品性凉,锐。《甘露之滴》记载:本品性温,燥。治瘟病时疫,消散四肢肿胀。《自然之底》记载:“本品解毒。”《图鉴》记载:性凉、温、平。叶像稻叶,根如珠芽蓼的根,味甘、辛,气香。治瘟病时疫、肺病,散肿。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