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外科理例教程:39 论气血喜香恶臭
来源:39 论气血喜香恶臭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疽脉一

浮 主表症浮数之脉。应发热不发热。反恶寒。痈疽也。
洪 主血实积热。肿疡洪大。则疮势进脓未成。宜下。溃脓后洪大难治。若自利不可救滑 主热。主虚。脓未溃者宜内消。脓溃后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数 主热。仲景曰:数脉不时见。生恶疮。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诸疮脉洪数。里欲有脓结也。
散 肿溃后。烦满尚未全退。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以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散也。
芤 主血虚。脓溃后见之。易治。
牢 按之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坚实之意。瘰癧结核得之。不可内消。
实 久病虚人。得此最忌。疮疽得此。宜急下之。以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 浮弦不时见。为饮为痛。主寒主虚。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
紧 主痛疮肿。得之气血沉涩。
涩 主气涩血虚。脓溃后得之。无妨。
短 诸病脉短。难治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 主亡阳。阳气衰也。疮肿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欲变症也。
微 主虚。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溃后。脉微而匀。当自瘥。
迟 痼疾得之则善。新病得之主血气虚惫。疮肿溃后得之自痊。
缓 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
沉 水气得之则逆。疮肿得之邪气深。
虚 脉虚。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肿得之。宜托里和气养血也。疮肿得之。补虚排脓托里。
弱 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沉迟 弱。皆宜托里。
促 主热蓄于里。下之则和。疮肿脉促,亦急下之。
代 诸病见之不祥。疮肿脉促结难治。况代脉乎。
动 动于阳。阳虚发厥。动于阴。阴虚发热。

治疮脉诀

身重脉缓。湿盛除湿。身热脉大。心燥热发肿。乍来乍去除热。诸痛。眩晕。动摇。脉弦去风。
脉涩气滞。燥渴亡津液。脉涩。泻气补血。寒胜则浮。食不入。便溺多。恶寒。脉紧细。泻寒水。
数脉不时见。当生恶疮。诸浮数脉应发热。反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当发痈疽。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
滑则为荣。数则为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痈脓。
机按今之疡医多不诊脉。惟视疮形以施治法。盖疮有表里虚实之殊。兼有风寒暑湿之变非脉以别之。安得而察识乎。东垣云:疮疡凭脉。此之谓也。因详列其脉之所主。揭之于首。学人宜加意焉。

七恶五善二

医疮概举七恶五善。此特谓肠胃之内。脏腑疮疽之证也。发背脑疽。别有善恶。载之于

七恶者。

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既泄。肿 尤 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恶也。喘粗 短气。恍惚嗜卧。四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

五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便利调匀。二善。脓溃肿消。水鲜不臭。三善。神彩精明。语声清亮。四善。体气平和。五善。

五善之中。乍见一二善证。疮亦回也。七恶之内。忽见一二恶证。宜深惧之。又有证合。皮急紧而知善。又或证合五善。皮缓虚而知恶。此又在人详审。大抵虚中见恶证者不可救 。实证无恶候者自愈。脓溃后尚烦疼。脉洪滑粗散者难治。微涩迟缓者易痊。

诸恶疮五逆三

白睛青黑眼小。服药而呕。腹痛渴甚。肩项中不便。声嘶色脱。是为五逆。其余热、渴、利、呕。盖毒瓦斯入里。脏腑之伤也。(机按以上不治。皆五脏气已绝。)

定痈死地分四

一伏 二腓 三背 四五藏俞 五项 六脑 七髭 八 九颐

背上九处不可病痈五

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第二颈项节。第三椎为崇骨。第四大椎为五脏。第五脊 边肺俞穴。第六夹脊两边(膈俞及肝俞。)第七脊骨两边肾俞二穴。第八后心鸠尾。第九鸠尾 附 正面五处。不可患痈。第一喉骨为垂膺。第二当胸为神舍。第三心鸠尾。第四当两乳穴。第五脐下二寸为肠屈 附 侧面三处。不可患痈。耳下近耳后牙车尖央陷中为喉脉一穴。当膊下一穴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 肠。

痈发有不可治六

脑上诸阳所会。穴则髓出。颈项近咽喉。一有所碍。药食莫进。肾俞与肾相抵。乃命之所系。穴则透空。此三处有疽并难治。
发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溃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脏坏便瘀血。)右一寸三分。毒锐者不治。溃喉者不治。阴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鬓深及寸余者不治。病疮腰背强急螈 者。皆不治。

发背治之难易七

疽发背上。以两手上搭著者。谓之左右搭。头多如蜂窠者。易治。以两手下搭著者。谓之腰疽,亦易治。以两手上下俱搭不著者。谓之发背。此证最重。大抵以上所言地分。皆脉络所会。内系脏腑。患者得而早言。医者审国家医学考试网证。按法治之。皆为不死。设不早治治不对证。虽发于不死地分。恐亦致死也。

占色候生死八

病患目中赤脉。从上下贯瞳仁。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脉下者。疗之瘥。面上忽贯上下如脂赤色。从额上下至鼻。黑色出额上。大如指。及连鼻上至肩。又有赤色垂。并为机按赤脉属火。瞳仁属水。赤脉贯瞳。火反乘水。面属阳。阳部赤色。阳胜阴微。额上黑色。阳微阴胜。故多危也。

