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绦虫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estodiasis
拚音 TAOCHONGBING
别名 寸白虫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绦虫病是由于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大便排出白色节片,轻度肛痒,或有腹痛腹泻、食欲亢进、恶心、体重减轻等。
中医释名 以腹痛腹泻,善食而瘦,大便检查有绦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西医病因 国内寄生人体的绦虫有四大类,即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带绦虫有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和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Teania Solium) 两种,前者以成虫寄生于人体,后者以成虫和(或)幼虫寄生于人体。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 在国内均以幼虫寄生于人体,前者详见“包虫病”,后者以局部敷贴生肉而致眼内感染最为 常见。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状,可分头节、颈节、体节三部分。二者在形态上略有不同。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人体小肠上部,头节多固定 于十二指肠和空肠由下40~50cm处,其妊娠节片内充满虫卵,常单独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 出,也可自动排出体外,在土壤中虫卵可生存数周之久。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绦虫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囊虫的猪肉牛肉,囊虫吸附在肠壁上,颈节逐渐分裂,形成体节,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而发病。
季节
地区 绦虫在国内分布较广,见于东北、华北、河南、江苏、云南、广西、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尤多。多发生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藏等地.
人群 绦虫病患者的年龄不拘,但以21~40岁多见,婴儿则极罕见。男性较女性稍多,但在少数地区肥胖带绦虫病者以女性居多。
强度与传播 造成绦虫病感染和流行的因素是:①饮食习惯与烹调 方法:某些地区习惯以新鲜牛肉加盐晒干,放入坛内,加大米饭发酵,作成酸牛肉取食而感染。亦有生熟菜同用一砧板,从生肉脱落的囊尾蚴污染熟食,致素食者亦可患病。南方人喜欢食生猪肉,故感染链状带绦虫者为多;西南及西北地区则以肥胖带绦虫病居多,其患病率 5~8倍于链状带绦虫病。②饲养方法:东北地区常将猪成群放牧,因此吞食人粪机会较多,其囊虫感染率高,感染程度亦较重。
发病率 大多系单虫感染,但在流行区约半数的患者为多虫感染,每人平均多达8条,最多可达30条。短膜壳绦虫可自身感染虫卵,多者可达3万余条。
发病机理 成熟的虫卵被中间宿主牛或猪吞食 后,发育成囊尾蚴、导致牛或猪的囊虫病。人进食未煮熟、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猪肉,经消化液作用,囊尾蚴中的头节在肠中翻出吸附肠壁,颈节渐渐分裂形成连患的体节,约经2~3 月发育为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寿命较长,一般宿主死后其生命才结束、甚至可长达60年以 上;链状带绦虫寿命可在25年以上,人体不但是链状带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发生囊虫病。 寄生我国人体内的膜壳绦虫有短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和克氏假裸头绦虫。成虫体长约 数十至数百毫米,也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短膜壳绦虫可直接污染食物感染或自身感染,亦可通过中间宿主(如蚤类、多种面粉甲虫、赤拟谷盗等)。长膜壳绦虫和克氏假裸头绦虫的发育必须经过中间宿主。
中医病机 成虫居于肠中,阻滞肠道气机,扰动不安则腹部隐痛。腹胀不适;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则恶心、便溏或便结:虫体脱节,故见寸白虫排出体外、肛痒;绦虫吸食人体 水谷精微而致面黄肌瘦、头晕、乏力等虚证。总之,绦虫所致之病机,早期为肠胃功能失调,病久则脾胃受损,生化不足,气血两虚。
病理
病理生理 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以头节附着于肠粘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 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故可出现腹泻、腹痛、消 化不良和神经衰弱、头痛等症状。对病人进行肠粘膜活检,可发现多数病人有轻度亚急性炎 症反应。从链体活动的节片沿着肠壁活动,当遇到回瓣的阻挡时,活动加强使病人产生回盲部剧痛,也可能因虫体而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同时绦虫在肠道中吸 收大量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维生素、嘌呤、嘧啶及核苷等,导致人体营养不良。病人中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患者的5%~46%。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初期:
