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肠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intestinal fistula
拚音 CHANGLOU
别名 中医:腹痛腹泻肠瘘管,肠瘘,肠瘘,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腹部外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因各种原因所形成的胃肠道内两段肠管之间、肠管与其它脏器之间或一段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性通道称为肠瘘,开口于体表者为外瘘,位于腹腔脏器者为内瘘。均按发生部位而命名,内瘘者按沟通两个器官的名称来命名,又根据肠道的连续性存在与否,可分为侧瘘与端瘘。外瘘又根据瘘口形态分为管状瘘和唇状瘘;根据瘘管距屈氏韧带的距离分为高位瘘及低位瘘;根据每日排出瘘液的多少分为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肠瘘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严重情况之一,可由肠道本身病变或因外伤、手术创伤而造成。特别是高位或高排出量肠瘘,将导致消化液的丢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营养不良及各种维生素缺乏、局部及全身感染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及严重并发症。
中医病因 肠瘘一病临床上较多见,其致病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而后天又可分为内瘘和外瘘,或内外瘘。先天瘘是由禀赋不足引起,后天瘘如为内瘘则是脏腑功能受病邪所伤所引起,如伤寒肠穿孔,阿米巴病肠穿孔,肠穿孔,胆囊穿孔等。外瘘是因各种外伤及手术后伤口化脓等原因引起,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气血双虚的表现。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之肠瘘应分清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而后天肠瘘应分清是内瘘或外瘘或内外瘘,当分清疾病的各个阶段后,结合临床表现,舌脉相参,辨证施治,方能奏效。临床床常见下列证型:
1.湿热蕴结
证候:腹痛、腹泻,脘腹胀闷,不思饮食,肛门灼热,或便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由于饮食不洁,感染虫毒,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致使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热,蕴于肠道,故见腹胀、腹泻;脾失运化,胃气不行,故不思饮食;湿热伤及脉络时,血液外溢,故便下脓血或鲜血,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蕴结之象。
2.瘀血内结
证候:腹痛腹泻,病程日久不愈,下腹疼痛、拒按,或有肿块,或无肿块,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便脓血,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涩。
辨析:由于湿热,虫积等,致使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淤积肠中,日久瘀血内结故见腹痛,痛点固定不移,拒按;瘀血内结,瘀而不散,积久化热,热伤脉络见腹泻或便脓血。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为瘀血内结之象。
3.脾胃虚弱
证候:腹部隐痛,经久不愈,肠鸣腹泻,或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
辨析:脾胃虚弱,胃肠吸收不良,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见肠鸣腹泻,完谷不化,纳呆胸闷;经久不愈,脾胃愈虚,不能生化吸收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故见神疲乏力,或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脾胃虚弱之象。
4.气血两虚
证候:腹部隐痛,绵绵不断,面色不华,少气乏力,口淡消瘦,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辨析: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腹部隐痛;经久不愈,绵绵不断;脾胃虚弱,故见面色少华,少气乏力;血虚则心无以养,气血不能上达头目,故见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肠瘘诊断标准:
1.多有腹部手术、外伤或腹腔内炎症病史。腹部创口有肠液、粪便或气体外溢。
2.口服骨炭粉或染料后由腹壁创口流出。
3.瘘口造影显示与肠腔相通。
4.X线检查有助诊断。手术探查确诊。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有腹部创伤、手术、腹腔炎症、肿瘤等病史。
症状
体征 根据病理过程其表现可分为如下几期:
1.腹膜炎期:肠内容物自肠壁流出引起腹膜炎性反应,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全腹或局限性压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抽出肠内容物。大部分病例因急性腹膜炎而施行引流术,另一部分因肠壁破口小、周围组织粘连及包裹而形成局限性脓肿。
2.局限性腹内脓肿期:约在急性腹膜炎出现后3~5天内,除全身持续发热外,腹膜炎逐渐局限,在腹部某处可触及固定性压痛包块,并依脓肿所在部位不同而表现出肠梗阻或直肠刺激症状。
3.瘘管形成期:肠壁瘘发生后7~10天,脓肿可自发破溃到体表或周围器官,如破溃到体表,则内容物自体表排出、局部红肿、经久不愈。如为手术所致之吻合口瘘,可见大量肠内容物自切口流出。并可根据瘘液的外观确定肠瘘的部位及流量的大小。例如十二指肠瘘液中含大量胆汁和胰液,流量大,呈蛋花状,全身情况严重。而下段小肠瘘液中则胆汁量少,全身反应也较轻。回肠瘘排出肠液较稠,对皮肤刺激性也较小。结肠瘘排出多为半成形粪便,容易阻塞,往往造成严重后果。随着瘘液的外流,瘘口周围皮肤糜烂、伤口腐蚀,全身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障碍。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1)瘘管造影:经瘘管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检查,可显示出瘘的部位、大小、行走方向及引流通畅程度、周围肠管情况。一般应选用刺激性小的造影剂如泛影钠、12.5%的碘化钠。 (2)胃肠道钡剂检查:可了解消化道情况,如瘘的部位、肠道通畅度、有无远端梗阻等。 (3)B超检查:多用于寻找腹内脓肿,便于进一步治疗。
实验室诊断 口服染料检查:口服染料如骨炭末、美蓝、靛胭脂等、自瘘口排出即证实瘘的存在。并根据排出的量和时间判断瘘的大小及可能的部位。
