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针灸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针灸学-电子教材下篇 针灸应用:第六章 治疗总论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六章  治疗总论

 

在学习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后,我们就要培养运用针灸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灸治疗正是上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旨在阐发针灸治病的基本规律。因此,学好针灸治疗是步入临床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原则(principles of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把握针灸的治疗原则具有化繁就简的重要意义。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一、 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illness of deficiency typetreated with reinforcing method  andexcess syndrome with reducing method)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虚则补,实则泻,是属于正治法则。《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针灸临床上补虚泻实原则有其特殊的含义。

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另外,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

“宛陈则除之”,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如由于闪挫扭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以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如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又如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

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二、清热温寒

   “清热”(the  heat  syndrome treated  with  clearing  method)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the  cold  syndrome treated with warming  method )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灵枢·经脉》篇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1.热则疾之  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例如,风热感冒者,当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2.寒则留之  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相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三、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searching  for the primary  cause  of disease  in treating) 就是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临床表现,甚至出现假象,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认真地分析其发病的本质,去伪存真,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样才能避免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正邪双方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看,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等。治病求本是一个基本的法则,但是,在临床上常常也会遇到疾病的标本缓急等特殊情况,这时我们就要灵活掌握,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1.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就是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法,目的在于抢救生命或缓解病人的急迫症状,为治疗本病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高热抽搐,应当首先针刺大椎、水沟、合谷、太冲等穴,以泻热、开窍、熄风止痉;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都应先针刺水沟,醒脑开窍;当中风患者出现小便潴留时,应首先针刺中极、水道、秩边,急利小便;然后再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从本论治。

2.缓则治本

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疾病都要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尤其对于慢性病和急性病的恢复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治病必求于本”。正虚者固其本,邪盛者祛其邪;治其病因,症状可除;治其先病,后病可解;这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深刻含义。如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泄,泄泻是其症状为标,肾阳不足为本,治宜灸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标本同治

在临床上也可见到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这时我们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如体虚感冒,如果一味解表可使机体正气更虚,而单纯扶正由可能留邪,因此,应当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为治标,宜补足三里、关元,泻合谷、风池、列缺等。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treatment of  disease  according  to climatic and seasonal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individualcongdition)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所处的季节(包括时辰)、地理环境和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考虑患者所处的季节和时辰有一定意义。因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如冬季人体多感受风寒,夏季多感受风热或湿热;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伤人多在浅表;秋冬之季,人体气血潜藏于内,病邪伤人多在深部;故治疗上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根据人体气血流注盛衰与一日不同时辰的相应变化规律,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等。另外,因时制宜还包括针对某些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规律而选择有效的治疗时机。如精神疾患多在春季发作,故应在春季来前进行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常在经前乳房胀痛较重,治疗也应在经前一周开始。

2.因地制宜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区别,治疗应有差异。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温灸,而且应用壮数较多;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3.因人制宜  就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由于男女在生理上有不同的特点,如妇人以血为用,在治疗妇人病时要多考虑调理冲脉(血海)、任脉等。年龄不同,针刺方法也有差别。《灵枢逆顺肥瘦》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患者个体差异更是决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环节。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体质强壮、皮肤粗厚、针感较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针灸的疏通经络(dredging  the meridian)作用就是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均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病理变化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其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疏通经络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拔罐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调和阴阳

针灸的调和阴阳(regulating  Yin and  Yang)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达到的根本目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对认识疾病、辨证论治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机理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调。若因六yin、七情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就会使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针对人体疾病的这一主要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如中风后出现的足内翻,从经络辨证上可确定为阳(经)缓而阴(经)急,治疗时采用补阳经而泻阴经的针刺方法,平衡阴阳;阳气盛则失眠,阴气盛则多寐,根据阳蹻、阴蹻主眼睑开合的作用,取与阴蹻相通的照海和与阳蹻相通的申脉进行治疗,失眠应补阴蹻(照海)泻阳蹻(申脉),多寐则应补阳蹻(申脉)泻阴蹻(照海),使阴阳平衡。

三、扶正祛邪

 针灸的扶正祛邪(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and 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s)作用就是可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胜邪退则病缓解,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因此,扶正祛邪既是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素问·刺法论》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强盛所致。因此,治疗上必须坚持扶正祛邪的原则。在临床上扶正祛邪就是通过补虚泻实原则来实现的。补虚和泻实的具体方法在针灸治疗原则中已详述。

第三节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就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principles  for point  selection)和配穴方法(method  of compatibility   of  points),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

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否是精当直接关系着针灸的治疗效果。在确定处方穴位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就是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selectingpoints in nearby location)、远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distant location)和辨证对症选穴(selecting points according to symptoms or syndromes)。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穴位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另外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二)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临床上穴位配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1.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2)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细论述。

(3)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2.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具体配伍应用将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介绍。

