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石耳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灵芝、石木耳、岩菇、脐衣、石壁花、地耳
汉语拼音 shi er
英文名
药材基原 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地衣体。
动植物形态 地衣体单片型,幼小时正圆形,长大后为椭圆形或稍不规则,直径12cm上下,大者可达18cm,革质。裂片边缘浅撕裂状;上表面褐色,近光滑,局部粗糙无光泽,或局部斑点脱落而露白色髓层;下表面棕黑色至黑色,具细颗粒状突起,密生黑色粗短而具分叉的假根,中央脐部青灰色至黑色,直径5-12mm,有时自脐部向四周放射的脉络明显而突出。子囊盘少见。
资源分布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江西、湖北、西藏等地。
生态环境 生于裸露的岩石上,尤喜生在硅质岩上。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四季可采,晒干备用。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地衣体多干裂皱缩,呈片状,平展后完整者呈不规则圆 形,直径12cm左右,边缘有时碎裂,小穿孔较大。脐背突起。上表面灰棕色较光滑;下表面棕黑色至灰黑色,较粗糙,有由多数珊瑚状黑色假根组成的羝毡层。干时质脆,易碎。折断面可见明显的黑白二层。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 地衣体含石茸酸(gyrophoric acid),红粉苔酸(lecanoric acid),苔色酸甲脂(methyl orsellinate)及多糖等。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洗净,晒干。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1.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石耳提取物0.5g/kg及1.0g/kg给大鼠灌胃后,对吲哚美辛(消炎痛)型、幽门结扎及庆激型胃溃汤的形成,其抑制率分别为60%,49%和44%。对慢性醋酸型胃溃疡12d内治愈率达100%。对组胺所致胃酸增多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降压作用 石耳乙醇提取液,不论给麻醉动物静注,还是给不麻醉的正常动物灌胃或腹腔注射,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根据石耳乙醇提取液腹腔注射能显著地延长大鼠心电图的R-R间期,心率减慢,石耳乙醇提取液能非常显著地增加离体血管灌流液流出量的实验结果,表明石耳乙醇提取液的降压机制主要是减慢心率以及扩张外周血管所致而与中枢沁有直接关系。
3.其他作用 水溶性地衣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
4.毒性 石耳乙醇提取液小鼠灌胃的LD50为146±12。18g/kg石耳水煎剂灌胃60g/kg,观察7d,未见死亡,石耳水煎剂18.6g/kg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30d,结果,心电图给药前后比较,除R-R间期有一定程度的延长外,其余各波,无明显变化。体重增加,血液和尿液检查,未见异常。心、肝、肾切片检查,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枯矾:涩肠止血。
药性 甘;性凉。
归经 肺;心;胃经
功效 养阴润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功效分类 清热药;养阴药;止血药
主治 虚劳咳;吐血;衄血;崩漏;肠风下血;漏;脱肛;淋浊;带下毒蛇咬伤;烫伤和刀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宜用。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脱肛泻血不止方《太平圣惠方》:主泻血脱肛。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清心,养胃,止血。
2.《纲目》:明目,益精。
3.《医林纂要》:补心,清胃,治肠风痔瘘,行水,解热毒。
4.《岭南采药录》:泻火,止泄。
5.《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劳咳吐血。
考证 出自1.《日用本草》。 2.《粤志》:韶阳诸洞多石耳,其生必于青石。当大雪后,石滋润,微见日色,则生石耳,大者成片,如苔藓,碧色,望之如烟,亦微有蒂,大小朵朵如花。烹之面青紫,如芙蓉,底黑而皱。每当昧爽撷取则肥厚,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食乃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无毒,多食饫人,能润肌童颜,在木耳、地耳之上。
药物应用鉴别 石耳与木耳,地耳形态略似,功用相近。然石耳以止血为优;地耳以明目为长,木耳以养阴为佳。《粤志》曰:凡香蕈感阴湿之根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以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无毒,多食,人能润肌童颜,在木耳、地耳之上。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Lichen Umbilicariae Esculent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Minks[Gyrophora esculenta Miyoshi]
科属分类 石耳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