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络的微波特性
由于经络是与宇宙微波交通的系统,所以经络活动也经常表现出微波的特性。这无论在人体还是植物体上都是一样的。
去对植物中的光合作用讲得多,对植物中的光合作用逆过程没有很好阐述。实际上植物中也同样有光合作用的逆过程。植物的放光、放电现象就是光合作用的逆过程。植物也有辉光,也有光场、电场、磁场、生物场,只是比动物和人弱一些。植物叶子上也有电位差。植物生长时产生电流、离子流,最高值约七毫伏电位,有微弱光,有些植物发出的光还较强,如毒蕈能使
照片胶卷感光。植物对磁场的微小变化也有反应,有些植物可用来代替罗盘辨方向,叶子能指向四个方向。动物和人由于活动能力强,需要转化出更多的光、电、热、能来做功,光合作用逆过程更强。人由于有大脑意识的调控,更能调控这个过程,使光合作用逆过程进化到高级形态,如气功修炼,佛道修炼的气化、虹化、光化现象。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经络具有微波的特性。
由于经络具有微波的特性,所以生物体便经常出现能量放射的现象。
构成生命的不仅仅有物质,而且还有能量。活体的生命和死体的区别就是一个有能量,而另一个没有。这就是中医经常所说的元气尽则人便死的道理。能量是无形的,但对生命很重要。人一分钟也离不开能量:心脏跳动需要能量,呼吸需要能量,营养吸收和转化需要能量,毒素的排出也需要能量。肠胃缺乏能量就会蠕动减慢,消化就出问题;心脏缺乏能量就会出现
心力衰竭;肾脏缺乏能量就不能正常产生尿液。有了足够的能量才能生存、工作和学习。通常情况下人的能量都是从食物中获取的。食物首先通过肠胃分解,再通过血液运输,然后进入细胞的线粒体内转变为ATP,ATP的化学键断了裂后就释放出了能量。能量产生出来后反过来又供应给肠胃、心脏等组织和器官,以维持能量的继续产生,所以说生命的整个过程就是维持能量产生的过程。人体内的能量充足,新陈代谢就越旺盛,精力就充沛。因为人的能量产生需要很多环节,也就是说这个能量转化链很长,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能量就会减弱,新陈代谢就受到了影响。肠胃是能量产生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在没有发明输液的方法以前,一旦肠胃没有了功能人就必死无疑了,因此中医有句话说“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后来西方发明了输液的办法,将营养直接注射到血液里,从而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营养输入到血液内实质上是缩短了能量的转化链,如果将能量直接输入人体,就可以跨越更多的能量转化环节,直接给每个细胞充电,同时又能修复人体能量转化的通道,使人快速恢复健康。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能量的来源。电能虽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但无法被人吸收和利用的,只有植物、动物的能量(生物能量)才可以直接被人吸收和利用。能量的穿透力很强,肉体和树皮是包裹不住的,所以植物、动物内部的能量都要向体外散射,动、植物每天要弥散出很多能量。绿色植物产生的能量十分微弱,在自然条件下对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只有把植物能量增加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对人的健康发挥作用。
由于极性分子的物质会吸收微波(属损耗因子大的物质),所以水是植物能量的很好的载体,受到轰击后的水就具有了很强的植物能量。获得植物能量的水和自然界的露水的性能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把这种水取名为仿生露水。露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
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中国医学大词典》中说露水“养阴抚阳,滋益肝肾,去诸经之火,愈百病,止消渴,甚为有效”。民间一直沿用露水治疗红眼病。我国学者田向军破解了露水治病的秘密:花草上的露水附着在植物枝叶表面,自然可以吸收到植物散发出的能量,露水治病实质上是植物能量起的作用。
能量可以促进人的新陈代谢,但能量也并非越多越好,能量在某个地方
积聚过多,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田向军通过十几年的研究后发现,耐寒植物的能量和人体的能量很相同,是一种阳性能量,而怕冻植物的能量对人体来说是一种阴性能量,可以消除人体亢盛的能量。利用植物能量调整人体能量的平衡和打通能量的通道——经络。利用微波的能量来打通经络,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前景也是无比的广阔,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能投入这些领域的研究中去。
同样的道理,经络在人体上也经常以能量或微波的形式的存在,具有明显的物理特性。
19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高层认为经络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需投入资源加以研究,可是当时主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多数专家都反对,只有
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认为经络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使用的手段不对,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学进步了,也许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经络的证据。因此,力排众议,该项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数差点被否决。由于反对的声浪太大,因此,这项研究仅拨了很少的经费,由费伦教授成立项目进行研究。
由于费教授是一个精于分子物理学的化学家,不是一个医生,因此对这项研究采取和过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弃传统上成立正式组织的方式,采用一种名为虚拟组织的新式组织,项目中没有全职的研究人员,完全视研究需要机动的调集上海各种相关科学家及设备,花了近十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几项经络存在的具体证据。
这个研究首先认为解剖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不会有任何未发现的线状或管状组织,因此,将寻找的目标放在经络附近的组织分析,由于现代生物分子学进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远较二十年前进步得多,加上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再以医界专家为主,而以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本科学的专家为主,从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机会特别大。
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那份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些钙从那里来,从常识判断人体的钙主要在骨头中,但是骨头里的钙不可能在针刺的瞬间释放出来。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会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会有粘针的感觉,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