证候:上腹部或脐周隐隐作痛,腹胀,或有腹泻,或有便秘,肛门作痒,大便内或衬裤、衣服有时发现白色节片。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
证候分析:虫居肠中,扰动不安则腹胀、腹痛;脾胃运化失常则腹泻或便秘,虫体脱节,爬出肛门,短暂活动则肛门作痒、大便内或衬裤、衣服有时发现白色节片。苔薄白腻,脉细为脾胃失运之征。
(2)后期:
证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失眠,饮食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绦虫病久、损伤脾胃,加之虫体耗伤水谷精微,气血两虚故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失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饮食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两亏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绦虫病诊断标准:
1.有进食未煮熟猪肉或牛肉史。
2.消瘦、腹痛、腹泻等,或大便中排出虫体节片。猪绦虫囊尾蚴在人体肌肉、皮下组织形成囊肿。头部、躯干皮下可摸到不痛不痒、不粘连无炎症反应的结节。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等。
3.大便检查可找到绦虫卵或节片。血嗜酸细胞增高。皮下小结节病理检查有囊尾蚴。
西医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去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猪、牛肉病史。 (二)临床征象 有肛门作痒、腹胀、腹痛、恶心、便溏或便结、睡眠不安等症状,粪便中有白色面条状 或带状能活动的虫体排出,可作出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检验及肛门拭子涂片检查,可以找到绦虫卵。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分枝的数目 与形状有助于鉴别绦虫的种类。免疫学检查,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试验阳性。
发病 潜伏期约2~3月左右,临床症状视其感染虫数和种类而异。
病史
症状 症状多轻微,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约占98%。妊娠节片常在大便时成串排出,或单个爬出肛门,或在衬裤上、衣服上发现。当节片自肛门爬出时,在肛门周围作短时间的蠕动,可有肛门瘙痒或不愉快的感觉,这一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有。
体征 腹痛约见于1/3~1/2的患者,通常并不剧烈,呈隐痛性质,一般限于上腹部或脐周,少数病人可引起绞痛或灼痛, 位置不固定,且腹痛常在早晨明显,往往进食后可缓解,部分患者有腹泻、恶心、呕吐、食 欲亢进,或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少数患者有头痛、乏力、头晕、失眠、神经过敏,甚至有 类似美尼尔病。另外有喉部堵塞感,大多见于中年妇女。儿童感染后多出现食欲改变、腹痛、 癫痫样发作、发育迟缓等。 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有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 在散发地区,对可疑的牛带绦虫采用肠道钡餐透视,可有助于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大多患者血象检查正常,约1/4的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尿
粪便 粪便及肛拭检查 因妊娠节片脱离母体后能伸缩活动,同时将子宫内虫卵散布在肠道粪便中,故在大多数病例粪便中,可找到绦虫卵,尤以粪便厚涂片的检出阳性率较高。肛拭检查虫卵,对肥胖带绦虫感染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粪便检查,而链状带绦虫感染的肛拭检查阳性率远较肥胖带绦虫感染者为低。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以不同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等,阳性率可达73%~99%,但可呈假阳性反应(约7%~20%)。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胃痞:以长期食少,脘痞,腹泻,消瘦为主要表现,大便无带状白节片,镜检无绦虫卵,胃镜检查可助诊断。
2.脾痿消:多因慢性胃肠疾病所致,大便无带状白色节片,亦查不到绦虫卵,胃肠镜检可明确诊断。
