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针灸推拿
内科学
针灸古籍资源数据库 腧穴文献 针灸器材
针灸方法文献 针灸教学 新闻资讯
针灸艾灸 推拿按摩 刮痧
 医学全在线 > 针灸推拿 > 针灸古籍资源数据库 > 正文
针方六集
针灸推拿数据 字体:
  
书目信息
【正题名编号】  474
【正题名】  针方六集
【所属类别】  针灸通论
【卷册数】  6卷
【所属时期】  明时期
【成书年代】  1618
【版本数量】  3
【正题别名】 
【著者】  吴崑
书考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崑晚年编撰的一部针灸著作。此书选集类编诸家针灸文献.并辅以发挥考证而成一家之言。全书内容包括了腧穴、刺法、经论、针灸歌赋选集等,类分为六集,故题曰"针方六集"此处所谓"针方"系泛指"针灸之学"之义。

    一、作者

    吴崑,字山甫,号鹤皋,安徽歙县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四十六年编成《针方六集》一书时已67岁。幼习儒学,稍长业进士,作文章才思横发。以家多藏医书,乃于闲暇时每取医经及金元大家医集阅之。后因举子业不成,于15岁时专攻医道,曾遍游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先后拜访七十二师。其习医注重经典医籍,其论治多不拘成法。因其长于文章、精通小学,故注医经而有《素问注》;考医方而成《医方考》,皆能成一家言而为医林称道。晚年时,常以所授针籍对证实验,记其验而思其所以验,积以岁月,终有顿悟,乃作《针方六集》以阐述之。

    二、版本

    《针方六集》现仅存明万历四十六年初刻本一部。此本卷一第33版欠,最后一版系配补。198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了此本,可惜未保留原本版心。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一部江户抄本,行款与万历刻本同,也同样缺第33版,则此抄本的底本即现存之明刊本。

    1983年,陈克勤先生以上述明刊本为底本首次整理了《针方六集》一书。然因故其作内部交流的油印本一直未能公开出版。1991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施土生等点校本。此本无"点校说明",而细核其书,似径以陈本为底本。199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安医籍丛刊》针灸集也收录了由张缙等人点校的《针方六集》一书,此校本质量较好。

    三、基本内容

    卷一《神照集》:为明堂孔穴专集。其主要内容集自高武《针灸聚英》;刺灸法文字则采自《甲乙经》及窦太师针书。另据《奇效良方》、窦氏针书辑"《针经》不载诸家奇穴"一篇。

    考明代针灸大家凌云针书腧穴集名曰《经神集》,未知吴崑此书是否参考凌氏针书。

    卷二《开蒙集》:基本为窦氏针法集。其中最后二篇"《难经》五门主治"、"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乃转录自《针灸聚英》(原文见《此事难知》),以发挥窦氏八法流注说。

    卷三《尊经集》:为《内经》、《难经》针论集。此集之例与高武《针灸节要》相仿,但吴氏此集分类更细,而且其所录《内经》之文多据《甲乙经》(所据版本与吴勉学刊本同)。

    卷四《旁通集》:此为吴氏针论集。主要论述针、灸、药三者的关系,集中反映吴崑的针灸学术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卷五《纷署集》:为腧穴主治专集。其腧穴排列完全依据《甲乙经》,主治内容则主要辑自《针灸聚英》及窦氏针书。此集宜与第一集《神照集》合看。

    卷六《兼罗集》:为针灸歌赋选集。共选录针灸歌赋十三首,并杂灸法三则。需要注意的是,吴氏认为"天元太乙歌"与"席弘赋"系同一歌赋,故将此二篇加以合编而径称"天元太乙歌"。由于吴崑备有窦氏针书,故此集注《五龙歌》水平较高,为前人所不及。

