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教程:68
来源:68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霍乱病证并治

前一段我们六经病篇讲完了。讲义里的六经病篇之后,附了两篇内容。一篇是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另外一篇是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为什么把霍乱病放到了六经病篇之后,因为霍乱病在起病之初,它也有表证。正因为它起病之初有表证,放到了六经病篇之后,来和伤寒病相鉴别。我们先看霍乱病篇,讲义的213 页,霍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得? 霍是什么意思呢?霍,忽也。唐代有一个大学问家,他也是个和尚,叫慧琳,写过一本书叫《一切经音义》。他说,“忽转为霍,急疾之貌也” 。所以霍乱的霍,就是突然发生的。乱是什么呢?是指的升降逆乱。也就是说起病之初,发病突然,突然出现的以吐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这个征候,古代就把它叫做霍乱。本来应当是用那个忽然的“ 忽”的,但“忽”和“ 霍”一声之转,古人就用了这个“ 霍”字。霍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左传》里面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说晋献公把他的军队分成了两大队,献公自己带领这个上军,太子申生带领了下军,去打耿国和霍国,在攻打霍国的时候,军队好多人都得了急性的呕吐腹泻的这种征候,因为这正是在攻打霍国的时候得的病,所以当时的人就叫做霍乱,霍国之乱,我想这个说法恐怕可能是牵强附会,因此霍乱还应该理解为突然发生的升降逆乱,以吐泻为主要特征的,这个概念应当是准确的。我们讲义上霍乱病篇开头有一段话,霍乱是以卒然发作、上吐下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霍,有迅速、急骤、卒然的意思。意思是说的对的,但是这个字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它没有说出来,所以我引用了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的话,来证实这个霍就是忽然的意思。乱,即变乱。因其病起于顷刻之间,吐泻交作,挥霍撩乱,把这个“霍”在这说成是挥霍,这又错了,这就是多余的。什么叫挥霍撩乱,说是升降紊乱就可以了。

不能把这个霍当成挥霍来讲。一个人没事了浪费自己的阴精阳气,又吐又泻,所以这个挥霍的解释是不对的。突然发生的升降逆乱就叫霍乱,就是这个意思。霍乱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因其病与感受外邪有关,感受什么邪气呢?感受或者寒邪,或者暑邪,或者湿邪,寒、湿、暑。

也和内伤饮食生冷不洁有关。外伤寒邪、湿邪、暑邪,内伤饮食生冷不洁,洁是洁净的洁。由于饮食生冷,饮食不洁净,因为它起病之初常常可以伴有头痛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些表证,所以放在六经病篇之后,和伤寒证相鉴别。霍乱病可以看成是伤寒的类证,关于霍乱的基本概念我们就作这么多的介绍。

看382 条,“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什么叫霍乱病呢?有呕吐,有下利这就叫霍乱。对于伤寒病来说,在太阳表证阶段,在起病之初,是没有吐利的,尽管桂枝汤证有干呕,麻黄汤证可以有呕逆,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轻度的胃气上逆,尽管葛根汤的适应证可以有自下利,这仅仅是得了外感病以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得一种兼证,它不是以吐利为主证,而霍乱病不同,它起病就以剧烈得呕吐和下利为主要特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从我们今天得角度来看,类似于今天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像急性胃肠炎,像沙门氏菌属感染的那种急性胃肠炎,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有一个特殊的细菌,我们现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把它叫做霍乱弧菌,为什么叫个霍乱呢?因为这个细菌所引起的征候,也是以吐泻为主要特征,剧烈吐泻,水样便,迅速的导致亡阴失水,人体亡阴失水之后,肌肉痉挛,所以叫霍乱转筋,腓肠肌痉挛,病人可能迅速死亡。在24 小时内死亡的都有可能。而料理病死人的后事的这些小伙子们,比方北京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次霍乱流行,这个胡同的老大爷抵抗力差,感染了霍乱,上吐下泻,第二天就死掉了。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把他的尸体往东郊火葬场抬,是胡同里四个小伙子去的,小伙子把老爷子送到火葬场回来,下午就吐泻,第二天、第三天别人就得送这个小伙子,这个病就这么厉害。所以它叫烈性传染病。西医的这个病名传入中国之后,要找中医的这种固有的词汇来翻译的话,那什么病是既吐有泻呀,中医的霍乱病是呕吐而利,他就用了霍乱这个词。所以现代医学所说的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霍乱病和中医传统医学种所说的霍乱这个词的本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你别说,霍乱病这么厉害,怎么张仲景就用点儿五苓散呀,用点儿理中汤呀,用点儿四逆汤就可以治疗,中医所说的霍乱病实际上就是胃肠炎,或者包括沙门氏菌属这类的感染引起的以吐泻为主要特征的征候,而不是指的那个烈性传染病霍乱病,