痈之源有五九

天行一 瘦弱气滞二 怒气三 肾气虚四 服法酒食炙爆服丹药热毒五
盖治痈疽不可一概视为热。其治难易。当自一而至五动。

生痈所感不同十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膏粱浓味。热毒内积。其变多生大疽。受毒部分。其 毒从虚处受之。大丁、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内也。此言疽因浓味内热为变而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留连肉腠。人身阳气。其精微以养神。其柔和以养筋。阳气在身表。开阖失宜。在外寒气从而袭之 袭其筋络。则筋络拘急为偻俯。如陷入经脉。则经脉凝瘀为疡 。留连分肉节腠间。不易散 此言疡 因阳气开阖失宜。外寒袭陷。经脉凝瘀而生。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生血。营气流行失宜。不从其道阻逆于肉理。则血郁热。聚而为痈肿。此言痈肿因营气失宜。逆于肉理。血郁热聚而生。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三阳。手阳明大肠。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其三阳为病。在上发寒热。在下为痈肿。此言痈肿在下。从三阳而生。当视三阳脉而辨。
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食鱼嗜咸。安其处。美其食。鱼热中。盐胜血。故其民黑色 疏理。其病为痈疡。此言痈疽。因土地濒海。食鱼嗜咸。安居不劳。美味不节。鱼热中。盐胜血而生。
诸痈肿。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经曰:寒伤形。形伤肿。八风。八方之风。灵枢云。东南方来名弱风。伤人也在肌。西 名谋风。伤人也在肉。东方来名婴儿风。伤人也在筋。北方来名大刚风。伤人也在骨。此寒 气之肿。八风之变。而为痈肿。筋挛。骨痛。此言痈疽。因四方寒气。八风过伤而生。
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夫肾伤于寒。转移于脾。脾主肉。分肉之间。卫气行处。肾寒复传脾。则分肉寒而卫气 凝。故肾结为痈肿。肉结血伤而少气。此言痈肿。因肾寒传脾而生。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脾主肉。肝主筋。肉温则筋舒。今脾传寒于肝。故肉寒则卫气结聚为痈肿。筋寒则急为
此言痈肿。因脾寒传肝而生。
肝满。肺满。肾满。皆实。则为肝肺肾痈。满实。脉气满实也。以脏气邪盛满实。故脉气如是。此言肝肺肾痈。因脏气邪盛满实而生。当视脉气满实而辨。

肺肝肾痈症十一

肺痈主 满。肺藏气而外主息。其脉支别者。从肺系横出腋下。故喘而两 满。此言肺痈所见症。
肝痈主小便。肝主惊。肝脉循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直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 满。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此言肝痈所见证。
肾痈主少腹满。此言肾痈所见证。

痈生原于脏腑十二

五脏菀熟。痈发六腑。菀、积也。熟、热也。五脏积热。六腑受之。阳热相薄。热之所过。则为痈也。此言五脏积热。六腑受之而生。
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六腑属阳而主气。肌肉上为阳脉。邪气游于六腑。则肌肉上之脉不和。邪气停留肌肤。结聚为痈肿矣。此言六腑受邪而生。

辨脏腑内疮十三

中府隐隐痛者。肺疽。 其上肉微起者。肺痈。
巨阙隐隐痛者。心疽。 其上肉微起者。心痈。
期门隐隐痛者。肝疽。 其上肉微起者。肝痈。
章门隐隐痛者。脾疽。 其上肉微起者。脾痈。
京门隐隐痛者。肾疽。 其上肉微起者。肾痈。
中脘隐隐痛者。胃疽。 其上肉微起者。胃痈。
天枢隐隐痛。大肠疽。 其上肉微起。大肠痈。
丹田隐隐痛。三焦疽。 其上肉微起。三焦痈。
关元隐隐痛。小肠疽。 其上肉微起。小肠痈。

明疮疡本末十四

今富贵之人。饮食肥脓。日久太过。其气味俱浓之物。乃阳中之阳。不能走空窍。先行。反行阴道。逆于肉理。则湿气大胜。子(土)能令母(火)实。火乃大旺。湿热既盛。必来克肾。若杂以不顺。必损其真水。肾既受邪。积久水乏。水乏则从湿热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背出脑。此为大丁之最重也。若毒瓦斯行于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言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如持虚器以授物。物无不受。故治大丁之法。必当泻其营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阴滞于阳为疽阳滞于阴为痈十五

痈疽因阴阳相滞而生。盖气阳也。血阴也。血行脉内。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与湿搏凝泣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行速为太过。气得邪而郁。则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气为之乱。此阳滞于阴也。病皆由此。不特痈疽。阳滞于阴。谓阳盛而滞其阴。脉则浮洪弦数。阴滞于阳。谓阴弱而滞其阳。脉则沉弱细涩。阳滞以寒治之。阴滞以热治之。

