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急性泪囊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dacryocystitis
拚音 JIXINGLEINANGYAN
别名 中医:漏睛疮,大眦漏,阳漏,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眼附属器官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急性泪囊炎多突然发病,泪囊区表现为红、肿、热、痛,疼痛可放射到额部,睑水肿有时可蔓延到对侧,亦可形成脓肿,穿破后遗留漏管,易复发。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多数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突然发作,也可因创伤、不适当探通或鼻粘膜感染而发生,常由于毒力强的细菌如链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所致。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见子女性成人及老年人。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病位在内眦,发病多由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或热毒内蕴,复感风邪,引动内火,风热搏结于内眦;或素嗜辛辣炙煿,心肝热毒壅盛,上攻泪窍而致。初起多实,日久亦可致虚中夹实证。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有虚实之分。凡患病初期,症状较轻,恶寒发热明显的为风热上攻,若泪囊区红肿明显,坚硬痛甚而拒按,部分患者耳前及颌下可触及肿核,并有压痛者为脏腑热毒炽盛;反复小发作或疱口溃破后久不收敛,清稀脓液流出者力气血不足,余邪留恋。
1.风热上攻
证候:内眦患处红肿疼痛,胞睑红肿,热泪频流,头痛,心烦,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眦漏疮的初期,以局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相搏,客于泪窍,气血凝滞,络脉失和,故红肿疼痛高起;泪窍闭塞故泪多;风热袭表,营卫不和故恶寒高热,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热毒炽盛
证候: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甚或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本病多见于眦漏疮的中期,以局部红肿剧痛拒按,身热,大便燥结为辨证要点。若伴见心烦口干,溲热赤黄,提示阳明热炽,心火内扰;若伴见口苦咽干,烦躁不安,提示心肝热盛,上攻目窍。②病机:大眦属心,面颊,胞睑属阳明。心脾热毒上攻,灼炼气血,腐化肌肤,故该处红肿热痛;热毒蕴结,瘀塞络脉,气血不行,故坚硬拒按,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为火热炽盛之象。
3.正虚邪恋
证候:患处微红肿隐隐作痛,扪之稍硬,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液稀少常流,缠绵难除,兼见身倦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本病的后期或年老体弱者,以局部微红肿反复发作,或久病溃口难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气血虚弱,余毒留恋,壅滞目窍,脉络不和,故致反复发作,溃口难敛。
西医诊断标准 1.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2.泪囊部皮肤红、肿、热、痛、颜面及鼻部肿胀。泪囊周围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管。
3.严重者发热,全身不适,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以上1~3项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症状
体征 1,急性泪囊炎起病初时泪囊处皮肤发热、红肿,剧痛或触压痛,疼痛可放射到额部,肿胀可蔓延到眼睑、鼻根部及本侧颊部,往往内眦韧带下方较上方严重。耳前淋巴结肿大,周身不适。由于泪小管粘膜肿胀,常无脓液回流。此时若适当治疗,炎症可消退。
2.如果急性泪囊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炎症扩展到周围组织,形成泪囊周围炎,局部疼痛及肿胀加剧,皮肤状似丹毒,眼睑肿胀不能睁眼,结膜充血,水肿流泪,结膜囊内可见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有不适感。
3.数日后红肿局限化,逐渐形成脓肿,脓液可排入结膜囊;或破入筛窦而排入鼻腔,形成筛窦泪囊瘘,或向皮肤表面穿破排脓,脓液流出后,炎症消退,但常遗留瘘管,如瘘管自动封闭,则急性发作再发。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泪囊周围炎:因筛窦或偶因上颌窦炎症直接蔓延而形成的泪囊周围炎症。其症状
与上述的因泪囊炎继发的泪囊周围炎相似,但炎症程度则较重,红肿向眶下缘或面部延伸,泪
道冲洗回流水中无脓液,脓肿多于下眶缘处穿破,形成的瘘管在闭合后不易复发。
2.急性筛窦炎上颌窦炎:本病泪囊部有时也出现红肿压痛,但压痛点不一定在泪囊。冲洗泪道通畅,有鼻塞、脓涕、头痛等主要症状,副鼻窦疗法能控制炎症,必要时可行副鼻窦摄片及鼻腔检查以资鉴别。
3.麦粒肿:位于内眦睑缘的麦粒肿,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耳前淋已结肿大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与急性泪囊样一样,但压痛部位主要在睑板面上,泪道冲洗通畅,形成脓肿,排脓后愈合。
4.先天性泪囊瘘管:无急性泪囊炎发作病史,瘘管周围皮肤无疤痕,且瘘管极细小,仅针尖大,需仔细观察。
5.眼睑丹毒:本病症状为恶寒发热,眼睑胀肿与疼痛与急性泪囊炎相似。但皮肤局部充血呈鲜红色,隆起,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周围有小泡包围,泪道冲洗通畅。无脓液返流。
中医类证鉴别 漏睛与漏睛疮均系肝热侵袭字眦部后引起的病变。漏睛皮肤一般无改变,只是脓液或粘浊泪水时时自眦角流出为主要特征;而漏睛疮内眦处有红肿热痛或穿破渗脓的中心部位在睛明穴处,而不是在胞睑或睑弦上,临床应与大眦部发生的针眼、眼丹及胞肿如相区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局部炎症消退,脓排尽,症状消失。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初期局部热敷:局部选用生理盐水,用干净毛巾蘸热盐水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2.抗生素治疗:初期全身用足量的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0.96g,一天2次,螺旋霉素0.2g,一天4次;或先锋霉素W0.5g,一天4次。症状重者,肌注青霉素80万U,一天2次。或静脉点滴青霉素640万U,每天1次。