正因为由于翻译的原因,中医和西医都在中文中用相同的名词,造成了许多概念的混乱。有一次一个西医大夫读了一本中医的书,说:“脾为后天之本”,他说郝老师,我觉得中医好多地方说得不对,我说你给我举个例子。“脾为后天之本”就明显不对,你看那个小伙子他脾机能亢进,他是个外科医生,我把他的脾给切了,他活的好好的,我说你所说的那个脾呀,不就是淋巴系统那个最大的淋巴结吗,切了没事,我们中医所说的脾,就是整个消化系统的吸收机能,从消化机能来说,脾主运化水湿,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它是说的一大组的功能,如果要从解剖上套的话,整个胃肠系统的吸收机能,我认为这就是脾的系统,要是那样的话,我不能切掉中医的脾,我说你要想切中医的脾怎么办,我把整个胃肠全切掉,那人是活不了了。所以名词用的都是同一个名词,都是一个脾,西医在翻译中文的时候,借用了我中医的术语,你不能把我中医原来脾的含义,套到你翻译以后的名字中去,所以我们学中医,要特别注意这两个概念,在给留学生或是给国外的朋友讲课的时候,人家国外又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外语的时候,人家不再翻译解剖学的那个含义了。脾,人家就翻译拼音脾系统,这一系统的功能是什么,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那人家不再和解剖学的那个淋巴系统的大淋巴结相对应了。

下面我们看383 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

这仍然强调霍乱病起病之初的临床表现,起病之处有表证,有头痛,有发热,有身疼恶寒,但是起病之初他有严重的吐利,这就叫霍乱而不诊断为伤寒,我刚才说太阳病起病初期,没有严重的吐利,只有发展到邪气入里的时候,或者邪气入里化热,他有吐利,或者邪入三阴有吐利,太阴病有吐利,少阴病有吐利,厥阴病有吐利,那是邪气已经传入三阴了。而起病之初就以吐利为主要特征的,此属何病,说这就叫霍乱。霍乱自吐下,霍乱这个病本身开始就自发性的呕吐,自发性的泻下,这个自利也罢,自吐下也罢,是指的没有用过药,不是因为药物所造成的吐和利,而这个病本身自发性的出现了吐利,就叫自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那就是这个病本身自发性的下利,这里所说的“自吐利” ,是指的霍乱本身的特点,“又利止,复更发热也”这个 “利止” 是指里气和了,霍乱这个病就是一般的胃肠炎,也许拉上二、三天,不拉了,里气和了,“复更发热也”这是表邪还没有解,这个384 条,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条文,一会儿讲表证,一会儿讲霍乱,一会儿讲阳明,这一条临床意义也不是太大,所以我们就不通读条文,我们只说最后一句话,“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这是一个霍乱病,属于阳气虚衰,升降紊乱造成的吐利,那么中阳不足,他当然不能食,说“今反不食”。中阳不足,当然他不能食,通过治疗,阳气在逐渐逐渐的恢复,“到后经中”什么意思呢,7 天叫一个经,这个后经不是指的邪气传其他经,而是指的一个自然病程,一个时间的阶段。为什么我们这样来理解这个“经”呀,因为在太阳病篇有这样的话,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行其经尽”就是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所以“”就是一个自然病程,过经,到经,就是过了7 天,到了7 天,所以我们在这里理解病人不能食是中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的一种表现,“到后经中”是指的过了一个7 天,到了第二个7 天,“颇能食”就是稍稍的能够吃,这是胃阳到了第二个7 天,有所恢复的表现。这个“”的本义我们在前面说过,《说文解字》说它是从皮从页,是偏头,把头偏向一边,进一步引申,它可以往多的这一边偏,可以往少的这一边偏,往多的这一边偏就是很、甚、多,往少的这一边偏,就是稍微、稍稍、少,那么这里的“颇能食”就是稍微能吃一点儿,这是中阳恢复,第二个7 天,胃气有点儿恢复,中阳有点恢复的表现,“复过一经能食”就是再过7 天,到第三个7 天了,就能够正常进食了,能正常进食完全提示了胃阳的恢复,“过一日当愈”就是过了三个7 天,21 天,然后到第22 天的时候,这个病就全好了。正气恢复了,邪气退了,如果不愈的话,不属阳明。如果过了21 天病还没有好,那这不是单纯的阳明胃家虚寒的问题,所以这个阳明不是指的阳明里实,而指的胃家虚寒。因为在阳明病篇曾经提到吴茱萸汤适应证的时候,说“食谷欲吐,属阳明也”。这个阳明就是一个病位,就是指的胃家虚寒,在这里如果说过了三七二十一天,饮食大体正常,可是还有一些证候没有好,那就不是单纯的属于胃的问题,那还有其他问题。这一条原文写得比较混乱,我们就解释这么一段。知道在《伤寒论》中这个“颇”字一词具有相反两义就可以了。对于霍乱病怎么治疗,张仲景是辨证治疗的,是阳虚就是温阳,是湿盛就是行水。

