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近闻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投毒案,请大家讨论中药治疗化学药物中毒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长见中毒症状
       ①出现恶心、呕吐、口炎、腹痛腹泻,可有出血性胃肠炎(或有便秘),皮肤、粘膜出血,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抽  搐、惊,发烧等
       ②中毒性水肿
       ③严重的心律失常
       ④休克
      ⑤急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
      ⑥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
  ⑦中毒性肝病。等等。
     多表现来看,不管是农药,还是特殊化学药品、有毒植物中毒,在人体上都有共同的反应,毒性越大,反应愈重。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投毒案件,但一般都是常见的几种如砒霜,鹤顶红,孔胆等等。鲜有可解之例。所以有请诸位,讨论中药中毒急救之法。或有经验之师不吝赐教!



-----------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3/4/17 22:44 编辑

回复 manse 的帖子

绿豆甘草解毒汤

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草石斛30克,白茅根30克(鲜者为佳),大黄15~30克(后下)。

[用法]  清水煎熬,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服1剂,口服。昏迷病人可下胃管鼻饲。

[功用]清热养阴,通利排毒。

[主治]食物、药物(包括农药、毒药)等中毒后引起的呕吐、腹泻、昏迷、四肢逆冷,或高热、抽搐、惊厥、汗出等症。

[方义]一般中毒的主要病机是毒热内聚,耗伤津液,伤及神明。绿豆甘草解毒汤中用绿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甘草甘平,是解毒常用药;丹参苦微寒,能活血祛瘀,清热除烦安神;白茅根甘寒,清热养阴利尿,可防止出血,并加速毒物从小便排出;大黄苦寒降泄,荡涤毒物实热,使毒物从大便而泄;连翘苦寒,清心除烦,解毒安神;石斛甘寒,清热养阴防止毒物伤阴。各药皆重用,以重剂抢救中毒病人,以免病重药轻、毒物吸收。综合全方,有强有力的清热解毒、养阴护胃、排泄毒素的作用,可用于多种药物、食物中毒病人。

[体会]此方是我们抢救一位误食大量商陆中毒病人所用之方。后来推广用于各种食物、药物中毒病人,表现为热毒伤阴型者,皆取得较好疗效。应用时,首先要问清何物中毒,时间久暂。病人清醒时,应先用催吐、洗胃等方法,尽量排除未吸收的毒物。若属神志昏迷的病人,应同时应用输液、洗胃,配合针对性较强的解毒剂等多种救治措施,综合治疗。据应用体会,此方可以直接排泄毒素,有加速毒素从大小便排泄的作用。 如出现中毒性黄疸时,可加板兰根30克,茵陈30克,郁金30克,如遇抽搐惊厥者,可加羊角6克(另煎)、钩藤15克(后下)。

   摘自张学文编著(疑难病证治)p265~266.

此方治疗煤气中毒有效!