    四、引用文献

    《针方六集》的基本引用文献为:《针灸聚英》、《甲乙经》、《难经》、《针灸大全》、窦氏针灸书。以下重点考述《甲乙经》、窦氏针灸书。

    (一)甲乙经

    吴崑编《针方六集》时对《甲乙经》一书极为重视,其《神照集》所集腧穴刺法、《纷署集》全部篇名及腧穴排列次序均据《甲乙经》,乃至于《尊经集》所录《内经》之文也集自《甲乙经》,这与吴氏早年的认识有所不同。如其注《素问·气府论》曰:"甲乙为晚出之书,未足据也。"

    吴氏引《甲乙经》多称作《针经》。今核其所引文字与明万历吴勉学刊本相合。需要注意的是,吴崑引录时有将《针灸聚英》所转引之《铜人》之文误作《针经》者。

    (二)窦氏针灸书

吴崑对窦太师针法颇为重视,不仅《开蒙集》专录其针法,而且《神照集》腧穴刺灸法项下多引窦氏针法。吴氏引窦氏针书之文只注曰"窦氏",而未注明书名。今考其所引"窦氏"之文与后人整理的窦氏腧穴书--《窦太师秘传》(详见本《集成》末所附"未收针灸名著提要")有所不同,而多与现存单行本《玉龙歌》后附一佚名氏腧穴书内容相吻合(特别是完整引录原文的"奇穴"篇)。此书现仅存二部,原本均与《玉龙歌》合抄。现存一部抄写年代较早本残脱《玉龙歌》部分及佚名腧穴书首几页,题作《杨氏家藏针经图》,此本文字与吴崑所引"窦氏"之文更为接近。今按,相关文字又见于清初严振氏《循经考穴编》,引作"一法",也未注明书名。可能严氏所据本也不详书名及著者名。《针方六集》除了第一集引有大量"窦氏"之文外,第一集所辑"奇穴"及第五集腧穴主治症凡不见于《针灸聚英》者则多见于单行本《玉龙歌》,加之第六集也辑有《玉龙歌》。故吴崑所引"窦氏"之文很可能即引自当时流传的一种单行本《玉龙歌》。传世之《玉龙歌》及与之合抄的腧穴书虽未记著者名,但内容确与窦氏针法相类,吴氏引作"窦氏"当有所本。参见本《集成》末所附"未收针灸名著提要"。

 

 
提要
 
目录及序跋

古歙鹤皋山人吴崑撰

    良医者,兆人司命,任不啻与九鼎争昂.然必针药并诣其极,始为无忝。隆古圣神,既尝百草而示人以药,复作九针而喻人以刺,亦以人命至重,拯救之术,不得不详且悉也。

    正统中,圣虑宋制铜人日久漫灭,命复范铜为之,建诸医官,式广教诏。又砻石《图经》,序由御制,圣心之保民也弘矣,其所望一医者至矣。语曰"不针不神,不灸不良",良有以也。近世刀圭之徒,才能不及中庸。分科疗病,更不讲求神良精艺者,万夫一辙。无亦法妙无方,探之犹望洋尔。崑自束发修儒,游心《灵》、《素》,诸砭炳针经,皆时讨究。盖未及壮年,负笈万里,虚衷北面,不减七十二师。念在取善发蒙,不谓一映非律,一篑非山故也。时以所授针方,对证施治,种种神验。然穷其所以神者,抵牾背驰,阻于顿悟。益之三十余年,觉以岁积,始破前迷。今樗栎之年,六十有七,视昔考医方时,年则倍矣。志在公善于人,成斯《六集》:首"神照",次"开蒙",次"尊经",次"旁通",次"纷署",次"兼罗"。其间一得之愚,实千虑之所开也。良工之心独苦,今乃验之,籍是以翼《图经》,岂云自与?逆

瞻天朝,轸念疲癃,泽同雨露。兹《六集》者,倘有补于圣政,亦桔槔之助甘霖耳。遑自功哉!所跂望者,一人有庆.寿域同跻,林总万方,家松龄而人鹤算,参苓不饵,针石永捐,俾池上神工侠术而无所施,则岩穴之私慰矣,他尚何求。

    岁丁巳海阳程处士标,病剧得起,进不肖为医林长,侧弁《六集》而左袒焉。复捐阿堵以鸠剞劂,义之纪也,惟是并序。  

                                皇明万历四十六年岁次戊午长至日书

 