疮疽分三治十六

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其源在里。发于表也 如持虚。言内结而发诸外。皆是从虚而出也。假如太阳经虚。从鬓而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 。督脉经虚。从脑而出。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其源在外。盛则内行也。若脉沉实。当先疏内以绝其源。若脉浮大。当先托里以防邪气侵内。又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 盛。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此因失托里失疏通 。及失和荣卫而然也。治疮大要。须明托里。疏通。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也。疏通者。治其内之外也。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深在内。邪气沉于里也。故先疏通以绝其源。如内疏。黄连汤是也。外之内者。其脉 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则内行。或汗或先托里。以防入内。如荆防败毒散。内托复煎散是也。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则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如当 归黄耆汤。东垣白芷升麻汤是也。用此三法。虽未痊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 也。其汗下和之间。又有外治之次第。详见天容穴疔疮条。

疮肿分浅深十七

疮疽有三种。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皮肉。色不辨者发于骨髓。又曰 手按摇疮肿。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又验。初生疮时。便觉壮热。恶寒。拘急 。头痛。精神不宁。烦躁饮冷。疮疽必深也。若起居平和。饮食如故。其疮浮浅也。恶疮初 生。其头如粟微似有痛痒。误触破之。即 展有深意。酌其深浅。浮则表之。深则疏之。

辨痈与疽治法十八

精要云:始患高肿五七日勿平陷者,是攻内之候。以托里散内补汤填补脏腑令实。最怕 透膜。透膜者。十无一生。

丹溪曰:痈之邪浅。其稽留壅遏。“浊”在经脉之中。而专于外。故初发时。身表便热。患 枕如盆。高肿痛甚者。纵欲下陷。缘正气内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发渴发逆以拒之。是以 骨髓终不焦枯。五脏终不损也。痈疽之邪。其稽留壅遏。内连五脏而不专攻于外。故身或无 热。患处或不肿痛。甚者声嘶色脱。眼黑青小。十指肿黑如墨。多死也。治痈初发。当以洁 古法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药以敷之。脓未成者必消。已成者速溃。治疽 初发。当以涓子法为主。填补脏腑令实。勿令下陷之邪延蔓。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 归而不乱攻。可转死为生。变凶为吉。今世不分痈疽。一概宣热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气。内 以大黄竭其血。终不自悟其药之非。惜哉。

疮名有三曰曰痈曰疽十九

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如不破。用簪针丸。○痈者。初生红肿。突起阔三四寸。热恶寒。烦渴。或不热。抽掣疼痛。四五日后按之微软。此证毒瓦斯浮浅。春夏宜防风败毒散 。加葱枣煎。秋冬去葱姜枣。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蒌。身半以下。加射干。又有皮色 不变。但肌肉内微痛。甚发热恶寒。烦渴。此证热毒深沉。日久按之。中心微软。脓成。用 火烙烙开。以决大脓。宜服托里之药。
○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 。此疽始发之兆。或误触者。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根脚赤晕展开。浑身壮热微渴。疮 上亦热。此疽也。疽上或渐生白粒如黍米。逐个用银篦挑去。勿令见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见血尤妙。却用老皮散敷之。五七日。疮头无数如蜂房。脓不肯出。冬用五香连翘汤。夏 用黄连羌活散。夏初用防风败毒散。加葱枣。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气实。脉洪滑有力。痛 肿开。壮热便闭。宜五利大黄汤。复元通。气散。选用通利。又有初生白粒。误触后。便 觉情思不畅。背重如石。身体烦疼。胸膈痞闷。怕闻食气。此谓外如麻。里如瓜。疽毒深恶 。内连腑脏。疽顶白粒如椒者数十。间有大如连子蜂房者。指HT 有脓不流。时有清水微肿不 突。根脚红晕。渐渐展开。或痒痛。或不痛。疽不甚热。疮反陷下。如领之皮。渐变黑色。恍惚沉重。脉若虚弱。便用大料参耆归术。浓煎调理。

辨痈疽疖二十

疮疡有痈疽。疖 。轻重浅深。或止发于一经。或兼二经者。止当求责于一二经。不可 余经也。若东垣用药处方是矣。矧有兼风。兼湿。兼痰。兼气。兼血。兼阴虚等证者。病本 不同。治当求责。疮疡郁冒。俗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则愈。

辨瘤二十一

若发肿都软不痛者。血瘤。虚肿而黄者水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 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诸癃。瘤。。赘等。至年衰皆自内溃。治于壮年。可无 后忧。

疮疽分虚实用药二十二

疮疽痛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本。故可以王道平和之药徐而治之,亦无 。若脉实 肿,烦躁。寒热。脉证俱实。非硝黄猛烈之剂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溃。溃而脓水清稀。或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或手足并冷。此脉证俱 虚。非大补之。药不能平。投以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故治其证者。当辨表里虚实。随宜治 之。庶得万全。

治疮须分补泻二十三

东垣云:疮疽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反用寒 则是皮毛之邪引入骨髓矣。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剂托里。则是骨髓之病。上 彻皮毛矣。殆必表里通溃。共通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危。重则死矣。

男女痈疽治法不同二十四

男妇痈疽。精要谓治法无异。丹溪曰:妇人情性执着。比之男子。其难何止十倍。虽有 宜补,亦当以执着为虑。向见一妇早寡。善饮啖。形肥伟。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间背疽 近正脊。医乃横直裂开取血。杂以五香十宣散。酒饮月余。未尝及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执着之滞。时令之热。竟至平陷。淹延两三月不愈。

