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西医外科学辅导 输血的并发症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1.输血并发症分类
(1)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并发症发热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
(2)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
(3)疾病传播肝炎(丙肝、乙肝)、艾滋病、疟疾、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Ⅱ型。
2.几种易混输血并发症的比较
发热反应 |
过敏反应 |
细菌污染反应 | |
发生 |
多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min~2h内 |
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 |
由细菌污染程度定 |
临床表现 |
寒战高热,血压多无变化 |
血液细菌污染轻时无反应 | |
原因 |
免疫反应 |
病人过敏体质 |
①采血、储存、输血过程中,细菌污染血液制品 |
治疗 |
严重者停止输血退热 |
抗过敏治疗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
终止输血 |
预防 |
输血器具消毒,控制致热原;对多次输血者,最好输入不含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成分血 |
过敏者,输血前给抗过敏药IgA低下者,可输洗涤红细胞有过敏史者不宜献血 |
严格无菌制度污染的血液制品不能使用 |
3.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www.med126.com是所输血液血型不符所致。
(1)典型临床表现
①当病人输入10余毫升血液后,立即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部酸痛。
②血红蛋白尿、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衰。
③溶血性黄疸。
④延迟性溶血反应(DHTR)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及血红蛋白降低。
(2)治疗停止输血;抗休克;碱化尿液(促使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透析。
(3)预防加强输血、配血过程中的"三查七对";严格输血操作规程;尽量输同型血。
4.其他并发症
低体温 |
短时间内大量输入冷藏血 |
抗凝剂枸橼酸钠在肝脏转化为碳酸氢钠 | |
低钙 |
大量输入含枸橼酸钠的血制品 |
大量输入库存血,细胞内的钾释放到细胞外 | |
循环超负荷 |
输血速度超过了心脏的负担能力 |
血液成分制品和血浆代用品
特点 |
适应证 | |||
浓缩红细胞 |
含全部红细胞,浓度为110~120ml/200ml血液,HCT70%~80% |
各种急性失血、慢性贫血 | ||
红 |
洗涤红细胞 |
浓度为170~200ml血液,含少量血浆,无WBC和PLT,去除了肝炎病毒和抗A、B抗体 |
对白细胞凝集素有发热反应者 | |
制 |
冰冻红细胞 |
浓度为170~190ml/200ml血液 |
同洗涤红细胞 | |
LPRBC |
LPRBC(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去除了70%白细胞 |
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者 | ||
浓缩白细胞 |
输注后并发症多 |
现少已用 | ||
血小板制剂 |
输入2袋后l小时PLT至少增加5×10000000000/L |
再障、血小板低下、大量输库血或术后PLT锐减者 | ||
FFP和FP |
新鲜冻干血浆(FFP)中FW、FV及部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冻于血浆(FP)高 |
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症、肝胆疾病引起的凝血障碍、大量输库血后的出血倾向 | ||
冷沉淀(Cryo) |
每袋20~30ml内含纤维蛋白原>150mgFⅧ>80~120U、vW因子 |
血友病甲、纤维蛋白缺乏症 | ||
血 |
白蛋白 |
有5%、20%、25%三种浓度 |
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蛋白血症 | |
浆 |
免疫球蛋白 |
包括肌注免疫球蛋白、静注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
肌注免疫球蛋白用于预防病毒性肝炎静注丙球用于低球蛋白血症引起的严重感染 | |
白 |
浓缩凝血因子 |
含抗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
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症 | |
血 |
右旋糖酐 |
中分子(75000)渗透压较高,维持6~12小时低分子(40000)渗透压低,维持1.5小时 |
低血容量休克、输血准备 | |
代 |
羟乙基淀粉 |
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24小时尚有60%) |
低血容量休克、术中扩容 | |
品 |
明胶类代血浆 |
能有效增加血容量,防止组织水肿 |
改善组织灌注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