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病理生理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病理生理学-电子讲稿:绪论、疾病概论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绪 论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病理生理学是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在临床各学科的医疗实践中,都需要用病理生理学的理论诠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改进防治措施。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疾病有更正确和更全面的认识,对疾病的防治不断改进和完善。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因此,这些基础学科在理论和方法学上的每一重大的进步,都将促进病理生理学的发展。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2、基本病理过程,简称病理过程 ( pathological process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等;

3、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论述人体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

 

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为了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疾病时体内功能代谢的变化,病理生理学工作者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中也安排了一些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操作和观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有: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分子生物学实验、离体实验等。

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由于有关疾病的大部分实验研究不能在人体上进行,就需要通过在动物身上复制相似的疾病模型来进行疾病机理和药物疗效等研究。动物实验可人为地控制某些条件,并且重复性好。但由于人和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不加分析而机械、目地用于临床,需要和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和参考。

临床观察: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体,因此周密细致的临床观察资料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但一切临床实验研究均应在不损害病人健康的前提下进行。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研究疾病在群体中发生发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制定对疾病进行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的对策和措施。

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离体实验都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手段。

四、病理生理学的历史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首先倡导以研究活体的疾病为主要对象的实验病理学,即病理生理学的前身。病理生理学在教学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独立的教研室最早出现在1879年俄国的喀山大学。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东北一些学校最先成立了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独立开设课程。1980年成立了中国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学会。1985年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第一章 疾病概论(Introduction to disease)

 

在这一章,我们将讨论健康、疾病和亚健康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Concepts of health and disease)


一、健康(health)
  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躯体上的完好状态指躯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采用当今的科技手段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情绪、心理、学习、记忆及思维等处于正常状态,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愉快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能应对紧急的事件,处理复杂的问题。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
  它强调健康不单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在精神上、社会功能上必须完好。同时,这个定义也隐含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卫生组织上述关于健康的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目前已受到广泛的认可。


  二、疾病(disease)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疾病有不同的观点:
1、唯心主义:疾病是鬼神作怪,菩萨不保佑。
2、通俗的观点:不舒服,按老百姓的通俗观点,疾病是不舒服(dis-ease)。

3、古印度医学:气、胆、痰三种体液失衡。
  4、中医学:阴阳五行的失调。

 古印度医学和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道理。

 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入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三、亚健康(sub-health)
  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包括躯体性、心理性、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很高。根据WHO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的人只占约5%,患病的人占约20%,处于亚健康的人占75%。在中国,亚健康者>7亿,而中青年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在北京中关村,科技精英汇集之地,知识分子的人均寿命只有53.34岁,比该地区的人均寿命少20岁左右。
26岁的某某在著名的外企公司工作,工作环境好,收人不菲,而且每年还有一两个月出国的任务,是朋友和圈子内人们羡慕的对象。不过,虽然“身在福中”,她却有自己说不出来的苦衷,明显感到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地不行了,而且这么年轻的身体如果都感觉不行的话,一旦跨入30岁或40岁的界线,她还能在竞争激烈的外企中争得一席之地吗? 她现在最大的苦衷是失眠,尤其是公司加班加点后就会整夜睡不着,有时几乎是每天晚上睁着双眼看着装修豪华的天花板,或一直数数到天明。接下来她会吃不下饭,头痛关节痛,整天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时顶头上司的吩咐也听不见或忘记了。等到她明白过来,又担心自己这样的精神状态会被老板炒鱿鱼。这种恐惧反过来又加重了她的烦躁,然后人就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为了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她不得不去看大夫。大夫的诊断她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工作、学习负荷过重导致人体身心疲惫;家庭、社会及个人的麻烦事过多导致人烦躁、忧虑;环境污染导致人体质下降;生活及工作方式不科学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钟”等等。某些遗传因素亦在亚健康的发生中具有作用。
  亚健康的表现十分复杂,可有下述多种表现形式:①躯体性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②心理性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④过劳死  指亚健康状态未进行及时干预,一部分人出现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恶果。
  亚健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向健康或疾病转化。减轻工作负荷,化解心理矛盾,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可促使亚健康向健康转化;长期忽视亚健康的存在,不处理,则亚健康向疾病转化。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亚健康的危险性,促使亚健康向健康转化。

