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uppurative perichondritis of auricle
拚音 ERKUOHUANONGXINGRUANGUMOYAN
别名 中医,断耳疮,耳发,耳发疽,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耳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是指耳郭软骨膜细菌性感染,造成软骨膜和软骨之间积脓和软骨失营养坏死,最终形成耳郭挛缩。是耳廓软骨膜和软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为一较为顽固而痛苦的疾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致病菌以绿脓杆菌最为常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感染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①耳廓外伤:耳廓撕裂伤、挫伤、切割伤及耳廓血肿等。若继发感染即可发展为化脓性软骨膜炎。 ②手术:耳前瘘管切除、耳廓成形及中耳乳突炎手术中,损伤软骨或软骨膜并继发感染而发生本病。 ③耳廓穿刺或针刺:耳廓假囊肿穿刺抽液及耳针的使用中若无菌操作不严可导致本病。 ④皮肤感染:耳廓脓疱疮湿疹及外耳道肿等,炎症深入侵及软骨膜,亦可发生本病。 ⑤其他:耳廓冻伤烧伤及蚊虫叮咬或蜂蜇等。
中医病因 本病的形成,多因外伤、手术破损耳廓肌肤、软骨,或因耳廓痰包处理不当,耳针消毒不严,风火邪毒乘虚侵袭;或耳部疮疖邪毒走窜,犯及耳廓软骨,热盛肉腐骨蚀而成。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由于软骨膜感染时,炎症渗出液集于软骨膜下,使软骨与软骨膜分离,软骨的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加之积液的压迫,常导致软骨的坏死和液化,后者又进一步加重缺血,形成恶性循环,使软骨呈进行性坏死,最后耳廓因缺乏软骨支架而塌陷,瘢痕收缩最终可形成菜花样畸形(菜花耳)。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风热侵袭
证候:病初起,耳廓疼痛,患处红肿灼热,触之痛甚。并见发热、恶寒、周身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浮弦数。
辨析:①辨证:本症见于病之初起,以耳廓红肿热痛及全身风热表证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邪毒侵袭,与气血搏结于耳廓,故见耳廓疼痛,患处红肿灼热。病初起,邪在卫表,正邪交争,故见发热恶寒等表证。
2.火毒壅盛
证候:耳廓疼痛剧烈,灼热红赤肿胀;触之或硬或软而有波动感。全身并见高热,口苦咽干,口渴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主要见于脓肿已形成者,以耳廓红肿热痛剧烈,肿胀处触之有波动感,舌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②病机:火热邪毒炽盛,搏结于耳,热盛肉腐酿脓,故耳廓红赤肿胀灼热;脓已成则触之软而有波动感;脓未成时则触之质硬;全身及舌脉所见,均为肝胆火热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先有耳廓灼热感,继之局部肿胀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呈持续性痛,用一般止痛药难以奏效,伴以发热及全身不适。耳廊红肿,并逐渐失去原来轮廓,由于肿胀波及耳后沟,使耳廓耸起,波及外耳道,使耳道口闭塞以致影响听力。局部触痛明显者,患者常以手护耳唯恐触及。随着炎症发展,耳廓表面呈暗红色,并出现波动感,脓肿可破溃溢脓,炎症逐渐向周围蔓延,软骨不断坏死液化,终至全部软骨消失殆尽,后遗耳廓"菜花耳"畸形。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耳廓丹毒:耳廓皮肤潮红,稍隆起,但边缘清晰、境界分明,无明显肿胀及剧痛。
2.虫蚊性皮炎:耳廓区域性充血、肿胀,以痒为主,不甚痛。
3.耳廓假囊肿:耳廓局限性隆起,有囊性感,无红、热、痛等表现。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早期治疗甚为重要,若炎症能及时控制,可保持耳廓原有形状。
1.在脓肿尚未形成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因首选对绿脓杆菌有效的药物,如羧苄青霉素、多粘菌素环丙沙星等。局部药物湿敷或理疗,以减轻炎症,促进局部血循环。
2.脓肿形成后,应尽早切开引流,切口若在耳廓前面应顺耳廓上下方向做弧形切口,若在耳廓后面则以横切口为宜,以减少血管损伤。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1)脓肿切开,搔刮术腔,清理病变组织,反复冲洗后,在脓腔上下端各置一管。上管作为冲洗用,下管为引流用。每日以生理盐水及敏感抗生素冲洗两次,待炎症控制、脓腔缩小无脓后再拔除冲洗管与引流管,并加压包扎,使之闭合。