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
但另一方面,事情进展到这里还不能说明这就是经络的本质所在。因为我们知道,植物也具有经络,但如果在植物体上进行这样的实验,相信结果会另我们失望。但在人体上,出现这种现象却是能够说明一些经络问题。人体电解质平衡理论指出,体液实为电解液,其中的营养物质就是各种阴阳离子,如K+、Na+、Ca2+、Mg2+、Fe2+、等阳离子和CO32-、Cl-及蛋白质和肌酸、肌酐等阴离子;从整体上看,血液、细胞内液、细胞间液中的阴阳离子总和相等,正负电荷抵消,肌体呈中性。但是在营养交换过程中,动脉血因血压的作用从微血管动脉端的管壁渗入细胞间液,使间液中浓度变大,再从细胞间液渗入细胞内,但是细胞膜是有选择性的生物半透膜,只让O2-、Cl-、HCO3-等阴离子和一些肌酸、肌酐等顺利通过而进入细胞内液,而使K+、Na+、Ca2+、Mg2+等阳离子不容易进入细胞,这样,瞬刻间,细胞之间的组织液便多出了钾、钙等阳离子,使包围所有细胞的体液带上了正电。待细胞内的负离子等回到细胞间液中来时,体液便又恢复了中性。由于经络上微血管较多,体液浓度相应也比其周围组织较大,于是经络上便产生了以正离子(钙离子)疏密振荡为特征的较明显的正电脉冲;如果测量,将可得知经络上的内电流是从任督中脉流向四肢末端的。形为纵波的体液波这种特殊的电化学性,使得整个人体波都带上了复杂的生物波性质,而且使经络系统对光、电、声等物理刺激反应特别敏感,物力上表现为较强的液晶特性,在生理功能上表现出更为明朗的相对独立性。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着小组继续对这片骨间膜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它是由三条胶原纤维构成纤维条,再由五条纤维条卷成一束,数量繁多的这种线束结成片状,有点像计算机中的排线结构。再对这种胶原纤维进行分子层次的分析,发现它是由数种不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生物液晶态 (Bio-Liquid Crystal) 的物质。
根据物理学的常识,晶体结构的物质对声、光、电、热、磁等物理能量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过去对特异功能人士的实验,知道气功师所发出的“功”当中,有很大的成份是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远红外光。因此,小组对结缔组织的物理特性测试,首先就从远红外光的透光性做起。很快的又得到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实验证明胶原纤维在径向对9-20微米的远红外线具有近100% 的透光率,横向方面则几乎完全不透光,也就是说对于该频率范围而言,胶原纤维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
接着再从国外医学研究文献中了解,人体的所有组织,甚至小到个别的单一细胞,都至少有两根胶原纤维连结着,它很可能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人体各个脏器外部的保护膜,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光纤维。中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主干,在一般的中医经络图中主要画的就是经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几乎遍布全身,和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这项研究的论文1998年三月第一次发表在中国大陆的“科学通报”上,接着在2000年应邀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传统医学研讨会”中发表,也在2001年在“两岸中医药研讨会”中发表。虽然这些报告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这项研究最终将造成的影响必定远不止如此。
这项经络物质证据只是针对经络天、人、地三个层级中的地层所做的一小部份研究,除了这项证据之外,经络和穴位必定存在着其它的现象。上海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中的丁光宏博士所带领的小组,随后又发现人体的毛细血管多数呈不规则状,唯独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这也很像在
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荣卫之气的卫气,荣气是血管中的血液,这里发现的管外流场,就是卫气。
根据我们此前的推论,上述这些经络现象是不难解析的。经络组织具有物理结构,这是因为经络内存的元气是微波,而这些微波给机体提供的是能量,生物细胞通过获取这些能量进行各种功能性活动,从而显现出各种物理现象。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微波的特性如下:
微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电磁波段,尽管它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辐射之间,但却不能仅依靠将低频无线电波和高频红外辐射加以推广的办法导出微波的产生、传输和应用的原理。微波波段之所以要从射频频谱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研究,是由于微波波段有着不同于其他波段的重要特点:
⑴似光性和似声性
微波波段的波长和无线电设备的线长度及地球上的一般物体(如飞机、舰船、导弹等)的尺寸相当或小的多,当微波辐射到这些物体上时,将产生显著的反射、折射,这和光的反射、折射一样。同时微波的传播特性也和几何光学相似,能够像光线一样直线的传播和容易集中,即具有似光性。这样利用微波就可以获得方向性极好、体积小的天线设备,用于接收地面上或宇宙空间中各种物体发射或者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确定改物体的方向与距离,这就是雷达及导航技术的基础。
微波的波长与无线电波设备尺寸相当的特点,使得微波又表现出与声波相似的特征,即具有似声性。例如:微波波导类似预声学中的传声筒;喇叭天线和缝隙天线类似于声学中的喇叭、萧和笛。微波谐振腔类似于声学中的共鸣箱。
⑵分析方法的独特性
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波长很短,使得在低频电路中被忽略了的一些现象和效应(例如:趋肤效应、辐射效应、相位滞后现象等)在微波波段则不可以忽略。这样低频电路常用的集总参数元件电阻、电感、电容已不适用,电压、电流在微波波段甚至失去了唯一性意义。因此用它们已无法对微波传输系统进行完全描述,而要求建立一套新的能够描述这些现象的理论分析方法――电磁场理论的场与波传输的分析方法,用新的装置(例如传输线、波导、谐振腔等)代替那些我们已习惯了的电容、电感、电阻。
⑶共度性
电子在真空管内的渡越时间(10-9秒左右)与微波的振荡周期(10-9~10-13秒)相当的这一特点称为共度性。共度性是给予微波电子学以巨大影响的非常重要的物理因素。利用这种共度性可以做成各种微波电真空器件,得到微波振荡源。而这种渡越效应在静电控制的电子管中是忽略不计的。
⑷穿透性
微波辐照于介质物体时,能深入到该物体内部的特点称为穿透性。例如微波是射频波谱中除光波外唯一能穿透电离层的电磁波,因而成为人类外层空间的重要手段。微波能穿透云雾、雨、植被、积雪和地表层,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的能力,成为遥感技术的重要波段;微波能穿透生物体,成为医学热透疗法的重要手段;毫米波还能穿透离子体,是远程导弹末端制导和航天器重返大气层时实现通讯的重要手段。