图:健康与亚健康、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 病因学(Etiology)

 

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cause )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如乙肝病毒引起乙型肝炎。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七大类:

 1、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约1/3因感染性疾病。(举例:SARS病毒引起非典、北京市23人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等)这类病因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其致病性取决于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及侵袭力(invasiveness),亦与机体本身的防御及抵抗力大小有关。

致病的特点:
(1)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才引起疾病
(3) 两者都可发生改变
(4)条件对其致病有很大影响

图:SARS病毒

 2、理化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高温(或寒冷)、高压(或突然减压)、电流、辐射、机械力、噪声、强酸、强碱及毒物等。例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性肝硬化等。目前潜在中毒日益增多,如装修、食品添加剂。

致病特点:
(1) 大都无明显的器官选择性。
(2) 一般只起始动作用。
(3) 潜伏期一般较短或无。

3、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指各类必须物质或营养物质等的缺乏或过多。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依靠许多必需物质如水、各种营养素、某些微量元素等来维持。这些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都会导致疾病,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

4、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s)
 遗传性因素指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缺陷。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蛋白质表达、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而致病。如凝血因子Ⅷ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甲型血友病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指因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或结构的改变而致病。
5、先天性因素(congenital factors)
 指在妊娠期能损害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各种畸形和发育缺陷,如唇裂腭裂、无脑儿等。有些先天性因素是基因突变,也属于遗传性因素。但大多数先天性因素是获得性的,如风疹病毒的感染,致畸药物的使用等。

6、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s)
 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因素均可对机体造成影响。
 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对青霉素等的过敏。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造成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机体免疫功能全面崩溃,常因并发感染而死亡。
7、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andpsychological factors)
指紧张的工作,不良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不是一个单纯生物学的概念。人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复杂的社会联系,经常会碰到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
 条件是指能影响(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例如:
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抵抗力↓→结核菌入侵→结核病
在这里,营养不良及过度劳累是条件,而结核菌是病因。
②婴幼儿→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全→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在这里,呼吸道防御功能低下是条件,病原体是病因。
此外,还有两个与条件相关的名词:诱因和危险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例如:感染、过多过快输液、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riskfactors)—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时称之。
例如:高血脂症、高血压、抽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发病学(Pathogenesis)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

(一)稳态的失衡与调节(imbalance andregulation of homeostasis)
  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例如发热的过程:

图:发热的三个时相

Ⅰ.体温上升期;Ⅱ.高温持续期;Ⅲ.体温下降期;红线代表体温调定点曲线;黑线代表体温曲线。

 (二)损伤与抗损伤(Damage and anti-damage)
  损伤与抗损伤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它贯穿疾病始终,其双方力量对比决定了疾病的发展方向和预后。
  对各种损伤做出抗损伤反应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生物机体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即具备这种特征,如阿米巴原虫遇到有害刺激时,可伸出伪足进行逃避。当生物进化至哺乳动物及人类,机体各器官系统已具备精细的功能分化,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协调机体对损伤的反应,抗损伤反应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需要动员各种抗损伤机制来帮助排除病原体,抑制各种损伤因子,促进创伤修复,增强机体对损伤的抵抗力等。抗损伤反应对损伤因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有时也有交叉或非特异性抗损伤反应的存在。如:毒物作用时,机体可同时激活解毒、应激、抗氧化酶等反应。

此示意图描述了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损伤与抗损伤发应,大圆圈外的箭头代表各种损伤因素,如感染、中毒等。而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www.med126.com/hushi/中形成了复杂而完善的抗损伤机制。小圆圈内的箭头代表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如解毒功能、应激反应,抗氧化酶等。

图:损伤与抗损伤

 (三)因果交替(alternation of causeand result)

因果交替是指原因与结果不断转化,推动疾病不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下面以失血性休克为例来说明因果交替。 