小儿疮疽二十五

小儿纯阳多热。心气郁而多疮疽。胎食过而受热毒。犀角散为最。余如常法。大下恐伤

痈疽当分经络二十六

丹溪曰:六阳、六阴经。有多气少血者。有少气多血者。有多气多血者。不可概论。诸 经惟少阳厥阴生痈。理宜预防。以其多气少血。血少肌肉难长。疮久不合。必成死证。或者 驱毒利药以伐阴分之血。祸不旋踵。才得肿痛。参之脉症。若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 。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热拔毒及纾气药。虚虚之祸如□掌耳。

一人年三十。左腿外廉红肿。一人年四十。胁下红肿二人皆不预防本经少阳血少。孟浪 用大黄攻里而死。

一人年六十。左膊外侧一核。一女髀骨中痛。二人亦不预防本经血少。孟浪用五香十宣 散表而死。

按此分经不致有犯禁坏逆之失。然手少阳少阴太阴。足少阳少阴太阴。俱多气少血也。手厥阴太阳。足厥阴太阳。俱多血少气也。手足阳明。俱多血多气也。以上病例。不系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只宜补形气。调经脉。疮当自消 。不待汗下而已也。若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下之。先犯病禁经禁。故致失手。

论内消二十七

内消。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脑背、腰项、臀 、皆太阳经宜黄连羌活 连胁处为近少阳。宜败毒散。形实脉实者。宜漏芦汤、五利大黄汤等疏利之。气虚参 为主 。血虚当归人参为主,佐以消毒,加以引经。六经分野。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血多少以行 补泻惟少阳一经。治与气血虚同法。(凡栝蒌、射干、山甲、蝉酥、连翘、地丁、鼠粘子、金 银花、木鳖之类、皆内消之药)

内托二十八

一凡痈疽已成。血气虚者。邪气深者。邪气散慢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破后脓少。清稀。或坚硬不软。或虽得脓而根脚红肿开大。皆气血虚。邪气盛。兼以六yin之邪变生。诸症必用内托。令其毒热出于肌表。则易愈也。内托以补药为主。活血驱邪之药为臣。或以芳香之药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寒,亦有疮疽肿痛。初生一二日。便觉脉沉细而烦闷。脏腑弱而皮寒。邪毒猛烈。恍惚不宁。外证沉深者。即当用托里散或增损茯苓汤。及温热之剂以从治之。或问内托。河间治肿 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病在皮肉。非气盛则必侵急须内托。宜复煎散除湿散郁。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饮之。如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及烦热已退。却与复煎散。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伤。

肿疡二十九

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表散为主。如用大黄。宜戒孟浪之非。

溃疡三十

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欲用香燥。宜戒虚虚之失。

外施贴药三十一

外施贴药。正是发表之意。经曰发表不远热。大凡气得热则散。得冷则凝。庸医敷贴冷药。岂理也哉。

一人年五十。嗜酒与煎爆。后左丝竹空忽努出一角。以硝黄脑子庵之。致毙。

疮疡作渴三十二

疮疡作渴。不问肿溃。但脉数发热而渴。用竹叶黄耆汤。脉不数。不发热。或脉数无力而渴。或口干。用补中益气汤。若脉数便秘。用清凉饮。尺脉洪大。按之无力而渴。用加减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黄。饮水不歇。此丸尤妙。

精要曰:口渴与口干不同。不宜用丹药镇坠。祸如反掌。惟桑枝煎五味汤以救阴水。

丹溪曰:不言食味起火。怒气生火。房劳激火。吾恐渴亦未易止也。

精要曰:疮作渴甚。急与神仙追毒丸。取下恶毒。清膻汤。千金漏芦汤。五香连翘汤。六味车螯散。万金散。皆可选用。利后仍渴。却用生津补气药。津液生。气血完。渴自止。

丹溪曰:大渴而与利药。非明示脉证。何以知其当下。后言利后仍渴。却用补药。又不明言脉证。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后尚渴。方与补药。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药可乎。况渴。属上焦。当肿疡时。犹或可用。若溃疡后渴。多因血气之虚。何待利后方议甚虚也。痈疽发渴。乃气血两虚。用参、耆以补气。归、苓以养血。或忍冬丸。黄耆六一汤。

一人渴后发背未溃。脉数无力。此阴虚火动。用加减八味丸。 咀二剂。稍缓次用丸剂

一人脑疽作渴。脉虽洪。按之无力。治以此药不信。自用滋阴等药愈盛。七恶并致而没

东坦云:论人病疽愈后发渴。多致不救。惟加减八味丸最妙。盖痈疽多因虚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则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发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一贵人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饮水数升。予用加减八味丸。诸医大笑。云此能止渴。我辈不复业医矣。皆用木瓜乌梅、紫苏、参、苓、百药煎等剂而渴愈甚。不得已用此药。三日渴止。其疾本以肾水枯竭。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药生水降火为最。患者鉴之。附子气味劲悍。有回阳之功。命门火衰。非此不补。性虽有毒。但炮制有法。或用甘草、防风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复与地黄等味同用。以制其热。润其燥。缓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驾驭其剽悍之势。则虽久服亦无害也。观东垣八味丸论。则较然矣。

精要曰:疽向安后发渴。与加减八味丸。

丹溪曰:夫当此时气血两虚。当用参耆补气。归、 补血。渴当自止。何必泽泻、茯苓佐以肉桂以导水耶。若忍冬丸。黄耆六一汤,亦为切当。忍冬养血。黄耆补气。渴何由作。(机)按丹溪所言