⑸信息性
微波波段可载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大的,即使是很小的相对带宽,其可用的频带也是非常宽的,可以达数百甚至上千兆赫。所以现代多路通讯系统,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几乎都是工作在微波频段。此外,微波信号还可以提供相应信息、极化信息、多普勒频率信息,这在目标探测、遥感、目标特征分析等应用中是十分重要的。
⑹非电离性
微波的量子能量不够大,因而不会改变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或破坏分子的化学键,所以微波和物体的作用是非电离的。由物理学可知,分子、原子和原子核在外加电磁场的周期作用下所呈现的许多共振现象都发生在微波范围,因此微波为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和其基本特性提供了有效地研究手段。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微波属狭义范畴的微波,而我们在一般讲述特别在研究人体时往往指代的是具有更大范围的微波,因为人体经络与宇宙交通的,除了上述狭义范畴的微波,也包含着来自天地各处的其它很多不同频段的微波,这是由于人体除元气外还有着其它多种形式的气所决定的。
四、对穴位的再认识
以上只是讨论了经络的结构与特性,但还没有涉及到穴位的研究,现在,我们将着重讨论穴位的结构与特性。
由于穴位是伴随着经络而产生的,经络部位要更好地与宇宙交通,就必须通过穴位来完成。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生物体的任何组织也阻挡不了微波的穿透,而吸收这些微波能量主要都是细胞,所以经络部位吸收一般的微波并不需要通过穴位来完成,但在经络部位在吸收其它一些能量诸如纵波时,或者在进行这些能量交换产生经络作用后,就很有必要通过穴位进行交通。
经络上的穴位具有类似“无线电天线”的功能,起到使人体联系并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皮肤是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分界面,体表的穴位有的是经脉的末端,有的就象垂直体表皮肤的经脉,并且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相当丰富和集中,所以对外部的声、光、电、压力、温度等各种物理刺激,都会很快感知,即通过人体波的变化传给大
脑神经中枢和与经络相联的各部器官,并使之作出调节性的反应。例如,人在正常状态时,十二经络中人体波的振幅大小、相位先后等排列规律,就是与外部环境状态如日月、阴阳等主要矛盾方面的影响相互一致的。当然,穴位作为人体波反射点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如病态或气功态),穴位也会使人体波折射出体表之外;不过这种折射非常微弱,而且使人体波发生了分解,其中周期性的正电脉冲演变成了低频调制式电磁波,也包括红外线;涌动的纵波变成了人耳不能感知的次声波;这两种折射波因物理性质和传播速度相差极大,以致于冲出体表皮肤后便分道扬镳了。这就是人体波折射即所谓“人体外气”的真面目,也是人们探索多年,总是测量不到完整统一的人体生物波,而只是得到低频电磁波、红外线、次声波等“碎裂外形”的原因。
说到穴位的结构,可以作这样的定位:存在于人体皮肤、由纵横行走线路交错时形成并可垂直通向深层下部骨内或脏器里的结缔组织,就是穴位概念内容的实质组织体。举个例子,切割剥开的山
羊肉,那些骨肉间白色的网膜状组织就是经络,这些经络把它全身内的心、肝、肉块、骨都连接着拴系到皮上来,只要你抓到它的皮,就把它全身内的心、肝、肉、骨都拽住了。要是没有了这经络,这心、肝、肉、骨就散成各如沙子一样了。而这些内脏各有自己直接伸连到皮肤上和骨架上的大撮白膜,这就是穴位。
穴位的穴字其实就是窍字的上半部,可以这样说,生物体全身都是孔窍,所以也可以说这些孔窍都是穴位,这种说法在生物体最初出现经络时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只不过在后来的进化中出现了某些特定的地方其组织更为密集而功能更为强大一些的孔窍,我们才把这些部位称之为穴位罢了。至于经络与穴位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会在另一篇章作详细介绍。而在这里,我们不妨简单说明一下与经穴息息相关的针砭的作用。
如果病邪在浅表部位,我们一般用按摩推拿或放血等手段来改变机体微循环即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一旦病邪在深层部位,我们都要借助九针来完成操作才能有效达到愈病的目的,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经络的本质功能是与天地自然交通,那么这很明显与此目的有关。由于我们需要吸收的是宇宙的微波,所以为了便于解说,我们不妨把针砭比如成接受微波的天线。我们知道,天线作为无线通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是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发射时,把高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接收时,把电滋波转换为高频电流。这里涉及到能量转换的概念。那么,同样的道理,针砭在针灸中的作用就是接收与辐射微波。接收微波,是为了更好地促使人体吸纳宇宙能量,而辐射微波,则是更好地促使人体排泄废气粒子。
论述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作为接收与辐射微波的针砭,它很明显具有双向性,那么,它在什么时候表现为接收,什么时候表现为辐射,而它们在接收或辐射时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针砭的作用虽然类似于天线,但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天性无论在形态还是在功能上是无法相比的。针砭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所起到的作用就如一个病危的人需要打强心针一样,危急之后,就不能再打强心针,必须等身体慢慢地进行自我修复。并且,先辈说过,久针无补,主在于泻。连续扎针一个月,再去称体重,肯定减轻。因此有人研究针灸减肥,效果也很好。所以,还是那句话,针灸就像打强心针,看似能大补,实质以泻居多。
总的来说,针砭的作用机理是这样的:刚入针时由于其金属特性而表现为接收微波,此微波能量被细胞吸收并利用后引起离子富集现象,然后这些离子随组织液等在人体内定向流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微电流,由于不断的流动造成电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电流将产生电磁波,最后这些电磁波再通过针砭辐射出去(有相当一部分继续被人体吸收利用或由某些穴位辐射出去)。这就是针砭的作用机理。
而关于针的应用及其补泻之法,《聚英》载“补泻雪心歌”道:
“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明,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向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拽。
如何补泻右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仍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辍,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
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为补泻定呼吸,吸泻呼补真奇绝。
