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瞿麦丸临床运用作者:叶腾辉
一、用方心法
瓜蒌瞿麦丸出自《金匮要略》,以瓜蒌根、
茯苓、怀
山药、
附子、瞿麦五药组成,有化气、行水、润燥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并有口渴的疾患,笔者用此方加减诊疗
消渴、淋证、
水肿等疾患,获效良好,体现了张仲景一病多方、一方多病的辨证治疗的精髓。
二、验案举例
验案1
王某,女,56岁,退休教师。1982年3月2日初诊。
患者原有
糖尿病史。近10余日,病情增剧,口渴引饮,每日18L犹不能解其渴,小便频数而长,面色黄淡而晦,纳谷不香,
心悸,心中有冷感,脚软无力,舌质胖嫩淡红而润,脉象沉弱,此
肾气虚,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承,膀胱气化功能失约。乃思《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即以肾气丸法,服药20余剂,疗效甚微。细辨其证,乃属肾气虚,脾气弱,不能蒸津化气之上燥下寒证,与肾气丸证略有差异,遂改以瓜蒌瞿麦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恢复蒸津化气,滋上温下之功。
处方: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2g 怀山药30g 瓜蒌根30g
肉桂6g
益智仁12g
桑螵蛸15g 水煎汤饮,每日服3~6次。连服10剂后,病情大减,上方去桑螵蛸加yin羊藿15g,继服20剂,诸症悉平。
按:本案的主证是口渴引饮,小便频数而长。究其病机,乃下焦气化无权、中焦脾胃气弱、气不化津,不能蒸腾津液于上,则燥气独盛;肺主制节,脾主运化,制节无权,脾不制水,肾不化气,膀胱气化失矣。本案的病机特点为燥气聚于上,寒气滞于下,脾肾之气虚。治疗以润燥生津、温阳化气、益脾制水则病愈。
此方的剂量,如燥气独盛于上,渴饮严重,个人认为
花粉的剂量应倍于附片,以增强生津润燥作用;渴饮已减,则花粉用量亦可酌减。本案病变重点是
肾阳虚,脾气弱,故附片、山药、茯苓的剂量不可随意减少。
验案2
张某,女,50岁,外贸局职工。1984年1月7日初诊。
素体肥盛,四肢浮肿已1年有余,时经治好转,但嗣后屡发。面色淡白无华,小便短少不利,胃呆纳差,头晕少气,体倦腰酸,畏寒肢冷,并以口渴为苦,舌淡红,苔滑润,脉沉缓。
此属
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饮泛溢,津不上承,治以温肾扶阳,健脾运湿。
处方:瓜蒌瞿麦丸
附片15g(先(熬1h) 怀山药30g 茯苓15g 怀
牛膝20g
冬瓜仁30g 杭
巴戟15g 焦
白术15g。
大腹皮15g 服药10剂,诸症悉除。
按:《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由肾所主,今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水肿。其人以口渴为苦,是因阴气滞于下,气不化津,津不止承所致,故借用瓜蒌瞿麦丸法治疗水肿而获显效。因上燥不显,故去苦寒之瓜蒌根,而加温运脾胃、利气消肿之药。
验案3
何某,女,51岁,居民,1984年12月24日初诊。
患者原有
肾盂肾炎病史,经治疗已愈。近四五天来,尿急,尿时微痛,尿频,量少,继则点滴而出,日数十次,夜间八九次,不能平卧,头昏
眩晕,腰中有冷感,口渴引饮,观其舌质不红赤而淡红,苔不黄燥而润滑;按其脉不数实而沉缓;问其虽口渴而喜热饮,乃断之为虚寒淋证,治以温肾化气,行水通淋之品。
处方:瓜蒌瞿麦丸加减
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5g 瞿麦15g 怀山药15g 瓜蒌根20g
车前子12g 怀牛膝15g 炙
甘草6g。
服6剂后,尿通,腰温,诸证向愈。嘱其原方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按:淋证乃小便不利也。肾主水而司气化。假若肾气不化,则小便不利而成淋证,气不化水,则津液不上承而上焦燥热,故病人苦渴,治疗以化气、利水、润燥三者兼顾,用瓜蒌瞿麦丸加减,而获痊愈。
瓜蒌瞿麦丸,组方严谨,寒润辛温并用,温而不燥,清而不寒,滋而不腻,补利兼施,三焦兼顾,阴阳并补。凡久病劳伤,损伤脾肾之阳气,而致升降失常,气化无权,三焦决渎功溃,临证上无论小便量多或点滴难下,其人若渴,腰腹有冷感之水肿、淋证、消渴,均可用此方加减治之。方中瓜蒌根、怀山药生津润燥以治其渴;瞿麦、茯苓淡渗利水,以利小便;附子一味,能温阳生气,使津液上蒸,水气下行。《医宗金鉴》谓此方“亦肾气丸之变制也”。消渴小便量多者,可加肉桂、益智、杭巴戟等品,以达温化膀胱气化之功。《金匮要略心典》曰:“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是对本方立法宗旨的精辟论述。总之,运用此方时,先抓主证,再辨兼证,标本缓急,主次分明,随证加减,井然不紊。是方药味不多,然用之得当,确有出奇制胜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