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液的其他检验 血液的其他检验主要分为贫血性疾病的血液检验与出血性疾病的血液检验两大类,每一类都包含一系列亚项目。主要介绍如下: (一)贫血性疾病的检验 1.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测定又称血细胞比容测定。 【目的】 测定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容积的比值。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静脉血2ml,置于含双草酸盐抗凝剂的带盖试管内,充分混匀。抽血前检验试管中抗凝剂是否足够,抽血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取下,使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试管,混匀时不要用力震荡。 【参考值】 男性:0.40~0.50L/L(40~50Vol%) 女性:0.37~0.48L/L(37~48Vol%)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除了受血浆容量影响外,主要与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有关。临床常见的使红细胞比积增高或减低的原因有: (1)红细胞比积增高:相对性增多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脱水、腹泻、烧伤等,临床常以此作为计算脱水病人输液量的参考依据。红细胞绝对性增多主要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比积减低: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由于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的体积不同,红细胞比积的改变与红细胞数不一定成正比,故应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三项检验结果结合起来,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意义。 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目的】 测定网织红细胞在单位容积血液中所含的数量。网织红细胞是一种未完成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的增减既反映骨髓红细胞增生的情况,也间接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百分数 绝对值 成人: 0.005~0.015(0.5%~1.5%) (24~84)×109/L 新生儿:0.02~0.06(2%~6%) (96~288)×109/L 【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活跃,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效时,网织红细胞可迅速增多。 (2)网织红细胞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示病情已得到控制,如网织红细胞持续不降,甚至更见增高,示病情未得到控制或有所加重。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人体内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凝血和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既能通过一系列凝血反应达到伤口止血、修复的目的,又能启动一系列抗凝环节维持血管通透性,防止血栓形成。其中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质与量、抗凝物质的多少等。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即可出现出血或凝血方面的异常。其中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检验大致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四个方面。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CRT) 【目的】 通过给血管加压一定时间后检验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主要反映血管壁结构功能是否正常,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 【操作方法】 在上臂束好血压计袖带,于肘下4cm处用色笔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袖带内充气使血压计的压力指数保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一般不超过100mmHg,维持8min后解除袖带压力,再等5min后计算圆圈内新鲜出血点的数目。 【参考值】 正常人阴性,新鲜出血点不超过10个。>10个出血点为阳性。 【临床意义】 该试验阳性提示: (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血管性紫癜等。 (2)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无力症等。 (3)其他:如严重肝、肾疾病及服用大量抗血小板药物。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 【目的】 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主要了解血小板生成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变化。 【标本采集方法】 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低于100×109/L称血小板减少。见于:①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线损伤、骨髓纤维化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脾功能亢进。③血小板消耗亢进,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血小板增多:见于:①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炎症、急性失血或溶血等。 3.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指皮肤损伤出血到自然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 【目的】 观察从皮肤损伤出血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了解血小板数量、功能及血管壁的结构、功能状况。 【标本采集方法】 用采血针在指端刺出约3mm小伤口,从血液自然流出时开始计量,每隔30s用干燥滤纸或棉球吸去流出的血液直至流血自然停止。注意所刺伤口不要太深,伤口切勿挤压。 【参考值】 Duke法:1~3min,>4min为异常 Ivy法:2~6min,>7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也可见于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引起的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以及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等抗凝药物的影响。4.血块退缩试验测定(clot retwww.med126.com/job/raction test,CRT) 【目的】 测定血液凝固后出现血凝块退缩所需要的时间,了解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静脉血1ml,除去针头后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干燥试管中,申请单上注明血液刚一接触试管壁的准确时间,即刻送检。 【参考值】 30~60min开始退缩,24h内完全收缩。血块退缩度(析出血清量与全血量之比)40%~50%,贫血者的纠正值为58%~97%。 【临床意义】 血块退缩不良见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如特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 5.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CT) 【目的】 测定离体的血液发生凝固所需的时间,了解内源性凝血机制有无异常。 【标本采集方法】 (1)试管法:抽取静脉血3ml,除去针头后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3个试管,每管1ml,记录即刻时间后送检。 (2)玻片法:毛细血管采血。 【参考值】 试管法:4~12min 玻片法:2~5min〖ZK〗〗 【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友病、严重的肝脏损害、阻塞性黄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用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 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lasma prothrombin time,PPT)通常称为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PT)。 【目的】 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溶液后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了解外源性凝血机制有无异常。 【标本采集方法】 抽取静脉血1.8ml,注入含3.8%枸橼酸钠溶液0.2ml的试管内充分混匀。 【参考值】 11~13s,应设正常对照。病人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有意义。为加强检测的准确性,可计算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即病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比值为1±0.1。此值增大提示相关凝血因子减少。 【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先天性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应用华法令、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等。 (2)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脑血栓形成等。 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rn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PPPT或3P试验) 【目的】 为检验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试验。主要了解有无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现象。 【标本采集方法】 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是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的标志。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后期因纤织蛋白进一步降解成更小的片段可转变为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