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
泻则吸气方入针,要知阻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禁。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为什么同一穴位应用不同的针法却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功效呢?这里还得从穴位的基本功能就是与天地自然的交通谈起。如上所述,补则呼出却入针,泻则吸气方入针。其中道理,乃因针灸所谓的补,其目的是通过穴位从天地之间吸收能量,而泻的目的则相反,是希望通过穴位将体内废物排往天地之间。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往往借助一些外力的作用。在这里就是借助大气压强的作用。补则呼出却入针,那是因为当人体向外呼出气的时候,其体内的气压明显小于外在的气压,从而出现压强差,那些充斥在天地之间的精微物质将从高压往低压处运行,所以选择在此时进针则效果更佳,这就是得道者多助的道理。相反地,泻则吸气方入针也是遵循这种道理。
论述至此,我们可以对在进行针灸的时候关于经络重要还是穴位重要这个争论下一结论了。很明显,经络的重要性比穴位多很多倍,因为全身处处皆穴位,循经无处不穴位,并且一旦行针,这支针砭就是一个比一般穴位强大很多倍的足够与宇宙交通的“穴位”。
接着下来,我们不妨论证一下,当人体将宇宙微波能量吸纳后,是通过什么方式利用的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能量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体内,它们的最大的服务对象正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经络以及穴位均以一分为二的对称形式存在,而这正是由于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而造成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这个道就是能量,这个一在这里就是细胞,“一生二”指的正是细胞的分裂方式,也是宇宙演化的一个普遍的原则。
虽然细胞内含有很多种物质,但是,吸收微波能量的物质依然是那里面的水,而传递能量的就是那些有机分子。由于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大分子,几乎各种生命活动无不与蛋白质的存在有关。蛋白质不仅是细胞的主要结构成分,而且更重要的是,生物专有的催化剂——酶是蛋白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离不开蛋白质。一个细胞中约含有104种蛋白质,分子的数量达1011个。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传递能量的重任主要落在蛋白质身上。
有研究表明,蛋白质是一种半导体,网络整个机体的纤维状蛋白也是一种半导体。由于共轭π键电子的非域化,它们可以以电流的形式传递能量,蛋白质可因之而显示出导电的特性来。从分子构象构型来看,由于能量状态改变时,这些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的构象构型也发生改变;反过来说,当分子构象构型发生改变时分子肽链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状态也发生改变,所以它们可以以构象构型的不断改变来传递能量;此时因分子的电子云状态发生改变,纤维状蛋白也可以因之而表现出电特性来。生物高分子物质的分子的电子也可以吸收光子和释放光子使分子能量状态改变而形成能量传递;因氢键维系的扭曲成螺旋状的胶原纤维的多肽链及DNA也有可能因能量状态的改变,一系列的氢键可以同时打开和关闭,它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能量传递,当它们的一系列的氢键同时打开或关闭时,其电导性的改变可以导致其电流的改变。上述种种能量传递可以在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部进行,也可以在这些分子间进行。
由于细胞里面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分子,所有生物均含有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单体聚合而成的大分子。核酸可分为
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DNA。所以,接收与处理微波信息的微观物质就是核酸。
另一方面,由于经络穴位区存在Ca、K、Fe、Zn等离子的富集现象,所以,生物电在某种程度是由于经穴而产生的,这也是我们认为任何生物体均具有经络的另一佐证。但是,经络实质却并非生物电如此简单,它只不过是经络的一种现象而已。为了让大家从不同角度更好地认识经络的实质,在这里我们不妨也简单介绍一下生物电的相关常识。
1791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在
青蛙肌肉中也蕴藏着电能,他把这种电称为“生物电”,这便是生物电名字的由来。19世纪,内科学用电位器测得神经细胞膜突然受到刺激产生0.1伏特电。至此,人们再不怀疑生物电的存在,而且确认任何生物体中,都有生物电。
20世纪50年代后,人们才揭开了其中奥秘。原来,动物的每个细胞都有完整的细胞膜,细胞膜有两层脂肪分子,细胞内带电离子必须通过离子通道才能穿过细胞膜。在平时,细胞内钾离子多,细胞外溶液中钠离子多,细胞内外产生电势差,这就是膜电位。在动物剧烈运动的时候,细胞膜通道打开,细胞外高浓度溶液流向细胞内,就产生动作电位。一个个细胞排列整齐,这就像把一个个小电容串联起来那样,虽然每个电池只有0.1伏特,如果有亿万个这样小电容的话,那么它的电压就不小了。这就是有些生物的生物电有很高电压的原因。
有些动物具有很强的生物电。比如,生活在非洲尼罗河中的电鲶,在受到惊吓或捕食时能迅速放电,产生400~500伏电压。又如,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里的电鳗,更是一个电击高手。它们若受到惊吓或捕食,能产生300~800伏,甚至1000伏左右的电压,足以电死一头牛,因此赢得了“河中魔王”的称号。再如,许多生活在大海深处的生物,它们能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黑暗中发出光亮。生活在海洋深处的虾类、鱼类,大约有70%的品种能够发光。因此,夜幕降临时,在海洋的一些区域,一盏盏生物灯大放异彩,形成一幕极为壮观的“灯市夜景”。
最近发现植物体内,同样有生物电的存在。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含羞草。当人手指碰到含羞草的叶片时,它便羞答答地垂首低眉。这是因为当含羞草的叶片受到刺激后,会立即产生电流,电流沿着叶柄传到叶片底座上的球状器官,引起球状器官的活动,而它的活动又带动叶片活动,使得叶片闭合。不久,电流消失,叶片就恢复原状。
很明显,无论是光能还是电能,它们都来源于同一元素:电磁波。而这里所说的电磁波,就属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微波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坚决认为,作为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微波,正是促使经络现象的本质所在因素。而无论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是光能还是电能或者其它形式的能量,都是由此能量转化过来的。
是文至此,我们可以给经络下这样的定义:经络是生物体内与宇宙能量交通的并以结蒂组织为组织的一个以能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独立的开放性系统,其功能活动由体外的宇宙能量以及体内的细胞液共同构成并符合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宇宙的基本法则。
