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视神经萎缩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optic atrophy
拚音 SHISHENJINGWEISUO
别名 中医:青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眼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视神经萎缩是一种由于各种病因所导致视神经纤维传导功能产生障碍的视神经退行性改变。如萎缩是由于视网膜及节细胞引起称为上行性视神经萎缩,而萎缩是由外膝状体以下如视交叉、视束、视神经引起称为下行性视神经萎缩。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繁多,如炎症、肿瘤、外伤、中毒、缺血、水肿、青光眼、遗传、变性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是致盲的重要原因。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视神经萎缩是由于外膝状体前的视神经纤维及神经节细胞和轴索病变损伤所致。
中医病机 本病总的病机为目中玄府闭塞,致目视不明。其形成与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肾阳虚精微不化;久病心营亏损;热病后期,阴精耗伤;七情郁结,肝失条达密切相关。此外,头眼部外伤,肿瘤压迫,颅内手术等使目系受损,脉络瘀滞,玄府闭阻也可形成本病。也可由青风内障、高风内障、暴盲等病演变而成。
病理 临床上一般按视盘表现分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或单纯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界清晰,色泽明显苍白(部分或全部),可见到巩膜筛板孔。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或非单纯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界不清,色泽灰白色或蜡黄色,色泽较暗,巩膜筛板孔不见,视盘边沿及周围及视网膜可见到血管改变、色素紊乱等异常改变。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辨证,以虚实为纲,虚证多见肝肾不足,脾肾阳虚、心营亏损。实证多为肝气郁结,气血瘀滞。此外热病伤阴,肝郁肾虚等虚中夹实之证也不少见,临证应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辨证。
1.肝肾不足
证候:眼无外证,视力渐降,甚至失明,眼底检查:视乳头色淡或苍白,视网膜血管细。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脉细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视神经乳头色淡或苍白,视网膜血管细,腰膝酸软,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禀赋不足,或久病过劳,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不能上承,目失所养,则视物渐昏;日久目系枯萎,玄府闭塞而失明;腰为肾府,肾虚则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髓海空虚,清窍失养则头昏耳鸣;精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无力。
2.脾肾阳虚
证候:视神经萎缩,面白形寒,腰膝酸冷,少气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视神经萎缩,形寒、舌淡、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肾阳虚,目失温养,玄府渐闭致目系萎缩;阳虚火衰,不能温养头面形体,则面白形寒,腰酸冷;脾肾阳虚,水谷不化,则食少便溏;舌淡,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之征。
3.心营亏虚
证候:视神经萎缩,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脉细无力。
辨析:①辩证:以视神经萎缩,心悸,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心主血,目为血所养,久病过劳,或失血过多,心营亏虚,以致目窍失养萎闭而失明;血虚不能上荣,则面白无华,头晕;血不养心则心悸健忘,心营亏损,脉道不充,故脉细无力。
4.肾虚肝郁
证候:视力日降,视神经萎缩,头昏耳鸣,腰酸,精神忧郁,胸闷不舒,舌红少苔,脉弦细。
辨析:①辨证:以视神经萎缩,腰酸,精神抑郁,脉弦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肾虚阴精亏损,精不上荣,目系失养,致视力日降,视神经萎缩;因病致郁,形成肾虚肝郁,肝郁则疏泄失职,故精神忧郁,胸闷;舌红少苔,脉弦细为肾虚肝郁之征。
5.热病伤阴
证候:热病之后,视力日降,视神经萎缩,口咽干燥,舌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热病后出现视神经萎缩,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热病伤阴,阴津不足,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濡养,致目系萎缩,视力日降;阴津不足,虚热内生则舌红,口咽干燥,脉细数。
6.肝气郁结
证候:目视不明,视神经萎缩,情志不舒,胸闷,头晕目胀,口苦肋疼,脉弦细。
辨析:①辨证:以视神经萎缩、目胀、胸闷、脉弦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滞血瘀,脉道不利,玄府闭阻,故目视不明,久之则目系萎缩。
7.气滞血瘀
证候:视神经萎缩见于头颅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辨析:①辨证:以视神经萎缩,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邪气或外伤致气滞血瘀,脉道阻塞,目失荣养而且系萎缩。血瘀经脉则舌有瘀点,脉细涩。
西医诊断标准 1.脊髓痨、颅内肿瘤球后视神经炎及外伤史。
2.视力明显下降或失明。
3.视乳头边界清晰、苍白色、生理凹陷扩大、筛板孔清晰可见,血管变细。
4.视野向心性缩小。
5.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为视神经炎及水肿所致,乳头边界模糊,筛板孔不清,视网膜可见色素沉着,血管变细。
6.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见荧光显影。
具备1~5项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患眼视力下降、视盘色淡(或苍白)、视野缺损是明确诊断的三个主要表现。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视力一般为逐渐下降,视力损害程度不一,常伴有色觉障碍或夜盲。
2.视野改变一般为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中心暗点或扇形缺损,因视盘颞侧常萎缩而表现为鼻侧视野缺损。对红绿色视野,缺损可出现更早更明显。
3.视盘表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界清晰,色泽苍白。可见巩膜筛板孔,视网膜一般正常。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界清晰度差,模糊,色泽灰暗蜡黄,巩膜筛板孔不清,视网膜血管常纤曲、变细或有白鞘。
体检