疮疡呕逆三十三

精要云:有二证。一谓初发。不曾得内托散。伏热在心。一谓气虚。脾气不正。其伏热在心者。与内托散。气虚者。宜嘉禾散。有寒热。宜正气散。兼与山药丸以补肾。

丹溪曰:诸逆冲上呕哕。皆属于火。托里散性凉。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徒温暖以助。山药丸补肾以壮下焦之阴。粗为近理。然治呕须分先后。肿疡时当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溃疡后当作阴虚补之。若年老因疽溃后呕不食者。宜参 白术膏佐使药。随时随证加减,亦用独参汤而愈者。山药丸缓急未易治。○河间谓病疮呕逆。湿气侵于胃也。药中宜倍加白术。海云。吐者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哕者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呕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仲景曰:呕家虽有阳明证。勿下之。咳逆者。火自下冲上胃口而作声也。病后胃虚所致。阴大虚也。病而至此多危。善于治者。岂可泛言呕吐无分别耶。热盛脉数。精要与漏芦汤。单煎大黄汤等。若不甚热。脉缓弱。只投五香连翘汤。

丹溪曰:热盛脉数。若肿疡时脏腑秘而体实者。犹可与也。若溃疡脓血出多。热盛脉数。去死为近。岂可下乎。缓弱之脉。古人皆以为邪毒已散。五香之飞走升散。其可用乎。

疮肿寒热用药法三十四

尝见治寒以热。而寒弥甚。治热以寒。而热弥炽。何也。假如心实生热者。当益其肾。滋。热自除。肾虚生寒者。当补其心。心火降。寒自退。此所谓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也。又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要在通其理类而已。又闻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盖治寒以热。必凉而行之。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此亦欲其调和也。其间有正有权者。盖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从治。理之权也。

疮疡面赤不得攻下三十五

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大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故郁则发之。虽大便数日不去。宜多攻其表以发散阳气。少加润燥之药。若见风脉风证。只可用发表风药。便可以通利也。若只干燥秘涩。只宜润之不可。(注∶“可”下疑有脱。)

论疮疡发寒热或汗三十六

疮疡发寒热。多汗。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连日作。又有或间日作。必先呕痰。寒热。寒热解。大汗出。精要言以上之证。不可专以为热,亦有气虚而得,亦有因怒而得。或先感寒邪。脾气不正而然者。

丹溪曰:因气虚者。当以补气药补之。因怒者当以顺气药和之。脾气不正者。当以脾药之。今用不换金正气散。悉是温散泄卫之药。欲以一两人参。收拾十四两之泄卫可乎。若用于肿疡时感寒邪者。犹或庶几。彼气虚者。因怒者。脾气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抑不知其用于肿疡耶。溃疡耶。

论疽疾咽喉口舌生疮三十七

凡疽疾咽喉口舌生疮。精要归罪不得内托。以致热毒冲心。

一贵人病此。与琥珀犀角膏。一日而安。

丹溪曰:肿疡用之。尚为近理。若溃疡后用之。彼犀角之升散。宁不助邪致虚以速其死后有犀角散以大黄佐黄耆。用黄耆则知为虚矣。用大黄又似疑其有实热。夫疮脓体虚。纵有旧热。将自渐因脓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动脏腑。若在秋冬。何异刀剑。

论疮疡食肉三十八

东垣曰:疮疡食肉。乃自弃也。疮疡乃营气而作。今反补之。自弃何异。虽用药治。不精要曰:羊、鸡、牛、鹅、鱼、面、煎爆、炒、炙、酒等味。犯之必发热。用栀

丹溪曰:栀苓、苦参、犀角。佐辅人参。固可解食毒之热。若寒月与虚人。宁无加减乎经谓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此言疮疽之因也。禁戒浓味。恐其引起宿火之热。此诚富贵豢养口腹者所当谨。若素贫者大不然矣。

予治一人。背痈径尺。穴深而黑。家贫得此。急作参耆归术膏。多肉馄饨与之而安。多肉馄饨补气之有益者也。

论气血喜香恶臭三十九

精要曰:凡血气闻香则行。闻臭则逆。饮食调令香美。益脾土。养真气。疮疡或为秽气 所触。可用香药熏之。

丹溪曰:甘而淡者可养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故经以热伤脾、热伤气为戒。今曰益 脾养气。施之肿疡。似有畅达之益。溃疡后用香美。恐有发湿热、损真阴之患。

论脓四十

夫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壅滞而生。当推虚、实、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内消。此 里之意也。若毒瓦斯已结者。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浅深。急酌量刺之。缓则穿通脏 腑。腐烂筋骨。可不慎哉。若脉紧而数。为脓未成。紧去但数。为脓已成。以手按上。热者 有脓。不热无脓。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有脓。大软方是脓成。若大按之痛者脓 深。按之不甚痛者脓未成。按之即复痛者为有脓。不复痛者无脓。薄皮剥起。起者脓浅。皮色不变。不高阜者脓深。浅者宜砭。深者宜针。手足指梢及乳上。宜脓大软方开。麻豆后 肢疖有痈。稍觉有脓。便用决破。迟则成挛曲之疾。

