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ubercular peritonitis |
拚音 | JIEHEXINGFUMOYAN |
别名 | 中医:痨瘵,积聚,鼓胀,腹痛,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本病多继发于腹腔内结核病,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少数病例由血行播散引起。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盗汗、消瘦、腹胀、腹痛、腹腔肿块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1.腹腔病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或盆腔结核的活动病灶,直接蔓延到腹腔。 2.自行感染粟粒结核和肺结核可经血行播散到腹腔;肺部原发综合征引起的血行播散,可在腹膜形成潜在的病灶,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发生结核性腹膜炎。 |
中医病因 | 1.禀赋素弱,感受痨虫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抵抗力较差,痨虫入侵体内,流着于腹部而发生此病。 2.劳倦内伤、正气虚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机体气血阴阳不足,不能抵抗痨虫入侵,留着不去,发生此病。 3.久病失养、气血不足病久耗伤机体气血,或感受外之痨虫,或机体内病灶复燃导致疾病发生。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人最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目前本病在国内仍较常见,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 |
发病机理 | 腹腔内结核病灶以直接蔓延的方式引起结核性腹膜炎,其最常见的原发病灶是肠结核,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结核。亦可由血路播散而致病。 |
中医病机 | 本病由于劳倦内伤,正气虚损,痨虫入侵,留着不去,耗气伤阴,致脏腑功能虚弱,三焦决渎失职,水湿内聚,气滞血瘀所致。 |
病理 | 大体病理可分为三型:粘连型、腹水型和干酪型。 各型的腹膜表面和肠管表面的脏层腹膜均可见到粟粒结节,陈旧的呈黄白色,新鲜的如露珠样,以两季肋部和两下腹部最明显。 粘连型:腹膜与肠管及网膜有广泛粘连,网膜增厚,纤维增生,收缩成团块,悬在横结肠和胃的附近。 腹水型:较多见,以渗出为主,腹腔内可渗出大量渗出液。 干酪型:又称小房型,较少见,由以上两型演变而成,以干酪坏死为主,腹腔内有局限性积液或脓肿。干酪型病灶可侵蚀肠壁、阴道壁形成内瘘,或侵蚀腹壁形成外瘘。 以上三型以粘连型最多见,渗出型次之,干酪型最少见。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有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并存,称为混合型。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阳明腑实: 证候:发病急骤,日晡潮热或壮热不已,腹部硬满疼痛而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舌苔黄燥;脉沉实。 证候分析:劳倦内伤、正气虚损、痨虫入侵、留着阳明、阳明经气不畅,故见腹部硬满疼痛而拒按,胸闷不舒,阳明热甚,大便秘结,经气不利,亦可见溏滞不爽,日晡为阳明旺时,正气来复与邪相争则日晡潮热或壮热不已。舌红、舌苔黄燥;脉沉实为阳明腑实之征。 (2)肝郁气滞: 证候:腹胀、腹痛每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适,纳食减少,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忧郁思虑导致肝气郁结,故见胸闷不适,肝气横逆,克犯脾土,中焦气机不畅可见腹胀、腹痛,且每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脾胃运化失司则纳食减少,气机不畅,则经血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征。 (3)气阴两虚: 证候:潮热、盗汗,面色晄白,颧红,手足心热,倦怠乏力,腹胀,腹痛。苔白,舌红或淡,脉细数或细弱。 证候分析:痨虫稽留体内日久,耗气伤阴,气虚则倦怠乏力,气血不容于面故面色晄白;阴虚则内热,故见潮热,盗汗,颧红如妆,手足心热。阴气未除,阳明气机不利故腹胀腹痛;根据偏于阴虚或气虚的不同可见到舌红或淡,脉细数或细弱。 (4)水湿内停: 证候:腹大膨隆,纳呆恶心,腹泻或便秘,小便短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痨虫入侵,留着不去,阻滞中焦气机,运化失司,故见纳呆恶心,水失运化停于腹内则腹大膨隆,下焦气化不利则腹泻与便秘频乃且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为水湿内停之征。 (5)瘀血阻滞: 证候:腹大而坚,内有肿块,或见腹痛腹泻,或见呕吐便秘,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痨虫稽留,病久入络,瘀血阻滞,故内生肿块,腹大而坚,腹痛;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故呕吐便秘。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为瘀血阻滞之征。 |
