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拚音 |
AIBOLACHUXUER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埃波拉出血热是1976年在非洲苏丹和扎伊尔发生的一种病死率很高的病毒性出血热。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埃波拉出血热是由埃波拉病毒引起。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埃波拉病毒与马尔堡病毒相似,同属弹状病毒,但抗原性不同。主要传染源为病人。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血液均有传染性。病毒血症可长达13d,精液中带病毒可长达2个月。人以外的动物如猪、牛、蝙蝠、鼠类及猴均未分离到本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未消毒的注射器和接触病人血和排泄物所污染的物品。血清检查认为人群中有隐性感染存在。病理变化与马尔堡病相似(见“马尔堡病”条)。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潜伏期4-16d
|
症状 |
|
体征 |
起病如流感,患者高热、头痛、食欲减退、咽痛,以至不能进食。其后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以胸、颈背及腰部为甚。腹痛多在上腹,呈痉挛性痛,并有腹泻,初为水样便,后为柏油样便。病程第5d左右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不痒,分布呈离心性,1-2周后肩、掌、跖等处脱皮。皮疹发生率为52%。重症病人在第5-7d出血倾向加重,有呕血、鼻出血、结膜及牙龈出血、便血、子宫大出血;血尿较少见。孕妇多流产并伴大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易怒、精神错乱、木僵、嗜睡及脑膜刺激征等。有时有少尿,甚至无尿。病程约2周,恢复较慢,头痛、胸痛、腹肌痉挛等可持续数周。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早期血白细胞轻度减少,血小板减少,尿有蛋白。个别病人血清白蛋白下降,GPT、GOT、淀粉酶升高,脑脊液一般正常。
早期诊断可取病人血、尿、咽拭接种豚鼠及猴或传代细胞分离病毒或用电镜检查血中病毒。血清学诊断可作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体。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并发有胰腺炎、舌炎、唇裂、口腔溃疡、肺炎、睾丸炎等。
|
西医治疗 |
除休息、补液及对症治疗外,恢复期血浆有一定疗效。应隔离病人至发病3周以上。病人排泄物、血和组织均有传染性,应煮沸、焚烧及消毒药浸泡等,如用2%次氯酸、2%甲醛(福马林)、2%苯酚(石炭酸)浸泡。接触病人应戴面罩和手套,穿隔离衣和戴眼镜。接触者应作医学观察,每日测体温2次,共14d。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疫区应封锁。目前尚无疫苗预防。
|
历史考证 |
苏丹首次流行时,7月底发病,以后在病者同事及亲友中相继发病,并波及附近城镇,且经飞机传播至首都,至8月底流行停止,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53%。扎伊尔病例通过院内注射器传播,再在居民间互相传播,2个月共发病318人,死亡280人,病死率达 88%。经世界卫生组织专门调查委员会分离出本病病毒,定名为埃波拉病毒。
|