论痈疽脓成十死一生四十一

凡痈疽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已成脓血。砭石锋针取之也。但病者多喜 。而医者即用十宣散、败毒散、流气饮之类。殊不知十宣散虽有参、耆。然防风、白芷、浓 朴、桔梗皆足以耗气。况不分经络时令。气血多少。安可概用。败毒散乃表散药也。虽有表 证。不过一二服。况非表证。宁用之乎。流气饮乃行气散血之剂。服之过度。则气血虚耗。何以为脓。此三药不可轻用明矣。若脓既成。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充实者。或能自破 。若老弱之人又有攻发太过。不行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
一妇乳痈脓成。针刺及时。不月而愈。一人腿痈脓成。畏针几殆。后为针之。大补三月而平。
一人腿痈。脉症俱弱,亦危症也。治以托里得脓。不急针刺。后脓水开泄不敛而死。
一妇发背。待自破。毒内攻。一人腹痈溃透。秽从疮口出。皆由畏针而毙。

论恶肉四十二

恶肉者。腐肉也。痈疽溃后。腐肉凝滞。必须去之。推陈致新之意。若壮者筋骨强盛。充溢。真能胜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为害。若年高及怯弱之人。血液少。肌肉涩。设或留 而不去。则有烂筋腐肉之患。一夫人取之及时。而新肉早生。得以全愈。一人去之稍迟。几 致不救。一人取之失期。大溃而毙。尝见腐肉既去。虽少壮者不补其气血,亦不能收敛。若怯弱者不取恶肉。不补养气血。未见其生也。

腐肉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雄黄轻粉敷之。蠹肉努出。用远志末酒调涂之。
(又法)息肉 。乌头五钱。苦酒三升。浸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诸疮 肉。如蛇出数寸。硫黄末敷之 即缩。脓溃后蠹肉不腐,亦用硫黄、轻粉敷之。四围仍有肿 处。用毫针烧赤刺之。约一米 深。红肿则缩。

论蚀脓四十三

追蚀脓法。使毒瓦斯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 其疮。血出不止者未可 但掺追蚀药于疮上。待其熟可 。方 。 之痛应心者,亦不可 。误触其疮。 痛必倍。必生变症。若疮疖脓成未破者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贴之。脓出 之后。用搜脓化毒药。若脓血未尽。便用生肌。务其早愈。则毒瓦斯未尽。必再发。

生肌止痛四十四

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龙竭。止痛用 。予谓不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岂假龙竭之属。设若脓毒未 尽。就用生肌。反增溃烂。壮者轻者。不过复溃。或迟敛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内攻。或溃 烂不敛者亦多矣。止痛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损之。虚者补之。脓郁者开之。恶 肉侵蚀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岂特乳没之属。

一人发背。毒瓦斯未尽。早用生肌。竟背溃烂。治以解毒药而愈。又有患此。毒瓦斯始发。生肌。其毒内攻而死。一人腿痈。因寒作痛。与乳香定痛丸。一妇时毒。因热作痛。与防风 通圣散。一人腿痈脓溃。因虚作痛。与益气养荣汤。一人腹痈。因实作痛。与黄连内疏汤。

一人腿痈。脓成作痛。予为刺之。一妇发背。腐肉不去作痛。予为取之。痛各自止。专用龙 竭生肌。乳没止痛。未之察也。

疮痛不可忍者。苦寒药可施于资禀浓者。若资禀素薄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苦寒药。血 。四物东加黄苓、鼠粘子、连翘。在下加黄柏。若肥人湿热疮痛者。羌活、防风、荆芥、白 芷、取其风能胜湿也。

每见疮作。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痛多在疮始作时。脓溃之后。肿退肌宽 必渐减。而反痛者虚也。宜补参 之属,亦有秽气所触者。宜和解之。乳香、芍药之属,亦 有风寒所逼。宜温散之。羌桂之属。

论并治法四十五

诸疮患久成 。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须先服参耆归术芎大剂。托里为 或服以丸。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前托里之药。隔三 日再灸。不五七次。肌肉自长满矣。

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用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分。安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壮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用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长肉平。然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则瘥矣。

论附子饼四十六

(附豆豉饼) 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 。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如困则止。来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仍用前补药作膏贴。豆 豉饼专治发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豉为末。唾津作饼置患处灸之。饼干再用唾津和之。疮 大用水和。捣成硬泥。依疮大小作饼子浓三分。如已有疮孔。勿敷孔上。四布豉饼列艾其上 灸之。使微热勿令破肉。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二度。先有疮孔者。孔出汁即瘥。

论隔蒜灸四十七

隔蒜灸 元戎云。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丹溪曰:痈疽之发。或因内有积热。或因外寒而郁内热。若于 始发之际。外灸以散其毒。治之之早,亦可移重就轻。转深于浅。东垣曰:初觉发背。欲结 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纸先干处。即痈头也。取蒜切片如三钱浓。安头上 。用大艾炷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三 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十数日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者。用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烧之,亦能活也。若初发赤肿。中间有一黄粟米头。便用 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片浓薄。安头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本事方云:一人四月背疽。治之逾月益甚矣。以艾加疮头。自旦及暮。灸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 。脓尽不痛。始别以药敷之。日一易。易时旋去前黑烂。月余乃平。

