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营养与食品卫生 > 正文
营养与食品卫生-电子教材:第五章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4 字体:

第五章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第一节  营养与肥胖

学时分配0.2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肥胖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基本要求

一、肥胖的定义、诊断及分类

肥胖的定义(本章已叙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肥胖表现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朝中并不一定都是肥胖。机体肌肉组织和骨骼如果特别发达。重量增加也可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针对肥胖的定义,目前已建立了许多诊断或判定肥胖的标准和方法,常用的方法分为三大类:人体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和化学测量法。其中人体测量法应用最多,常用的指标有身高标准体重法、皮褶厚度和体质指数。

肥胖按发生的原因分为遗传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三大类。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肥胖发生的内因

肥胖发生的内因主要是指肥胖发生的遗传生物学基础。遗传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15号染色体有缺陷),从而导致一种罕见的畸形肥胖;其二是遗传物质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肥胖。

   (二)肥胖发生的外因

主要是指影响肥胖发生的因素。认为社会因素、饮食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可能是造成肥胖的的原因。

 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一)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肥胖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肥胖可导致儿童血脂浓度增加、血压增高。②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症能导致混合型肺功能障碍。③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④对体力智力、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肥胖对成年人健康的危害

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一些研究还证明了肥胖与胆囊病有关。极度肥胖者肺功能可能异常,而且肥胖者的内分泌和代谢常发生异常。

四、肥胖的流行病学

我国大城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7-18岁男女超重率分别从1991年的0.6%和0.9%上升至2000年的11.7%和6.8%;同时,男女肥胖率分别从1991年的1.3%和0.9%上升至2000年的5.4%和2.9%,呈明显的流行趋势,并且具有男高于女,年林越小越高的特征。

五、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肥胖的首要措施是在公众中宣传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教育、指导居民合理平衡膳食的可操作方法改掉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肥胖治疗原则是达到能量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其方法控制总能量摄入量,运动法、药物与非药物疗法。

第二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学时分配0.3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主要有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组成。

基本要求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一)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脂类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与血液之中。用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类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高甘油三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低高密度脂蛋白也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胆固醇水平;长链脂肪酸有使血脂生高的作用;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且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系列中的EPA(C20:5)和DHA(C22 :6)。具有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反式脂肪酸不仅与饱和脂肪酸一样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还引起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都观察到膳食胆固醇可影响血中胆固醇水平,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磷脂有利于胆固醇的代谢,使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少,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植物中含有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称为植物固醇,它能够在消化道与胆固醇竞争性形成“胶粒”,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

   (二)能量、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当人体长期摄入的热能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组织,形成肥胖。肥胖者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

膳食中碳水化物摄如过多,除引起肥胖外,还可直接诱发高脂血症

(三)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实验证明,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胆固醇的作用比植物性蛋白质明显。而植物大豆蛋白质则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

(四)维生素、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维生素E能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

维生素C参与胆固醇代谢形成胆酸的羟化反应,使血液胆固醇水平降低。

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泛酸、维生素A萝卜素等,在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镁具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机细胞完整性的功能。动物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

铬是人体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缺乏可引起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清胆固醇增加,动脉受损。缺硒可引起心肌损害,促进冠心病的发展。

钠被认为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五)其他膳食因素

大量饮酒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饮茶有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大蒜洋葱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香菇木耳都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营养防治原则

①限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②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③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少吃甜食。④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⑤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⑥饮食清淡,少盐和少饮酒⑦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

 

第三节营养与高血压

学时分配0.2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与高血压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高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

基本要求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超重和肥胖  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向心性肥胖则是高血压的重要指标。

2. 食盐  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呈正相关

3.钾   降低血压的作用

4.钙   不足可引起血压升高

5.镁   低镁与血压升高有关

6. 脂类  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和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都有利于降低血压

7. 蛋白质  有些氨基酸与血压有关

8. 碳水化合物  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可升高血压

9. 酒精  饮酒与血压呈“J”型关系

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1. 控制体重

2. 改善膳食结构

3. 限制饮酒

第四节  营养与糖尿病

学时分配0.3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糖尿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

基本要求

一、糖尿病定义、诊断与分类

(一)糖尿病的定义

 (本章已叙述),糖尿病导致的病残、病死率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顽症,它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共同构成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危险因素。

(二)糖尿病的诊断

具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一次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h血糖≥11.1mol/L。符合上诉标注之一的患者,在另一天仇富上诉检查,富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h血糖7.8~11.1mmol/L之间诊断为糖耐量降低。