下面看385 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恶寒”,是外有表证,脉微是里阳虚衰,又有下利,那么这种下利我们可以用少阴下利的这种病机来解释,是阳虚,火不暖土,腐熟无权,拉着拉着不拉了, 这不是阳气的恢复,而是津液被伤,利无可利。没东西可拉,肠道的东西都被拉干净了。因此仲景说“亡血也”,这里所说的“亡”就是伤,“血”就是阴液,阴血阴液,这就是霍乱下利而导致了阴阳两伤,仲景用四逆加人参汤,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加人参来补阴液,人参我们现在讲人参是把它放在益气药里补气药里讲,而现在我们的人参也确实是补气为主的,养阴作用并不明显,西洋参是养阴为主,而益气作用不明显,可是《伤寒论》中所用的人参,张仲景所用的人参,不是我们现在的人参,也不是西洋参,而是我以前曾经说过的是山西上党地区现在已经绝种的属于五加科的上党人参,这个人参的作用,有很好的养阴生津的效果,也有补气的效果,但是它没有明显的助热作用,所以白虎加人参汤中用人参,主要是用它生津的、补液的,而现在385 条四逆汤中加人参,用四逆汤来补阳,用上党的五加科的人参来补阴,是阴阳双补,今天上党人参绝种了怎么办?那你就根据情况吧,也可以用西洋参吧,阴伤的用西洋参,也可以西洋参和人参同用吧,根据情况。

下面看386 条,这是霍乱病篇的一个重点条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这是表证,既然讲霍乱就是以吐利为主要特征,所以他不再写吐利这个症状,我已经命名为霍乱了,它就以呕吐和下利,升降逆乱为主要特征,怎么治疗,“热多欲饮水者”发热明显,又有口渴的,这说明内有水结,这个发热是太阳表证,这个渴欲饮水是内有水结,津液不化,然后水液浸渍胃肠,就造成了呕吐和下利。所以这个霍乱是因为水结所造成的,水液浸渍在什么部位,随便什么部位都可以浸渍胃肠,治疗这种吐泻用什么方法?利小便实大便的方法,把水邪驱除出去了,水邪不能浸渍胃肠了,呕吐也就自然停止了,“热多“是表证的发热,渴欲饮水是里有水结,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水邪去,肠道没有水邪浸渍,所以吐利就会缓解。第二种情况,“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寒多”是提示了表邪不重,而里阳虚重,他不是有发热,恶寒吗,恶寒多,而发热轻说明表邪不重,而里阳虚偏重,所以这种吐利呢,从他用理中丸来看,这就是中阳不足,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造成的霍乱,既然是中阳不足,他当然不用水,他口不渴,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我们在太阴病篇曾经提到过的277 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和现在所说的,“寒多不用水”,它的临床表现是一样的,那个“自利不渴者,属太阴”,277 条的用的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现在的“寒多不用水”用的是理中汤,实际上治疗也是一样的,这是用理中汤来治疗吐泻,来治疗霍乱,五苓散这张方子,我们在太阳病篇遇到过了,理中汤这张方子我们在太阴病篇提到过,但是始终没有遇到过,它的方药组成,它的服药方法,我们在霍乱病篇可以有。