灸法总论四十八

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瓦斯郁结。气血凝聚。轻者 药散。重者药无全功。东垣云:若不针烙。则毒瓦斯无从而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 攻于内。故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之剂。其壮实内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气寒。未 有不败者也。又有毒瓦斯沉伏。或年高气弱。若服克伐之剂。气血愈虚。脓因不溃。必假火力 以成功。

一人足患疔已十一日。气短。灸五十余壮。更以托里药而愈。黄君腿痈。脓清脉弱。一 结一块。溃不收敛。各灸以豆豉饼。更饮托里药而愈。一人胸肿一块。半载不消。明灸百壮 方溃。与大补药不敛。复灸以附子饼而愈。一人发背 痛如灼。隔蒜灸三十余壮。肿痛悉退 。更服托里消毒而愈。一人发背疮。头甚多。肿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溃。以艾铺患处灸 之。更服大补药。数日死肉脱去而愈。一人发背已四五日。疮头虽小。根畔颇大。隔蒜灸三 十余壮。其根内消。惟疮头作脓而愈。精要。曰:灸法有回生之功。信矣。大凡蒸灸。若未 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祛散寒邪疮口自合。其功甚大。尝治四肢疮疡气血不足者 。只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亦无不愈。若中虚者。不 服败毒药。则疮毒未除。中气先伤。未有不败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着艾胜于用药。缘 热毒中隔。外内不通,不发泄则不解散。又有处贫居僻,一时无药,用灸尤便。大概蒜用大者,取其散毒有力。用着艾炷多者,取其火力透也。如法灸之。疮发脓溃。继以神异膏贴之,不日而安 。一则疮不开大,二则内肉不溃,三则疮口易合。见效甚神。

辨精要曰:始发时用针灸。十死八九。丹溪曰:火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因死者。盖虚甚孤阴将绝,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当火气故也。岂可泛言始发不可灸以误人。精要又谓头上有毒不得灸。恐火拔起热毒而加病。丹溪曰:头为诸阳所 聚。艾炷宜小而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壮而已。若猛浪如灸腹背。炷大数多。斯为误矣 。按东垣灸元好问脑疽。以大艾炷如两核许。灸百壮。始觉痛而安。由是推之,则头上发毒 。灸之痛则炷宜小,数宜少。不痛者,炷大数多亦无妨也。经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不痛者,是邪气深陷也。急灸之。浅者不可灸。又曰:浅者有数头肿痛,亦灸之无妨。

竹马灸四十九

丹溪曰:诸项灸法皆好。惟骑竹马灸法尤为切要。此消患于未形也。先令病患以肘凭几 臂腕。腰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纹尽处。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为则。不量 指甲。却用竹杠一条。令病患脱衣骑定。令身正直。前后二人扛起。令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却将所量臂腕。篦从竹扛坐处尾 骨尽处。直竖竹上贴脊背。量至篾尽为 则。用墨点。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另用薄篾。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为则。男左女右 。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开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壮或七壮。不可多灸 。不问痈在何处及乳痈。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者。一云:疽发于左。灸左。发于右。灸右 。甚则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处。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云。心主血。心 气滞则血不行。故逆于肉理而生痈。灸此穴使心火调畅。血脉流通。即能奏效。起死回生。

论灸刺分经络五十

河间谓灸刺疮疡。须分经络部分。气血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 、(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束骨、(在足 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委中。(在胸中央约绞中动脉。)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在足小指之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夹溪、(在足 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阳辅、(在足外踝 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 穴选用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陷谷、(在足大指间。本节后陷中。)冲阳、(在足跌上五寸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解溪。(在冲阳后 一寸五分腕上陷中。)从脑出者。则以绝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一说。痈疽初发。必先当头灸之。以开其户。次看所发分野属何经脉。即内用所属经脉 之药。引经以发其表。外用所属经脉之俞穴针灸。以泄其邪。内外交治。邪无容矣。

针法总论五十一

经曰:冬则闭脏。用药多而少针石。少针石者。非谓痈疽也。痈疽不得顷时回。回者远 (远顷时而不写。则烂筋骨穿脏腑矣。)又曰:痈疽之生。脓血之成。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 自治于未有形。愚者遭其已成也。已成脓者。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疮疡一科。用针为贵。用之之际。须视其溃之浅深。审其肉之浓薄。若皮薄针深。反伤 。益增其溃。肉浓针浅。脓毒不出。反益其痛。至于附骨疽、气毒、流注。及有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燔针开之。若治咽喉。当用三棱针。若丹瘤及痈疽。四畔赤 。疼痛如灼。宜 砭石砭之。去血以泄其毒。重者减。轻者消。

一妇患腹痈。脓胀闷瞀。卧针。脓出即苏。

一人囊痈脓熟肿胀。小便不利。几殆。急针。脓水大泄。气通而愈。大抵用针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 之患者。或畏针而不用。医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针。遂或脓成而不得溃。或得溃而所伤已深 矣。卒之夭枉。十常八九。悲夫。精要谓痈如椒眼十数头。或如蜂窠连房。脓血不出者。用针横直裂之。如无椒眼之类。只消直入取脓。不必裂之。

(一法)当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小儿疮疖。先当温衣覆盖。令其凝泣壅滞。血脉温和。则出血立已。不如此。血脉凝便 针。则邪毒不泄。反伤良肉。又益其疮势也。

