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男子阴冷(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ale negative cold(TCM)
拚音 NANZIYINLENG(ZHONGY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男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阴冷是指自觉前阴寒冷为主症的疾病,常伴有少腹寒冷,性欲淡漠。阴冷之症以成年患者多见,未婚者少有之,其性别差异不大。男子阴冷常伴阳痿、阴缩;女子阴冷多见腹内冷痛、白带异常,甚至宫寒不孕。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产生阴冷的病因主要与外受寒邪如手yin过度,坐卧当风,久坐寒湿之地,乘凉洗冷,以及过食生冷有关。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主要是肾阳虚衰,寒滞肝脉。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生,致肝经湿热,亦可引起阴冷。肾阳虚衰者,多因先天禀赋素弱肾气不足,或房事不节,或手yin过度,研伤肾精,使肾阳虚衰或阴阳俱虚。肾阳不足,寒自内生,气血不能相荣,故致前阴寒冷。寒滞肝脉者,多因突遭冰雪侵袭,或久卧冰冷之地,寒邪凝滞肝脉,宗筋失于温养,亦可致阴冷。肝经湿热者,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湿热内生,蕴结肝经,足厥阴肝脉被湿热所阻,而前阴失于气血之荣,以致出现前阴湿冷之症。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一)抓住特征,明确病因本病发作急骤,外阴冷痛,多由寒滞肝脉所致;肾阳虚衰与肝经湿热者,起病相对缓慢。肾阳虚衰者,以阴茎觉冷、阳痿、遗精为特征;肝经湿热者,以阴茎及阴囊湿冷、臊臭为特征;寒凝肝脉者,以阴茎、睾丸冷痛,甚则内缩为特征。因此,要注意审证求因,以便抓住特征,辨证施治。
(二)辨别兼症,以察病机阴冷之症,病因不同,病机有别,除抓住主要特征外,还要注意辨别兼证,综合分析,以察病机。阴冷兼肾阳虚衰者,病位在肾,当属肾阴虚衰型;阴冷兼肝经湿热者,病位在肝,为湿热阻闭,阴器失荣;阴冷而痛、兼少腹冷痛等症者,病在肝,为寒邪凝滞肝脉之证。
(一)肾阳不足证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阴茎、阴囊自觉寒冷,精神倦怠,腰膝无力,肢冷畏寒,五更泄泻,小便清长,阳痿,遗精,舌体胖嫩,脉沉迟。
2.证候分析:肾主骨,开窍于二阴,肾阳虚弱、寒自内生,不能温养腰膝、骨骼及前阴,故见阴囊、阴茎寒凉,腰膝酸软;阳气不足,气衰神疲,故见精神倦怠;肾阳不足,脾阳失温,运化无权,则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见阳痿;肾精不固,则遗精。
(二)寒滞肝脉证
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阴茎及睾丸寒凉,疼痛,甚至内缩,面色晄白,蜷卧,伴少腹冷痛。舌淡苔白而滑润,脉沉弦或迟。
2.证候分析:足厥阴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寒邪凝滞肝脉,则宗筋失温,故阴茎睾丸寒凉;寒凝肝脉,寒主收引,则肝脉拘急不通,故少腹及阴器疼痛,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人经而稽迟,位而不行,客干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阴寒邪盛,阳气不能外达以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蜡卧。舌淡苔白而滑润,脉沉弦或迟,为寒客肝脉之征。
(三)肝经湿热证
1.临床表现:起病较缓,阴茎自觉湿冷,汗出,阴囊湿痒,有臊臭气,伴胁肋胀痛,腹胀,厌食,口苦而渴,大便不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肝经,经络被阻,血气不能外荣,故阴茎湿冷;湿被热蒸,下迫阴器,故阴部汗出,阴囊湿痒;湿热蕴蒸下焦,故阴部臊臭;湿热蕴结肝经,肝疏不利,故胁肋胀痛;肝木横逆侮土,脾胃受病,运化失司,故腹胀而厌食;胆气上泛则口苦;湿热内蒸则口渴;湿热内蕴,湿偏重则便溏,热偏重则便干,故大便不调。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皆湿热内蕴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自觉阴囊及阴茎寒冷,甚至睾丸抽痛。
2.一般无特殊体征,个别病人可见阴囊皮肤紧缩,温度低,或伴有阳痿不举。
3.理化检查无异常。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阴缩可因受寒引起,起病急骤前阴冷缩入内,多合并阴冷、阳痿,不能交合,阴缩好转后常留有阴冷。
