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邢子亨 贫血论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贫血从病因辨贫血是血液内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的疾患。贫血仅是一个症状,而非一种疾病。各种贫血的症状大致相似,但病因各异。中医古籍中对贫血的治疗多是各随其病因而分别论治,很少专论贫血,没有贫血病名。《素问·腹中论》中有“病名血枯”的记载。《灵枢·决气》有“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对失血者的描述。后世医书中有“黄肿”、“黄胖”、“虚劳”等等类似于“贫血”症状的记录。致贫血之病因很多,在各种重病及久病之影响下,往往致成贫血,但生化功能不至严重损伤者,病愈之后,血液随之生化,则不至成贫血之病。若生血功能损伤严重不能急遽生化者,则成贫血重病。西医化验、骨髓象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再生不良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此类贫血不易治疗,纵然治疗恰当,亦不易及时恢复,往往经过数月或年余始能渐次复常。
  根据临床经验,在大失血病中,如衄血、吐血、经血过多、崩漏、产后以及外伤出血等,往往引起急性贫血,但存血止之后,很快即可恢复,所以各种疾患,皆各求其病因而止血,不以贫血论治。若慢性病出血,如溃疡病便血,皮肤出血等,则多发生轻度贫血症状,在病愈之后尚须补养气血始可复常。如因各种疾病而引起贫血,如癌肿、肾炎、虫积、疟疾、结核病、败血病等,则当先治其病,病愈血可渐复。没有病愈,身体虚弱,血液不能及时恢复者,服以调补营养之剂即可恢复。其最难救治者,是热病及恶性病急剧发生贫血,血液生化机能发生严重损害,甚至有不再生化者,病情急剧恶化,救治失当即有生命之虑。故治疗贫血病须各随其病因而分别论治。
  贫血诸疾 治当调理五脏机能中医学认为,心生血,脾统血,肾为藏精生化之根源。
  卫气出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心肾为营卫之源泉,脾胃为仓廪之大本,生化资于脏器之功能,原料资于水谷之营养,生化之机能衰减则不能化生精微,水谷之营养不足则无化生之资料。脏器功能互相为用,设有偏衰则影响生化之机能。
  人体维持生命之要素,气血为重要,气血又是相依为用,气不足往往影响血之生化,血不足又影响气之功能,气血不足不能营养脏器,则脏器失养而致虚,脏器虚又影响生化之功能,而不能化生气血。故治疗此类疾病,必须调理五脏机能,培补生化根源,佐以补气养血之药,以营养脏腑百骸,使气血充足营养脏腑,脏腑得养加强了生化功能,则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得养有资,脏腑气血生养相资,化源不竭,庶可以保持人体之正常生化代谢规律。
  清肝理脾治贫血肝脾血分瘀热,血液因热而变,生化受阻,渐致贫血。
  治当清热凉血以治因,清理肝脾以治本,使病源清除,肝脾功能恢复,藏统复职,血液自复生化常规?贫血之症可愈。
  病案选录
  案一:肝脾瘀热,黄胖病马某,女,37岁,工人。入院日期:1974年7月8日。
  住院号:88708。
  1971年患肝炎。1974年2月中旬,因感冒浑身酸困,发冷发烧,体温40%达7—8天,服金霉素、土霉素、阿斯匹林等体温下降。自感因药物刺激引起胃疼,恶心呕吐,服中药后上述症状减轻,而又出现咽痛,舌疼,牙痛、胸骨部疼,头痛,心慌失眠,目眩耳呜,记忆力减退,食欲骤减。
  尿呈茶水色,体重亦明显减轻。5月底出现巩膜黄染,口腔粘膜发黄。6月初,全身发黄,住某医院诊为“溶血性黄疽”,输血、激素等治疗无效。1974年7月8日转人本院。
  查体:心尖部可闻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大3。4厘米,脾大5—6厘米,质硬。化验检查:血沉125毫米/l小时,肝功能正常。黄疸指数30单位,血红蛋白4.9克,红细胞计数160万/立方毫米,网织红细胞数36.9%。西医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肝炎
  7月12日初诊:面色萎黄微肿,身黄,目黄,身肿,腹胀满,身困乏力,咽疼,舌红无苔,脉象弦数。辨证为肝脾瘀热,影响血液生化而呈现贫血现象。拟清肝理脾、利湿清热之剂。
  方药:
  茵陈15克连翘12克栀子12克黄芩9克丹皮金钱草12克木通9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山豆根9克菊花9克甘草6克7月18日二诊:病情显著好转,血红蛋白上升较快,咽已不痛。上方去山豆根继服。
  7月24日三诊:血红蛋白已达10.5克,全身之黄退净,面色已显红润。又拟养血清肝、滋阴退热之剂。
  方药:
  当归9克生地18克 生自芍12克 丹皮15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石斛18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草决明15克泽泻12克甘草6克此后即以上方随症加减,经治2月余,肝脾明显缩小,肋下只可及边,各项化验正常,腹胀消除,食欲增加,诸症皆愈出院。
  案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李某,女,23岁,工人。住院日期:1974年9月日。住院号:89387。
  1973年春天,发现颜面及口唇苍白,无自觉症状,未予介意。延至冬季,刷牙时牙龈出血,曾肌注100微克维生素B12,用药30天未效。1974年3月,发烧l周,经常头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食欲日减,头痛时常服去痛片
