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仲景伤寒补亡论 教程:卷十一
来源:卷十一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

仲景曰: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暑。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阴气在里。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庞氏曰:阳微,宜四逆汤。阴弱,宜苦酒艾之类。常氏云,宜小建中汤。雍日。阳微阴弱之症。其候至微,亦未易言。仲景初谓亡血之人。病当先寒。后乃发热,则一病之内。阳微阴弱之症。先后俱见也。故言医发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则知一病是二证也。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谓暑月犹有寒。不必重言其热。寒月犹有热。不必重言其寒也。若如是,则暑月有寒热。寒月亦有寒热。非五月病者独见寒。十月病者独见热也。故常氏用小建中汤。似得其意。令阴阳两建之。虽药证相得。第恐力微。此外亦无药矣。庞氏分寒热为两证,则阳微用四逆。阴弱用酸苦。然疾证初不分。用药又难分也。夫然,则当见寒时用四逆。又恐后乃发热时。热大甚不可制。若庞氏药。用之于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之证则相宜。盖表热里寒。表寒里热,是自两病。非阳微阴弱同病之证也。粗工以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便为阳微阴弱者,尤非是。此证虽甚希有。而前人论说。尚多失仲景之意,则后人用药宜审矣。

又曰: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腹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KT 。常氏云,宜甘草豆蔻散。

又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又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即自汗出愈。常氏云。疑缺。雍曰:宜柴胡桂枝汤

又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又曰: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又曰: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常氏云。可 参建中汤。

又曰:本发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雍曰:此谓病当先汗而反先下之者,故为逆。若已汗而后下之。不为逆也。若病当先下而反先汗之。故为逆。若已下而后汗之。不为逆也。

又曰: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常氏云。可桂枝大柴胡汤。雍曰:大字误。当是两药。先用柴胡桂枝汤和其表。复下之者,用大柴胡汤。

又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常氏曰:可柴胡桂枝汤、干汤。饮水呕者,五苓散。哕者,小半夏汤。

又曰: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五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常氏云。可理中汤。结胸者,大陷胸汤。协热利。表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缓)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常氏云。结胸。陷胸汤。咽痛。猪肤汤。两胁拘急。小建中汤。头痛未止。小柴胡汤。呕者,小半夏汤。协热利者,白头翁汤。下血者,柏皮汤。雍曰:柏皮汤用栀子柏皮汤。

又曰: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常氏云。可陷胸汤。雍曰:太少二阳。水木无负。因下伤胃。三阳俱病。轻者不成结胸,宜理中汤,或无效者,宜枳实理中丸

又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常氏曰:宜小陷胸汤。增损理中丸。雍曰:先枳实理中汤。不解。用半夏泻心汤

又曰:伤寒。吐下发汗后。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常氏云。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成痿者,振痿汤。(甘草汤未见方。疑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又曰:阳明病。不能食。若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常氏云。可温中汤、小半夏汤。雍曰:宜理中汤。

又曰: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常氏云。可茵陈汤、五苓散。雍曰:此当煎茵陈汤一物调五苓散。作茵陈蒿汤也。

又曰: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汗多极。发其汗亦硬。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常氏云。可生姜半夏二泻心汤。

又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常氏云。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雍曰:本太阳病。反下之。因腹满痛。转属太阴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汤。今证吐而食不下。自利。腹满自痛,皆无实证。不可便用桂枝加大黄汤。有微寒者,当宜桂枝加附子汤。存芍药而不去也。

又曰: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出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常氏云。可小温中汤。雍曰:胃寒甚者,理中汤。哕者,小半夏汤、五苓散。

又曰:吐利。发汗后。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常氏曰。可调胃承气汤。雍曰:勿服药。夺其食则愈。以脉平。不可再损也。

又曰: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常氏云。可小柴胡汤、桂枝龙骨牲蛎汤。雍曰:心下痞者,枳实理中丸。烧针胸烦。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外证未除者,桂枝加人参汤。

又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一作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属桂枝麻黄各半汤。

又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又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为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雍曰:此证本当先汗。所谓若先发汗。治不为逆也。

又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迟。身无大热者,属干姜附子汤。雍曰:此证本当先下。所谓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也。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又曰:发汗。若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

又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属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吐者,栀子生姜豉汤。

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豉汤证。

又曰:太阳证。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当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雍曰:庞氏云。属调胃承气汤。误也。本论原无属字。不可妄加。此一论当分作二证。所以本论继之以承气方者,谓前证当用之方。非后证所属也。自若不尔之下。非柴胡汤证,为后证本论门治法,宜生姜橘皮汤、大半夏加橘皮汤。

又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属大陷胸汤。

又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后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又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又曰:伤寒大下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曰: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www.med126.com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作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属大承气汤

又曰:三阳合病。腹重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属白虎汤

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下懊憹。舌上苔者,属栀子豉汤。庞氏依论云。凡用栀子汤得效,即止后服。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又曰: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又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属栀子豉汤。

又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又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属四逆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不得与之。雍曰:不上冲者,依后三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促一作纵)属桂枝去芍药汤。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本论二证脉经合为一)

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一作纵)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又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也。属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又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常氏云。疑其误。当用麻黄汤及各半汤取大汗。雍曰: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也。详见衄血门中。

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豉汤。

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栀子浓朴汤。

又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属栀子干姜汤。

又曰: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又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可与大柴胡汤下之愈。雍曰: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者,勿服大柴胡也。

又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又曰: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属调胃承气汤。

又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得转侧者,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又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又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更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作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属大陷胸证。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常氏云。可茵陈蒿汤、调五苓散。

又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若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属半夏泻心汤

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脉经云。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

又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属甘草泻心汤

又曰: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服赤石脂禹余粮汤。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庞氏云。可五苓散。

又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属桂枝人参汤。

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属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属抵当汤。

又曰: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

又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医学招聘网,属桂枝加大黄汤。

又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又曰:伤寒本是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出。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此证依脉经定。

千金翼曰:大下后,口燥者,里虚故也。

庞氏曰:因发汗时。汗出如水漏下。还复汗少。喘促不止。脉促而按之濡者,合当汗而解。脉促而按之实者死。若脉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愦而喘者,阴阳未和。气阻升降,宜服顺阴阳五味子汤。

又曰: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结胸。气塞不通,宜槟榔散。

相关文章
 清蒸山药炉鸭
 目上纲
 能不能发一份开罐图到我的邮箱里?!
 踝关节扭伤
 行迟第十六
 诸酒第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