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基础知识-:从发烧的六种类型初步认识《伤寒论》以六病立论的依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医是辨证论治。

西医在面对一个高烧患者,他们先用退烧药,退烧药不行,就动用激素。非典时期,大部分高烧患者,就是这样被治成股骨头坏死的。

那么,同样的发热问题,在中医看来呢?医圣张仲景是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的呢?张仲景把发热分作六种类型。准确的说应该是仲景把万病根据他们的发病特点分为六种。以六病来统万病。

 

即太阳病的发热。阳明病的发热。少阳病的发热,少阴病的发热。太阴病的发热。厥阴病的发热。

 

如果病人是少阴病的发热,医者反治阳明,能退烧吗?当然不能,所以白虎汤不是中医里面通用的退烧剂。以前就遇到家长问,为什么我的孩子用了石膏后,不仅没有退下烧,反而烧得更高,最后还是到医院用激素才退下烧。我说那不是阳明病的发热。

 

如果病人是阳明病的发热,医者反治少阴,用四逆汤能退烧吗?当然不能。

辩清了是六经中的哪一经的发热,再对症下药。结果就是迅速退烧。


医者临阵能迅速辨别是六经中的哪一经的发热。这个就叫做“临阵能力”,这种临阵方法,叫做六经辨证。一个发热可以分成六种类型辨治,这就是仲景学说与西医的最大的不同。所以说万病不出六病的范畴,六病统万病。

没有用凉药退烧,和用热药退烧的区别,只有药物对症----迅速退烧,和不对症----高烧持续的区别。西医激素退烧不在论述之内。

 

空说无评,《伤寒论》部分条文引述如下:(注明,只是一部分)

太阳病的发热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
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
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
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
汗出,柴胡主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主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阳明病的发热
(伤寒)传经在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
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
蒿汤
主之。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
宜下之;脉浮大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
辈与之。

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
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

阳明病,发热十余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者,厚朴七物汤
之。

少阳病的发热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
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阴病的发热
(伤寒)传经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
石膏黄芩甘草汤。

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术石膏半夏汤主之。

 

少阴病的发热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厥阴病的发热
(伤寒)传经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吐蚘者,
乌梅



能对证下药,结果就是迅速退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挽救北京17万人的流感方------1998年北京流感----周平安教授神奇的感冒合剂

1998年北京流感大流行时,周平安教授根据当年发病特点而研制的感冒合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治疗人数超过了17万人,多数患者服药2~3服即能显效或治愈。中医药治疗流感效果显著,轰动京城,深受大众欢迎。

周平安教授神奇的感冒合剂。 这次中央4《中华医药》上介绍到周平安的感冒合剂时。电视上公布的八味药及用量是:炙麻黄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5克  柴胡10克  黄芩10克银花15克 苏叶10克,

CCTV4《中华医药》介绍周平安教授神奇的感冒合剂
视频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0K8mTWTY4E

[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8/25 12:36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挺好, 如果绝大部分中医师都能很快治好发烧感冒之类常见病, 中医就不会是如今这个尴尬局面.
-----------寒热是常见现象。人体出现寒热,往往不是整体的寒热,而是寒热错杂。或者上下寒热错杂,或者内外寒热错杂。伤寒方子,大部分都是寒热错杂,寒热并不是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医者的思维不能简单化,简单化是要害人的。
-----------

发烧原因很多。

小孩食积也可能引起发烧的。

[ 本帖最后由 飘雨山人 于 2010/6/1 10:05 编辑 www.med126.com]
-----------
原帖由 飘雨山人 于 2010/5/31 22:03 发表

发烧原因很多。

小孩食积也可能引起发烧的。

这种情况大多病在阳明,用仲景的蜜煎导方,可行。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便虽鞕不可
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王瓜根,及大猪胆汁,皆
可为导。


-----------
原帖由 水中火 于 2010/6/1 10:31 发表

这种情况大多病在阳明,用仲景的蜜煎导方,可行。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 ... 

无意子先生推荐用保和丸打碎冲水喝,实践效果也很好的。

小孩很多病都是饮食太多所导致。


-----------还有合病的问题呢. 如三阳合病. 或太阳少阳合病. 阳明少阳合病. 也有阴阳合病的. 初学伤寒论时. 对照书上一两个病,就断定女儿是哪经的病.立马照书拿方给她喝喝. 效果也是有的. 不但治女儿. 治婆婆,治公公.治我自己. 都是一两剂就见到效果了.

但是随着学中医慢慢深入后, 发现经常是合病情况多些的. 后面反而没信心开方煮药了. 包括我姐提供的方子给我.我也是想这想那不敢用.  

这也是一个学中医的过程吧. 哪些症是主要的. 哪些症状是次要的可以省掉的. 我现在还没能力判断. 希望也有大师来讲讲.


如:这二天我女儿身上痒的问题:

  白天不痒, 能吃能喝能拉, 早上起来流口水,整天精神好,但到了晚上就身上痒,一夜都要挠挠.但身上又没起什么东西, 大便前硬后软, 有时会说肚子痛,再问又说不痛.手大鱼际上红下紫青色, 


这里面.大便前硬后软.是比较明显的小柴胡证, 
但是身痒又是太阳证,流口水,又是太阴证,
大鱼际这上红下紫青,又是心热,肠冷.  
情况总是比较复杂一些.哪些症可以先不理会呢?  

我这次先管流口水了.因为之前她都不流口水的. 所以我用了理中汤. 昨天喝了晚上身上痒就好很多,入睡时摸几下,就一直睡到早上五点多要起来时又痒了一会.比前二天好很多.前二天都是要我用力挠一晚上.一停下来.她就醒了要我挠的.  也许在理中汤基础上面加上桂枝汤,或许会好些.[ 本帖最后由 cocochen 于 2010/6/1 13:07 编辑 www.med126.com/shiti/]
-----------

经方治病的效果是不可估计的.

目前我治疗普通感冒等,基本是两剂药就解决. 治疗最快的感冒发烧是我的亲人,用麻附细,半剂药不到,15分钟的时间 完全退烧,由卧床疲惫到能够起来上网. 治疗一个红眼病,用柴胡桂枝汤加丹皮赤芍,一天之内连续两剂.就一天的时间,第二天痊愈.........这是我分享的经验.

[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0/6/4 10:16 编辑 www.med126.com/yaoshi/]
-----------久服大剂量附子之类温药,会导致类似伤精的后果,心慌乏力,睡眠障碍。温热药相当于西医的激素,在病重救急时必须用,否则人就没了。但不可久用,否则库存耗尽,也很难受。仲景大量用附子的方子多是回阳救逆。火神方初期效果比较好,但越用效果越差,甚至会出现心慌气短等问题,这与西医的激素治疗效果有相似的地方。
-----------发烧有正气排寒, 有内热阴虚,
相关文章
 夹着尾巴行医,看人脸色开药。
 搐鼻散(《嵩崖尊生》卷六。)
 润肺止嗽丹(《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清肝宁嗽汤(《医学传灯》卷上。)
 乳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年轻人严重脱发+磨牙+消瘦+痒诊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