图:因果交替

 由于外伤导致大出血,致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回心血量下降,致使心排出量进一步减少。这样原因(心排出量下降)导致结果(回心血量下降);而结果又变成原因(回心血量下降),引起更加严重的结果(心排出量进一步下降),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作为医生,我们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及时输血输液)。如果不能打破恶性循环,病人将会十分危险。

(四)局部与整体关系 local-systemic relationship)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疾病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全身变化,或二者兼有。一方面,局部的病变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肺结核除表现咳嗽、咯血等局部症状外,还可导致发热、盗汗、消瘦、乏力、血沉加快等全身性反应,甚至可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再例如危险三角区长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这是局部病变引起全身性变化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医务工作者应善于认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疾病复杂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并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正确的处理,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方法。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
  众所周知,生物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神经反射),而许多病因也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而致病,称为神经机制。举例:乙型脑炎、狂犬病有机磷农药中毒、休克。
    2、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
  体液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病因通过影响体液的质、量或其调节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通常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而发挥作用,参见示意图。

  

许多情况下,神经机制与体液机制常协同作用,故又称为“神经-体液机制”。
  3、细胞分子机制(cellular and molecularmechanism)
  各种病因通过影响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致病,称为细胞、分子机制。近年来,不少学者十分重视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甚至急性损伤性疾病)都与基因的改变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但是,从细胞分子水平获得的信息还必须回到整体进行整合,才能获得对生命现象或疾病的整体认识。因此,近年来又提出了整合医学的概念。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Fate of disease)

 一、康复(recovery)
    分为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及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某些感染性疾病还可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有些可留有后遗症(如心肌梗死后留下的疤痕)。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按照传统的观点,死亡是一个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及生物学死亡期。这样不利于准确认定死亡的时间。现在,学术界倾向于把死亡看成一个事件,以脑死亡作为该事件的标志。

脑死亡 (brain death)
    (1) 概念:
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及机体做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 不可逆性昏迷(coma),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 脑干神经反射(brain-stem reflexes)消失;
3)自主呼吸停止(apnea),需不停的人工呼吸;
4) 脑电波(brain wave)消失;
5)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以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具有下述意义:
1)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节约医药资源;
2)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此外,必须将脑死亡与“植物状态”区别开来。
表: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临床鉴别

项  目

脑死亡

植物状态

定义

自主呼吸

意识

脑干反射

恢复的可能性

全脑功能丧失

丧失

脑的认知功能丧失

有睡眠—醒觉周期,但无意识

   

 2005年3月31日靠生命维持技术存活了15年能睁眼,并露出笑容的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在法院批准的条件下实行了“安乐死”,特丽.夏沃的生死不仅牵动了整个美国的神经也令世界为之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医学伦理问题的思考和争论。2005年4月10日在我国宣布首例“脑死亡”,武汉同济医院专家在家属同意下按照世界医学权威机构对于脑死亡的定义和卫生部脑死亡起草小组的最新标准评估,在中国内地首次以脑死亡标准宣布一脑干出血的心脏还能维持跳动的毛姓患者为正式死亡。“脑死亡”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争论。目前,法、美、英、瑞典,荷兰等国家已先后制定脑死亡法。我国近几年来,卫生部正组织专家对脑死亡判定标准进行审定,最近将正式公布《脑死亡判定标准管理办法》,但尚未立法。 

Summary

Introduction of Patho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derived from the term “pathologic physiology”, as it implies, is concerned withthe physiology of abnormal state, the rules and mechanisms about the genesis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Duty of Patho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is the study ofabnormalities or alterations in the body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investigatingthe genesis, evolution and outcome of diseases and the mechanisms, aiming atunveiling the nature of diseases as well as providi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Pathophysiology serves asa bridge between the basic and clinical medicine, with the purpose of enabling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y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various diseases appear so as to prevent diseases and treat patientseffectively.