西医诊断标准 | 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1.多数发病缓慢。有发热、消瘦、盗汗、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常有结核病史。 2.腹部检查腹壁有柔韧感及压痛。部分患者有少或中量渗出性腹水,多不伴有移动性浊音。部分患者可触及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的肿块,压痛明显。 3.腹水为渗出性,少数呈混浊或血性,偶见乳糜样。腹水培养或动物接种结核杆菌呈阳性。腹腔镜检查可见渗出、粘连或其它结核性病变。 4.血沉增快。 具备以上1、2、4项,且可除腹膜腔内肿瘤或转移癌,抗痨治疗效果明显、持久有效者可确诊。 |
西医诊断依据 | 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发热、腹部压痛、血沉快、渗出性腹水等征象进行诊断,如抗结核治疗有明显疗效即可确诊。 1.诊断依据 (1)壮年以上的患者,既往有结核病史,伴有腹膜外结核,特别是肠结核、肺结核等结核病证据,而出现腹部症状者。 (2)发烧原因不明达两周以上,倦怠、消瘦、食欲不振,伴有腹胀、腹泻、腹水、腹部压痛、柔韧感或腹部包块者。 (3)末梢血的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沉快,腹水为渗出性液。 (4)X线检查见腹膜粘连、肠结核、腹水、肠梗阻、腹腔包块,小肠一结肠瘘征象者。 (5)抗痨治疗2~4周有效。 2.判断方法第(5)项加其余任何一项均可确诊。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一)起病 结核性腹膜炎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及人体反应性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一般起病缓慢,症状较轻,以致在病后数周,或数月才引起患者注意;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发热为主要表现;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起病稳匿或无明显症状,仅在因其他腹部疾病经外科手术或尸体剖检时而偶尔发现。 (二)症状 本病以发热、盗汗、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乏力等为主要症状。发热以间歇性低热为最多见,但也有起病急骤,迅速出现发热。干酪型、渗出型病例常出现弛张热,有时高达40℃,伴有明显中毒症状。腹痛以持续隐痛或钝痛为多见,亦可呈阵发性疼痛,腹痛多位于脐周、全腹或活动性病变部位。腹泻可因腹膜病变本身引起的神经病理反射促使肠运动紊乱所致;也可因溃疡性肠结核或肠曲间瘘管形成而产生;大便每日多为2~4次,以糊状粪便居多,很少有含粘液者;有时粪量很多,这是由于干酪样肠系膜淋巴结阻塞乳糜管后妨碍脂肪吸收所致。在粘连型病例,便秘也较常见,也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胀是由结核毒血症,或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所引起,亦可因大量腹水而致。后期病人常有消瘦、浮肿、面色苍白及口角炎、舌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 (三)体征 患者营养状况一般较差,腹部触诊可有腹壁柔韧感,一般认为是粘连型腹膜炎典型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各型。腹部压痛一般轻微,少数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常见于干酪型。腹水超过1000ml时,可叩及移动性浊音。粘连型或干酪型腹部可触及包块,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感,不易推动。块质多固定,压之剧痛。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超声检查 可证实腹水和包裹性积液等。 X线检查 钡餐可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腹水、肠瘘、肠腔外肿块等征象,对诊断有辅助价值。腹部平片有时可见钙化影,提示钙化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
实验室诊断 | 腹水检查 腹水大多数为草黄色渗出液,静置后自然凝固,少数呈淡血性,偶见乳糜样,腹水常规化验比重1.016~1.020,蛋白含量超过25g/L白细胞数多于500×106/L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也有部分病人的腹水中除蛋白增高外,其他表现正常。腹水抗酸染色很少能找到结核菌(5%),但腹水的结核菌培养的阳性率高达40%。若用1升腹水离心沉淀后接种豚鼠,则阳性率更高(80%)。 腹膜穿刺活检 有30%~50%可发现肉芽肿。 腹腔镜检查 可看到腹膜上的粟粒结节或粘连带,直视下活检阳性率高。对粘连型和干酪型检查时,向腹腔注气常有困难,不易成功,且易发生穿破肠管等意外。 开腹探查 容易发现腹膜病变。探查后常使患者病情好转,但其原因尚未明了。 其他 应作妇女内生殖器检查、X线胸片、淋巴结活检等,以寻找原发病灶。 |