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诊断为空腹血糖不良。

三)糖尿病的分类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其他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有关。1型糖尿病的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如柯萨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感染等。

2.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即胰岛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效应减低)所致。

(二)影响糖尿病发生的营养因素

目前对于糖尿病发病的营养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物质代谢过程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及易疲劳。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常出现多种并发症或伴随症状,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主要包括感染、机型并发症和血管病变。  

四、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一)糖尿病的流行状况

2002年,我国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糖尿病发病特点为男女滑冰比例接近,中、老年高于年轻人,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超重者和肥胖者高于非超重者,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国家(或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肥胖。②缺乏体力活动。③生理、病理因素。④社会环境因素。⑤遗传因素。

   五、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及膳食防治

(一)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目的是是糖尿病病人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治疗所需的技能,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二)糖尿病饮食治疗

1.营养治疗目标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通过饮食治疗,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从而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的目的。ADA推荐的营养治疗的具体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

(1)1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目标是提供一种含有适当能量和营养组成的健康膳食,必须把食物的摄入与胰岛素注射量和体力活动相协调,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一面发生严重的低血糖或血糖过高。

(2)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良好的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控制,适当的减重以改善血糖、血脂和血压的升高状况。

2.营养治疗的原则

(1)能量  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总能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工作性质而定。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物供能应占总能量的50%~60%左右。最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如玉米、荞麦、燕麦、莜麦、红薯等。

 (3)脂肪  每天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比例不高于30%。一般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1:1;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在300mg以下。

(4)蛋白质  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可占总热能的12%~20%。其中至少1/3来自高生物蛋白质,如乳、蛋、瘦肉及大豆制品。

(5)膳食纤维 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种,建议膳食纤维供给量为20~35g/d。

(6)维生素和矿物质  比较重要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部分B族维生素等。同时在保证矿物质基本供给量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增加钾、镁、钙、铬、等元素的供给。

(7)饮酒  糖尿病患者避免空腹饮酒,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不应饮酒。

(8)饮食分配及餐次安排  糖尿病人进餐时间要定时、定量,至少一日三餐,早、中、晚能量按25%、40%、35%的比例分配。

(三)运动疗法  合理的运动可促进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从而使血糖降低。

(四)药物治疗

(五)糖尿病自我监测

第五节  营养与痛风

学时分配0.3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痛风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痛风(gout)是指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 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

基本要求

    一、痛风的定义、诊断

(一)痛风的定义:

 痛风(gout)是指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

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二)痛风的诊断:

痛风的诊断标准为:

 (1)血尿酸男性>420mmol/L;女性>350mmol/L

 (2)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尿酸盐结晶

 (3)痛风石活检或穿刺取内容物检查,证实为尿酸盐结晶。

 (4)受累关节X线检查、关节腔镜检等可协助确诊。

 (5)应用秋水仙碱进行诊断性治疗,能迅速显效。 

二、痛风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一)痛风的发病机制

痛风的发病原因是高尿酸血症,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嘌呤代谢和调节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调节高尿酸血症是肾脏尿酸排出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所致。排出减少是主要原因。

(二)痛风的病因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并不等于是痛风。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一次大量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虾、等,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过度饮酒,尤其是啤酒可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某些疾病可导致核酸转换增加,如手术、创伤、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白血病、放化疗等均可使尿酸产生过多;某些药物可致尿酸排出减少,如利尿药、水杨酸类、吡嗪酰胺等。

  3.与其他慢性病的关系:

   (1)肥胖

   (2)高脂血症

   (3)糖尿病

   (4)高血压

   (5)动脉硬化

三、痛风的临床表现

只有在发生关节炎和/或痛风石时才称为痛风

 1.无症状期:仅表现为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升高。

 2.急性关节炎期:常为首发症状,最易累及拇指关节,其次为踝、根、膝、腕、指、肘等关节。

 3.痛风石和慢性关节炎期: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病变。由尿酸盐结晶沉积于结碲组织引起的一种慢性异物样反应而形成的异物结节。除神经系统外,痛风石可累及任何部位,常见于耳阔、关节内及附近。呈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初起质软,随着纤维组织的增生渐渐变硬如石。

4.肾结石与肾脏病变:尿酸盐结晶在肾组织沉积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为高蛋白尿、血尿、等渗尿,进而发生高血压、氮质血症等渗功能不全症。肾小管急性、大量、广泛的尿酸盐结晶阻塞,可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酸性尿路结石发生率占痛风患者的10%-25%,绝大多数为纯尿酸结石,泥沙样结石常无症状,较大者有肾绞痛、血尿。