记者久闻张学文教授在治疗急症中的名气,于是就中医急症问题采访了张教授。
   一、中医在急症治疗中可大显身手
   谈起中医治疗急症这个话题,张教授感触颇深。针对许多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在急症治疗上没有优势的看法,擅长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并成功抢救许多急危重证和疑难顽疾的张学文教授说,不论是内经时代,还是张仲景或是明清时期,中医都非常重视急症,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许多内容都是针对急症的。古时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纵观我国古今疾病的防治,中医在急症上的优势功不可没。张学文教授认为,中医搞不搞急症,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存亡。中医急症水平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充实中医学术内涵,加强中医队伍建设,解决乏人乏术的一个重大工程。为此,30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如将中风病分为四期(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肝热血瘀、痰瘀闭窍、气虚血虚、颅脑水瘀、肾虚血瘀、瘀热腑实),总结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并研制出通脉舒络液、脑窍通治疗各种急性脑病。
   对于高热的治疗,他举了最近的一个病例,同事的73岁老母亲,高烧30多天,各种检查都找不到病因,激素用后体温暂降后又复升。张学文从病人年事已高,发热、脉虚大无力、舌淡暗苔厚白、气短乏力等症状,诊为气虚发热,遂用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黄连,因其发热下午重、热退时稍有恶寒,又加用复方柴胡注射液。另嘱咐病人将药煎熬两次后,勿弃药渣,再添水加热后泡脚,以通经透络,可助药力。病人5剂汤药服了2天半后,体温已至正常。药渣泡脚,这也是张学文独特的治疗习惯。张教授说,只要辨证用药准确,中医在急症治疗中确可大显身手。
   二、中医治疗急症贵在有特色
   多年来,张学文在内科急症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总结出颇有特色的“四个结合”。一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如治疗中风,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的治法为底蕴,融汇自己的用药经验,灵活化裁运用。其研制的中药复方静脉用液体—通脉舒络液,198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先后有数万人使用,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获得了广泛好评,现已被用到脑血管病之外属于气虚血瘀的冠心病、肾病、肝硬化高脂血症等病中。二是他主张医疗和护理相结合。对于急症准确用药固然重要,但精心护理亦不可忽视,应该发挥中医辨证施护的个体化优势,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为合理的生命支持。三是强调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药浴等综合疗法在多层次、多途径治疗中的作用,优势互补。四是防病与治病相结合,重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记者向张教授讨教中医抢救中毒的方法时,张教授追忆起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件事。文革期间,两位中年马车夫捡吃了外形像萝卜的中药商陆后,很快出现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症状,被人送到城郊镇卫生院后,没人知道此物中毒如何抢救,只好用阿托品,药量已用至阿托品化仍不效。张教授夜半12点多得知后匆忙赶去,只见病人瞳孔散大,神识昏迷,脉象疾数无力,舌红干少苔,唇黯红而干,旁边的呕吐物中有鸡蛋花样的胃黏膜。他想,既是中毒,就用上自拟的绿豆甘草解毒汤吧,夜晚1剂,第2天服2剂。病人服第2剂后病情已有起色,再服1剂后,精神好转,已能坐起。共服4剂后,改用养阴益气健脾之剂,7天后痊愈。张学文说,从这件事后,我治急症胆子就更大了,凡见到中毒者,除洗胃、西药外,中药还可开绿豆甘草解毒汤:绿豆120g,生甘草15~30g,草石斛30g,白茅根30g,大黄15~30g,丹参30g,连翘30g。若有高热、汗出、黄疸等症可加味。药要急煎频服、多服,一昼夜服2~3剂,待病人清醒后改用调理脾胃、益气养阴之方调理,这种方法我的学生都会用。尤其在农村,中毒病人较多,医疗条件也差,用此法了救治不少病人。当然,有条件的话,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好,但中医的疗法必须要有特色。
   三、治疗急症要有胆有谋
   张教授在谈到目前制约中医急症发展的问题时指出三点:一是西医看急症,不用中药是正常的,而中医不用西药抢救则不正常,出了事故,难逃责任,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订政策予以解决。二是中医给药途径要改进,但研制中药不能完全按西药路子走,那样会失去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中药四气五味的优势,使疗效打折扣。三是因为经济效益等因素使中医许多简便有效的疗法被弃之不用,这很可惜。如对腹泻患者,一般人都认为应立即输液,补充水分,其实我在临床,常用糖、盐、醋、茶、葱、、枣煮成浓汤,让病人多喝,可止呕、止痛、杀菌、补液、去毒、敛津,经济安全、方便效好,但许多人不以为然。
   鉴于以上情况,张教授谈了自己多年治疗急症的体会。首先要胆大心细,敢于用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摸索经验。急症变化快,症状复杂,只有心细才能把握时机。二是中医急症一定要辨证论治,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三是效必更方。因为急症变化多端,某方初服见效,病机有转,应灵活机动,随时更方。
   听了张学文教授一席话,想到他在治疗急症时气定神闲的样子,感觉眼前这位宽厚慈祥的中医老专家真像一个搏击疆场的大将军


-----------张学文

http://health.people。com。cn/GB/200501/201017/12526221.html


2010年08月24日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张学文,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 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年5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张学文(右一)给学生讲解中药的用法。 周 颖/摄