五、经络现象的解析
验证一个理论或假说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能圆满地解释其对应领域的特性或现象,以及与现实状况是否相符。但令我惊奇的是,本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现在在这里我就试着用这理论来解释部分经络现象。
一、循经感传现象
我国现代经络研究,从50年代一开始就着眼于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即古人称之为针灸的“得气”现象,而今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针刺时患者常常感到的一种从穴位沿着经脉传导的特殊的“酸、麻、胀”的感觉传导现象。
既然我们认为组成经络的结构是结缔组织,而这种组织遍布所有拥有这些组织的生物体,那么就是说经络无处不在,但为什么在针刺穴位时却出现循经感传现象,而不是只在穴位周围向四周扩散呢?其实,在针刺穴位之后,也出现了一定的扩散现象,但是,这种扩散现象并不明显,因为在穴位及其附近的组织液存在一定的湍流现象,这是由于Ca2+等离子的富集以及其本身的特殊结构而出现的。具体一点地说,凡改变其上游的流速,则下游的分叉处的动脉湍流必然加强并在该处管壁外也形成微粒组成的湍流(这就是所谓的“得气”),如果附加电场、磁场或生物场,这种湍流就汇合成一个大旋涡,气功术语称“结丹”,这与自然界中龙卷风很类似。构成这种湍流的微粒来自血液,由于血管内皮间隙仅有几个,故而此微粒既不是分子也不是能对组织造成损害的离子、质子或中子,而是更小的粒子,也就是微波。
正如前面所述,“在穴位点附近的毛细血管呈规则的并行线状,而且平行于经络。经过流体力学的计算,发现只要在相邻的穴位间有一定的压力差,在人体的经络中就会形成管线外毛细血管间的组织液流场。这有点像海洋中的洋流,没有管子,但有水流。”很明显,尽管经络是开放式的,但却像海洋一样,其中液体的流动并非就是以向四周扩散为主要形式存在,而恰恰相反,海洋中的洋流往往朝着某一特定的方向流动,经络里面的组织液等也是这样。
另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压迫等外加因素持续作用在循经感传线上任意部位,即可阻止感传循行。解除外加因素,感传继续循行,这种现象被称作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金针赋》中有关于:“以尤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的描述。据目前相关报道,机械压迫,局部低温,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等因素均可导致感传阻滞。绝大多数受试者循径感传均可被机械压迫所阻断,但压力必须够大,而且一定要施加在感传线上(即经络线上)。压迫感传线两侧旁开的对照点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对循经感传都没有明显影响。降低感传经过部位的皮肤温度,可使感传循行速度减慢,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感传即可被完全阻滞。在感传线上,以垂直方向,向皮下或深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也可阻滞感传,当受试者自述感传被阻滞时,循经感传过程中所伴随的脏腑、五官等功能的变化也同样受到阻滞,即针刺效应随之显著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解除阻滞,感传恢复循行、针刺的效应又复出现。
我们知道,筋膜主要是由结缔组织组成。组成筋膜的主要结构是胶原纤维。而且这些胶原纤维是与肌肉、肌腱的纵行方向一致的线性结构。胶原纤维中的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这可以告诉我们,胶原蛋白在“气”的传导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人体内任何一种蛋白质都是带电的。组成胶原纤维的胶原蛋白带负电荷,在人体体液中呈现嗜酸性。这样胶原纤维上的负电荷吸引水分子H+和体液中的正电离子,使水分子中H+和体液中的正电离子向胶原纤维靠近。水分子OH和体液中负离子远离胶原纤维表面。OH和负离子再吸引体液中的正电荷,这些正电荷再吸引负电荷……
如果我们沿着某一经的线路上针刺一个或多个穴位后,各个穴区都产生大量游离正电荷。也可以这样说,在某一经的线路上出现了多个小发电机。这些发电机产生了多个外加电场。由于外加电场的作用,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运动。这些电能量就会沿着经脉运行。而包裹肌肉、肌腱、筋膜的胶原纤维是线性的与肌肉、肌腱方向一致。这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这些正电能量沿着肌肉、肌腱纵轴运动。它们所走行的线路正是经络的走行方向。而如果机械压迫等外加因素持续作用在循经感传线上任意部位,则阻碍了这些电荷的运动,它们将向四周扩散,所以就出现了阻滞现象。
研究还发现,当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应外周经脉线上组织液中的Ca2+、Na+、K+、H+浓度也会出现一些特异性变化。
昆明医学院也有人证明,
胸膜炎家
兔相应耳穴处的Ca2+等化学物质浓度也存在着特异性变化。当络合组织液中Ca2+,或阻断细胞膜上的Ca2+、Na+、K+离子通道,或阻断Ca2+离子活动的配体钙调素的活性,都可阻断针效,影响经络的功能。这提示Ca2+等离子参与了经络活动,是经络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说明了“酸、麻、胀”的感觉其实就是触电的感觉,是由于这些离子随组织液流动而发生了密集的定向移动而形成了明显的微电流而引起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人体里,经络与神经组织关系密切,但反过来,如果把人体中的神经组织切除,则经络及其现象还是客观地存在着,也就是说,经络与神经组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同样,在人体内部,经络特别是络脉与血液或血管之间尽管也关系密切,但同样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点我们会在以后的篇章中详细地加以论述。
二、低电阻现象
1950年,中谷义雄用9V直流电刺激皮肤,发现经络有低电阻性,经穴部位比非经穴部位电阻值低。而且,两者电阻值相差很多倍。之后,各国研究经络的专家学者们重复做了中谷义雄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由此可以看出,该实验具有百分之百的可重复性。所以,经络的低电阻性是毫无争议的世界公论。
我们知道,纯净的水是不导电的,在纯净水中加入少许酸、碱、盐等物质,就能导电了,而且,加得越多,导电性就越好,电阻值就越低,由此可以看出,溶液中的导电物质含量和电阻值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人体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体液中含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离子。正如此前所述,在经络通道上,由于富集了大量的离子,所以这些地方就较为容易导电,也就是在相同的电压下,经络部位的离子通道处的电阻较低。
关于其他经络现象我们不准备再作论述,因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分析临床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有些问题我们利用目前的科学也未必解析得了。举个例子,我们的心经在中医里被喻为君主,那么,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其它器官进行协作的?