目录:

卷之一  神照集

  手足三阴三阳流注总论一

    十二脏相使贵贱1

  正人明堂经穴总图二

  伏人明堂经穴总图三

  《灵枢》骨度四

  明堂取穴法五

  正人脏腑图六

  伏人脏腑图七

  手太阴肺经图穴八

  手阳明大肠经图穴九

  足阳明胃经图穴十

  足太阴睥经图穴十一

  手少阴心经图穴十二

  手太阳小肠经图穴十三

  足太阳膀胱经图穴十四

  足少阴肾经图穴十五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图穴十六

  手少阳三焦经图穴十七

  足少阳胆经图穴十八

  足厥阴肝经图穴十九

  督脉图穴二十

  任脉图穴二十一

  冲脉二十二

  带脉二十三

  阳跷脉二十四

  阴跷脉二十五

  阳维脉二十六

  阴维脉二十七

  附:《针经》不载诸家奇穴二十八

  睛中穴主治内障二十九

    龙木居士金钳拨转瞳人妙诀2

    针内障秘诀歌3

    针内障要歌4

卷之二  开蒙集

  窦太师标幽赋(吴注)一

  八法针方直诀八句(训义)二

  八法主治配合八条三

  五门针方说四

  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一览图五

  六十六穴日时主治六

  《难经》五门主治七

  十二经为病补母泻子成法八

卷之三  尊经集

  《灵枢》九针一

  候气二

  见气三

  取气置气四

  不得气五

  定气六

  受气七

  调气八

  邪气谷气九

  守形十

  守神十-

  守关十二

  守机十三

  先后治十四

  刺其病之所从生十五

  阴深阳浅以数调之十六

  闷针十七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十八

  有急治有无攻十九

  导有余推不足二十

  迎稽留二十一

  出陈菀二十二

  迎随补泻二十三

  疾徐补泻二十四

  母子补泻二十五

  动伸推纳补泻二十六

  导气同精以调乱气二十七

  阴深阳浅二十八

  先阳后阴二十九

  脉气浅者独出其邪三十

  先补虚后泻实三十一

  病在营在卫三十二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三十三

  刺实须其虚刺虚须其实三十四

  刺营5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三十五

  热厥寒厥留针功异三十六

  外内难易三十七

  疾之留之三十八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三十九

  间甚刺法不同四十

  专深刺法四十一

  二刺一刺深剌间日刺四十二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四十三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四十四

