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肥胖症(小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obesity
拚音 FEIPANGZHENG(XIAOER)
别名 中医:瘀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营养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肥胖症是由于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标准体重20%即称为肥胖症。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主要是由于摄入能量大于消耗量,剩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而积聚于体内。目前认为肥胖与多食、活动太少及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内分泌疾患也可发生肥胖。另外脑部损伤特别是下丘脑损伤亦可引起体脂积聚过多。此外发现肥胖症患儿的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这也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之一。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男孩多于女孩,最易发病的年龄为1岁以内、5~8岁及青春期。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目前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不喜活动,痰湿内蕴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转归为脾胃受损,脾不散精,或脾肾不足,水道不利,变生膏脂痰湿,郁积体内而成肥胖。病位主要在脾 (胃)、肾。病情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病的治疗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因引起肥胖的原因多样,个体差异较大,证候表现错杂,临床当审因辨证,分而治之。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为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以脾气亏虚为主,可见倦怠乏力,懒言少动,神疲眠多等症。在标以痰湿、瘀血蓄积或腑实为主,表现为形体肥胖、食欲亢盛、大便秘结等症。临证之时当首先辨明病位,分清虚实。
1.胃肠实热
主证:形体肥胖,口干欲饮,食欲亢盛,大便秘结或不畅,怕热汗出,苔黄腻或薄腻,脉弦滑。
分析:本证为肠胃积热,腑气不通所致。嗜食肥甘厚味,又不喜活动,以致膏脂积聚于体内,日久而渐发胖。胃火内亢则食欲旺盛。痰火郁阻,气滞不通则大便秘结。
2.脾虚湿困
主证:体胖多睡,倦怠乏力,懒言少动,纳呆腹胀,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为脾气亏虚,痰湿内蕴所致。脾气虚弱,不能化生精血,输布精微,而变生膏脂痰湿,蓄于肌肤而发胖。脾虚不运则纳呆腹胀。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懒言少动。
3.痰浊中阻
主证:身体肥胖,肢体困重,气短胸闷,纳呆泛恶,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缓。
分析;本证为痰浊中阻所致。恣食肥甘厚味,酿生痰湿,蕴阻肌肤,凝为膏脂则身体肥胖。湿浊壅滞则肢体困重,气短胸闷。痰浊中阻,脾不运化则纳呆泛恶,大便溏薄。
4.脾肾两虚
主证:形体肿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大便溏烂,体困肢重,舌质淡胖,苔白滑腻,脉沉细。
分析:本证为脾肾两虚,水湿不化,痰湿内停所致。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蕴积肌肤,则形体肿胖。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则形寒肢冷。阳虚湿盛,水湿下注则大便溏烂。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要详细询问患儿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父母亲的体重情况等,有助于了解本病的发病原因。
症状
体征 多自幼食欲极佳,喜吃甜食及油脂类食品。外貌高大肥胖,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面颊、乳部、肩部、腹部及髋部、大腿上部为最显著。智力和性发育正常,身高略高于同性别同年龄儿。
体检 1.查体:用特制皮褶计测量三角肌下端、肩胛骨下角或脐周围、大腿前侧中点的皮下脂肪厚度,一般认为超过正常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为肥胖。 2.体重:实际体重与性别、年龄相同的健康小儿平均体重比较,超过20%即为肥胖。如比平均体重大两个标准差为轻度肥胖,超过3个标准差为中度肥胖,超过4个标准差为重度肥胖。用体重测量法是简单易行的判断肥胖的方法,但不能反映体脂分布情况。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1.血糖:测糖耐量曲线不正常,血胰岛素浓度增高。 2.血脂:部分患儿可有血浆甘油三脂或β脂蛋白增高。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患儿肥胖,体脂以颈、颏下、乳部、髋部及大腿上部最为显著,四肢远端尖细。查尿17-ks、17-OHCS、血T3、T4、糖耐量试验有不同程度减低,可以鉴别。
2.柯兴氏综合征:以双颊、颏下积脂最多,胸背部体脂较厚,四肢细小。查皮质醇测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可与单纯性肥胖症区别。