(二)阳痿部分病人可伴阴冷症状,但以性欲低下、阳痿不举、不能合房为主。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经过治疗,多可痊愈。无明显变证,少数人有阳痿,经治疗可逐渐恢复。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多为自觉症状,体检时常无异常改变,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病人一经治疗,不久便可治愈。本病的治疗,肾阳不足者,当以温阳补肾;寒滞肝脉者,当以暖肝散寒;肝经湿热者,当以清利湿热。
辨证论治:
(一)肾阳不足证
治法温肾壮阳。方药扶命生火丹加味。方中鹿茸巴戟天、附子肉桂苁蓉杜仲等温肾壮阳以补命门之火;熟地山茱萸五味子等滋补肾精以养阴血,以达阴阳相济,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目的;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补脾气以助肾阳。
(二)寒滞肝脉证
治法补肾暖肝,温经散寒。方药暖肝煎合椒桂汤。方中肉桂、川椒吴茱萸茴香等暖肝、温经、散寒;沉香乌药青皮等行气止痛;柴胡疏达肝气,引诸药归经。
(三)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等清泻肝热;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下焦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以防苦燥伤阴。
(四)单验方治疗
1.助阳散干牡蛎各30g。共研为未,以烧酒调稠糊状,搽手上后握住阴茎。
2.小茴香30g,大茴香30g,川椒15g,大葱适量。将前三味药研未,大葱切碎炒热,加入药未后以绵包外敷少腹及阴茎。适于寒滞肝脉者。
3.川椒、艾叶各等份,煎汤熏洗外阴。另用蜂房烧灰,夜卧前敷阴茎。
(五)饮食疗法
1.桂圆红糖生姜汤每日用桂圆、生姜各9g~15g,加红糖25g,水煎饮服。
2.红烧狗肉罐头每日适量餐食,连用3日。
中药 1.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右归丸每次1丸,每日2次。
针灸 1.体针取关元、气海、次髎、府舍、归来、肾俞、三阴交、复溜、命门等穴。每次取3~5个穴位,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手法以补法为主,部分穴位可加灸。适用于寒滞肝脉,或肾阳不足者。
2.耳针取肾、膀胱、皮质下、内分泌、外生殖器、神门、耳道等穴,每次取3~5个穴位,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1.脐旁横摩法用手掌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附着于脐旁,有规律地横向抚摩,每分钟120次。
2.下腹横摩法用手掌或食指指腹附着于气海、石门、关元穴,有节律地横向抚摩,每分钟120次。
3.揉命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或手指指腹、吸定于命门穴,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每分钟120~160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避免感寒冒雨,防止寒湿之邪侵袭。
2.后室注意保暖,以免房事受寒。
3.一觉阴寒,及早治疗,防生它变。
历史考证 阴冷之名最先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首先提出了“阴头寒”的概念,并认为与“失精”有关。如《金匾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指出:“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轧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微动花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隋·巢元方强调指出了阴冷病因是因虚劳阴阳俱虚,或外感风寒,如《诸病源候论·虚劳阴冷候》说:“阴阳俱虚弱故也。肾主精髓,开窍于阴。今阴虚阳弱,血气不能相荣,故使阴冷也,久不己,则阴萎弱。”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增加了生椒用布帛裹九囊的外治法。明·黄武的《医学纲目》进一步丰富了阴冷的治疗学内容,如固真汤、补肝汤、清震汤等。清·张璐的《张氏医通》认为:“阴萎弱而两丸冷,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夙臂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并选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来清利肝经湿热,颇切合病机。总之,阴冷之病位在肾与肝,其病因病机多与命门火衰、寒凝肝脉,肝经湿热有关,并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治疗体系。
相关文章
 辰砂丸(《百一》卷十一引窦藏臾方,名见《得
 脑瘤
 大朴散(《医方考》卷五)
 哮喘,呼吸困难
 《灵枢经集注》
 生肌定痛散(《古方汇精》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