3.疳积:多见于小儿,以体瘦、面色萎黄、腹胀、青筋、精神不振为特征,大便镜检或肛拭等检查可资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绦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驱虫后找到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粪检查虫卵消失,未再见虫体节片排出。驱虫后随访3个月无节片排出,多次复查粪未找到虫卵。
2.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但仍偶见虫体节片排出或粪找到虫卵。
预后 本病的病程虽长,但预后每多良好。链状绦虫病并发脑囊虫病者预后较差。
并发症 极个别病人可并发阑尾炎,在阑尾中可发现虫卵或大量节片,一般常见于肥胖带绦虫病者。
西医治疗 驱绦虫药物种类较多,经治疗绝大多数能迅速排出虫体而痊愈,偶尔有未经治疗绦虫自 动排出而痊愈者。
1.吡喹酮 本品为广谱驱虫药物,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治疗 绦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15~25mg/kg(儿童以15mg/kg为宜),一次口服。服药后偶有头昏、眩晕、乏力等不适,但数日内可自行消失。
2.苯并咪唑类药物 近年来新衍生物有甲苯咪唑、(mebendazole)、氟苯咪唑(flubendazole)、丙硫咪唑(albendazole)等,均为广谱驱虫药物。甲苯咪唑300mg,日2次,疗程3天,疗效可达100%。对链状带绦虫也极有效,副反应少,优于其他药物,排出体节完 整,治疗后一般不会出现囊虫病。治疗短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的疗程可延长至5天。动 物实验本品有致畸作用,故不宜用于孕妇。丙硫咪唑治疗牛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的疗效与剂 量、疗程有关,若剂量为800mg/日,共2天,其疗效分别为88.9%与70%,当剂量提高到1200mg/日,共3天,疗效则分别为95%与92%。本品对短膜壳绦虫亦有驱虫作用,剂量为 800mg/日,共3天,治愈率67%,本品也不宜用于孕妇。
3.硫酸二氯酚(别丁)本品亦有驱涤虫作用,且作用迅速,疗效可靠、经济方便。因有轻泻作用,一般不给泻剂。成人剂量为3g,空腹分2次服完。服药后35分钟即有虫体排出,平均6小时。部分患者有肠鸣、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4.灭绦灵(氯硝柳胺)本品对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和短膜壳绦虫均有作用,但疗 效不如吡喹酮、甲苯咪唑,可作为次选药物。成人(链状和肥胖带绦虫患者)可空腹口服2g,分2次服,间隔1小时,药片宜嚼碎。链状带绦虫患者服药前宜给止吐剂。服药后2小时给 服硫酸镁导泻以驱出全部未消化的虫体。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宜采用7天疗法,第1天2g,第 2~7天每日1g(儿童酌用半量),一月后再复治一次、以消灭后成熟的幼虫。服本品后,绦 虫头节和近端节片接触药物后即被杀死,头节脱离肠壁而排出,因死虫易被消化,应用泻剂 后粪内头节和节片不易识别。本品副作用甚轻,合并心、肝、肾等病的患者或孕妇均可服用。
5.巴龙霉素 本品在胃肠内不吸收,有驱虫作用,但机理不明。每日30~35mg/kg,1~5天疗法。据称治疗后随访3~4个月,粪便治愈率达93%。
中医治疗 (1)初期:
治法:驱杀绦虫。
方药:中药有良好的驱绦效果,可选下列方药中一种应用。
槟榔南瓜子联合应用,成人空服口服南瓜子仁50~90g (带皮南瓜子80~125g),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80g加水500ml煎至150~200ml的滤液)。再过半小时后服芒硝30g水煎液。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而活动的虫体排出。
②槟榔雷丸散:生槟榔9g、生雷丸3g,研细末为一次量。每小时服一次,连服4~5次。另用鲜石榴皮45g煎水,分4~5次冲服散剂。如服药最后一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30g煎汤顿服,以助泻下。
③槟雷汤:槟榔120~150g,雷丸60~75g,将上药用水浸渍一夜,次日用文火煎沸2~3小时,留药液400~500ml,晨起后不漱口,不进食,等中午12时左右顿服。一般用药后1小时即觉腹痛、腹泻,应尽量推延排便时间,到忍不可忍时再坐便盆,坐便盆后大力努责,使之一涌而下,如无头节排出,可过半月后重复一次,以期虫体虫头全部排出。本法适用于体质壮实者。
④南瓜槟榔煎剂:新鲜南瓜子45g,新鲜石榴皮15g,槟榔24g,黑丑9g,水煎早晨空腹服,服后可进食。服药前晚上可先服一些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效果更好。
⑤南瓜子合槟丑粉:南瓜子炒熟去皮或不去皮研粉,清晨空腹开水送服带皮南瓜子100g(不带皮60~70g),2~3小时后再用开水一次冲服槟丑粉35g (槟榔、二丑),又2小时后服硫酸镁30g。
仙鹤草散剂:将深秋采集的仙鹤草冬芽、洗净、刮去外皮,晒干碾粉,早晨温开水冲服30~60g。因本药有泻下作用,不需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⑦复方槟榔煎:槟榔30g、使君子10g、二丑9g、枳实6g、广木香5g、神曲9g、山楂9g、黄连3g、白术6g,水煎一日一剂。本方具有杀虫健脾、行气通便之作用,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⑧鲜山楂合槟榔煎剂:用鲜山楂1000g,洗净去核,于下午三时左右开始服用,至晚上十时服完,晚饭禁食。次晨用槟榔60g煎至一小茶杯,一次服完,卧床休息,药后虫体可排出。本方适用于素体无吞酸者。
