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夏翔临床用黄芪的经验介绍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芪一药,原名黄耆,始载于《本经》,是一味古今常用药物,临床诸科,均有选用黄芪的方剂,与补养药物同用以益气补虚,与祛邪药物同用以扶正祛邪。

    夏翔教授乃沪上名医,业医40载,学术上善于融汇古今,临证治病论理透彻,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师古而不泥古,经验丰富,具有独到之处。尤其运用黄芪,独具匠心,得心应手,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益匪浅。特摘其要,以飨同道。

    1益气补元,固本抗衰

    夏师认为,元气为人之机能的原动力,其根在肾,其培于脾,而黄芪正具健脾助肾之功。《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蠃瘦。”《药性论》载:黄芪“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李东垣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王海藏《汤液本草》载:黄芪“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均说明黄芪不单补脾脏。中老年人,即使无明显器质性疾病,也脾肾渐亏,出现诸如神疲乏力,腰酸腿软等症,此正为黄芪所能。近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延缓衰老、增强体质等功效。《日华子本草》称黄芪“助气壮筋肌”,实验研究认为,这些作用与黄芪含有机硒有关,某些含硒量少的功能、营养、代谢性疾病,使用黄芪后,症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预防衰老方面,西医研究侧重于生物体细胞的抗氧化作用,中医则依据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万物生存全赖于气”,从补元气、补虚损方面着手,而黄芪不失为益气补元的主要药物。配伍方面,夏师以黄精仙灵脾当归生地景天三七杜仲九香虫见多。

    案一更年期综合征

    钱××,女性,54岁,医务人员。患者49岁绝经,因背寒如冰伴五心烦热一年就诊。自觉脊寒冷如冰,整日似冷水浇背,但却五心烦热,并伴口干少饮,夜寐难眠,周身酸痛,舌质暗红,苔薄,脉沉细。年逾七七,天癸绝尽,肾元衰损,阴阳俱虚,督脉失温,水不济火,心肾难交,心火上炎,治拟益肾补元,燮理阴阳,温煦督脉,交泰心肾。选用:黄芪30g,当归12g,附子15g,肉桂6g,黄连3g,生熟地各12g,白芍12g,苁蓉12g,菟丝子12g,仙灵脾12g,鹿角片12g,知母9g,细辛6g。并嘱积极运动,扩展爱好,稳定情绪。服药一个月,症情缓解明显,背部感温,烦热亦减,但少眠,身疼依然。加用珍珠母30g,枣仁12g,杜仲12g,杜衡12g,继续治疗,调治3月,诸症悉平。

    按:此病诊断当属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夏师在处方用药方面,重视肾元,平衡阴阳,重用黄芪,配交泰丸交通心肾,引火归元;取当归四逆散之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益气活血,通络利脉

    夏师宗清·王清任所言,元气不足,血液必不能达于血管而致血液瘀阻之理,擅用补阳还五汤,尤推崇黄芪,认为其大补元气,以助养血活血。《本经》谓其“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脑、冠状动脉,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液流量,与葛根地龙、当归、川芎等配伍,可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粘稠度及血液的流动性。夏师在治中风、老年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时,常与葛根、细辛、蔓荆子、地龙相伍;治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常与麦冬党参龙骨桂枝五味子相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加麻黄、附块、细辛;治高脂血症肥胖症常与石菖蒲泽泻蒲黄、槐米、制南星等相伍。

    案二:震颤麻痹伴老年性痴呆

    王×,男,81岁,1997年3月15日初诊。肢体震颤进行性加剧伴神志痴呆3年,曾在神经内科确诊震颤麻痹,因服西药疗效不佳求诊。家人代述: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时有遗尿,大便艰行,记忆力明显减退,有时不辨家人,生活难以自理。舌体胖,颤动,色暗,苔浊腻,脉濡滑两尺弱。此乃肾元下亏,心肺两虚,风动痰瘀之症,投以益气活血,滋肾培元,养肝熄风,化痰醒脑之剂。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2g,川芎15g,葛根30g,红花9g,生熟地各12g,白芍30g,锁阳15g,生首乌15g,地龙12g,钩藤18g,龙骨30g,石菖蒲15g,制南星12g,白附子15g,每日一剂。二周后复诊,患者可自己行走,面露悦容,声音清楚,应答及时,口角无流涎,自诉肢颤及肢体僵硬感有所减轻,遗尿未作,大便已调,药证契合,上方为主增减,共进60余剂,诸症再减,生活基本自理。嗣后改服回春饮口服液,随访一年,症情稳定。

    按:震颤麻痹为疑难顽症,因其有风动之象,大多从肝论治。夏师认为,此属本虚标实之症,常发生于高龄者,后期多伴痴呆病证,为肾元下亏,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气血违和,心失所养,痰瘀滞脑。故拟补阳还五汤加味,补气活血,育养心气,升提清气,黄芪配伍钩藤、龙骨培滋肾元,养肝熄风;石菖蒲、制南星、白附子豁痰开窍醒脑,共奏益气活血,滋肾养肝,熄风醒脑之功。