  张学文:中医急症高手

  
  ◆他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使患者起死回生

  ◆他创立“颅脑水瘀论”,开辟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

  ◆他培养百余名研究生、高徒和众多学生,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从容淡定、举止儒雅是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给人的第一印象。他那慈祥的面容以及慢悠悠的陕南话,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没有距离。接触多了,人们会被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所折服。在患者心中,他既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兄朋友,也是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专家教授,更是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

  在首届国医大师中,已经74岁的张学文年龄最小,被称为“年轻的国医大师”。殊不知,张学文是陕西唯一的国医大师,也是西北五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他从医50余年,执教40余载,在中医急症、温病学、疑难病等领域均有较高造诣,对一些病机理论有颇多创新。由于他擅长治疗中风等急症,又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誉。

  勤奋好学 熟谙经典

  三次进修奠定学术坚实基础

  “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

  1935年,张学文出生于陕西汉中的一个中医世家。年幼时,他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背诵《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很快跨进了中医药的神秘之门。

  “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从15岁起,他随父亲学习中医,临证诊病,辨认药材。张学文回忆,每天父亲都听自己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稍有错误,马上给予纠正,并要求反复吟诵。自己也从不敢懈怠,早背诵,晚抄写,直到学会记牢。对古代经典著作,他视为珍宝,爱不释手,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

  18岁,张学文参加原汉中南郑县统一考试。他至今还记得当时考试的情景。考官问考生,知道“龙虎汤”的举手,张学文左右看看,自己是唯一举手的。在50名考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个头最矮的,交卷最早的,成绩是第一的。以优异成绩出师后,他开始了独立的从医生涯。1953年,张学文到该县武乡镇父亲创办的“致和堂”诊所应诊。

  1956年,张学文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学习,重点攻读了《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日后之所以能成为临床大家,与他对经典医籍的熟读深悟、强记硬背、灵活运用分不开。

  1958年,张学文又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他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孟澍江教授。在此期间,他大开眼界,学习兴趣日益高涨,特别对温病学说等学派产生浓厚兴趣,对其学术细细研究品味,并撷取其精华。

  妙手施治 屡起沉疴

  把千人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

  他自拟“绿豆甘草解毒汤”,使许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采用中药汤冲服安宫牛黄丸方法,使乙脑学生3天清醒;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手段治疗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7天后病情减轻。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张学文解释,古代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症上的治疗优势功不可没。多年来,他精心钻研和实践,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

  1977年,张学文带领学生在岐山县高店镇开门办学。当天晚饭后,他和学生一起散步到地段医院,却发现医院抢救室外放着一口棺材。大家议论:“这地方人真奇怪,人还没死怎么棺材先拉来了?”

  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30岁村妇喝“敌敌畏”自杀,医院全力抢救一天后,告知家人准备后事。张学文二话没说,立即为病人诊疗。他果断采用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鼻饲、灌肠,并嘱咐早晚多次服药。他说,患者属于热毒伤阴证型者,运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护阴液。在张学文等人的全力抢救下,这个已经走上“黄泉路”的患者,第二天病情好转。以后10天连续使用中西药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时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张学文听说一学生在外地实习患了乙脑,不仅高热、抽风,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赶到学生住处看望,并为其诊脉。他认为,这个学生是热极生风,理当清肝熄风。于是,开了一服中药,冲服安宫牛黄丸。可当地没有安宫牛黄丸,他立即派另一学生连夜往返咸阳取回。患者服药后3天清醒了,高烧退了。

  一个病人在切除脾脏后的60天内,在大医院花了57万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张学文开的10余剂中药后,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个人抬进了张学文的诊室,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的手段为其治疗,病人服药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显减轻,几个月后病人痊愈。

  恪尽职守 有求必应

  将“万事德为先”作为人生准则

  从医50余载,始终坚持“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把治病救人当成自己的日常工作。打电话的,到家中求诊的,他热情接待,有求必应。遇到困难者,他也尽自己最大能力,一帮到底。

  “治病救人就是我的日常工作。”张学文认为,患者有病很痛苦,如果看病再被折腾,会加重病情。为此,他都尽力满足患者的要求。多年来,虽然身居多职,他仍坚持定期出诊;无论是外出讲学还是开会,他都一视同仁地为患者免费诊病。