Contentsof Pathophysiology  1. Etiologyand Pathogenesis. This part aims at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why and howdiseases generate, and exploring the basic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general rulesof the genesis, evolution and outcome of diseases after the action of primarypathogenic agents on the body. 2. Pathological Process. Pathological processrefers to the common changes in function, metabolism and structures of the bodyin different diseases. 3. Pathophysiology of Organs and Systems.This partdeals with the general and common pathological process appearing in differentdiseases, for example, cardiac insufficiency,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hepaticinsufficiency, renal insufficiency, disturbance of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and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Research methods of Pathophysiology  Multiple methods areapplied in pathophys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basal way is the combination of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1. animal experiments, 2. clinicalstudies, 3.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4.molecular biological experiments, 5. in vitro experiments.

 

Conspectus of Disease

Health and Disease  1. Concept of Health. WHO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ed health a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and infirmity. 2. Concept of Disease. Diseaseis an abnormal life process resulting from the disturbances of homeostasis causedby certain etiological factors. 3.Concept of sub-health. It is a state between health anddisease, without obvious diseases, but there being decline in physiologicalfunction—decreased vigor and adaptabilities.

Etiology  Etiology is the studyon causes of diseases ― factors causing them, and conditions of diseas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m. 1. Cause of diseases. Etiological agents are factors leading to thegenesis of a disease, determining its specificity. (1) biological factors, (2) physicaland chemical factors, (3) nutritional factors, (4) genetic factors,(5) congenitalfactors, (6) immunologicalfactors, (7) social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2. Condition of diseases. Conditions (factors) affecting the genesis anddevelopment of a disease take effects on the base of the action of etiologicalagents.

Pathogenesis  Pathogenesisstudies the rules and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diseases after the action of primary pathogenic agent on the body. 1. General rulesof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General rules of the genesis and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include the follows: (1) imbalanceand regulation of homeostasis, (2) damage and anti-damage, (3) alternation of cause and result, (4) local-systemicrelationship. 2. Basic mechanisms of the genesis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Though mechanisms vary among different diseases, there arecommon ones for various diseases. (1) neuralmechanisms, (2) humoralmechanisms, (3) cellular and molecularmechanism.

Outcome ofdiseases  Animportant aspect of a disease is its outcome. There are generally three kindsof outcome of diseases. 1. Complete Recovery. In complete rehabilitation, the body’sfunctional, metabolic and structural alterations which once appeared in thedisease are perfectly restored, and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is diseasedisappeared entirely. 2. Incomplete Recovery. The mainsymptoms and the anti-damage responses disappear entirely. But somepathological changes are still present in the body. The result is the risk ofrelapse, permanent damage or sequela. 3. Death. Death is the terminal oflife. It is thought to be a gradual proces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stages: agonal stage, stage of clinical death and stage of biological death. Traditionally,cessation of heart-beats is thought to be the criterion of death. Today theaccepted definition of death is brain death. Brain death refers toirreversible and permanent function loss of whole brain. The criteria of braindeath are as follows: (1) irreversible coma and cerebral unresponsiveness, (2) cessationof respiration and no spontaneous breathing after 15min artificial ventilator,(3) dilation and immobilization of pupil, (4) absence of all brain-stemreflexes, (5) absence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6) cessation ofbrain circulation.

复习思考题

1、基本病理过程、病因学及发病学的概念?

2、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3、什么是病因、条件?

4、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5、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Kong Xianshou, Disease.Contemporary Pathophysiology, Kong Xianshou,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1998, 1~10.

2、Jack D. Lange, Introdution. Stephen J.Mcphee, Pathophysiologyof Disease, McGraw-Hill 2001, 1.

3、Gregory Barsh, Genetic Disease. Stephen J.Mcphee,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McGraw-Hill 2001, 2~27.

4、陈主初,绪论。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

5、陈主初,疾病的病因发病学。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www.med126.com版社 2006,5~13。

6、金惠铭,绪论。金惠铭,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4。

7、金惠铭,疾病概论。金惠铭,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15。

8、陈主初,绪论。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

9、陈主初,疾病的病因发病学。陈主初,病理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13。

10、  王树人,绪论与疾病概论。王树人,病理生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1~8。

相关文章
 执业卫生与执业医学授课教案:第八章 苯的氨
 空气理化检验考核办法
 健康评估多媒体资源:胸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63
 教案:第六十八章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护理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大纲:第十六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