四、痛风的流行病学

   欧美地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约2~8%

痛风发病率为0.2~1.7%

   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约有2.4~5.7%有血尿酸过高的情况;老年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达24%

  年龄:多在30~70岁,男性发病率最高在50~59岁,女性在绝经后。

性别:95%为男性患者

五、痛风的膳食防治措施

 (一)饮食预防

医学全.在线  1.限制嘌呤的摄入

  2.控制能量摄入,减轻体重

  3.适量限制蛋白质和脂肪

  4.合理供给碳水化合物

  5.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供给充足的水分

  7.禁用刺激性食物

(二)痛风发病期的饮食预防

  1.急性期:严格限制嘌呤的摄入,每日嘌呤的摄入量限制在150毫克以下,禁用高嘌呤食物。

  2.慢性期:每周有2天按急性期膳食安排,其余5天采用低嘌呤膳食,每日嘌呤的摄入量限制在150毫克以下。

  3.缓解期:平衡膳食,维持理想体重。禁用食用高嘌呤食物。

   食物的嘌呤含量一般为:内脏、鱼>干豆、坚果、肉>叶菜>谷类>淀粉类、水果。

 

第六节 营养与免疫性疾病

学时分配0.2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免疫性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 免疫:是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指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是“自己”,还是“异己”,并且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功能。

基本要求

一、概述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免疫性疾病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超敏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机体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之间有密切关系,营养素或蛋白质-热能缺乏,均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二、营养素与免疫功能

(一)蛋白质、氨基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蛋白质对免疫机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蛋白质营养缺乏可以导致免疫功能受损。氨基酸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成熟,提高NK细胞的活性。

(二)脂肪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膳食中的脂类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质成分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可以直接影响细胞膜磷脂组成,其中n-3PUFA与n-6 PUFA的比例是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关键因素

(三)维生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维生素A

维生素A及衍生物作为一种营养素从多方面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粘膜局部免疫力降低,淋巴器官萎缩,NK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免疫反应下降,时机体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抗原成分产生的特异抗体明显减少。

2.维生素B6

缺乏时,胸腺激素分泌减少,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功能受损,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抗体反应减弱,抗体产生减少,T细胞和B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3.维生素C

维生素C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参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促进淋巴母细胞生成和免疫因子产生。维生素C缺乏能使免疫功能降低。

4.维生素E

研究表明,维生素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分化,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四)微量元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锌

锌对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和功能有重要作用。锌缺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十分迅速而且明显。包括对免疫器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均有影响。

2.硒

增强免疫应答,提高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缺乏时可引起生殖功能紊乱和肌肉营养不良

3.铁

研究结果表明,铁缺乏能损害免疫功能。使胸腺萎缩,T淋巴细胞分泌减少和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过量铁摄入也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三、营养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从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引起免疫缺陷病的主要因素包括:

1.  营养不良

2.  感染

3.  药物

4.  肿瘤

5.  手术、创伤、烧伤、脾切除等,也可引起疾病。

(一)AIDS的流行和病原

HIV与1982年传入并感染我国公民,1985年发现首例病人,1999年12月全国报告HIV感染者已达15088例,2005年AIDS患者和感染者约65万人,其中AIDS病人约7.5万人,当年新发生感染约7万人,死亡2.5万人。

HIV属于有包膜的逆转录病毒,它具有qp120和qp41等包膜糖蛋白、p14内膜蛋白,p24衣壳蛋白和p17核衣壳蛋白。WHO将HIV分为HIV-Ⅰ型和HIV-Ⅱ型,AIDS主要是由于HIV-Ⅰ所致。

(二)AID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感染早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HIV抗体通常在3-20周出现,这是重要的诊断指标。AIDS潜伏期可达2-10年以上,患者在此期间出现淋巴结肿大,但免疫功能正常。部分患者出现AIDS相关症状,如发热、体重减轻、腹泻、白细胞减少,从而发展为典型的AIDS,表现出机会性感染、肿瘤、神经系统异常三大症状。

(三)营养与AIDS防治

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不治之症。营养不良既是促成HIV感染和AIDS发生的原因,又是HIV感染和AIDS产生的结果。

2006年,第59界世界大会提出如下决议:

1. 把合理营养作为应对HIV感染和AIDS的整体策略

2.  加强、修订或指定鑫的AIDS膳食指南和评估方法,按不同阶段、不同性别和年龄,指导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生活。

第七节 膳食、营养与癌症

 