  在陕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记者见到张学文刚为一位患者诊病结束,又赶到病房查房。他仔细为患者诊脉,查看舌苔,叮嘱患者服药、生活注意事项,并一一指导学生。在走向另一间病房途中,被一中年妇女拦住,说有病人叫他。张学文急忙赶去看望,原来这位病人听到张学文的声音,让病友家属喊他为自己诊病。已是晚上8点多钟了,在张学文诊所门前还有几位老人排队。一个说,张大夫限挂20个号,自己担心挂不上号,中午11点就来了;另一个说,是下午1点多来的,再晚就排不上号了。

  第二天7点刚过,张学文就来到诊所,一直工作到下午两三点。诊所面积不大,条件非常简陋,几个电扇呼呼地吹着,张学文被患者团团围住。站在诊桌旁的一患者说,这里挂号费低廉,一服药也只有10多元,很便宜,老百姓都能承受。另一候诊患者说,听朋友说张大夫的药灵,态度好,收费低,自己才从甘肃慕名赶来的。

  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张学文总是用最经济实惠的方药为他们治病,甚至亲自为患者交纳费用。咸阳礼泉农村一位贫困患者饱受心脏病折磨,张学文知道后帮其解决了一些困难,还精心治疗使其康复。前不久,这位患者专程送来一份珍藏了20年的发黄药方,以表达感激之情。

  如今,他每周分别在陕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二附院以及诊所出诊,病人依然络绎不绝。看到这种情况,张学文感到很不安。他坦言自己年纪大了,已经力不从心,不像年轻时有求必应了。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提议预约挂号,张学文担心外地病人挂不上;提高挂号费,惟恐把贫困患者挡在了门外;让学生应诊,认为慕名而来的患者不乐意。总之,目前要尽力而为,做好一切工作,对得起患者,对得起国医大师这个称号,张学文如是说。

  师古不泥 大胆创新

  新观点、新方药、新成果接连不断

  他提出“颅脑水瘀证”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改变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研制了一系列方药,参与制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

  “中风病属急症之一。中风病常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而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张学文将中风病发生发展概括为四期六证。四期为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为肝热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拟订“化瘀利水、醒脑通窍”大法进行治疗,还研制了“脑窍通口服液”,临床效果良好。

  治疗中风病,传统的口服煎剂给药法对于危重病人来说多有缓不济急之弊。张学文师古不泥,大胆创新,将临床证明的有效方药通过实验改成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他拟订的“清脑通络片”处方,曾多次获奖。并由陕西中医学院转让给天津天士力药厂正在申报新药。

  由于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药效发挥更加突出,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如用“通脉舒络液”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中风急症237例,总有效率达99.1%,治愈率达74%,与传统疗法及西药对照观察比较,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安全可靠、后遗症少等优点。由他主持研究的这项课题荣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其实,当时研制纯中药静脉滴注剂是冒很大风险的。对刚研制的制剂,张学文并没有给患者试用,而是先给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静脉滴注1周,亲身体会安全无毒后才给病人使用。此后多批次制剂生产出来都是这样。30多年来,这种院内制剂在临床用于治疗内、外、妇、肿瘤各科属气虚血瘀证患者逾万人,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无一例严重毒副作用发生。

  “七五”计划开始后,张学文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在短短8年间,中风协作组取得11项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特别是他参与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开创了先河。此后,又先后参与制订了中风病护理常规、预防及康复规范和中风病证候辨证量表以及中风先兆证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探究张学文成为国医大师的内在原因,乐于临证、勤于笔耕是其关键。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70余篇,先后出版的《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10余部专著,凝聚着他为振兴中医急症事业的一片心血。

  言传身教 弘扬岐黄

  时时履行中医传承使命

  他执教40余载,聆听过其教诲的学子不计其数,培养的弟子也有百余名,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传授医术不厌其烦。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行要求更高。同时,他率先垂范,实为楷模。师从导师多年,受益匪浅。”张学文的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这样评价张学文。

  1997年,张学文听说陕西中医学院不少山区来的特困学生生活困难,常常只吃馍夹辣椒,便主动将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给了两位大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

  在临床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看病时,他边为患者诊脉,边告诉学生,“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意思是说,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以及有无间歇,依此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