(2)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如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肺病可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临床上常见的俞、募穴配合应用就属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3)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在临床上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是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当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以上介绍的选穴原则和常见的几种配穴方法,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因为一个针灸处方常是几种选穴原则和多种配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上述的左侧偏头痛,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既包含了左右配穴法,又包含了上下配穴法,因此,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是从理论上提供了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思路。

二、刺灸法的选择

刺灸法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包括疗法的选择、操作方法和治疗时机的选择。

1.疗法的选择: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手段。如用毫针疗法、灸疗法、火针法还是拔罐疗法、皮肤针疗法等,均应说明。

2.操作方法的选择:当确立了疗法后,要对疗法的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疗法用补法还是泻法;艾灸用温和灸还是斑痕灸等;尤其是对于处方中的部分穴位,当针刺操作的深度、方向等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时,要特别表明。针刺治疗疾病可每日1次或每日2次等,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

3.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时机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是,临床上针灸治疗部分疾病在时间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痛经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针灸,直到月经过去为止;女性不孕症,在排卵期前后几天连续针灸等等;这样都能大大地提高疗效,因此,也应在处方中表明。现将针灸临床上常用的符号列表如下:

表6-1  针灸处方上常用的符号

方法

符号

方法

符号

针刺平补平泻法

针刺补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刺泻法

皮肤针

艾条灸

×

艾炷灸

温针

拔罐法

水针

I M

皮内针

电针

I N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在腧穴总论中已经论述过,本节主要讨论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十二经脉中每条经有五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六十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见表6-2及表6-3所示。

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输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其后《难经》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表6-2  阴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少 商

中   冲

少   冲

隐   白

涌   泉

大   敦

鱼   际

劳   宫

少   府

大   都

然   谷

行   间

太 渊

大 陵

神 门

太 白

太 溪

太 冲

经   渠

间   使

灵   道

商   丘

复   溜

中   封

尺 泽

曲 泽

少 海

阴陵泉

阴 谷

曲 泉

表6-3 阳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木)

输(水)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商   阳

关   冲

少   泽

厉   兑

足窍阴

至 阴

二 间

液 门

前 谷

内 庭

侠 溪

足通谷

三 间

中 渚

后 溪

陷 谷

足临泣

束 骨

阳   溪

支   沟

阳   谷

解   溪

阳   辅

昆   仑

曲 池

天 井

小 海

足三里

阳陵泉

委 中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例如,肺经的实证应“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可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即尺泽;肺经的虚证应“补其母”,肺属“金”,“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因此,应选本经属“土”的五输穴,即输穴太渊;这都属于本经子母补泻法。同样用肺经实证来举例,在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应在其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五输穴,为肾经合穴阴谷。各经五输穴子母补泻取穴详见表6-4。

 

6-4   子母补泻取穴表

脏    腑

——————————————————   ————————————————————  

金  水 木 火   相火   土  金 水  木  火  相火 土

母穴

经脉  肺经 肾经  肝经  心经 心包经 脾经 大肠经  膀胱经  胆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母穴  太渊 复溜  曲泉  少冲  中冲  大都  曲池   至阴 侠溪   后溪   中渚   解溪

子穴  尺泽 涌泉  行间  神门  大陵  商丘  二间   束骨 阳辅   小海   天井   厉兑

母经  脾经 肺经  肾经  肝经  肝经  心经  胃经  大肠经  膀胱经  胆经   胆经   小肠经

母穴  太白 经渠  阴谷  大敦  大敦  少府  足三里  商阳   通谷  足临泣 足临泣   阳谷

子经  肾经 肝经  心经  脾经  脾经   肺经 膀胱经  胆经   小肠经  胃经   胃经  大肠经

子穴  阴谷 大敦  少府  太白  太白   经渠  通谷   足临泣  阳谷  足三里 足三里   商阳

3.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以不同的五输穴,本针法将在附篇中介绍。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与脏腑之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之气导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

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证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正如《针经指南》所云:“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活。”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证,又可治疗胆经病证;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督脉络穴为长强,任脉络穴为鸠尾,脾之大络为大包,主要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表6-5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太渊

大陵

神门

太白

太冲

太溪

列缺

内关

通里

公孙

蠡沟

大钟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合谷

阳池

腕骨

冲阳

丘墟

京骨

偏历

外关

支正

丰隆

光明

飞扬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实例。如肺经先病,先取其经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本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三、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可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组织器官疾患,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

根据《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及《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论述,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临床上腑病多以其募穴,脏病多选其背俞穴。当然,这仅是从阴阳理论角度来运用俞、募穴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灵枢·卫气》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了脏腑之气可通过气街与其俞、募穴相联系。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的密切联系,因此,临床上常常把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就是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实例。《素问·奇病论》载:“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即是最早记载的俞募配穴法。

 