现在打开讲义216 页,看理中丸方,理中丸药物组成有“人参、干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那也就是我们今天的6 克的蜜丸吧。像蛋黄那么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你看他吃丸药的时候,用数合开水把这个药丸研碎了,“温服之”,既不煮,也不煎,也不熬,也不是开水送服,所以这个服法很有意思。“日三四,夜二服”,白天要吃3执业药师、4 丸,夜间还要吃2丸,“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如果吃了药以后肚子没有热的感觉,言外之意,这个征候原来是腹中冷痛,肚子发凉,呕吐下利还应当伴有肚子发凉,还应当伴有腹胀满,还应当伴有腹中隐隐作痛,绵绵作痛,而这种腹满、腹痛,应该是喜温喜按的,这样吃上5 丸药,6丸药,你看,白天3、4 丸,夜里两次,不就5、6 丸药吗,肚子还没有热感的话,你要再加上3、4 丸,不就是8 到10 丸了吗,你看看那个时候蜜丸的大小,和今天的蜜丸大小是差不多的,都像蛋黄那么大,他一天要吃到8 到10 丸,我们今天早1 丸晚1 丸,过上一些日子,病人来了,说大夫吃了你开的这个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我还是拉肚子,没有效,那是因为我们用量太少了,张仲景一天用到6 到10 丸,“然不及汤”,尽管如此吃这么大的量,还是不如汤药效果好,理中汤怎么做那,“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按照上述各三两,把生药切好了,“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所以如果做汤剂的话,上述各三两,他是3 次治疗量,一次用的是一量,按我以前给大家所讲的剂量的换算,那就是人参15 克、干姜15 克、甘草15 克、白术15 克。

底下看他的加减,“若脐上筑者”,“筑”本来是一种乐器,这个乐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扬琴,是用东西来敲的,所以在这里引申为捣、敲或打,“脐上筑”肚脐上就好像有个东西在敲,在捣一样,实际上就是脐上悸动,肚脐上面有跳动的这种感觉,见到肚脐上跳动,仲景怎么认为的呢?“肾气动也”,“肾”在这里代表水,肾主水,在《伤寒论》中有时候这个肾,并不是指的肾脏,而是水的一个代名词,“肾气动”就是水气欲乘虚上冲的表现,中阳不足,脾土作为一个拦河的堤坝,我们把中焦脾,脾阳有运化水液的作用,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的场所,脾不仅能够运化水湿,运化水液,它也可以阻拦下焦的水邪不至于上冲,不至于上逆,所以有人把中焦脾土,又比作一种拦河的大坝,或者把它说成是一个拦河的堤坝,现在中焦阳虚,下焦水气有乘虚上冲的这种倾向,就出现了肚脐上的跳动,在太阳病篇曾经学过一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还记得吧?那么现在张仲景对于一个中阳不足的征候出现脐上悸动,水气欲乘虚上冲的临床表现,他怎么加减的呢?他说“去术加桂四两”,去掉了白术,加用了桂枝,一个是温补心阳,一个是降逆平冲,当然在这里主要是降逆平冲,我们和刚才所说的太阳病篇的苓桂枣甘汤证相比较,苓桂枣甘汤证是心阳虚,下焦水气欲乘虚上冲而出现了脐下悸动,为什么不用苓桂术甘汤,有脐下悸他不用白术,所以把白术去掉,把苓桂术甘汤方子中的白术去掉,换成了大枣来健脾,大枣有补脾的作用,补土以制水,土是克水的呀,健脾补土以制水,而我们这一条的加减,出现了脐上悸动,是水气上冲的一种表现,仲景也去掉术,加桂来降逆平冲,由此我们推测,凡是脐下悸,凡是脐上悸的,张仲景都不用白术,后世医家对这种现像有过一些解释,我曾经说过,白术是补气的,它有壅滞气机的作用,可能使腹部更加胀满,这个说法似乎觉得不大理想,它还是健脾的呢,它还是燥湿的呢!还有一种说法,说白术有升阳的作用,在这种脐下悸动、脐上悸动水气欲乘虚上冲的时候,由于白术有升阳的作用,容易引发气的上冲,这个说法也不够理想,白术起码是健脾燥湿,我觉得还能够巩固这个堤坝,因此到现在为止,对仲景脐上悸、脐下悸不用白术的机理的解释,我们还没有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容易让大家理解和接受的解释的方法,所以这也是希望大家今后去琢磨的,看看为什么仲景不用,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前人有解释,这些解释我们觉得不理想,由于《伤寒论》的问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由于《伤寒论》的问世,奠定了治疗外感病的一些基础,可是《伤寒论》中缺少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的方法,这才为明清广大医家创立温病学派留下了空间。