  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

  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

  若有若无四十五

  知迎知随四十六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四十七

  实实虚虚为害四十八

  泻实针方四十九

  补虚针方五十

  摇针五十一

  三刺则谷气至五十二

  泻必用方补必用圆五十三

  离合真邪补泻针方五十四

  去浊血五十五 

  刺因于形五十六

  刺因于病五十七

  刺因于脉五十八

  刺因于时五十九

  上实下虚针方六十

  上寒下热,上热下寒针方六十一

  五病五取六十二

  五主六十三

  足阳明六十四

  刺留呼则度六十五

  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六十六

  春夏致一阴秋冬致一阳六十七

  下针之后,或气先针行,或气与针逢,或针出而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气

  逆,或数剌病益甚六十八

  五脏已伤针不可治六十九

  宜甘药七十

  脏腑有病皆取其原七十一

  十二原不同七十二

  六腑所合七十三

  膺俞背俞七十四

  五刺五应针方七十五

  络脉会者皆见于外,刺甚血方七十六

  十五络为病针方七十七

  刺寒热方七十八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经气不足,络气有余七十九

  调神针方八十

  调气针方八十一

  调血针方八十二

  调形针方八十三

  调志针方八十四

  脏腑胀论八十五

  胀家针不陷肓则气不行八十六

  刺头痛方八十七

  治咳针方八十八

  疟疾为四末束及取血者八十九

  治痿针方九十

  痿厥为四末束九十一

  八虚受病发拘挛九十二

  痹聚脏腑针方九十三

  筋痹针方九十四

  骨痹针方九十五

  守筋守骨九十六

  恢筋摩骨九十七

  肌痹针方九十八

  三痹九十九

  痹痛针有先后一百

  三刺一百一

  寒痹热痹-百二

  痛止针方一百三

  久痹不去出血一百四

  经筋寒急用燔针一百五

  燔针劫刺一百六

  筋引筋纵一百七

  病在筋-百八

  病在骨一百九

  病不知所痛一百一十

  缪剌一百一十一

  巨刺一百一十二

  微刺一百一十三

  分刺一百一十四

  针戒一百一十五

  救失针方一百一十六

  六经气血不同-百一十七

  针灸各有所宜-百一十八

  结络坚紧火之所治一百一十九

  寒厥先熨后针一百二十

  火调针方一百二十一

  陷下则灸一百二十二

  火补火泻一百二十三

  灸寒热二十九穴一百二十四

  灸疮不发-百二十五

  诸病在内取八会一百二十六

  热病气穴-百二十七

  热病宜寒一百二十八

  待时-百二十九

  止汗针方一百三十

  又方一百三十-

  热病五十九刺一百三十二

  热病九不针一百三十三

  水俞五十七穴灸之所宜-百三十四

  大风针方一百三十五

  又方一百三十六

  食戒一百三十七

  天忌勿犯-百三十八

  六脱不刺-百三十九

  死生,可治易治,难治难已,益甚不治一百四十

  病脉相左-百四十一

  六经终不刺一百四十二

  察鱼际-百四十三

  望知-百四十四

  夭寿当知-百四十五

  面部主脏腑支局一百四十六

  附:七传者死,间脏者生说一百四十七

  附:人有两死而无两生说一百四十八

卷之四  旁通集

  针药无二致-

  针药兼有二

  针药正治三

  针药并因于病四

  针药短长五

  两不精良六

  上古用针,曲尽其妙七

  作用相符八

  针药治同九

  针药自然之理十

  针药犹兵十-

  针药勿过十二

  针药再施十三

  戒实实虚虚十四

  救实实虚虚十五

  针药审气十六

  针药保元十七

  奉天时十八

  修人事十九

  针药调剂二十

  以气为主二十一

  针药所长二十二

  六经八法二十三

  主脾胃重升阳二十四

  针药方宜二十五

  明热俞五十九穴二十六

  明水俞五十七穴二十七

  药有炮炙针有作用二十八

  作用同方二十九

  针药阴阳反佐三十

  针药有序三十一

  针药不治三十二

  针药待时已病三十三

  不知医三十四

  因病制宜三十五

  针药不可为三十六

  针药可为三十七

  药审三因三十八

  针惟揆一三十九

  揆八法一四十

  揆八法二四十一

  揆八法三四十二

  揆八法四四十三

  八法内训四十四

  八法外训四十五

  附:6修金针赋

    金针赋(共二十四条)一

    候气议二

    裁赋下针法三

    针知四

    浅深五

    赋传补泻议六

    赋传左捻气上右捻气下议七

    使气八

    补泻九

    不足有余十

    通经接气十一

    飞经走气四法议十二

    出针十三

    八诀训义十四

    次二十五

    次三十六

    次四十七

    并结十八

    次五十九

    次六二十

    次七二十一

    次八二十二

    并结二十三

    久患偏枯,通经接气,定息寸数议二十四

卷之五  纷署集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后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三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旁夹脊各-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四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椎下凡二十八穴第九

  面部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入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以下夹幽门两旁各二寸五分自天枢至气冲夹足少阴各一寸

  五分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夹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三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四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五

  手阳明大肠凡二十八穴第二十六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七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八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二十九

  足厥阴及股凡二7十二穴第三十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一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二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三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四