(2)沿耳轮的内侧舟状窝半圆形切开,将三角窝、对耳轮及耳甲腔表面的皮肤完全剥离斤,将大皮瓣翻开,刮除脓腔中的坏死组织,直至前后两层皮肤较正常,易出血为止,然后切除坏死软骨直至健康部分。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涂布2.5%碘酊或碘伏,浸泡2~3分钟后用盐水冲净,再撒布敏感之抗生素粉或药液,皮片复位,但不缝合,按耳廓外形前后两面以酒精棉片压实,再以纱布及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术后第7天换药,2周可愈。
(3)若就诊时间较晚,软骨坏死范围较广,愈合后耳廓畸形难免,则可按上法清创后,试行硅胶支架埋置以预防和减轻耳廓挛缩。清创术后一般继续静脉用敏感抗生素2周左右,直至完全愈合。
中医治疗 本病早期脓未成时,内外治法均应立足于促其消散。后期脓肿已成,则当促其速溃收口,以防遗留耳廓畸形。
一、 辩证选方
1. 风热侵袭
治法:祛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加减。银花15g,穿山甲6g,天花粉15g,乳香10g,没药10g,白芷10g,防风10g,赤芍10g,浙贝10g,皂角刺6g,当归尾10g,陈皮10g,生甘草6g。若兼口苦、咽干,脉弦等症,加柴胡黄芩清疏肝胆;红肿甚者,加野菊花、蒲公英龙胆草解毒消痛;便秘者加番泻叶,酒军等泻火通便。
2. 火毒壅盛
治法:清泻肝胆,解毒消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栀子10g,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5g,泽泻10g,车前子6g,木通10g,当归10g,甘草6g,脓未成可合五味消毒饮以增强解毒消之力;脓已成,加穿山甲、皂角刺活血排脓;便秘加玄明粉、酒军通腑泻热。若脓肿已溃,病势锐减,气血耗伤,可改用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以扶正祛邪,消肿敛疮:生黄芪30g,皂角刺6g,金银花12g,炙甘草6g,连翘10g,桔梗10g,陈皮10g,白芷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2g。
二、 其他疗法
(一)外敷1.紫金锭(市售成药):红肿疼痛而脓未成时,以紫金锭磨醋涂患处。2.冲和散:脓未成时,以冲和散(《外科正宗》:炒紫荆皮150g,炒独活90g,炒赤芍60g,白芷30g,石菖蒲45g,研粉)醋调敷患处。3.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脓未成时,以如意金黄散(花粉黄柏黄、白芷、大黄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研粉)酒调敷。
(二)理疗1.激光治疗:半导体激光针灸仪,输出功率4mW,波长904nm,光斑直径2mm,局部照射,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共治疗21例,痊愈20例。2.磁疗:磁片异极相对置患处,以胶布或伤湿膏固定1~3天。
(三)切开排脓脓已成,应于脓肿下方尽快切开排脓,若已自行溃破,应扩创,刮除坏死软骨,放入九一丹(《医宗金鉴》):石膏9份,红升丹1份,共研粉)药线引流,外敷冲和散。在除去引流条后,创口敷生肌散炉甘石15g,滴乳石9g,滑石30g,血珀9g,朱砂3g,冰片0.3g,研极细末生肌收口。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未形成脓肿者,足量应用针对绿脓杆菌和金菌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同时配合紫花地丁软膏外敷,以促进炎症吸收消散。如已形成肿应在全麻下行切开术。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断耳疮一名出自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断耳疮,生于耳边,久不瘥,耳乃取断……此疮亦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以其断耳,故以为名也"。明·《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有"发耳"之名:"发耳,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日间,渐长如蜂窠,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明·《证治准绳·疡医》卷三称为"耳发":"耳发,或问耳轮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上述论述其病机,症状均类似本病。
相关文章
 阴叙论
 看看我的草药
 绝经前后诸病
 清凉膏(《外科传薪集》。)
 妊娠脉
 "25元"代课人生:贵州万名代课人员缩影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