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学中医要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学中医要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登门慰问李振华。

李振华(左二)与吕玉波、华荣、罗湛滨。




问道者

  吕玉波(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

  杨志敏(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华 荣(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医生、李振华弟子)

  罗湛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医生、李振华弟子)

  他出生在“医圣”张仲景故里,被誉为“脾胃病国手”,善用脾胃学说治疗疑难杂病,以温阳扶正法救病人于垂危。

  他用中医药应对流脑、乙脑疫情,扬名全国,晚年还指导广东弟子治疗非典、禽流感。

  他心忧中医后继乏人,奔走呐喊,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言,促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年89岁的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李振华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2009年被国家评为河南唯一一位“国医大师”。他近年腰患发作,不能久坐,但每周坚持在家中出诊、带徒,令人感动。今年在郑州家中接受专访时,全国禽流感疫情紧张,西藏自治区的领导还打电话向他请教防治办法,李老细心解答,尽显仁心仁术。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枫 曹斯 通讯员 宋苹 宋莉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成才之道

  随父学医 一味黄芪用了60年

  吕玉波:您出身于中医世家,能否谈谈您的成才之路,给青年中医指点一下?

  李振华:我出生在豫西乡村,父亲李景唐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他常以“仁善为本,济世成德”来教导我,要我记住“行医首要立品做人,只有仁善待人,才能济世活人”。

  我一边读私塾,一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1940年豫西大旱,霍乱流行。我正在读高中,父亲说“别上学了,回来跟着我学医吧!”我白天侍诊,晚上听父亲讲授中医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后来我又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中医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随父学医,主要分侍诊、试诊、试方、独立诊病处方几个阶段。有位70多岁的老汉,感冒发烧,不能起床。我到病人家出诊,诊断为老年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法治疗,就用父亲治风寒感冒验方。药方写好后,我和病人家属回广济堂,请父亲定方,父亲说:“原方不动,加黄芪4钱(12克)”。他解释说:“病人老年气虚,恶寒发热无汗,黄芪可以补气助正,促使发汗解表退热。服两帖药后即可痊愈。”果然,药到病除。我从医至今60多年,凡诊治老年人气虚感冒之症,方中经常都加黄芪,效果很好。

  在父亲身边实践6年后,我23岁开始独立应诊。1950年,全省中医师考试,我考了洛宁全县第一名,省政府颁发了中医师证。1953年,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被选为县医院唯一的中医医师。后来借调洛阳中医师进修班和洛阳地市西学中班任教,上调省城,在河南中医学院承担医疗、教学任务。我总结了“勤、恒、博、精、悟”五个字,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刻苦学习、用心体会、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才能逐步培养出“悟性”,从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

  偷师名医 炙甘草汤治心脏早搏

  华荣:您特别注重博取众家之长,这也是您成为中医大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李振华:要想医术精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多闻。不仅要学书本,还要学同道之所长、民间单方验方、患者用过的功效显著的处方,永不自满。

  1964年,中医大家秦伯未来郑州讲学,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作学术报告,下午给省里领导看病,我在旁侍诊,学会了治疗心脏病特别是早搏,如何用炙甘草汤。之前我看《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但在临床使用,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那次秦老告诉我,早搏关键在于心阴不足,心阳虚也有,但以心阴虚为主。桂枝不能用大量,如果出现二联、三联律时,用1钱(3克),一般时用7分(2克)。以后照跟秦老用药及量,治好众多早搏病人,对于室性早搏效果要更好一些。

  除了跟名医,还可以学习名医的好方子。“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老先生曾为一位军区领导夫人看病,她患的是功能性子宫出血,吃了施老六剂药治愈。我从她那里拿了处方,对比我开的方子,都是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化裁,但施老加了阿胶、黑地榆,还重用米醋6两(旧时16两为1斤),而且在药物炮制上,柴胡白芍都是醋炒。后遇此证,我就用施老这种方法,每获奇效。

  学术之道

  研究脾胃学说承接重点科研项目

  华荣:您被誉为“脾胃病国手”,强调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脾胃病学术思想在业界得到广泛推崇,影响深远。我运用您的思想,发现很多内科疾病都可从脾胃入手治疗,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李振华:元气乃人体生命健康之本,而元气之充足,须赖脾胃之滋养,故脾胃伤,则元气易衰。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我影响很大。从1979年起,我开始招收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潜心研究脾胃学说。1986年承接国家科委“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创立了香砂温中汤沙参养胃汤。5年内对300例该病住院患者纯中药治疗,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国家科委委托卫生部验收鉴定,疗效属国内外先进水平,突破了国外学者认为该病“萎缩的胃粘膜不可能逆转修复”及“终身疾病”的观点。1992年该项目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

  1995年,我主编出版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专著,提出了“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观点。

  重视心阳 巧治冠心病收佳效

  杨志敏:这几年“扶阳”学说盛行,我发现,您很早就提出“心阳”观点,治疗了很多心脏病危重病人。其中奥妙何在?