  张学文的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周永学体会,老师切脉后善于和患者沟通,其实他是运用了心理疗法。一些温和鼓励的话语,对心境不佳的病人影响很大,起到了增强信心的作用。

  周永学还记得,当时老师带他在乾县开门办学时,百姓前来看病,老师开方必有丹参,一时竟造成乾县无丹参。老师对丹参情有独钟,在中医学术界素有“张丹参”雅称。老师对伏天怕冷的怪病,采用温阳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让病人坚持服用含有丹参的中药,1年后逐渐康复。

  运用丹参时,张学文说,丹参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排脓生肌功效,治疗毒疮疥皆可应用。同时也告诫学生,凡脾虚便溏者、妊娠者慎用丹参。另外,丹参之用量,古今差别很大,要先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在教学上,张学文率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中医内科急症的强化教学。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中医人才。他不辞劳苦,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诊病,传播中医急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近年来,他退而不休,先后为广东、浙江、陕西带教高级学徒7人。如今,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开朗、乐观的老师,使我们的中医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是张学文的学术继承人,他说,老师每年两三次来广东讲课,通常水都不喝一口,一气讲到下课,老师对脑病、温病研究得很透,处方用药很特别。跟师上门诊多次,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笑容。

  在发挥余热的同时,张学文打算做好3件事:一是写书,完成“疑难病重症危症医案”、“全国名老中医讲习班讲稿集粹”以及《中国中医昆仑》约稿的写作任务;二是教书,继续做好传帮带,把多年的诊疗经验和心得体会传给后学;三是看病,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患者,特别是为贫困患者解除病痛,减轻他们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一个“杏林恩师”牌匾悬挂在张学文的客厅里,这是学生们在他70岁大寿送的。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耿直为人,认真做事,实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则;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继承发扬、整理创新祖国医学,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张学文的治学格言,道出他为人从医的远大志向,也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记者 周颖)

  张学文小传

  1935年,生于陕西汉中一中医世家

  1949年至1953年,随父学习,参加原汉中南郑县统一考试,以优异成绩出师

  1953年,进入原南郑县武乡镇“致和堂”诊所应诊

  1956年-1959年,先后在“汉中中医进修班”、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又进入“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孟澍江教授

  1963年-1987年,先后担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

  1990年,成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责任编辑:陈烨菲)


-----------
国医大师张学文

发布时间:2009-08-05 信息来源: 厅办公室

国医大师张学文

陕西日报记者 车喜韵

编者按:

6月19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全国30位名老中医获此桂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国家级中医大师,是对中医药人员最高规格的专门表彰。我省张学文教授是最“年轻”的、也是西北五省区惟一一位入选的国医大师。7月14日,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以及省中医管理局已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国医大师张学文学习的决定》。

张学文教授,从事中医工作55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活血化瘀等诸多领域都总结出了一整套独创的治疗方案和方法,20余项科研成果获院级、省级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获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的16名全国重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传承导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此生惟一的爱好就是治病救人,许多被死神召唤了的生命都被他夺了回来;他素有“张丹参”之雅称,言必丹参,疑难怪疾妙手施治;他的 “颅脑水瘀论”,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他就是全国30位“国医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学文。

世代为医

走进国医大师张学文家的,墙上悬挂的“恬憺”两字首先映入眼帘。面容慈祥、举止儒雅的张学文热情招呼着我们,这位74岁的名医一点也没有大师的架子和傲慢。

  说起今天的成就,张老颇有感触地说:“父亲是成就我事业的基石;早年的三次进修深造为我积蓄了无限的动能!”

张学文出身于我省汉中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陕南名医,他幼年起即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鸡鸣而起,星高而息”,背诵《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天天如此。14岁便跟随父亲行医,18岁时参加原南郑县统一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出师,开始了独立悬壶乡里的医学生涯。祖上“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以及父亲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张学文终身受益。在以后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都以“大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位病人都是认真周详地遣方用药。

张学文的5个子女中有4个是搞中医药的,1个女婿和大儿媳也从事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其侄子也是农村基层中医工作者,就连他7岁的小孙子也懂得七八味中药。

躬耕杏林五十余载,张教授始终把活人济世之术作为行善积德之业。退休前的张学文对病人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打电话的,到家中求诊的,他都热情接待;如今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但他始终坚持“对病人似亲人”这一祖训。在他小儿子的印象里:“父亲对他的病人是最好的!”