精要曰:痈者皮薄肿高。多有椒眼十数粒。疽者皮肤顽硬。状如牛颈之皮。○痈成脓则 。针宜用马衔铁为之。形如薤叶样。两面皆利。可以横直裂开五六分许。攻去毒血。须先灸 而后裂。○疽成脓则宜烙。可用银篦。大二寸。长六寸。火上烧令赤。急于毒上熨烙。得脓 利为效。

又曰:一妇病痈在背之左。高硕而熟。未破。医云可烙。傍有老成者曰:凡背之上。五 穴之所系。膈膜之所近。烙不得法。必致伤人。医曰:但宜浅而不宜深。宜横而不宜直入。(恐伤膈膜。)宜下而不宜上。(恐贮脓血。) 谓此诀尽无妨也。于是烧铁箸烙之。肉破脓出。自此而愈。当时直惊人非刽子手者。不

又曰:方其已熟未溃之时。用铁箸一烙。极是快意。方扇火欲着时。诚是惊人。予尝用 临时犹且颤悸。况未曾经历者乎。烙后脓水流通。百无所忌。名曰熟疮。其疮突者。针口宜向下。然须是熟于用烙者。识浅深。知穴道。审生熟。非其时则所出皆生血。当其时则出黄脓瘀肉。用尖针烙者不得法。尖针头细。其口易合。惟用平员头者为妙。盖要孔穴通透。或恐疮口再合。用细牛膝根。如疮口之大小。略割去粗皮。插入疮口。外留半寸许。即用嫩 橘树叶、地锦草各一握。研成膏敷之。牛膝能使恶肉常流。二草温凉止痛。随干随换。此十 全之功也。

火烙针。其针圆如箸。大如纬挺。头员平。长六七寸。一样二枚。捻蘸香油。于炭火中 。于疮头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软处。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疮口烙者。名曰熟疮。脓水常 流。不假按抑。仍须 之。勿令口合。

论蜞针五十二

蜞针吮出血。可施于轻小症候。若积毒在脏腑。徒竭其血干外无益。

一儿二岁赤轸。取大蜞数条吮其血。轸消。予曰:非治也。三日大热而死。盖血去。气不能独居故也。

金银花酒五十三

金银花生取藤叶一把。瓷器内烂研。入白酒少许。调和稀稠得宜。涂敷四围。中心留 泄毒瓦斯。

(又法)取藤五两。木杵槌碎。生甘草节一两。二味以水二碗用砂瓶文武火煎至一碗 。入无灰酒一碗。再熬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十数沸。去渣。分温三服。渣敷患处。一日夜吃尽。病势重。日夜两 剂。服至大小便通利。药力到矣。或用干者。终不及生者力大效速。或只用藤五六两。捣烂 热酒一钟。绞取汁。酒温服。渣罨患处。四五服而平。

此藤延蔓附树。或园圃墙垣之上。藤方而紫。叶似薜荔而青。三月间花微香。蒂带黄色。花初开色白。经一二日色黄。故又名金 银花。又名鹭鸶藤。又名金钗股。又名老翁须。因藤左缠。又名左缠。凌冬不凋。又名忍冬 。在处有之。治痈疽发背乳痈。初发便当服此。不问疽何处。皆有奇效。兼麦饭石膏、神异 膏贴之。尤效。

槐花酒五十四

槐花酒 槐花四五两。炒微黄。乘热入酒二钟。煎十余滚。去渣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一二服。

一人髀HT 患毒痛甚。服消毒药不减。饮槐花酒一服。劳随大退。再服托里消毒药而愈。

一人发背十余日。势危脉大。先饮槐花酒二服杀其势。退再服败毒散二剂。托里药数剂。渐溃。又用桑柴烧灸患处。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药贴之。灸至数次。脓溃腐脱。以托里药白术、陈皮。月余而愈。

一人肩疽脉数。用槐花酒一服。势顿退。更与金银花、黄耆、甘草十余服而平。

大抵肿毒。非用蒜灸及饮槐花酒先去其毒。虽服托里诸药。其效未必甚速。槐花治湿热之功最为神速。但胃寒人不宜过剂。

八味丸治验五十五

一人年逾三十。素怯弱不能食冷。臂痈愈后。饮食少思。或作胀。或吞酸。日渐羸瘦。参苓等药不应。右尺脉弱。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遂以八味丸补土之原。食进而愈。

一人病脾胃。服补剂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几殆。服八味丸三料而平。

一人脾虚发肿。服此丸不半年而康。

一人貌丰气弱。遇风则眩。劳则口舌生疮。胸常有痰。目常赤涩。服此而安。

一人患脾。服此将验。而庸医阻之。反用寒药。遂致不救。

尝验人有不耐劳。不能食冷。或饮食作胀。大便不实。或口舌常破如疮。服凉药愈盛。不止。小便频数。腰腿无力。或咽津。或呼吸觉冷气入腹。或阴囊湿痒。或手足冷。或面白 。或黧黑。或畏寒短气。以上诸症皆属肾,非用附子不可。治验数条,见前渴论。

相关文章
 五石肾气丸(《千金翼》卷二十二)
 治疗前列腺肥大验方
 在传烫伤膏
 转帖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1-8)》
 儿子感冒,求助
 金匮钩玄 血证 上课笔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