⑨加味千金槟榔散:药用槟榔120g,大腹皮、芒硝各10g,川椒乌梅、仙鹤草各15g,南瓜子50g、大黄30g。研粗末后水煎频服,服药前先嗅炒鸡蛋香味片刻,然后吃一小口,1~2分钟后再服药。(2)后期:治法:健运脾胃、补养气血,兼以驱虫。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加减。
若绦虫已驱,脾胃不健,重在健运脾胃,方中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
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甘草调中。气血亏虚明显者,以归脾汤加减,方中当归龙眼肉养血;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枣甘温益气健脾,以资气血之源;枣仁茯神远志安神定志;辅以木香行气,使之补而不滞。
若绦虫未出而脾胃已亏,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槟榔、南瓜子、雷丸等杀虫驱虫;若腹冷隐痛、手足不温者可加肉桂干姜温补脾阳;若兼见阴虚火旺,口干面红、五心烦热等加麦冬沙参生地滋阴清热;若伴失眠者可加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
中药 中药治疗绦虫,在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注明了三种草药,到唐代《千金方》中已列出治疗绦虫方已11方,以至《外台秘要》中更收集了可治寸白虫的药方24方,其中常用药有槟榔、雷丸,狼牙、石榴根等,至今应用仍证明确有疗效,总之,中药治疗绦虫病是以杀虫驱虫为主,应配用泻下药以促进虫体排出。当绦虫驱除后,则调理脾胃、补养气血,以善其后。
(1)雷丸研粉:每次20g,一日一次,连服3天。不用泻剂,亦可加服少许白糖、减少恶心副作用。
(2)石榴根皮:25g,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选用此药。
(3)槟榔:60~120g,文火煎2小时,于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 冲服芒硝10g。
(4)参苓白术散: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驱虫后脾胃不健,体质虚弱的患者。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与方法
因我国从古代起就对绦虫病有正确的认识,在应用中草药治疗绦虫病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找到了效果较好的药物,尤其是据近代临床观察和药理研究,确实证明槟榔,雷丸、南瓜于等药具有较好的驱杀绦虫的疗效,且付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故在治疗时应首先选用中药治疗;若合并阑尾炎、癫痫等其他病证时,宜针对情况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
1.治疗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在排虫时切勿用手将其拉断,冷天可用温水坐盆,以防虫体受冷刺激后强行收缩而中断,影响虫体的完整排出。
2.驱虫后应留24小时全部粪便,以寻找虫头,未获虫头者不一定表示失败,因虫头不一定在治疗当日排出,或驱虫剂使虫头变形而不易辨认。
3. 给链状绦虫病患者驱虫时,应尽量预防呕吐反应,以免虫卵反流入胃而导致囊虫病。故服药前宜给止吐剂,服药后则给泻剂,以利肠腔内绦虫体节完全排出。
4. 治疗后3~4个月粪便检查未发现虫卵者,可视为治愈;若出现虫卵或体节, 则应复治。
5. 对于驱出之成虫,应及时深埋土中,防止动物食后造成播散。
护理
康复
预防 1.早期和彻底治疗绦虫病患者。对屠宰场工作人员应予定期检查和及时彻底治疗。加强牛、猪的管理,提倡牛有栏,猪有圈,做到人畜分开。
2. 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依靠和发动群众,移风易俗,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卫生水 平。提倡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猪肉或牛肉。一般囊尾蚴在71℃下5分钟即死亡,而煮肉失去红色呈一致性灰色时即达到这一温度(但大块肉的内部不易达到此温度)。切生熟菜的刀和砧板应严格分开,避免污染。短膜壳绦虫可经自身虫卵感染,应提倡便后、饭前洗手,不吃 生的未煮熟的蔬菜。
3. 肉品的检验 肉品检验囊虫已有数十年历史,牛的咬肌、心肌、舌肌、肩胛肌是囊尾蚴检出最多的部位。对受染的屠体通常采用冰冻或煮熟的方法有效地杀死囊尾蚴,一10℃,3 ~10天可杀死囊尾蚴。
历史考证 我国远在汉朝时代已认识到,绦虫病的传染与吃肉,尤其是吃生肉和炙而未熟的肉有密切关系,故古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指出:“食生肉,饱饮乳,变成白虫”,《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说:“以桑枝贯牛肉炙食“会引起本病。《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寸白虫候》:“寸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
相关文章
 固本丸(《嵩崖尊生》卷十三。)
 婴童百问 卷三 上课笔记
 粘贴效果差,把卦象再贴
 假性醛固酮症
 人参冬花膏(《幼幼集成》卷三)
 中国的酸奶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