谈及张学文的医德人品,88岁高龄的延安时期的老革命、原陕西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米振民赞不绝口:“张教授对待病人,从来不管职务高低、干什么工作,都是一视同仁。即使外出开会,也随身携带处方笺,随时随地为患者诊脉治病。”

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他总是用最经济最实惠的方药为他们治病,甚至亲自为患者交纳费用。咸阳礼泉农村一位姓郑的患者因家庭贫困饱受心脏病折磨,张学文获悉后帮其解决了一些困难问题,并精心治疗使其康复。前不久,这位患者专程送来一份珍藏了20年的发黄的药方以表感激之情。

妙用“丹参”

张学文教授对中药丹参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言必丹参、法当活血,素有“张丹参”之雅称。但您细观张教授的临床用方,也绝不尽然,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因病而异。

  张学文教授说:“治疗疑难大病,除了活血化瘀疗久病之外,祛痰化浊可愈怪疾、巧施虫药可愈痼疾、扶正补虚可愈慢病、以毒攻毒可除大病。”

  1981年炎热的三伏天,人们穿着短袖短裤手摇扇子仍汗流浃背。陕西中医学院门口却出现了一位身着棉衣棉裤,头顶皮帽,手戴毛手套全副武装的“怪人”。原来,此人来自陕北,原本是一名教师,但10年前莫名得上一种怪病——伏天也怕冷。病人多方打听找到张教授,自述因为怕冷已经有10多年没有出门了,去了众多医院治疗,但都效果欠佳。

  张学文耐心询问细心诊断之后,认为是其体内虚寒所积而形成淤结所致,应采用“温阳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含有丹参的药方开出后,病人坚持服用一年后逐渐康复。

  无独有偶,陕南一位30刚出头的妇女,大夏天也要穿皮袄。其丈夫和她共居一屋,但两年不能同居一室,因为别人走路带起的风都会让她感到骨寒。还是张学文妙用有“丹参”的温阳活血法彻底为她驱除了病痛。

  “虽说是一味丹参,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用药的方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张学文妙用“丹参”的真谛!

起死回生

1977年,陕西中医学院在岐山县开门办学,张学文等被派往岐山高店镇开门办学。到达当天晚饭后大家一起散步至地段医院,却发现医院抢救室外放着一口棺材,大家边走边议论:“这地方人真奇怪,人还没死怎么棺材先拉来了?”

  进去一打听:一个名叫张某某的30岁村妇喝“敌敌畏”自杀,医院已经全力抢救了一天无果,所以吩咐家人准备后事。张学文等人立即为病人诊疗,果断采用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洗胃、鼻飼、灌肠,在张教授一行的全力抢救下,这个已经走上“黄泉路”的患者,第二天奇迹般地病情好转,第4天已可以吃一些流食了。

  1999年5月的一天,灞桥区水流乡患者吴某某被四个人“抬”进了张学文的诊室,但见其“面色青黑,骨瘦如柴,腹大如鼓”,等候就诊的七八位病人被吓得纷纷“逃”离。

  据病者家属介绍,患者在西安某大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住院治疗了40多天,但病情却日渐加重,黄疸越来越厉害,患者已不能行走。医院已告诉家里让准备后事。如今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张学文看看。

  张学文诊断此人所得的是中医上一种叫做“女痨癉”的少见疾病,属于黄疸病的一种。决定运用“益肾、活血、退疸”的手段为其治疗,病人服药3天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显减轻,两人搀扶就能慢慢行走。两个月后病人即临床痊愈。此后,张学文接诊时,来自水流乡的患者不少。

从医55年来,张学文就这样从死神手上抢夺回来的生命数以千计。一位被救者诙谐地说:“张大夫,她对象都找好了,你咋又把我救活了!”