在2003年9月号的科学人杂志上,曾志朗副院长“莎翁之谜在于心”一文指出,一位在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杨姓医师,他发现在两次心跳之间会出现一组波动,他并依此作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可做心脏病发作的预警,后来又引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上。其实杨医师看的还不够仔细,王唯工博士后来发现这里不只是一组波动,而是十二组,也不只可预测心脏病,若配合中医脉诊的理论,可预测所有疾病。
12谐波分别对应相关脏腑,比如说第一谐波对应肝脏;第二谐波对应肾脏,依此类推。当心脏收缩将血推送出去,一出去大动脉马上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在此血流的动能转为压力位能(这就是中医膻中穴所在,心气不足就是心脏送血出来的压力位能不足)。然后心脏发出第一谐波时肝脏产生共振,血进入肝脏;依此类推,分别进入肾、脾等脏腑。要改变分配则只要改变各谐波的能量大小,那么进入各脏腑的血量就改变了,而且可以控制的很精确。脏腑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呢?肝经的共振频率是和肝脏相同的,依此类推。全身的血液输送与分配就这么做到了。而经络的路径恰在动脉与静脉间,静脉是不会动的,但静脉中有逆止瓣膜,靠着经络共振的能量,血就被送回心脏了,经络上的穴道扮演的是类似加压站的角色,当经络的能量传输一定距离而减弱时,由穴道来提升能量。
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些谐波,则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将面临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尽管发现这些了谐波,也因为人体的复杂性而面临很多分支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所以与其纠缠在这些局部的问题当中,还不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有意义得多。
六、关于经络的演化
我们知道,自有生命的物体体开始出现时,它们就一直存在着与宇宙交通的生命活动中,所以可以这样说,自生物体伊始,经络就一直不断地存在于进化的历程中。但是,只有在生物体演化到结缔组织出现后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经络,严格地说这个时候也不能全称之为经络,只能谓之络脉,特别地这个时候指的是孙络一级以上的络脉。而这个时候所谓的穴位也常指原穴。
在植物体里,这种情况还普遍地存在,而在动物体内,则由于高度进化的结果,情况则截然不同。特别地,在人体内部,这种情况要复杂得多。为了更好地研究经络问题,我们不妨返回经络演化的初期,研究一下当时的简单经络要容易得多。
根据生物进化的结论,我们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体最早演化出现的是胃,但这个时候所谓的胃其实包含了所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其功能包括吸收消化与排泄等等,这个时候的胃并没有被分化出来,我们姑且称之为原始胃吧。而刚开始时并没有心脏出现,所以我们说经络与血液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而经络与体液中分不开的,只有那最早出现的细胞及其液体,即细胞液,这里主要指的是组织液。因为后来人类高度进化了,出现了细胞液可分化为组织液和血浆两部分。但很明显的是,这里的血浆是后来演化的结果。而组织液或称细胞间液,是存在于细胞间隙的液体,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在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隔有细胞膜,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隔有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都有一定的通透性,水分和一切能透过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均可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进行交换。
由于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隔有毛细血管壁,所以组织液也血液之间其实就可以互为转化,这就是中医之所以称“气为血之母”的真正原因。很明显这里所指的气就是组织液,而元气就是促使组织液生成的微波。由于后来经络与血液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人体内部,每当论及经络时,就必须考虑血液的因素在内。而这种情况在络脉中要明显得多。因此,在研究络脉时,机体的微循环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之一。
在中医的众多疗法中,放血疗法可以说是是治疗络脉病证的一种很实用的方法,这不能不说络脉与血液没有联系。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有细心留意,我们有时在十指取很少的一些血液样本也会感觉
眩晕,甚至要躺下休息一下才能恢复。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总不至于因为那一点点的血液样本就会发生眩晕吧?其实,这种现象早在《灵柩?血络》里面就给出了解析:“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说到底还是离不开那个具有能量概念的“气”。
由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血液循环是体液循环的下一级结构,它与神经系统一样,都是跟随经络系统的不断演化而演变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体内的胃与心一样,你说它们有关联吗?在活着的机体里面,它们可谓关系密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却又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系统。
只有在络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脉才演化出来,而只有经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脏腑才出现。在原始胃出现之前,动物体的经络其实是非常之简单的,因为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心经、肾经的出现。按照太极生两仪的观点,这个时候只有两条经络:阴阳二经。对应今天人类身上的经络,则是任督二脉。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任督二脉,你将会发现,他们如此的对称而又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经络循环系统,是多么符合生物进化初期的简单原则啊!
根据脏腑演化顺序:胃-脾-膀胱-肾-心包-胰-小肠-心-大肠-肺-胆-肝。则易知经络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对应产生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胰一直被中医当作是三焦,现在修正过来。
既然任督二脉是最早的经络,那么对应地百会穴与会阴穴就是最早的两个穴位。而这两个穴位的最初位置,就是当时生物体的最大孔窍附近:头与尾。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动物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蚯蚓,虽然“直肠直肚”,但还是有了头尾之分,又或者说是百会穴与会阴穴的出现才促进它们的头与尾的分化。由于百会穴与会阴穴的作用,使得当时的循经感传现象只在头尾两极之间进行着,所以导致了任督二脉沿纵向分布,而这也直接导致后来的所有经络几乎都以这样的方式分布着。面队经络干线为什么成纵向分布这一重大生物学疑难,如果我们能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简单经络与穴位,解析起来是多么的简单啊!