其实《伤寒论》有许多问题今天还是没有解决,也就为我们进一步发展中医学留下了空间,像这白术到底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用,用上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这个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也给大家留下了研究的空间,“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吐也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呀,他也是不用白术的,所以更有人说白术有升阳的作用,凡是气上逆的,无论是水气上逆也罢,还是胃气上逆也罢,都不用白术,这个说法其实我们也还是不大能够理解和接受,加生姜当然是和胃降逆了,“下多者还用术”,你看如果是脾虚气陷的这还用白术,白术治下利好,“悸者,加茯苓二两”,这个“悸”是因为阳虚有水,水气凌心出现了心慌心跳,所以加茯苓强心行水、强心利水,“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口渴的要加重白术的量,说白术通过健脾有输布津液的作用,”“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这一点和仲景见到腹中痛用白芍的惯例是不一样的,讲义上解释,腹中痛是由于中气虚的,应当加重人参的用量来补中气,这个只供大家作参考。其实仲景用人参的目的,不在于补气而在于补津,“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这个可以理解,温中散寒,“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这个好像是怕白术补气雍滞气机,容易引起腹满,所以就把白术去掉,加附子辛通温阳,散寒消阴,大家想想这种情况加附子,是加生附子还是加炮附子,加炮附子就对了,附子理中汤就出在这儿,理中加附子,实际上就是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的出处就在这里,“服汤后,如食顷”吃了理中汤以后像一顿饭的工夫,一顿饭的工夫不是指的我们在饭店几个亲戚好友相聚,有的是时间,一边吃一边喝,两个钟头、三个钟头就过去了,没有这么长时间,一般的吃一顿饭也就是20 分钟左右,“饮热粥一升许”,要喝热粥,“微自温者”还要盖上被子来保温,为什么要“微自温”呢,就是说不要盖得特别厚,但是要盖被子保温,“勿发揭衣被“,在保温得过程中,不要很快的把被子掀开,这又提到了药食并用的方法,药食并用。

在《伤寒论》中一共有四个方子,桂枝汤喝热粥助药力以外散,理中汤喝热粥助药力以内温,因为理中汤是温里的,桂枝汤是解表的,桂枝汤这张方子发汗力弱,养正力大,要想让它发汗的话,我们必须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所以《伤寒论》说服桂枝汤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许,然后再盖被子才能够发汗,所以桂枝汤喝热粥助药力以外散,理中汤喝热粥助药力以内温,这样一个吐利的征候,津液也不足,所以要喝点粥,那你喝冷粥是绝对不行的,喝上热粥,用热粥的那个热量来温里,三物白散,由巴豆贝母桔梗所组成,是个辛热的泻下剂,它是治疗寒实结胸的,寒邪和水饮邪气相结形成的结胸证,吃完三物白散以后,使寒实邪气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如果吃完三物白散不吐不利的,《伤寒论》要求,饮热粥来增进药物的辛热之性,实际上喝了热粥以后,胃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了药物的吸收,所以就可以增进吐利,而我们解释呢,就说饮热粥可以助药物的辛热之性,以促进吐利,而利过不止的,拉得太厉害,怎么止利?那就饮冷粥来制约药物的辛热毒性,实际上喝完冷粥以后,整个胃肠道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了毒素的吸收,巴豆是有毒的呀,就是用这种辛热的毒素,来促进下利,所以可见我们吃冷、吃热对消化道的血液循环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幼稚园有许多小孩子,经常闹嗓子(痛),怎么回事呢?幼稚园小孩子中午都睡觉,老师给盖的热热的,孩子们也睡的热热的,醒了之后,老师就给孩子们喝一杯凉水,这一杯凉水使血管一收缩,局部黏膜的抵抗力就下降,孩子尽闹嗓子,还有这小学生在学校里唱歌,喊,跳,读书,嗓子的毛细血管都是扩张的,回到家里,从冰箱里拿出冰镇的冷饮就喝,这么一喝,咽喉部的毛细血管一收缩,常常闹扁腺炎,所以为什么讲课的老师下课以后不要喝冰镇的水,但也不要喝烫的水,所以许多小孩子经常闹扁桃腺炎,我给这个家长谈完了这两件事以后,一个是孩子醒了别给他吃冰棍,别给他吃雪糕,别给他喝冷饮,一个是孩子放学回来了,又热又渴又累,喝热水,一定要给孩子说清楚,否则的话经常会有扁桃腺炎的发生,咽炎的发生,这里头冷粥和热粥都是粥,作用就是不一样,这是药食并用的第三个方子,药食并用的第四个方子,实际上不是用粥来助药力了,而是用粥来补正气了,那就是吃完十枣汤以后,要糜粥自养,十枣汤是治疗悬饮的,用完它大小便都利,把体内的水邪排出体外了,正气就受到了损伤,所以要糜粥来养中气,养胃气,《伤寒论》中药食并用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临床上在给病人开方用药,还应当注意指导病人的饮食,