  李振华:中医学非常重视阳气在人生命中之重要性。阳气在人之生命中如日光一样,阳气不足,则寿命不能长久。冠心病患者,一般都畏寒怕冷,夏季轻,冬季重,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之间,夜间12点以后到天明,不仅易犯病,重者多于这时死亡,就是心之阳气不足、抗拒外寒功能较弱的表现。

  现代临床治疗冠心病,常用中药大都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为多见,缺少扶助心阳增强心脏功能之药物,这对冠心病发作时的胸闷气短、心绞痛等症状,虽能收到一时之效,但药效不能持久,特别是这些芳香理气、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久服易耗气血,心脏功能更弱。

  我经常打比喻说,血液运行,就像自来水在水管中流,要依赖水压。水管生锈,管腔狭窄,但如果压力充沛,自来水能畅通无阻;如果压力不足,水就上不到高楼,流量渐少,甚至停水。所以治疗冠心病,不可忽视心阳,舍本求末。我常用人参附子、桂枝、薤白这些药益气助心阳,以促进心脏功能、增强血流循环动力为本,随证适当加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痰湿之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治疗冠心病人,可以收到佳效。

  用温病学说遏制流脑乙脑疫情

  罗湛滨:李老,您治疗外感热病也是高手。您认为,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方面,应该怎样更好发挥作用?

  李振华:温病是因感受温热病邪,包括疠气病毒而发病,起病急骤,有季节性、地域性和高度传染性。我用温病学说,指导治疗流脑、乙脑、流感等热性传染病,后来补充提出了“热邪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和“治温病重在保存津液”等学术观点。

  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阳地区流行脑脊髓膜炎,仅伊川县1个多月就死亡70多人。洛阳专署卫生局组织我们去治疗。我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温病的春温病,用银翘散白虎汤加减,热入营血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等,治疗近20例,全部治愈。又到宜阳、偃师、三门峡等几个县,前后治疗百例左右,凡能口服或鼻饲中药的,均治愈。河南省卫生厅在洛阳召开了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中医治疗流脑的方法经验。

  1970年,禹县流行乙型脑炎病,县医院找了个大庙作为临时传染病房,8天时间就收治了83个患者,死亡32个,多是儿童,满院日夜哭声不断。当时的县革委会召开防治会议,让我负责治疗。我根据乙脑病属暑温病,辨证分偏热、偏湿、湿热蕴结三证,以中药为主,治疗132例,治愈率为92.7%,有25例遗留有偏瘫、耳鸣耳聋头痛、弄舌等后遗症,基本属于乙脑偏湿证,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效果很好。这一治疗乙脑的方法,后来被评为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中发挥了作用。今后在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多发挥中医的作用。

  传承之道

  医源于易 中华文化是中医之本

  吕玉波:李老,您很重视人文修养,书法功力深厚。我印象最深的是,您一直强调,“要学好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对于中医传承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李振华:中华文化是中医学之本。我概括了几句话,“医源于易,医归于变;临证要诀,辨证为先;综合分析,四诊合参;谨守病机,处方为先;理法方药,有机连贯。”

  中医常说“医易同源”,《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也最深。可以说,中医学是在《易经》的哲学基础上,通过人们同疾病斗争的反复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的。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的天人合一学说、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辨证论治方法及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学说,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习哲学和辩证思维,是学习理解中医学的金钥匙。特别是培养中医思维方式,抓住辨证要点、病理演变的核心,就能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各有其长。西医的检查仪器是帮助了解病情、确诊疾病的现代方法,但不主张简单根据西医检查诊断的病名,作为中医辨证用药的根据。我们应该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应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通过四诊进行辨证治疗,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不能丧失自我。

  现在不少年轻医生中医专业思想淡化,中医理论功底不深,临证水平下降。我们这些老中医很担心中医药事业后继乏术、后继乏人,所以一直呼吁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你们广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请我们这些老中医去带徒,注重挖掘中医特色疗法,中医特色优势发挥充分,值得各地学习。

  养生之道

  每日挥毫 提出“爱好养生法”

  89岁的李振华至今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将自己的养生经验总结为几句话: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养生贵在力行,持之以恒,就会寿而康。

  李振华提出“爱好养生法”,认为人要有所依托,有一种健康的爱好,这样才能保持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进而使身心健康。

  他本人就是“爱好养生法”的受益者,每天练习书法,以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练习书法讲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平气凝神、排除杂念。表面看挥毫起笔只有手在动,实际上是手指、腕、肘、肩带动全身的运动,将精气神倾注于笔端。整个过程酷似打太极拳,又像练气功,意力并用,动静结合,既增强了手、脑的协调能力,又锻炼四肢功能。

  李振华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他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

  李振华还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

  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李振华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

  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李老先生说“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李老先生是国家级老中医,自是医术非同一般。
但有人不是这样认为,而提出“补脾阴”之说。如明代大医缪希雍,就认为有脾阴虚之证,且很重要。

缪希雍认为如饮食不进,食不能消,腹胀,肢痿不用等病,不能仅仅责其为脾胃气虚,还应认识到往往是属脾阴不足之证。他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因此,对脾阴不足之证另立补脾阴之法,药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枣仁为主,佐以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等品,以酸甘柔剂作为补脾阴之原则。

李老先生是国家级老中医,自是医术非同一般。


-----------李老先生说“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李老先生是国家级老中医,自是医术非同一般。

但有人不是这样认为,而提出“补脾阴”之说。如明代大医缪希雍,就认为有脾阴虚之证,且很重要。

缪希雍认为如饮食不进,食不能消,腹胀,肢痿不用等病,不能仅仅责其为脾胃气虚,还应认识到往往是属脾阴不足之证。他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因此,对脾阴不足之证另立补脾阴之法,药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为主,佐以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等品,以酸甘柔剂作为补脾阴之原则。

为何会有如此相反的见解呢?
可见,中医辨证的定位,确有很多东西尚需探讨。


相关文章
 磨积丸(《局方》卷十(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百灵膏(《外科百效》卷一)
 一字散(《杨氏家藏方》卷二)
 本草乘雅义例
 接骨散(《圣济总录》卷一四四。)
 牛虻、水蛭乃仲景愈大病最有力神药,应用时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