同样的道理,胃、脾、膀胱与肾在任督二脉之后相继出现,这里就有了一个特点,就是这些经络在人体内都是贯穿头尾的,没有哪一条经络出现在手上,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四肢(如果算上退化了的尾巴应该是五肢)最先演化出现的必定是两腿无疑。如果追溯回远古时期,那时侯的腿大概就相当与现在鱼儿的尾巴吧。
接着下来就是心包、胰、小肠、心、大肠与肺经,这些都是手类经络。由于手是后来演化出来的,所以其构成的复杂性自然就比腿强很多倍,这也是手的进化结果为什么会比脚灵活的原因。心经与肾经相继出现后,有两个穴位我们不能不讨论以一下,那就是劳宫穴与涌泉穴。劳宫穴它位于
手掌由桡、尺动脉围成的两个动脉弧棗“掌浅弓”和“掌深弓”内,其间有强厚的致密结缔组织棗“掌腱膜”,其局部皮肤网状层缺如,足底的涌泉穴与此相同,故而构成粒子流出入人体的最佳口岸,所以能在乎掌和足底检测出电磁波和粒子流,这已为众多学者反复证实,毋容置疑。四肢动物就靠这4个掌心向宇宙特别是地球吸收能量与排放废粒子。人类直立后,劳宫穴功能受损,使有些疾病如心瓣膜病、
高血压等成为人类的专利。至此,我们已经知道在人体内有几个最重要的穴位即百会、会阴、劳宫与涌泉穴,研究它们我们就能够了解其他穴位的特性以及它们与宇宙交通的规律。
经络系统发展到这里,已经初步形成简单到复杂的架构,但由于这时手部经络很明显比腿部经络多出两条来。但由于细胞的对称分裂造成经络必然向对称性发展,对应着这个必然,运行至腿部的胆、肝二经就这样出现了。事实上,胆、肝二经并非是等其它经络现象演化完成后才出现的,它们伴随着生命的演化也一直在不断演化着,只不过在这之前它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而独立出来而已。
说到这里,似乎已论证完毕。其实不然,因为随着人类的进化(有时也是退化),经络分布也会随之而改变。在动物身上,它们的尾巴呢?这些尾巴对应着什么经络呢?由于动物的尾巴在演化历史上也是处于比较早期的,在陆生动物还没有出现前,最初那些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就已经出现了尾巴,而在我们人类,就连那构成新生命的精子也是带着一条尾巴的。所以,对应尾巴的经络必然也是那些在经络演化进程上处于比较早出现的经络,是什么呢?很明显是属于胃、脾无疑,在尾巴这个部位是它们的分支络脉。特别地,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其实应该是脾主五肢。脾的五行属性是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的象数是五,也是十,总之就是五的倍数。这里的五,正是五肢,这里的十,就是十指。但是,现在人类的尾巴退化了,经络移位或者也随之退化了,脾也只能主四肢了。但在动物体,由于他们的尾巴还没有退化,所以我们可以从研究它们的尾巴而得知一些情况。如果你拉扯
猫的尾巴,你将会发现它们会有拉肚子的情况出现,因为胃、脾二经属于消化系统,而这些穴位又离肛门比较近,所以影响就更加大了。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认为动物的尾巴主要的经络分布是胃、脾二经,但如果对应人体我们可以知道,基本上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只一两条经络分布如此简单,并且尾巴是动物比较重要的肢体之一,其生理复杂性与其四肢是基本相当的,所以,很明显尾巴部位还存在其它经络分布,如果你考究尾巴的结构,它们血液、肌肉以及筋膜等等,基本上五脏六腑都有身影在此,所以,我们可以下定这样的结论,动物尾巴的经络分布是综合的,只不过是以胃、脾二经为主而已。
论述至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阳经都在人体的外部,而阴经却相对地对应人体的内部呢?理由是很简单的,由于生物体的外围表皮吸收的是类似于太阳光一类的高频微波,而这些微波与阳光一样是属于阳性的,所以阳经都在生物体的外部,人体也不例外。而阴经的情况与此相反,大家可自行推理。接下来的问题是,腹部神厥穴附近也是人体的外围表皮呀,为什么这里的经络主要都是属于阴经而谓腹属于阴呢?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研究经络是不能停留在人体这个领域的,因为人类已经高度进化了,要回答这个属于根源性的问题,我们还是将经络返回远古时期吧。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是猿类动物,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直立行走,他们与其它动物一样,都是以背朝天而腹着地的方式进行爬行,这样一来,由于其背部相对地体现在外,经常吸纳着类似于太阳光一类的高频微波,所以就形成了诸如膀胱经一类的阳经,而当时的腹部由于相对在内,所以这些地方就只能吸纳来自于天的频率较底的阴性微波以及来源于地的阴性地气,双重夹击之下,腹部自然就形成了阴中之部位了。只不过,猿类动物经常攀爬树木,逐渐形成了手朝天而脚着地的习惯,然后发展为直立行走,才有了今天的我们,但由于此时经络已经完成进化,所以我们今天的经络分布基本上还是老样子。
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了解了经络的演化顺序之后,如果再比较一下子午流注表,你会发现,经络的循环顺序并非和演化顺序相吻合,这只不过说明了经气的循环顺序与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流注顺序其实是不同层次的。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是经气在一天之中的“当令”情况,而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经气在人体循环一周绝对不用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由于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经气流循任督二脉常被道家称为小周天),所以剔除此二经以及天地环境的影响,关于经气的自身循环顺序,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十二正经的循环情况。
道教的祝华英道长在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中记载说:
“一、春秋时代的“十二经脉”运行之谜至今未解
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素问》、《灵枢》。由于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而《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只一个侧面而已。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经脉”的真谛。如果仅凭《灵抠经》中某一章节对“十二经脉”之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主义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
1、井荣俞经合的出入矛盾
《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经日:“手之三阴从脚走手”……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人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之道中所“入”呢?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本输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地为合。”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故人走于“曲池合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其“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现象。关于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出井、人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论,其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呈矛盾现象。
2、根结矛盾
《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大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子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墩,结于
玉英,络于膻中”。经日:“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明从足走腹”。若联系以上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走向来推理阴、阳、根、结的居点。其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是合乎循行规律的,因为足之三明从足走腹,故应根在足、而结在胸上。若是将足三阳经的根,结居点来结合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相对照定理,其足三阳的“根”当在头;“结”当在足。为何足三阳的“根”反在足、“结”反在头呢?此乃根结矛盾。
3、根、溜、注、入矛盾
《灵枢?根结篇》云:“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
昆仑,入于天柱。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阳谷,注于下陵,入于人迎。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聪。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据以上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结合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主阳经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线是合理的,它是随着手之三阳从手走头的路线而根、溜、注、入的。但是,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路线就不符合道理了——不但不能从头走足来根、溜、注、入,为何反而“从足走头”而根、溜、注、入呢?此乃根、溜、注、入矛盾。诸如以上有关“十二经脉”的出、入、根、结及根、溜、注、入等经脉循环迂迴的逆行矛盾,从古至今著书者众理纷纭,皆附和围绕着“经典的理义”注释而已,未有剖析说明“十二经脉”之内在所形成的“各种矛盾”而难圆其说。