血液 | 绝大部分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少数偏低,有时可在4.0×109/L以下。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腹腔结核病灶急性扩散者,或干酪型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可偏高,血沉一般增快;病变趋于静止时,逐渐恢复正常。80%的病例结核菌素实验阳性。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与伤寒相鉴别对有稽留热的病人,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偏低,或因合并粟粒型结核而脾脏肿大者,须和伤寒鉴别,后者常有伤寒毒血症,包括精神淡漠,听力减退,相对缓脉,血、尿、便培养伤寒杆菌或作伤寒血清凝集实验,如获阳性即可确诊。 2.与门脉性肝硬化腹水相鉴别本病渗出型如病程较长,结核毒血症不明显者,应和肝硬化腹水相鉴别。本病无侧枝循环现象,肝脾不肿大,无硬化或结节,肝功能正常,并伴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 3.与腹腔内癌肿相鉴别患者年龄较大,消瘦较显著而有腹部肿块者,有时与腹腔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相混淆。但癌肿发展快,肿块界线清楚和质地坚硬,如有腹水则属血性为多,且有时可找到癌细胞。如发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可切除作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癌肿用抗结核治疗无效。 4.与卵巢囊肿相鉴别本病女性患者多由输卵管结核引起,故多见附件增厚,应与卵巢囊肿相鉴别。结核性腹膜常有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并有腹胀、腹水、腹壁柔韧感等特征,且多有其他脏器的原发性结核病;而卵巢囊肿则无此特征。结核性腹膜炎的腹部肿块多位于脐周,边界不清,块质多固定;卵巢囊肿的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妇科检查有助于诊断。 5.与腹内脏器急性穿孔、破裂(如感染、化学刺激)所致急性腹膜炎相鉴别此病多由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引发。阑尾炎具有右下腹疼痛及腰大肌试验阳性特征;溃疡病多有胃病史,此类腹膜炎,一般腹痛较剧,腹膜刺激征明显。溃疡穿孔多呈板状腹,肝浊音界消失。结核性腹膜炎常有结核病史,无板状腹及肝浊音界消失等特征。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体温、血沉正常,腹部体征基本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腹水消失,血沉接近正常。 |
预后 | 在抗结核化疗应用前,本病死亡率达60%。腹水型者较好,粘连型者次之,干酪型者最差。自应用化疗后,一般病例坚持全程正规地抗痨治疗,多获痊愈。若用药不正规,对抗痨药物产生耐药性者,病情一般容易反复,病程也较长。但如有严重的合并症,诸如严重的肺结核或粟粒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合并肠道、阴道内瘘或腹壁外瘘等病例,多预后不佳。女性患者常因输卵管粘连而不孕。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一般对渗出性采用两联治疗,常用异菸肼、链霉素或对氨基水杨酸钠。 2.粘连合并渗出或小房型,由于纤维增生并有活动性病灶,病变不易控制,故应以3~4种抗结核药联合强化治疗,用异菸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另选加链霉素或乙胺丁醇,治疗2个月后,继续用异菸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7个月。 3.对有血行播散或严重结核毒血症者,在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常用强的松30mg/d,6周后逐渐减量。 4.对腹水型患者,在适当地放腹水后,腹腔内注入链霉素、异菸肼及醋酸可的松,每周1~2次,据报告疗效显著。 (三)外科治疗 肠梗阻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肠穿孔、肠瘘。部分病例须进行外科治疗。 1.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1)并发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或有部分性、慢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而不见好转者。 (2)肠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者,或局限性化脓性腹膜炎经抗菌治疗不见好转者。 (3)粪瘘经一个时期保守治疗不见好转,特别是证实瘘之远端有梗阻存在者。 (4)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未定,尤其是和急腹症或腹腔脏器肿瘤鉴别困难者。 一般术后尚需抗结核治疗一年以上。 2.外科治疗的禁忌证 广泛性腹外结核、广泛粘连及干酪型病例均为手术禁忌证。 |