  季胁凡十二穴第三十五8

卷之六  兼罗集

  玉龙歌(共七十八条)一

    中风不语二

    鼻流浊涕三

    头风呕吐眼昏四

    项痛牙疼五

    头风一六

    头风二七

    口眼歪斜八

    鼻塞不闻香臭九

    耳聋瘰疬

    耳聋二十一

    失音十二

    眉间痛目昏十三

    眼睛红肿十四

    血贯目睛十五

    两眼火赤十六

    脊膂强痛十七

    肾虚腰痛十八

    腿股风十九

    腿膝无力难以移步二十

    偃偻二十一

    腿疼膝头红肿二十二

    寒湿脚气二十三

    足跟红肿二十四

    脚背疼二十五

    行步艰难二十六

    鹤膝风二十七

    腕中无力二十八

    两胛疼痛二十九

    肩胛风气三十

    两肘拘挛三十一

    肩端红肿三十二

    腹中气块三十三

    腹中疼痛三十四

    睥寒三十五

    九种心痛三十六

    漏三十七

    三焦热壅三十八

    中风不省三十九

    手背红肿四十

    心病四十一

    时疫疟疾四十二

    牙疼翻胃四十三

    乳鹅四十四

    瘾疹瘰疬四十五

    咳嗽痰涎四十六

    呆痴五痫四十七

    虚烦面赤,心中惊惧怔忡四十八

    风沿烂眼四十九

    妇人吹乳五十

    发热盗汗五十一

    咳嗽腰疼黄疸五十二

    老人小便多五十三

    九般痔疾五十四

    咳嗽痰多五十五

    虚损失精五十六

    腠理不密咳嗽常频五十七

    胆寒心惊,遗精白浊,夜梦鬼交五十八

    肝虚目昏五十九

    翻胃吐食六十

    伤寒无汗汗多六十-

    大便不通六十二

    小腹胀满,气上攻心,小便急痛,下身水肿六十三

    七疝偏疼六十四

    传尸痨病六十五

    浑身疼痛六十六

    满手生疮,心胸大闷,气攻心腹六十七

    哮喘六十八

    五痫六十九

    气喘又方七十

    疝气又方七十一

    水病腹膨七十二

    肾气冲心七十三

    妇下带下七十四

    气喘风痰咳嗽(三出方)七十五

    伤寒过经未解七十六

    脾泄七十七

    口气七十八

  玉龙赋七十九

  天元太乙歌(即席弘赋)八十

  百订赋八十一

  肘后歌八十二

  通玄指要赋八十三

  灵光赋八十四

  流注指微赋八十五

  拦江赋八十六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八十七 

  四总穴歌八十八

  《千金翼》十三鬼穴歌八十九

  杂病十一条歌九十

  崔氏灸骨蒸劳热定取患门四花六穴法九十一

  《千金方》论取膏肓腧穴法九十二

  膈蒜灸毒法九十三

附《针方六集》考略

1 十二脏相使贵贱:原作"十二官相使",据正文改。

2龙木居土……妙决:原目录无,据正文补。

3针内障秘诀歌:原目录无,据正文补。

4针内障要歌:原目录无,据正文补。

5 营:以作"荥",据正文改。

6 附:原目录无,据正文补。

7二:原目录作"一",据正文改。

8季胁……三十五:原目录无此条,据正文补。"三十五",原

  正文作"三十四",据文义改。

 

 

 

 
附篇
 
版本信息
 【版本名称】  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程标刻本(书尾抄配一页))
 【刻印方式】  刻本
 【现存状况】 
 【国别】  中国
 【收藏单位及说明】 
 
单位名称:北京大学图书馆
单位编号:7
单位地址:
所在国家:中国
所在城市:北京
电    话:(010)62751065
传    真: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Webmaster@lib.pku.edu.cn
网站名称:http://www.lib.pku.edu.cn/
其它说明:
单位名称:重庆市图书馆
单位编号:852
单位地址:重庆长江一路18号
所在国家:中国
所在城市:重庆
电    话:023-63635332
传    真: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copyright@www.cqlib.cn
网站名称:www.cqlib.cn
其它说明:
相关文章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
略论吴昆与《针方六集》
浅析吴昆《针方六集》
浅析吴昆《针方六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