二、修身练性方悟真谛
笔者初学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犹如乱丝难以理顺。观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见解各持己见,未能获得“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面对以上所提出的种种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于《黄帝内经》中之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道家夫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索问》、《灵枢》的黄帝、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环运行的道理,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由自身显示出来的玄机奥秘。所以,虽然著出《索问》、《灵枢》于世,却是藏头去尾深隐保密,如未经真师口传心授,实难解释其“真谛”。
为了解开数千年没有解开的“十二经脉”运行的矛盾之谜,笔者于六十年代期间开始修身炼性静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修炼不久由于机缘巧合而达到“胎息”的境界,终于悟出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运行的“其谛”。
和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的运动一样,“十二经脉”也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的“双向进退运动”。根据其阴阳对立的双向运动,使以前研究“十二经脉”的三个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十二经脉”在脏、腑、表、里相配合的阴阳对立运动是“小循环运动”,笔者能清楚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后面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详述。而每一个侧面有三道“大循环运动”,但因隐隐约约、恍惚杳冥,且比“小循环运动”更深奥、更玄妙,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故只提示一下而已。
<附>手足三阴三阳的动态现象
贫道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仅清晰的感觉到脐部(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缓慢地正、反、往、来的周旋着。约十分钟后,即明确感觉到四肢的内、外侧各有三条经脉路线一致的运动着。原来手足之内侧的三阴经与手足之外侧的三阳经以同速反向运动着,即内侧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外侧手三阳经则向肩部方向运行。同时,外侧足三阳经向足趾方向运行时,则内侧足三阴经向腹部方向运行。但是,身体另一侧的手,足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运行,分别与之相反:即左侧的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则右侧的手三阴经向腋窝方向运行,其余的三明三阳逆行经脉类推。
由于这种左、右侧相对立往返无休止的三阴三阳同速运动,使我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是呈现双向正、负运行规律的。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肘,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膝。这种阴、阳、正、负运动便是我悟开十二经脉的关键所在。
我处于这种“胎息”的状态历时较长,故清晰地觉察到:
l、左手之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出至手指的同时,而左手之手三阳经即正运行至头;左足之足三阳经即正运行至足,左足之足三阴经即正运行至腹。同时,其右侧之,足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足,右侧之足三阳经即反运行至头,右侧之手三阳经即反运行至手,右侧之手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胸中。再接着,右侧正运,而左侧反运。左侧正运,而右侧就反运。正常人每行一个呼吸之时,其左侧约正运行二次负运行二次,右侧亦正运行一次负运行二次。所以十二经脉的内在机能始终都是正、负无休止的升、降、进、退运行。
胎息发现左右手足十二经脉正反运行方向表:
左侧正运右侧反运表 右侧正运左侧反运表
左侧手三阴从胸→手 右侧手三阴从胸→手
左侧手三阳从手→头 右侧手三阳从手→头
左侧足三阳从头→足 右侧足三阳从头→足
左侧足三阴从足→腹 右侧足三阴从足→腹
右侧足三阴从腹→足 左侧足三阴从腹→足
右侧足三阳从足→头 左侧足三阳从足→头
右侧手三阳从头→手 左侧手三阳从头→手
右侧手三阴从手→胸中 左侧手三阴 从手→胸中
2、人体中线的督、任二脉是“两条”经脉相合并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运动机能。
3、足三阳经和足三明、经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别络穴处”的阴阳机能交合,是人体表、里、阴、阳经脉交换最奥秘的联系之所。这一现象、在后章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的运动中详述。
4、头部的两侧,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进退运动机能,只是运动路线复杂、故感觉不太分明,仅感觉其复杂的经脉升降运动机能,由头部至项部而止。
5、胸腔和腹腔内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运动,但因其脏腑的位置分散而难以分辨清楚。如果依据手、足四肢的三阴经和三阳经之明显对立的运动规律,故对头部和脏阴腑阳的经脉运行,即能够推理而得到解释。
在“胎息”的状态历时达四小时之后,由一点思维念头略心,陡然间我恢复了后天呼吸,周身而由凉转温,其手、足之三阴三阳经脉的运动机能也消失。
根据这次“胎息”的体验,使我多年研究“十二经脉”所遇到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获得了解释。现将研究“十二经脉”的收获贡献于世,以供爱好研究“十二经脉”的同仁们验证落实,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据此可知,不但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所有的经脉均按阴阳的对应关系而相并自成循环系统而相并地运行着。关于十二经脉每一个完整的运行时间,祝道长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呼吸之二分之一。他作这样的论述如下: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以上说明:我们人体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生化能量无形难辨,但是,当古圣人在阐述五脏六腑之“十二经脉”的机理起源时,却是从很微小、很暂短、一霎那、一瞬间而不到一个呼吸的往返运动为起点,再沿着这一个微小呼吸,由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的推移来“推之大之”,就可能演化一秒、一分、一刻、一时、一日、一月及一年的五运六气阴阳运行。
所以,大道理从“微小道理”产生的。贫道研究后认为:《灵枢经》对有关“十二经脉”运行过程的论述,都未有达到一个呼吸的时间。据论述最多的章节实只达到“半个呼吸”的运行时间,而论述最少的章节,就只有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时间。例如:
1、论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证明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十二经脉的“正运机理”。
2、论述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之运行,也只说出了人一个侧面之手三阳经的正运机理。
3、论述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之运行、亦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之足三阳经的“反运机理”。
以上三例,都不过只说到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再例如:论述阴阳十二经脉的别正、六合运动、乃是一侧面之正、负运行的阴、阳交合,故有一往一来的运行时间,又如:论述足三阴与足三阳经的根、结,其运行机理从根运行到结、由结运行到根,亦只有一升一降的往返时间。故以上二例,都只是论述到一个呼吸“二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所以说:《灵枢经》中有关人体“十二经脉”的全部论述,确实没达到人之一个呼吸的所有循环过程,由此证明我们中国“古圣人”发现的“经络学说”是非常“玄微深奥的”。可是,这个最微、最小、最简捷的十二经脉道理之中,却又包涵着最浩大的天地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