3.甲状腺功能低下:体脂积聚以面、颈为显著,伴有粘液水肿,查血T3、T4、TSH等可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主要通过适当限制饮食,增加体育活动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
一、饮食管理
1.保证生长发育需要的同时进行饮食控制。以低热量、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食谱较为理想。应限制脂肪入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热量来源。
2.热量控制标准:热量控制一般原则为5岁以下每日2.51~3.35MJ(600~800kcal),5~10岁每日3.35~4.18MJ(800~1000kcal),10~14岁每日4.18~5.02MJ(1000~1200kcal)。重度肥胖可按理想体重计算减去30%。
二、运动治疗
1.运动可增加机体热量消耗,坚持每日进行身体锻炼,可控制肥胖,促进脂肪分解,节约氨基酸,促进肌肉蛋白合成,致使肥胖减轻,同时又增强了患儿体质。
2.运动强度以最大氧消耗的50%或最大心率的65%,坚持每天1小时,每周活动5天。活动以长跑为主,配合球类、跳绳等活动,一般平均日运动量消耗热量为147KJ(35Okcal)。
三、心理教育
对肥胖症患儿要使其了解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使其长期坚持限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锻炼的治疗。同时不要过分干预患儿的进食习惯,避患儿精神紧张。
四、药物治疗
1.对单纯性肥胖,一般不主张使用药物减肥。
2.对症状性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低、柯兴氏综合征等疾病应首先适当治疗原发病(具体参阅专章),才能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据其虚实寒热之不同,分别施治。表现为胃肠实热者,治宜清热通腑。表现为痰浊中阻者,则于燥湿化痰。表现为脾虚或脾肾两虚者,则以健脾、益肾、温阳为主,兼以渗湿、祛瘀。
辨证选方
1.胃肠实热
治法:祛瘀通腑,清热利湿。
方药:小承气汤加减。泽泻茯苓瓜蒌、生山楂各12g,厚朴枳实丹参各1Og,熟军、生甘草各6g。口干欲饮加生地花粉;怕热心烦加竹叶远志
2.脾虚湿困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黄芪、茯苓各12g,丹参、陈皮半夏各1Og,苍术、防己、荷叶各6g。纳呆腹胀加青皮、焦楂;便溏尿少加山药、泽泻。
3.痰浊中阻
治法:淡渗利湿,化浊涤痰。
方药:五苓散加减。茯苓、泽泻、猪苓各15g,桑白皮白术薏苡仁各1Og,大腹皮车前子各6g。纳呆泛恶加陈皮、生山楂;气短胸闷加葶苈子、全瓜蒌。
4.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熟地、山药各15g,桑白皮、白术各1Og,桂枝、朱灯芯、炙甘草各3g。形寒肢冷加黄芪、仙灵脾;体困肢重加丹参、防己。
中药 1.减肥健身茶:具有平肝清热,醒脾消食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肝阳上亢者。3~6岁每次2~3g,6岁以上每次3~5g,每日2次,泡茶服用。
2.降脂减肥冲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湿消积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气阴两虚者。3~6岁每服4~6g,6岁以上每服6~1Og,每日3次。
3.减肥通圣片:具有解表攻里,清热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湿热蕴结,痰浊阻滞者。3~6岁每次2~3片,6岁以上每次4~6片,每日3次。30日为1疗程。
4.问荆茶:具有化痰消食,利尿除湿的功效。适用于本病恣食肥甘,痰涎壅盛等以痰湿为主者。3~6岁每次1~3g,6岁以上每次3~5g,开水冲泡饮用。每日2次。
针灸 1.体针:取内关、水分、天枢、关元、丰隆穴,针用平补平泻法;取三阴交、列缺穴,针用补法。隔日针1次。每次留针半小时,15次为1疗程。
2.耳针:主穴取内分泌、神门穴。配穴取大肠、肺、贲门、口、胃穴。主穴必取,配穴取1~2个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一侧,两侧交替,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循肺经、胃经、脾经、肾经走行进行推拿,点中府、中脘、气海、关元等穴。然后换俯卧位,推拿膀胱经,点脾俞、胃俞、肾俞等穴,隔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儿童肥胖症的治疗应以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为主,限制热量的摄入,增加其消耗,同时应用药物治疗作为辅助减肥方法。药物治疗一般主张以中药为主,按中医各阶段辨证,采用不同的治法。以实证为主者,予清热通腑,化瘀消脂。以虚证为主者,予健脾利湿,佐以祛痰。
2.小儿肥胖持续时间长久亦可发生高血压、高血脂以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对有此种倾向的肥胖儿应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的增高,中药以化瘀祛痰消脂之品,西药服用降脂类药物,中西同用,以控制病情发展。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中医典籍对由肥胖衍生的恶果有很多精辟论述。如《内经》云:“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吕氏春秋》则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可见古人对肥胖的病因及危害早有认识。
相关文章
 背人形第四
 秘传人参鳖甲饮(《松崖医径》卷下。)
 百家姓
 肺胃蕴热证
 大肠痈门主论
 需要各位熱心朋友的幫忙, 謝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