387 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 小和之”,霍乱是以吐利为主要特征,现在吐利止了说明里气已经调和,我刚才说过,中医所说的霍乱病就是胃肠炎,胃肠炎就叫霍乱病,有些胃肠炎通过治疗或不通过治疗,自己也能好,可是“身痛不休”,它是表邪未净,这是里和表未解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当消息和解其外”,“消息”不是今天的这个消息,“消息”的意思是指的斟酌,这也是词义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说消息、资讯是一个含义。有什么消息吗?没有,这是现代汉语的,古代汉语的消息在这里是斟酌的意思,应当斟酌和解其外,因为什么斟酌呀,因为里气刚刚恢复呀,你解表的话,即使这个表证没有汗,你也不能够用麻黄汤。即使这个表证表现了严重的身体疼痛,你也不能用麻黄汤。

为什么?里气刚刚恢复,用纯辛温的,发汗力量比较强的麻黄汤,那是不行的,所以要斟酌来解表的话,“宜桂枝汤小和之”,即使用桂枝汤,剂量还不能大,这提示了对于虚症,里气刚刚恢复兼有表证的情况下,仲景在治疗的时候是特别小心翼翼,特别小心谨慎的。防止你发汗的过程中伤里气,这样的话在《伤寒论》中,有几个方证会有身体的疼痛呀,麻黄汤证有身体的疼痛,那是寒邪闭表,寒主凝滞,寒主痛,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我们学的第二个治疗身痛的方证是新加汤,它是营气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那就是我们在太阳病篇所提到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我们简称它是新加汤证,大家还记得,那是治疗身痛的第二个方子,治疗身痛的第三个方子是我们在少阴病篇讲的附子汤证,附子汤证它是由于肾阳虚衰,肌肤骨节失温,然后导致了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因此出现了身体痛,骨节痛www.med126.com,治疗用附子汤,温肾阳益元气,祛寒湿以止身痛,这是我们在《伤寒论》中学到的第三个治疗身痛的方子,当然在《伤寒论》中还有三个治身痛的方子,我们的讲义没有收录,那就是治疗风湿身痛的三个方子,因为在《金匮要略》里,要重点学它,所以我们就不提它了,我们应当提的是现在桂枝汤的适应证中,也可以有身痛不休,这身痛不休,那这不是个轻度的身痛,身痛比较重,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桂枝汤也可以治疗身疼痛,这是虚人所遗留下来的身疼痛,虚人兼表的身疼痛,用桂枝汤。

