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药学 > 正文
蓝九牛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一级分类
老班药(瑶族经典用药)
二级分类
九牛
分类
年份
mbuov juov nqungh
别名
三叶木通、三叶藤、田果藤、甜果木通、八月瓜藤、地海参
来源
木通科植物白水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var.australis(Diels)Rehd.的根、茎、果实。
形态特征
落叶木质藤本,全体无毛,老藤和枝灰白色,均有灰褐色斑点状皮孔。叶为三出复叶;小叶革质,椭圆形,长3~7厘米,宽2~4厘米,顶端圆钝,微凹,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偶为浅心形,边全缘。总状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萼片3;雄花生于上部,雄蕊6;雌花生于下部,花被片紫红色,有6枚退化雄蕊。肉质蓇葖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熟时紫色,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多数,黑色。花期3~4月,果期6~9月。
生态分布
生于荒野山坡、溪边、山谷疏林灌丛中。产于广西德保、那坡、隆林、南丹、罗城、鹿寨、金秀、灵川、全州、资源等县市;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贵州、云南等省份。
采集加工
根、茎秋季采,刮去外皮,切段晒干备用;果实成熟时采,切开晒干备用。
性味
味苦,性凉。
功效
果实,行气活血,生津止渴,清热利尿。茎,宁心除烦,生津止渴,退热,通经活络。根,祛风,利尿,行气止痛,活血。
传统应用
果实,治胃痛、疝气痛、睾丸肿痛、腰痛遗精、月经不调、白带、子宫脱垂。茎,治淋浊、营养不良水肿胸痛、咽喉痛、健忘、月经不调、经闭、乳汁缺乏。根,治风湿性关节痛、腰背痛、筋骨痛、疝气痛、小便不利、白带、血崩、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果实6~60克,水煎或配猪瘦肉炖服。根、茎10~60克,水煎或浸酒服。
方例
1.白带 蓝九牛(三叶木通)根、得骨亮(台湾泡桐)根各60克,猪瘦肉90克,每天1剂,水炖,分2次服。 2.胃肠不舒 蓝九牛(三叶木通)、得从亮(木子)根、酸吉风(酸藤子)报各15克,水煎服。 3.营养不良性水肿 蓝九牛(三叶木通)茎、达周亮(乌桕)根皮各30克,元己(防己)、元今(石韦)各15克,水煎服。
化学成分
木通藤茎含白桦脂醇[1],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2],木通皂甙Sta、Stb、Stc、Std、Ste、Stf、Stg1、Stg2、Sth、Stj、Stk,[3,5,6]。此外,尚含豆甾醇,β-谷甾醇,萝卜甙,肌醇,蔗糖[1]及钾盐[4]。花中含有矢车菊素-3-木糖基-葡萄糖甙,矢车菊素-3-对香豆酰基-葡萄糖甙,矢车菊素-3-对-香豆酰基-木糖基-葡萄糖甙等[7]。木通的植物细胞经组织培养后分得木通种酸[8],3β-羟基-30-降齐墩果12,20(29)-二烯-28-酸,3-表-30-降齐墩果-12,20(29)-二烯-28酸,3β-羟某-29(或30)醛基-12-齐墩果烯-28-酸,松叶菊萜酸[9],30-降常春藤皂甙元-3-阿拉伯糖甙,30-降常春藤皂甙元-3-葡萄糖基阿拉伯糖甙,30-降常春藤皂甙元-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降齐墩果酸-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10],3-表松叶菊萜储酸,3-乙酰-3-表松叶菊萜酸,3-乙酰基松叶菊萜酸,3-O-乙酰基3-表-30-三对节萜酸,3-乙酰基-30-三对节萜酸及齐墩果酮酸[11]。
药理
1.利尿作用  慢性利尿实验,每日腹腔给木通醇浸剂0.5g/kg,连续给药5d,证实有利尿作用,且较肌注0.1mg/kg的汞撒利为强[1]。若给兔灌胃,未见利尿作用,而腹腔注射的利尿作用尿量可增加10.5%,健康人试服则无明显利尿作用[2]。
2.抗菌作用  木通醇浸液(1:20)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3]。木通水浸剂(1:5)对堇色毛癣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4,5]。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藤田路一等:《药学杂志》(日),1974,94(2):189。
[2]川口利一等:《药学杂志》(日),1940,60(11):59。
[3]藤田路一等:《药学杂志》(日),197494(2):194。
[4]河野孝:《药学杂志》(日),1928,48(11):1098。
[5]Higuchi R,et al.Chem Pharm Bull,1972,20(10):2143.
[6]Kumekaw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74,22(10):2294.
[7]Ishikura N,et al.Phytochemistry.1976,15(3)442.
[8]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12):3809.
[9]Lkuta A,et al.Phytochemisrty,1986,25(7):1625.
[10]Ikuta A,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10):2663.
[11]Ikuta A,et al.J Nat Prod,1989,52(3):623.
药理参考文献
[1]高应斗等:《中华医学杂志》,1955,41(10):963。 [2]北京医学院内科:《中华医学杂志》,1961,47(1):7。 [3]王嶽等:《植物学报》,1953,2(2):312。 [4]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5]孙迅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8,(3):210。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