表6-6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心包

肺 俞

厥阴俞

心   俞

脾   俞

肝   俞

肾   俞

中府

膻中

巨阙

期门

章门

京门

大肠

三焦

小肠

膀胱

大肠俞

三焦俞

小肠俞

胃   俞

胆   俞

膀胱俞

天枢

石门

关元

中脘

日月

中极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古人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八个腧穴,认为这八个腧穴分别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其对应关系见表6-7。《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足见古人对其的重视。在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以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如督脉出现的脊柱强痛,可选后溪;冲脉出现的胸腹气逆,可选公孙。另外,临床上也可把公孙和内关,后溪和申脉,足临泣和外关,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见表6-7。古人还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八法和飞腾八法,见附篇。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表6-7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 孙 冲脉病证

 内 关 阴维脉病证

心、胸、胃疾病

  后 溪 督脉病证

 申 脉    阳蹻脉病证

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

  足 临 泣  带脉病证

外 关 阳维脉病证

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

  列 缺 任脉病证

照 海 阴蹻脉病证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之会穴中脘;血证可选血之会穴膈俞等。《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提示八会穴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脏腑疾患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各经郄穴见表6-8。

表6-8 十六经脉郄穴表

经脉     郄穴

经脉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蹻脉  交信

阳蹻脉  跗阳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特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肠取上巨虚,泻痢选下巨虚。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特点。如三阴交本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它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它不仅治疗脾经病证,也可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历代文献对交会穴的记载略有不同,但绝大部分内容出自《针灸甲乙经》,根据该书所载,列经脉交会穴于表6-9。

 

 

 

 

表6-9 经脉交会穴表 ○ 所属经  √交会经

www.med126.com/yishi/

 

足太阴经

手太阴经

足厥阴经

手厥阴经

足少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阳经

手太阳经

足少阳经

手少阳经

足阳明经

手阳明经

任 脉

冲 脉

督 脉

带 脉

阴 维 脉

阳 维 脉

阴 蹻  脉

阳 蹻  脉

备  注

 

承  浆

针灸大成

 

 廉  泉

 

 天  突

 

 上  脘

 

 中  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

 

 下  脘

 

 阴  交

 

 关  元

 

 中  极

 

 曲  骨

 

 会  阴

 

 三阴交

 

 冲  门

 

 府  舍

 

 大  横

 

 腹  哀

 

 中  府

 

 章  门

 

 期  门

 

 天  池

 

 横  骨

 

 大  赫

 

 气  穴

 

 四  满

 

 

(续表)

 

足太阴经

手太阴经

足厥阴经

手厥阴经

足少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阳经

手太阳经

足少阳经

手少阳经

足阳明经

手阳明经

任 脉

冲 脉

督 脉

带 脉

阴 维 脉

阳 维 脉

阴 蹻  脉

阳 蹻  脉

备  注

 

 中  注

 

 肓  俞

 

 商  曲

 

 石  关

 

 阴  都

 

 腹通谷

 

 幽  门

 

照  海

 

交  信

 

筑  宾

 

神  庭

 

水  沟

 

百  会

 

脑  户

 

风  府

 

哑  门

 

大  椎

 

陶  道

《铜人》

 

长  强

※√

※《铜人》

 

 睛  明

《素问》

 

 大  杼

 

 风  门

 

 附  分

 

 跗  阳

 

 申  脉

 

 仆  参

 

 金  门

 

 臑  俞

 

 秉  风

 

 颧  髎

   (续表)

 

足太阴经

手太阴经

足厥阴经

手厥阴经

足少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阳经

手太阳经

足少阳经

手少阳经

足阳明医学三基

手阳明经

任 脉

冲 脉

督 脉

带 脉

阴 维 脉

阳 维 脉

阴 蹻  脉

阳 蹻  脉

备  注

 

 听  宫

 

瞳子髎

 

 上  关

 

 颔  厌

 

 悬  厘

 

 曲  鬓

 

 率  谷

 

 浮  白

 

 头窍阴

 

 完  骨

 

 本  神

 

 阳  白

 

 头临泣

 

 目  窗

 

 正  营

 

 承  灵

 

 脑  空

 

 风  池

 

 肩  井

 

日  月

 

环  跳

 

带  脉

 

五  枢

 

维  道

 

居  髎

 

阳  交

 

天  髎

 

翳  风

 

角  孙

 

耳和髎

《铜人》

 

     (续表)

 

足太阴经

手太阴经

足厥阴经

手厥阴经

足少阴经

手少阴经

足太阳经

手太阳经

足少阳经

手少阳经

足阳明经

手阳明经

任 脉

冲 脉

督 脉

带 脉

阴 维 脉

阳 维 脉

阴 蹻  脉

阳 蹻  脉

备  注

 

承  泣

 

巨  髎

 

地  仓

 

下  关

 

头  维

 

气  冲

冲脉所起

 

臂  臑

手阳明络之会

 

肩  髃

 

巨  骨

 

 迎  香

 

 

 

 

 

 

 

 

 

 

 

 

 

 

 

 

 

相关文章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图片45
 卫生统计学实验教案:数据文件的建立、导入
 内科学图片库: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
 中西医结合外科自评报告
 医学电子学授课教案:第六章 高频电路
 针灸学授课教案:示 教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