下面的388 条,389 条,还有390 条,都是讲阳衰所造成的吐利。388 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这不就是个少阴病吗?“吐利”是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汗出”是阳不摄阴,“发热“是阴盛格阳,”恶寒“是肾阳虚衰,表阳不足,“四肢拘急”那是阳虚四肢失温,造成的寒凝,经脉拘挛,“手足厥冷”是真阳虚衰,四末失温,用四逆汤来治疗。所以这是用四逆汤来治疗这种真阳虚衰的吐利,有吐利就叫霍乱,为什么不把它叫做少阴病?就因为他一开始就有这个症状,如果是由太阳慢慢、慢慢发展到吐利的,就把它叫做少阴病,现在这一条里,起病就出现了真阳衰微,阴寒内盛的吐利,不把它叫做少阴病,而把它叫做霍乱。所以四逆汤既可以治疗少阴病,也可以治疗阳衰阴寒盛的霍乱。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389 条,“既吐且利”起病之初就有吐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复”就是反的意思。本来有吐利,小便应当量少,因为阴液都从呕吐和下利排出体外了,所以小便量多这是反常现像,这是怎么回事,这是阳不摄阴,小便多和大汗出,这都是阳不摄阴的表现,阳气不能固摄阴液,“下利清谷”是阳虚火不暖土,“内寒外热”,“内寒”是内真寒,“外热”是外假热,这是阴盛格阳,“脉微欲绝”,这也是真阳衰微的表现。用四逆汤来治疗,其实如果看这一条的描述的话,它已经出现了阴盛格阳,恐怕用通脉四逆汤更合适一些,实际上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汤还是一个方子。药物组成是一样的,只不过干姜、附子量大一些罢了。

390 条,“吐已下断”,霍乱病吐也不吐了,拉也不拉了,是不是病好了?但是“汗出而厥”,“汗出”是真阳衰微,阳不摄阴,“厥冷”是真阳衰微,四末失温,正因为四末失温,才出现了,“四肢拘急不解”,这个“四肢拘急不解”既有阳虚失温的问题,也有阴液被伤,四末失濡的问题,“脉微欲绝”,“脉微”是阳虚,“脉微欲绝”既有阳虚也有阴虚,这个厥也有阴虚的问题,所以他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来治疗,通脉四逆是温阳的,加上猪胆汁它就有滋阴和阳的效果,它和我们在少阴病篇讲的白通加猪胆汁汤,用猪胆汁的意义是一样的。既可以有反佐作用,又可以引阳入阴。

好,霍乱病篇的最后一条391 条,“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霍乱吐利又有表证,用过发汗,最后脉正常了,吐利也不吐利了,表证也解除了,脉也正常了,可是有一点轻度的心烦,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霍乱吐利伤了里气,造成了正气不足,因为把它叫做新虚,新得的这种虚证,病好了之后,家属说你病了这么多天,也没有好好吃饭,好好补一补吧。所以就给他吃许多好吃的东西,结果吃完了他不能消化,因为他在患病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里气不足,新虚,所以他不能够消化这些饮食,这叫新虚不胜谷气。所以饮食停滞在胃肠,然后就出现了心中不安的心烦的症状,这就提示了病后要节饮食,节制饮食,霍乱病篇的最后一条,强调了病后节制饮食的这种护理方法,实际上也是“保胃气”这种治疗原则的一种体现,这样的话,霍乱病篇的内容我们就谈完了。我们大体回忆一下,所谓霍乱病,或者感受外来的暑邪、湿邪、寒邪,或者内伤饮食生冷不洁,或者内外合邪而造成了这种病,之所以把它叫做霍乱,起病之初就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吐泻,因为它常常兼有表证,所以放到六经病篇之后,和伤寒病相鉴别,对于霍乱病的治疗,由于水结的用五苓散,由于中阳不足的用理中汤、理中丸,由于真阳衰微,甚至说脾肾两衰的,用四逆辈,你看涉及到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等,霍乱吐利好了之后表邪未去,身痛不休的,不能够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吐利止,表邪也解了,还要节饮食慎起居,吃得太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引起轻度的心烦,减少饮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伤寒论》中所说的霍乱病,就是这么多,其实霍乱病,作为一个古代的常见病来说,后世有许多研究,又有许多治疗霍乱的专书、专着问世,而霍乱病的分类又有干霍乱、湿霍乱等等,那是后世的发展。《伤寒论》中只给霍乱病的治疗,作一个开头,作一个启发,好了,霍乱病就谈完了。

相关文章
 老公血压高,吃药后收缩压见效,舒张压依然偏
 刚过百日小儿支气管肺炎
 三棱丹(《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张涣方)
 子平病源生死诀
 请问,365个穴位的来源是什么?
 单腹胀大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