学时分配:0.2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癌症,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 肿瘤:是机体在内外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失去控制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生物。

基本要求

食物是人体联系外环境最直接、最经常、最大量的物质,也是机体内环境及代谢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膳食营养与肿瘤的关系在探讨肿瘤的病因、找出肿瘤防治措施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膳食、营养与癌症的发生

膳食、癌症可以影响恶性肿瘤生成的启动、促进、进展的任一阶段。

在食物中既存在致癌因素,也存在抗癌因素,两类因素都可以影响癌的发生

1.食物中的致癌因素  包括N-亚硝基化合物、黄曲霉毒素、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和杂环胺类化合物、残留农药、重金属、抗生素等,

2.食物中的抗癌因素  抑制癌生成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C、E,微量元素硒、锌,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等。

3.膳食结果和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发生   当前世界上采用不同膳食结构的国家,其癌症的发生有明显的不同。

二、膳食、营养与癌症的预防

(一)癌症预防的观念

癌症的预防包括免于罹患癌症和延迟癌症发生两部分。减少癌症危险性的三种方法:避免使用烟草、摄入适宜的膳食、限制接触致癌物。

(二)癌症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面向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消除危险因素的积极主动性预防,也是公共卫生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和任务。世界癌症研究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在评价饮食、营养与癌症的各项研究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十四条预防癌症的膳食建议。

三、癌症的营养支持治疗

(一)营养支持治疗

1.概念  营养支持治疗是根据病人的诊断和病理、生理及心理的变化,选择适宜的途径,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达到疾病的好转或痊愈的治疗方法,称为营养支持治疗。

2.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  如果病人的营养不良得不到纠正和改善则所有的其他治疗方法度无法实施,或是勉强进行也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二)营养支持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1.临床地位与作用  最好的支持治疗应该包括:营养支持治疗,姑息性放疗,止痛治疗,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社会及心理治疗。

2.临床应用的积极意义  对癌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来改善应用状况,恢复体质,更好的接受抗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体质,配合其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

1.癌症病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

2. 营养支持治疗的途径选择

(四)癌症恶病质的治疗

1.恶病质的概念

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耗、体重下降、厌食、无力、全身衰竭的状态。

2.恶病质的特点

(1)几乎发生于所有癌症

(2)临床表现:厌食、营养不良

(3)发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4)发生在任何器官和系统的衰竭之前

(5)随癌症的有效治疗,这种消耗性倾向可以终止或逆转。

3.恶病质的治疗

(1)一般治疗

(2)营养支持治疗

(3)药物治疗

四、营养肿瘤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营养肿瘤学的概念

营养肿瘤学是应用营养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肿瘤预防及治疗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二)免疫营养支持与抗肿瘤治疗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免疫营养物质是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及n-3脂肪酸等。

第八节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学时分配:0.3学时

学习重点: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

基本概念

1. 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营养素与营养素之间、营养素与基因之间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和机制,并据此提出促进健康和防治营养相关疾病措施的一门学科。

基本要求

 

一、  分子营养学概述

(一)   分子营养学的定义

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暂定义为: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营养素与营养素之间、营养素与基因之间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和机制,并据此提出促进健康和防治营养相关疾病措施的一门学科

(二)   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对象

1.与营养相关的基因结构及其DNA和染色体

2. 基因表达的过程及其产物

3. 膳食因素

4. 机体的健康

(三)   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内容  共13条

(四)   分子营养学发展简史

二、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

(一)   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

基因表达是指按基因组中特定的结构基因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指导合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而发挥特定生物功能的过程

(二)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1.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作用特点  一种营养素不仅可对其本身代谢途径所涉及的基因表达进行调节,还可影响其他营养素代谢途径所涉及的基因表达;营养素不仅可应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机体的生长发育的有关基因表达,还可对致病基因的表达产生调节作用。

2.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水平

3.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途径

(三)几种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1.碳水化合物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2.脂肪酸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3.维生素D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4.铁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三、营养素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一)营养素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影响的机制

1.营养素作为酶的底物或辅助因子影响酶的活性

2.氧化应激

3.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

(二)研究营养素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影响的实际意义

四、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

(一)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钙吸收及骨密度的影响

(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对叶酸需要量的影响

(三)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五、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一)营养因素变化与遗传因素转化之间的矛盾

(二)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的模式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案:第六章
 药物分析多媒体课件:12.制剂分析
 医学统计学作业习题:正态分布
 病理生理学授课教案:第一章 绪论
 临床检验基础考核办法:1999级评分标准
 药理学电子教材:第16章 抗癫痫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