张学文说:“行医这么多年,有一件事始终觉得很惋惜,而且也成了终身遗憾!上世纪70年代,学院一名24岁的学生突发急性肝坏死昏迷已经抢救成功,但由于病人不听劝阻过早劳累并感风寒致使病情反复而丧命。中医讲究的是‘三分吃药,七分将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讲到这个病例。”

  张学文告诉我们:“疑难杂症每年都会碰到一二十个,做医生不可能所有的疾病都治好,但医生要敢于治病,善于辨病,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对待病人!”

言传身教

  张学文教授客厅沙发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幅牌匾,上书“杏林恩师”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72名研究生和4名博士生在张老70岁大寿时送来的,学子们以此表达他们对恩师的感激和敬佩。

  陪伴张学文走过50多个春秋,默默无闻支持他的老伴不无骄傲地说:“老张是中医的人,是学校的人,是医院的人。我们的家不过就是他休息的地方罢了!”

  张学文说:“功劳薄里有她的一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我从不操心,五个孩子读大学都是人家的功劳。”这对领结婚证时才见面的夫妻如此恩爱,才使张学文全身心地扑在他热爱的中医事业上。

  张学文教授的首届温病专业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姜良铎对恩师多年教诲念念不忘:“老师确有大师风范。传授医术不厌其烦,又精益求精。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质要求更高。他治学严谨,师从导师多年真让我受益非浅。”

  如今,聆听过张学文教诲的学子不计其数,手把手一对一精心培养的弟子百余名,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他们都秉承着张学文的医德医风,不断弘扬着中医文化精华,业已成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探究张学文教授成为著名中医学家的内在原因,乐于临证、勤于笔耕可谓是其关键。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70余篇,先后公开出版了《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学术专著10余部,一版再版,业已发行至海内外,受益者众。

  在张学文教授所提出的理论新学说中,尤以“颅脑水瘀论”最为著名。这一学说的形成,既突破了传统的瘀血学说,又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

“耿直为人,认真做事,实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则;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继承发扬,整理创新祖国医学,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采访结束,张学文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久久回响在我们耳边。

新闻链接:

国医大师必须在中医药领域从业55年以上,且医德高尚、学术成就卓著。此次当选者中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74岁。目前,已有两位国医大师故去。


-----------我认为用中医来进行药物中毒或是其他急症的抢救,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的,因为缺乏法律上的支持,也很少有病人家属愿意冒这个风险,在短暂的抢救时间里,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西医的急救病例的积累帮助医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采用最有可能见效的手段。这一点中医还无法做到。
-----------可敬可叹!
-----------回复 zhongyifan 的帖子

治不治是一回事,能不能治又是一回事。怕只是怕,病人淾助于医,而医不知其治。
-----------回复 manse 的帖子

没有医生不想治好病人的,只是一种方法能否成功需要实践来验证,有没有病人愿意接受这种尝试?如果失败,责任谁负?所以我认为要用中医进行急救,只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是现实。

-----------据某书记载:旧社会的鸦片鬼有个“口号”-‘宁做猪八戒-不做薄情郎’!——当今之世,不也有人宁可服西药至死(尽管最终带来各种药源性疾病仍然执迷不悟),也绝不相信中医药能够预防与治好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萎缩-中风-艾滋病-急性传染病等等现代所谓的疑难病-难治病(尽管中医有大量的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医案专著与论文发表);中医治疗好上述某个疾病,西医马上狡辩说:这是临床误诊,不是中医能治此病——然后言之凿凿地例举临床检验的误诊率是多少以作依据!所以说,西医其实也是一门扛着”科学“招牌的宗教活动(历史上耶稣会传教士就是打着免费治病的招牌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依据政教分开的原则-于是传教士摇身一变成了教授-主任医师——居然取得法律地位——于是对中医的排挤-打击-取消等等下三滥手段就开始层出不穷啦——反映到论坛-于是各种奇谈怪论也就应运而生——而一小撮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也打着中医的旗号招摇撞骗,给中医制造不小的麻烦-这就是社会的现实,着急也无用,还是顺其自然吧!
相关文章
 十仙糕(《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5岁男孩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
 首都高校外国留学生增多 青睐小语种及中医
 将军散(《青囊秘传》。)
 请教    面上生疮   原因 治法
 龙荟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