3.物理疗法:①超短波治疗,小功率超短波,每次12~15分钟,每日1~2次,可治疗5~6次,对早期有效。②直流电药物透入,对泪囊周围组织有炎症者,用青霉素等药物导入,每日1次,每疗程3~5次。
4.手术治疗:对脓肿形成的病例,应切开排脓,切口方向与泪囊平行,排脓后放置引流条,待炎症消退后及早作泪囊摘除或吻合术,减少复发。
中医治疗 本病以热证、实证为多。故其治疗,早期立足于祛风清热:中期重在解毒排脓,祛瘀消肿;后期则宜扶正祛邪,托里排毒。尚可配合清热解毒药外敷,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选方
1.风热上攻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驱风散热饮(《审视瑶函》)加减,连翘10g,牛蒡子10g,羌活10g,薄荷6g,防风10g,赤芍8g,当归尾10g,甘草6g,川芎10g,栀子10g,黄连10g。若热炽毒甚,伴见高热等症,加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或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消疮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黄连、黄芩大黄、栀子、木通各10g,甘草、竹叶各6g,生地15g。若心肝热盛可加龙胆草、车前子、夏枯草;痛肿明显,色紫暗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
3·正虚邪恋
治法:益气养血,托里排脓。
方药:千金托里散(《眼科集成》)加减。党参、生黄芪茯苓各15g,甘草、当归、白芍、川芎。桔梗、二花、白芷、防风、麦冬各10g。若脓已形成而不破口,可加生薏仁、大贝母皂角刺、桔梗,以散结排脓;若气血大亏,漏口经久不收,可配服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
(二)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下述方药适用于本病的早期,未溃破者。
(1)如意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香油或醋调敷患处(切勿入眼内或口内),每日2~3次。
(2)紫色消肿膏紫草150g,升麻、赤芍、白芷各30g,贯仲、荆芥各15g,当归60g,防风、儿茶、羌活各15g,红花1.5g,醒消丸粉1.5g,黄凡士林120g,制成软膏,敷贴患处。
(3)鲜野菊叶15g,红糖适量,共捣烂,外敷患处。
(4)紫金锭:本药用醋研敷患处。
2.外涂疗法:用六神丸3~4粒,化水涂病变处,每日3~4次,同时也可口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插药法:下述方药适用于瘘管形成者。
(1)乌金膏:明矾、好米醋一碗半共入铜锅内,文武火熬干,取出去火气,研细至无声,用米糕和匀,作条晒干,量疮口深浅插入,每日插2至3次。
(2)七仙条:白降丹、红升丹、熟石膏各等份,冰片少许。如加乳香没药血竭照上等份,可止痛。上药研细未,打糊,做成条,阴干备用。将药条插入疮口中,日一次。
4.外点法:分点眼疗法和瘘管内点药两种。
(1)点眼疗法:①鲫鱼胆7个,人乳一小杯,2味和匀,锅内蒸2次点眼即愈;②炉甘石(煅飞细)3g,海螵蛸1.5g,冰片少许。共研极细,点泪窍处,3次即愈,忌食辛辣。
(2)瘘管内点药疗法:①补漏生肌散:乳香、血竭、枯矾轻粉各等份。点入漏口内以法腐化管;②九一丹:熟石膏27g,升丹3g,共研极细未。将药粉点入瘘管内,或用药线蘸药插入,外盖药膏,每日换药1次。
5.切开疗法:脓已成者,可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1次。切开时应注意病处危险三角区,不可挤压患处,以免脓毒扩散,造成走黄,毒陷心包而成危证。
中药 1.炎可宁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本药清热解毒,主治本病的心脾热炽证。
2.连翘败毒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本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本病热毒炽盛证。
3.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1日2次。孕妇忌服。主治本病的热毒炽盛证。
4.银黄片:每次2片,1日3~4次,口服。适用于本病的各证。
针灸 耳针疗法:选穴:眼、心、肾、皮脂下、内外泌,用电刺激25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刺血疗法:选穴:①少府、大椎、耳背、静脉、腘静脉;②通里、上昆、百会、心俞。
方法是:用三棱针点刺,使穴位出血3~5滴。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用治本病实热证。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泪囊炎以实热证为多,故其治疗首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达早期消散,使其未成胀而愈。同时应配合局部热敷,以提高疗效。抗生素的运用,贵在及时、足量,可选螺旋霉素、青霉素等。若脓肿形成者,应及时切开排脓。急性泪囊炎未得到及时控制,形成瘘管或周期性加重者,为气血虚弱,正不胜邪,余毒留恋,治疗应扶正与解毒兼顾。若已形成慢性,用药物治疗很难痊愈,可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后,行泪囊摘除术或鼻泪管吻合术。若瘘管形成可连瘘管一并切除。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于目大眦,由肝热风湿病,发于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其穴之处,系藏泪之所,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势虽小,根源甚深。溃破出粘白脓者顺,出青黑脓或如膏者险。”《审视瑶函》曰:“大眦漏兮真火毒,时流血水胀而痛”,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病位、病因与临床特征。
相关文章
 神仙紫金膏(《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感冒鼻涕带血
 羌活散(《圣惠》卷十四。)
 炙甘草汤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摘句4
 经期感冒后如何医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