血液 1.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核左移。可估计感染情况。 2.血生化及电解质检查:可发现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营养障碍等。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肠瘘闭合,能正常饮食,无并发症。
2.好转:治疗后瘘口缩小,肠内容物漏出很少,基本恢复正常饮食,全身症状有改善。
预后 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的进展,预后己大为改观。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肠瘘的治疗应从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着手,现分述如下:
一、全身治疗急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期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全身感染,建立通畅的引流,加强支持。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先锋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并及时进行腹腔脓肿的引流。肠瘘形成的初期治疗原则是纠正脱水、补充电解质、治疗酸中毒、加强全身营养支持。采用胃肠外营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可根据水电解质及氮的测定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当瘘口大,瘘液多时,应停止经口进食。瘘口小、位置低、瘘液少时,可进易吸收的要素饮食。对高位瘘者,也可将导管置于瘘的远端肠管内灌注营养。充分供给蛋白和各种维生素从而促进肠瘘愈合。
二、局部治疗
1.急性腹膜炎期及局限性腹内脓肿期:应在加强全身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尽早进行切开引流以解除中毒症状。
2.瘘管形成早期:采用双套管连续负压吸引。引流管的顶端尽量放在瘘口附近,便于迅速有效的引流出瘘管内的肠内容物,以免污染和腐蚀瘘口及周围组织。同时注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涂氧化软膏等。任何企图强制关闭肠瘘避免肠液外流的作法都是不妥当的。可采用冲洗引流的方法,即将每1000ml生理盐水中含庆大霉素8万μ及甲硝唑0.2g配成冲洗液,以头皮针导管置于瘘口内、肠壁之外接输液器,以每分钟5~10滴的速度进行冲洗,另用一导管置于瘘口内进行连续低流量负压吸引,也可用双套管这样处理。通过冲洗引流,以防止消化液对瘘口及其周围皮肤的腐蚀,减轻瘘的炎性反应,促进瘘口缩小及瘘管形成而达到自然愈合。
3.瘘管形成期:此期感染已控制,病人体质已恢复,瘘管已成为一个管道,周围已无炎性反应。在肠道瘘口远端无梗阻的情况下可采用堵的办法,如用医用胶粘合法。瘘管内外橡皮片堵压法,小的管口采用压迫法等。经过上述处理,一半以上的病人约在1~3月内愈合。还有部分病人仍不能愈合,则需要手术治疗。一般说来,若瘘口远肠道无梗阻、瘘口肠粘膜无唇样外翻、瘘口不到肠周径的1/3、经非手术及支持治疗有自愈可能,自愈率达70~80%。若经非手术疗法3个月以上仍未自愈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前应作造影检查以明确病情,作好充分准备。涉及结肠者,术前应作肠道准备。
手术方法有:①局部瘘管切除,肠壁楔形切除及肠壁缺损修补,②肠段部分切除对端吻合术。③肠瘘旷置、短路端侧吻合术。第一种适用于瘘口小、瘘管细的肠瘘,第三种适用于瘘管周围肠管粘连成团切除困难者。
中医治疗 治疗上,先天禀赋不足应补益肝肾,湿热蕴结,瘀血内结者宜清热散结,活血化瘀;如因脾胃虚弱,吸收运化失司致气血两虚者宜补益脾胃,气血双补。
一、辨证选方
1.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止血凉血。
方药: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白头翁12g,秦皮10g,黄柏10g,黄连10g,当归10g,赤芍12g,甘草9g。成脓肿者应加乳没花粉皂刺贝母等。
2.瘀血内结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延胡索12g,灵脂6g,蒲黄10g,灶心土15g,干9g,茴香10g,官桂3g。
3.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党参12g,白术12g,云苓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10g,木香6g,砂仁6g。
4.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党参12g,白术12g,云苓16g,甘草9g,地黄12g,白芍18g,当归12g,川芎10g,阿胶10g,女贞子1209,苡仁30g。
二、专方验方
1.当归、黄芪各60g,水煎服。能气血双补。
2.组方:阿胶5g,鸡蛋黄1枚。用法:将鸡蛋开一小孔,放进阿胶适量,封口蒸熟后服,为气血双补之佳品。
中药 1.参苓白术散。每日2次,每次2包,治疗脾胃虚弱。
2.归脾丸。日服2次,每次2丸,可治气血双虚引起的贫血。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肠瘘的治疗包括两个方面,即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两类方法。
一、局部治疗
针对肠瘘发生的时间、部位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出现急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内有脓肿时期以及瘘管形成早期。中医治疗常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治法。常用方剂如大承气汤或白头翁汤,并可加二花、公英、地丁、连翘、败草等。西医治疗以控制感染,加强引流为主。以使肠瘘不发生或全身情况有所好转。如果瘘发生2~3月后仍不愈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二、全身治疗
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病情趋向平稳,这个时期的任务是:
1.中医辨证施治,除上述中医治疗外着重应补气血,常用方剂如八珍汤随证加减。
2.全身支持治疗:可给高蛋白营养物质、输血、输液等。
3.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应注意引流液的色、质、量,根据情况,对症处理。
4.全身抗炎治疗:对病情较轻者可联合用药,常用药如氨苄青霉素4~6g静滴,庆大霉素18~24万u静脉滴注,甲硝唑250ml~500ml静脉滴注,对病情重,腹腔内感染较甚者,可选用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并主张抗生素联合应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估计,貌似,灸足三里可治疗胃痛
 读黄元御书的感受
 眼睛疲劳为什么会产生头晕呕吐?
 乌鱼煎(《仙拈集》卷三)
 急温论
 益智子散(《圣惠》卷三十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