    3益气托毒,愈疡抗炎

    黄芪益气升阳,传统用于久疮败脓,以托毒生肌。《本草汇言》载:“黄耆可以荣筋骨,黄耆可以生肌肉,黄耆可以托脓毒。”夏师用黄芪益气托毒,多用生而不用炙,临床上常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呼吸、消化道的炎症、免疫系统变态反应性炎症疾患,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作用,针对病因,加快溃疡的修复。

    案三:复发性口疮

    张××,女,42岁。反复发作性口舌生疮,灼热疼痛2年余。自诉2年来口舌生疮此起彼伏,灼痛难忍,发无间隔,伴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口渴咽干,腑气每日一行,质稍干。曾用锡类散珠黄散等外用,维生素口服,疗效不明显。检查:舌边、两颊粘膜、齿龈有很多处溃疡,其周围粘膜水肿,中间色白,舌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脉细。证属气阴两虚,火热乘心,治当益气补元,养阴清心。药用:生黄芪30g,生地30g,太子参15g,南北沙参各9g,玄参12g,麦冬12g,石斛15g,知母15g,赤芍15g,仙灵脾12g,莲子芯6g,苍耳子30g,辛夷15g,蛇舌草15g,生甘草9g。服药一月,口腔溃疡发作明显减少,程度有减,神疲心悸等症均明显减轻,但溃疡发作仍无间隔。效不更方,再投上方加细辛9g,服药二周,口腔溃疡均愈,且无新溃物再作,随访未见复发。

    按:夏师处方用药,黄芪为君,剂量用足,用生而不用炙,其义旨在力达病所,促使口腔溃疡早日愈合。此外,方中以生黄芪伍用大剂量生地,益气养阴,两者协同,作用相加,并有调节及抑制免疫功能;苍耳子、辛夷为祛风药,近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仙灵脾、细辛温益肾阳,细辛辛温入肾经,起反佐作用,又可引火归元,仙灵脾则能补肾阳,益火之源。

    4辨证用药,补而不壅。

    夏师认为,人体之病,多为气机不调、气虚、气滞所致,故调理气机,补益元气是重要环节。如喻嘉言所说:“胸中大气一转,其久病驳劣之气始散。”夏师善用黄芪,意在于此。黄芪性虽甘温,若处方用药,配伍得当,当无气壅助热之弊,如舌苔腻者,佐以藿香佩兰、蔻仁等芳香化湿;肺卫气虚,寒痰恋肺,久郁化热,苔黄质红者,配南沙参、江剪刀草、佛耳草等;肝郁气滞化热者,配柴胡黄芩枳壳、疏肝理气清热;肝阳上亢者,加羊角粉、菊花、钩藤等平肝降火。黄芪用药可达60g,辨证遣药,其功效不可惮述。

    案四:慢性支气管炎

    邓××,女,65岁,离休干部。因咳嗽5月余,加剧半月就诊。有慢性支气管炎达5年,本次发病从冬至夏5月余,咽痒,咳嗽阵作,遇风及夜晚加剧,痰呈白色泡沫状,近半月兼有黄痰,咽喉疼痛,偶有喉中喘鸣伴胸闷,气急,背微恶寒,夜汗频频,纳便尚可,舌略红,苔薄黄腻,脉细滑,胸片:“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生,右下肺少许斑片阴影,边界不清。”辨证当属肺卫气虚,营卫失和,寒痰恋肺,郁久化热,治拟益气宣肺,调和营卫,温清祛邪,化痰平喘。处方:黄芪24g,南北沙参各9g,白术15g,苍耳子30g,辛夷12g,净麻黄9g,桂枝12g,白芍12g,炙款冬12g,炙紫苑12g,江剪刀草15g,佛耳草15g,制南星15g,蛇舌草30g,天竺子15g,腊梅花15g。用药半月,诸症大减,仅遗微咳少痰,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再续前法去桂枝、白芍,月后病愈。

    按:本案咳痰迁延,虚实挟杂,寒热相兼,处方不忌黄芪等补药,而用黄芪配南北沙参、白术等补气阴,实肺气;苍耳子、辛夷花疏风祛邪;麻黄、炙款冬、佛耳草、天竺子、蛇舌草之属,温清宣降并施,此方另一特点是不忌生麻黄发汗之力,不囿阴虚盗汗之见,而以桂枝汤既温通卫阳,又和营敛阴,故夜汗即止,顽咳亦瘥。

    综观夏师临床辨证施方用药,深受李东垣的甘温补益脾胃元气和张景岳温补肾元,阴阳相济理论影响,同时,又借鉴朱丹溪、叶天士等的滋肾阴,养胃阴,化湿热学术观点。融会先贤精粹,又有所侧重及拓新,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临床思路。
相关文章
 头汗很厉害怎么办?
 耳卒聋诸方
 请问:我母亲头晕目眩,怕冷,是不是气血双虚
 春温
 麻黄汤中杏仁之用的疑问
 两周小孩怎么成了小花脸------输液是罪魁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