中医治疗 | 1 辨证论治: (1)阳明腑实:治法:泄热通腑。方药:大承气汤加减。方中大黄清热泻下,荡涤腑实,芒硝软坚清热,配以枳实、厚朴理气导滞。全方共凑导滞通便,泄热清腑之功,用于治疗以痞、满、燥、实、坚为表现的阳明腑实证。如腹痛引起两胁痛者加柴胡、郁金。(2)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金铃子散理气止痛。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枳壳理气宽胸,川芎理血中之气,活血通经;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敛肝阴,柔肝体;合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合方共凑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如腹痛、肠鸣腹泻者,可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利水;如肝郁化热,口干口苦,性情急燥,可加丹皮、栀子、郁金清解郁热。(3)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方法:四君子汤合清骨散加减。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补益中气,清骨散滋阴清热。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茯苓健脾利湿,中焦乃气血生化之源,中焦气足以达四未;银柴胡、地骨皮善退虚热,鳖甲滋阴清热,配青蒿滋而不腻,使内里之虚热外达于表;知母养阴清热,黄精培补肾阴;百部即养阴润肺以助水之上源,又有杀灭痨虫作用。全方共凑益气健脾、养阴清热之功。如气阴两虚较甚者,可加入西洋参,以增加益气养阴之功。(4)水湿内停:治法:行气化湿,宽中利水。方药:中满分消丸加减。方中枳实、厚朴调理气机;半夏燥湿降逆;茯苓健脾利湿;泽泻、猪苓、车前子分利水湿;大腹皮理气行水;黄芩清热;百部养阴润肺,以滋水之上源,便利湿而不伤阴,且有杀灭痨虫作用。全方共凑行气宽中,化湿利水的作用。如内有水湿,兼阴伤,见口干口渴,小便量少,可加麦冬、花粉、玉竹等;如见恶寒怕冷等阳虚之证,可加桂枝、熟附片等以温阳化水。(5)瘀血阻滞: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川芎理血中之气;柴胡、枳壳调理气机;元胡理气止痛;生地滋阴清热;百部养阴润肺,兼可杀痨虫。全方共凑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如体内瘀滞,腹部包块,可加三棱、莪术、鳖甲、山甲等以活血软坚散结;如便秘较甚可配伍大黄zhe虫丸。结核性腹膜炎属中医痨瘵、鼓胀、积聚,腹痛范畴。患者有结核性病史,除发热、盗汗外,尚伴有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治疗以补虚益气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辨证施治。根据“痨瘵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合并阳虚、气虚当温阳益气。 2.简易方治疗(1)结核散:炮山甲,蜈蚣、僵蚕、火硝、壁虎、全蝎、白附子。每次服3~4粒,每日3次,儿童及体弱者酌减,孕妇忌服。用于痰瘀互结型结核性腹膜炎。(2)壁虎七只,从肛门将内脏掏出,放入胡椒一粒,用棉油炸焦,为末,开水送服,成人每次服7只,儿童服4只,每日服1~2次。用于各型。(3)净府散:柴胡、半夏、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黄芩、山楂、三棱、莪术、党参、黄连。水煎服,用于气滞水阻型。(4)加减结核主方:玄参、桔梗、连翘、黄芩、甘草,百部、夏枯草,天葵子、僵蚕、蒲公英、薄荷、川贝母、天花粉、牡蛎。水煎服。用于痰瘀互结型(干酪型)。(5)桃仁、红花、厚朴、炒莱菔子、木香、乌药、番泻叶、甘草各9g,玄参30g,佛手、丹参、白芍各15g。水煎服。用于痰瘀互结型(粘连型)。 3.热熨疗法用生地黄30g、广木香15g研末和匀,量结核肝块大小作成饼状,贴于腹部患处,再盖厚布一块,用熨斗熨烫,问日1次,肿块坚硬,腹痛甚者每日1次,每次50分钟。 4.日光浴疗法对结核病已相对稳定,并有肠系膜粘连的患者,可用较强的阳光作局部日光照射。 |
中药 | 参苓白术丸, 6g,日2次,用于脾虚湿滞的结核性腹膜炎;鳖甲煎丸,1丸,每日2次,用于瘀血阻滞型的结核性腹膜炎。 |
针灸 | 1.针灸 (1)对于有肠系膜粘连的患者可用26号毫针进针到粘连处,持续捻转(单方向)到滞针时,用力向上提拉针柄数次。提针有时可听到响声。 (2)取中脘、下脘、天枢、大横、关元、气海穴隔姜(渗出型)或隔附子(粘连型)灸。 2.耳针取脾、胃、大肠、小肠、肝、交感、肾上腺。可针刺,也可贴敷。同时腹穴点刺放血。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原则与方法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目前已明确其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当病情较平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时,可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但要达到根治的目的,必须应用西药抗结核正规治疗,出现外科治疗适应证时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1.未经煮沸灭菌的牛奶可引起本病,应避免饮用。 2.对肺、肠、肠系膜淋巴结及输卵管等结核病,均应争取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