  月3日又高烧5天,服氯霉素体温下降,但上述症状反而明显加重,颜面浮肿,双眼外突有憋胀感,视物模糊,怕光,耳鸣自汗,夜汗透被。曾输血2次。化验检查:血红蛋白克,血小板计数80000/,立方毫米,红细胞计数305万/立方毫米,网织红细胞数45%,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畸形。
  西医诊为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10月2日初诊:唇面苍白,呈贫血病容,头晕头痛,恶心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数。
  病症分析:肝脾血分瘀热,生化受阻,致成贫血。拟凉血清肝理脾剂。
  方药:
  当归12克生地18克生自芍12克菊花12克 白蒺12克枳壳6克石斛24克莲子肉15克生薏米克连翘15克炙甘草6克方解:当归、生地、生白芍、菊花、白蒺藜养血清肝;石斛、莲子肉、生薏米、甘草清补脾胃;连翘解热;枳壳宽膈。
  10月20日二诊:头晕头痛减轻,食欲见增。上方莲子肉增为18克,继服。
  10月29日三诊:病情大好,精神恢复,面色复红,血红蛋白增至9.5克。
  以后即以上方加减,经治月余痊愈出院。
  以上二案均由于外感邪热致肝脾瘀热,影响血液生化而呈贫血现象。急予利湿清热凉血、清肝理脾之剂以治因治本,病获痊愈。
  补血养心兼清邪热治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生血功能损伤严重,不能急剧生化,血液发生严重变化而呈贫血重病。此种贫血每不易治疗,纵治疗恰当,亦不易即时恢复,往往经过数月或年余始能渐次复常。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多有轻度发烧,或间歇性发烧,食欲不振,皮肤有时出现小出血点,精神极度疲倦,头目眩晕,面色呈苍淡黄白之色,舌淡白无苔,脉搏多弦大急数,或细数无力,渐至心慌气短,有时浮肿,脾脏肿大。
  补血养心汤主方:
  当归生地生白芍茯神龙骨枣仁沙参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山萸板气虚甚者用西洋参人参
  胃阴虚者加石斛、麦冬。
  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
  肾阳虚者加苁蓉巴戟天,甚者加鹿茸
  脾虚者加生白术山药
  血热者加丹皮、地骨皮茜草
  消化不良者加谷芽内金,或山楂、焦楂,兼外感热邪者加葛根、豆豉、银花、薄荷蝉衣
  高热不退者加犀角羊角
  皮肤出血加棕炭、小蓟丝瓜络。
  口鼻出血加茅根、大黄炭。
  便血加地榆槐花冬瓜子、猥皮炭。
  溲血加木通、瞿麦
  吐血加柏叶炭、花蕊石、赭石。
  病案选录
  案一:心脾肾虚彭某,女,21岁。住院日期:1972年10月19日。住院号:83436,,1967年7月发现面色发黄,全身疲困乏力,劳累时自汗心慌,血红蛋白6克……1969年春曾晕倒一次。1972年月病情加重,4月份,在某职工医院骨穿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1月余。有时下肢浮肿,有小出血点,盗汗,脱发。10月份转入山医二院,经骨穿考虑再生不良性贫血,且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现象。
  10月27日初诊:颜面苍白,全身疲困,失眠,头晕,咽干,胃痛,甲床淡白,舌淡苔薄白,脉象细弱。辨证为心脾肾虚,生血功能减退而成贫血。拟补肾养心、健脾生血之剂。
  方药:
  当归15克炒白芍9克茯神15克远志9克龙骨克炙黄芪18克党参15克元肉12克枸杞15克熟地18克首乌20克黄精15克菊花12克蔓荆子克枳壳5克甘松6克炙甘草6克鹿角霜9克11月2日二诊:胃已不痛,食欲增进,贫血出现好转,血红蛋白8.5克,红细胞数234万/立方毫米。上方去菊花,加草决明12克以清头目,再服十余剂。
  儿月17日三诊:血红蛋白由8.5克升到11克,红细胞数由234万/立方毫米升至33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由/立方毫米升至185000/立方毫米,白细胞计数由4300/立方毫米上升至5300/立方毫米。诸症均有好转,食量增加,睡眠亦好。以后仍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增减,以作善后之治。
  服至2月余,自汗止,发渐生,下肢再无浮肿现象,睡眠食欲均正常,基本痊愈出院。
  按:本例是因生血功能减退而成贫血。中医谓心生血,脾为生血之资源,肾主藏精,为生化之根源。血之生,资于水谷之精华,而生化之功能,心肾最关重要,心肾虚则血液不能生化,故致贫血。因此,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要以培补心脾肾为根本治法,其他表现症状即随其症状而治疗。气血虚者加补气之药,以助生化功能,增强机体机能,故方中用熟地、枸杞、首乌、黄精、鹿角霜补肾以生精血,用炙黄芪、党参、元肉、甘草补气健脾。有邪热者兼清邪热,故用菊花、蔓荆子、草决明以清头目,防其危害生理,则生理逐渐可以恢复。  
相关文章
 老太太误摘杜鹃花冲奶喂孙子 男婴饮后失去
 求救--小儿抽搐
 素食与月经
 美华人中医界致力独立诊断权立法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
 生干地黄散(《圣惠》卷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