电诊断 视觉诱发电位表现峰值降低,潜伏值延长。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视神经萎缩是许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视神经退行性改变,本身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鉴别诊断最关键之处是寻找到真正的致病因素及原发病,对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中医类证鉴别 本病与视瞻昏渺的区别在于,视瞻昏渺是视物矇昧不清,明显的眼前暗影、视物变形。本病是视力逐渐下降,直至失明。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视力恢复到1.0以上,视野中心暗点消失。
2.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视野中心暗点缩小或绝对暗点变为相对暗点。
3.好转:视力提高2行以上,视野无变化。
4.无效:视力和视野与治疗前相同或有退步。
预后 预后差,一般治疗只可终止其发展,对视力恢复及视野恢复可能性小。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扩张血管:选用烟酸、地巴唑、血管舒缓素、维脑路通及妥拉苏林等常规用法。
2.改善微循环:丹参脉络宁川芎嗪等。
3.维生素B族药物应用及肌苷、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等常规用法。
4.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注射,每日1次,10次1疗程。
5.高压氧治疗,以及眼明注射液2m1,每日2次肌肉注射,10天为1疗程。神经生长因子可选用。
中医治疗 本病有虚证、实证、虚中夹实之证,病因复杂。临证者当审病因,辨虚实。肝肾不足,脾肾阳虚,心营亏损导致目中真精、真血不足,神光失养而衰微属虚证,补之即可;肝气郁结气血瘀滞属实证;疏肝活血为主;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施。
(一)辨证选方
1.肝肾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开窍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15g,熟地12g,菊花10g,山萸肉10g,怀山药12g,丹皮10g,茯苓10g,菖蒲10g,桑椹10g,首乌10g,柴胡6g,白芍10g。夜尿频加菟丝子、苁蓉各12g;精血不足加胎盘粉10g。
2.脾肾阳虚
治法:补脾益肾,温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2g,炙甘草9g,党参12g,当归10g,陈皮9g,升麻10g,白术9g,附子6g,肉桂9g,川芎6g,石菖蒲12g。
3.心营亏虚治法:养心补血,宁神开窍。
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加减。党参12g,白术10g,茯苓9g,炙甘草6g,肉桂9g,五味子9g,远志10g,菖蒲10g,陈皮10g,黄芪10g,当归12g,白芍9g,熟地10g。心悸失眠加枣仁
4.肾虚肝郁
治法:滋肾疏肝。
方药:舒肝解郁益阴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加减。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丹参12g,赤芍10g,银柴胡10g,山药10g,生地10g,枸杞15g,郁金9g,丹皮9g。头昏加菊花、石决明
5.热病伤阴
治法:养阴生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桑叶、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各10g,甘草3g,淮山药12g,丹参9g,银柴胡9g,白芍9g,菖蒲9g。心烦不安加栀子;夜间低热次晨自退加青蒿鳖甲
6.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9g,当归12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6g,甘草3g,薄荷6g,菊花9g,郁金9g,陈皮9g。郁热重加丹皮、栀子。
7.气滞血瘀
方药: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红花9g,当归尾12g,川芎9g生地6g,白芍9g,牛膝10g,丹参12g,黄芪15g。头痛加制乳香、制没药
中药 1.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一日3次。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2.八珍丸:每次服1~2丸,一日2次,有益气养血功能。
3.杞菊地黄丸:每次服1~2丸,一日2次。有滋补肝肾,明目功能。
针灸 1.体针疗法:取穴:睛明、球后、上明、太阳、风池、养老、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每次局部取1~2穴,远端配2穴,每日针一次,10次一疗程。
2头针疗法:取视区(位于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1cm,由此向上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延伸4cm长直线即是此区),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次一疗程。
3.穴位注射:取穴(同体针疗法),用复方丹参液作穴位注射,每次局部选一穴,远端配1~2穴,每穴注入药液0.5m1,每日或隔日一次,5~10次为一疗程。也可用硝酸士的宁穴位注射法:以硝酸士的宁注射液作患眼太阳穴或球后穴位注射。注射太阳穴时,针尖斜刺太阳穴0.3~1寸;注射球后穴时,针头略朝向视神经方向直刺球后穴深约1.5~2寸。每日一次,首次剂量0.1mg,以后逐日递增0.1mg至lmg时为维持量。10次一疗程。双眼视神经萎缩者,双太阳穴或双球后穴每次每侧各注射剂量0.1mg,隔日一次,每侧剂量隔日递增0.1mg,直至双侧总剂量每次达lmg,维持每日每次双侧总剂量lmg直至疗程结束。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是视神经纤维在各种不同原因影响下发生的退行性变。病因繁多,感染、肿瘤压迫,外伤、缺血、遗传、中毒、青光眼等疾病均可引起,故应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病因检查,这是十分必要的。治疗上在应用维生素B族、扩血管药物、能量合剂的同时,根据病因病证的不同,适当加减方药。如脑瘤手术或缺血所致者,可加鸡血藤、茺蔚子、丹参等养血活血药及丝瓜络、路路通等活血通络药。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应适当加用钩藤珍珠母类平肝息风之品。着眼压偏高,可选用车前子、茯苓、薏仁类利水渗湿药,并配合西医抗青光眼药物综合调治。如外伤所致者早期重剂活血化瘀兼补气,后期补气活血兼养血。针灸治疗与穴位注射交替异用可增强疗效。可选眼四旁经外奇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及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针灸。用维生素B1、B12、硝酸士的宁、丹参注射液葛根素等穴位注射。本病一般病程长,迁延缠绵,病机复杂,治疗棘手,加之久治不愈,病人易产生悲观、焦忧、郁闷情续,故应耐心开导患者,避免急躁,忧郁,鼓励其树立信心,坚持服药,并在饮食、起居、劳逸等诸方面给以合理指导,医生患者紧密配合,方能奏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诸病源候论》曰:“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证治准绳》曰:“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瞳神内并无些少别样气色,伊然与好人一般,只是看不见。”分别论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
相关文章
 清金养营汤(《外科大成》卷二。)
 脐风
 秘传加减调中汤(《松崖医径》卷下。)
 有关脾胃论的请教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标准
 病案辨析:心悸、肩頸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